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丽丽
生活中处处蕴含着美。小学美术教育应该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重视学生的真实感受。在教师指导和启发下,努力地教会他们运用自己的眼睛、心灵去观察、感悟生活画面,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术作品。要帮助学生去亲身感受生活中的美,这就需要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回归生活中获得情感的体验,感受审美情趣,享受创作的喜悦。美,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让美术教学培养学生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鉴赏能力。
一、取材生活,处处发现美
著名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发现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认知——发现法。正如大师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笔者坚持在生活中发现美的教学原则,始终立足于生活这个美术素材与灵感的“大熔炉”,注重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引导学生以美的眼光、美的心态去观察、去捕捉、去发现生活中美的存在。
1.引导学生去感应自然、观察自然,不仅有益于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述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学生亲近自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自主地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和有意识地创造美。
在上《秋天来了》这一课时,笔者带领学生感受“万美之中秋为最”。秋天是多彩的,阳光下,红的、橙的、金的、绿的……各色树叶一片片、一树树招人喜爱。秋天是最美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黄澄澄、金灿灿的果实挂满枝头,殷实、成熟、美丽。在课前让学生收集各种秋天图片资料,带他们到室外去亲近自然,让学生对秋天有充分的感性认识、最直观的感受。通过生活中的观察与平时资料的搜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就能全方位地感知秋天,激发学生们的创作表现欲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
2.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整合在一起,让孩子们的心与生活联结在一起,使他们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生活的喜、怒、哀、乐,感悟生活的美,并抒唱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发展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二、实践生活,处处创造美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不是生活的就不是教育的”,生活是一切学习、实践的基础,没有生活就没有实践,没有实践就没有体验性学习。奥苏伯尔的学习动机理论指出认知内驱力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这种动机主要体现为理解生活事物、掌握生活知识、系统阐述并解决生活问题的需要。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创作的主要来源在于生活。所有美术作品都是由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对生活的有感而发。激发学生的创作冲动,从而使他们有感而发,有感而画,这样做就让学生将现实的生活和想象中的生活联系起来,把生活和美术联系起来,由此加深了学生对美术的理解,并逐渐养成自觉的审美习惯和热切希望表达对美的追求,在心灵深处,对美产生一种乐趣和需要。
在上苏教版第七册《老房子》时,教材展示了古今中外各具特色的老房子,它们有着不同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堪称典范。房屋的发展记录着人类发展的历史,因此被称为“凝固的历史”,人类发展至今,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有其不同特色的老房子和文化,被一代代传承。站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站在钢筋水泥金属林立的现代建筑里,回头望望那外表朴素、材质简单、带着大自然清香的老房子,静心体会,用心灵触摸,会发现在它们身后那沉甸甸的智慧,让人陶醉,让人感动。学生徜徉其中,可以结合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活习惯和科技发展等因素,立体化地去理解老房子的材料、造型、工艺特色,从而建立起对老房子的正确审美情感。同样,在《门窗墙》这一课时,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美来源于自然,也来源于人们所创造的生活。通过将生活元素融入教学,将教学实践回归生活的教学策略,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又因为个体生活的独特性而有效保护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回归生活,细心呵护美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教学内容只有具备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再创造活动,才能够真正让学生吸收和内化。”美术学习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美术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和心理反应。
不单纯地以绘画技巧作为唯一评判标准,关注学生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学习之余一头扎进生活,充分品鉴生活。将课堂学习之美与生活欣赏之美进行结合,将单一的美术教学之美与生活的广博之美进行对比,让小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生活教学中,逐渐养成审美习惯,提高审美能力,形成审美品格。
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情境创设一定要与学生的生活兴趣结合起来。理解生活,才能理解美、创造美。美术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化的美术课堂中自我发现,自我理解,自我尝试,主动地融入生活并学会生活。立足于生活世界的美术教学是鲜活生动的,为学生生活服务的美术课堂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化的美术教学唤醒了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让学生感悟到了生活中的好,感悟到了艺术无处不在,美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