美就在我们身边

2015-10-20 09:40赵晴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民间文化折纸民间艺术

赵晴

一、富有民间艺术特色的幼儿园内环境的创设

教育家陈鹤琴认为:“怎样的教育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重视民间艺术欣赏教育环境的创设,精心营造浓厚的民间艺术欣赏氛围,发挥环境对幼儿情感和认知上的熏陶作用。幼儿园环境是幼儿观察、学习、感知和体验的良好场所,因此,要根据民间艺术欣赏的目标和内容,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精心创设与民间艺术欣赏相适应的幼儿园环境,引发和支持幼儿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打破过去美化教室环境由老师包揽的习惯,充分发挥幼儿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开动脑筋,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参与教室美化。一幅幅形象生动、色彩纷呈的绘画,一张张美妙的剪纸,一幅幅奇妙的染纸画,一幅幅有趣的脸谱,像一朵朵奇葩盛开在我班的画苑中。而一只只形态各异的海洋动物剪纸,一只只精美的花篮、花瓶便展现我班区域活动作品的展示台上,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使他们又一次感受到民间艺术的多姿多彩,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兴趣,从而增强了幼儿的民族情感。

二、民间艺术活动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

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这是幼儿园的教育原则,民间艺术教学也不例外。让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能使我们的教育活动圆满成功。例如:小班折纸是单张纸的简单折叠。到了中班,教师可以增加折纸的难度,演示速度可根据幼儿的能力逐渐加快,也可以一次演示完毕,然后让幼儿自己折,这样可以培养幼儿的在意注意和有意记忆。同时增加少量的两张纸以上的组合折纸,应先教幼儿折好各部分,然后拼插起来完成作品。还有些折纸需要涂画,剪下后再粘贴成整体使折成的纸样更加生动、形象。如;《龙船》、《啄木鸟》等。在剪纸、泥工等民间艺术活动中都应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

三、在民间艺术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

创造力源自知识的积累和灵活的运用。未来的社会需要的不仅是有文化的劳动者,更需要有创造能力的人。因此,我们应注重培养幼儿创造力,为21世纪的接班人打下良好的基础。一位科学家曾经说过:“培养有极富创造力的学生,其重要性就如科学中发现极重要的定理。”这话说得很有道理,人的智力活动是以思维为核心的,而创造思维又是思维的高层次活动。民间艺术活动是一种手、脑并用的实际操性活动,对各种各样的制作工具和材料的使用都会直接刺激幼儿的操作欲望,促使他们在民间艺术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活动。不论什么工具、材料,都必须让幼儿运用感官进行探索、想象、操作、启迪幼儿依据材料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活动形式,培养幼儿的美术创造能力,如:民间泥工,在新年将至时,我想到幼儿对饺子一定非常熟悉,于是发给幼儿各色橡皮泥,让幼儿以“吃年饭”为题,进行自由操作活动,结果,很多幼儿都捏出了饺子还非常逼真,还有的幼儿捏出了火腿肠、蛋卷、麻花,真是意想不到。

染纸画极具韵味并且以它变化无穷的图形和色彩,极易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染纸画的艺术特点,指导幼儿使用透明水色学习染纸。幼儿在染纸活动中,通过对图案的设计、色彩的选配,以及对操作程序的掌握,其审美情趣、动手动脑能力和创造意识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在染纸过程中也更激发了幼儿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和对民族文化的热情。

四、民间艺术教育包括整个民间艺术教育在内,需要家长和教师以身作则,使幼儿更好的发展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特别是进入21世纪,此情更为突出,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学到更多的知识。于是在教育心态和教育行为上往往表现出急于求成和盲目从众的现象。教师应以身作则,做好家长的宣传指导工作,鼓励家长学习一些民间艺术知识,与教师一起培养幼儿民间艺术的兴趣,陶冶他们的情操。教师应选择一些能引导幼儿走向创作之路的优秀民间作品,定期举办小型幼儿民间绘画展、手工展览等,找一些富于想象和创造的作品让孩子欣赏。

著名民俗大师钟敬文教授曾说:“没有民间文化,中国的孩子就成了没有祖国的儿子,变成浮萍草到处飘零。民间文化是儿童庄严的课本,做民间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工作就是为文化和孩子招魂。”开展民间艺术欣赏活动具有时代的意义,做好民间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工作,是我们教师的职责,且任重而道远。以上和大家分享的只是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涉及很浅。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将会进一步立足本土原生态环境,引导幼儿欣赏更多的民间艺术优秀作品,探索有效的民间艺术欣赏指导策略,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

猜你喜欢
民间文化折纸民间艺术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折纸
折纸
折纸
折纸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
贾平凹民间文化意识与中国新时期文学创作
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