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燕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教师结合小学生的有关数学方面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实践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
1、开发资源,拓展探究的内容
教学成功与否,学习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对学习有效参与的程度。眼睛是思维的窗口,“看”是获得知识的必要前提。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给学生创设充分观察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充满快乐、涌动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
例如,教学“什么是周长”这一课时,我就地取材,在操场上捡了一片榕树叶给学生看,边让学生细心观察边问:“叶子的边是怎样的?”当学生回答“有一些小齿时,我就接着说:“你能把它的所有小齿不重复地摸一遍吗?”学生说:“行!”我就让学生摸一遍。接着让学生认真观察多媒体演示,沿着树叶的边线,一笔描出树叶轮廓的情形:第一次描是正确的,第二次描是少描一些的,第三次描是多描一些的。要求学生观察后,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结果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结合自己实际摸树叶边线的轮廓,懂得了要先确定描的起点,最后要回到起点(终点),这样描才不会多描,也不会少描,初步体会了有关“周长”的内涵。然后,我让学生在身边找一些物体摸一摸它们的边线,再一次领悟周长的含义,最后我让学生把物体按在练习本上一笔画出它的边线。这样做,不仅把生活问题提炼成了数学问题,开拓了教学资源,同时也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有效引导,增强学生的运用意识
高效课堂教学是减轻学生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只要我们在生产、生活中将实际问题经过综合、概括、抽象之后,设计成数学实际活动课的素材,提炼出适合学生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服务于现实生活,就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教育无处不在,在实践活动中点点滴滴都是教育,学生在活动中的种种体验和感受,是难以在书本中和课堂上获得的,并且都是学生在活动中,不经意就学会的,其中就包括运用意识。
3、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寻求真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过程,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探索、求知的主体。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从而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我们深深懂得,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选择问题,自己制定解决方案,给学生较大的自由选择权。如学习了毫米、厘米和米的认识后,教学《人身上的秘密》时,我首先把大自然中大树能让人识别方向的秘密、小猫的眼睛夜晚有能看见东西的秘密和山尖有浓雾就是要下雨的秘密等制成课件播放给孩子们观看,然后启发孩子们想象:你知道人身上有哪些秘密吗?随后,鼓励孩子们提出人身上有哪些秘密的问题。有的孩子提出:人的头发有多宽?小学生的脚有多长?我有多高?最后我请孩子们拿出事先准备好记录本、软尺、小直尺,测量自己的头发宽度、手指宽度、手掌宽度和头尾等,解决自己提出的以上问题。
整个活动中,学生兴致盎然,互相合作、积极研究和探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活动给了学生充分展示个性特长的机会,展示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合作与学习。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听、说,而且可以看、做、想,眼、耳、口、手、脑都被调动起来,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接受来自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感觉的信息,更好地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快地上升理性认识,并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多思考,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绽放光彩
综合性的学习探究活动,必须是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的活动。必须让学生在游戏中、在实践操作中、在交流研讨中、在合作互动中、在情感体验中去应用数学,从而获得认识社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与策略。要想有创造,就必须勤于思考,只有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能不断地开展创造性思维,有所创新。对小学生来说,不要求他们创造数学知识,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去观察,分析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勤于多思和创造精神,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观察物体》的教学,我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安排了观察物体活动。我先让几名学生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然后说说看到的情况,这样课堂教学结合实践教学,让学生发现不同位置发现的物体形状是不一样的。我又让学生从实物中选择自己的观察方法,把观察到的形状说一说,逐步形成学生学习的空间概念,开阔了视野、激发了热情。通过学生自主的测量活动,逐渐建立了观察物体的概念,在测量活动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成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老师只有艺术地引导,才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进行思考,从中得到更好的发展。而我们作为老师要做到这一点,也必须进行不断思考,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自己的引导能力,在活动中与学生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