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冬玲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
通常要比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这说明质疑在思维活动乃至人的认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在今天,学生的问题意识却日益萎缩,即使有问题也不敢问,或不知怎么问,或没有机会问,压抑了学生好奇善问的天性。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提出质疑,独立思考,培养思考习惯。那么,如何根据教材结构,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呢?特别是学生学习感兴趣的动植物?下面结合自己科学课教学实践,谈谈我在“优化科学教学结构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方面的一点体会。
一、课前创设情景,让学生产生质疑动机
让学生产生质疑,目的是让学生的内因发挥作用,产生思维的兴奋点和认知矛盾冲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习惯。课前创设良好的情景,恰当地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质疑心,可以使学生兴致盎然地进入探求新知的心理状态,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二、课中研究探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质疑
在研究探讨过程中,动脑和动手都是非常重要的。课中研究探讨时,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以及进行反思时都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来解决。
在教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蜗牛》一课时,为了提高研究小蜗牛的教学效果,我首先提出问题:你们在什么地方可以捉到小蜗牛?由于学生们在学校花坛、小树丛中、房前屋后的菜地等周围玩耍时经常看到蜗牛在慢慢地爬,蜗牛是常见的一种小动物,与学生日常的生活环境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学生一下子就被我提的问题激发起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纷纷举手回答。
学生在研究《蚯蚓的选择》这一课时,我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在哪里可以找到蚯蚓。在课前,我布置了同学们自己准备实验材料,去挖蚯蚓,我原本设想他们会回答“在阴暗潮湿的地方”。结果,学生们却回答“在土里”,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我深入思考了这个问题:难道学生真的不知道蚯蚓生活的环境吗?他们都自己找到了蚯蚓。其实不然,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我问的问题太笼统,指向不够明确。这使我意识到了在科学课教学中,质疑还需要精炼问题,直指问题的核心。
实验课堂是十分活跃的,学生们能亲手挖蚯蚓做实验是增加兴趣的好方法,虽然实验材料比较简陋,但学生们都十分认真,而且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的过程,也加深了学生对蚯蚓生活环境的了解, 但是在实验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蚯蚓老是待在盒子中间,五分钟以后也没有明显的移动痕迹,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土质不够理想,或者是蚯蚓对周围的反应不够灵敏。好在大部分都蚯蚓比较配合教学,选择了阴暗、潮湿的土壤,在归纳蚯蚓生活的环境时,根据当时的实验结果,我们用了“大多数”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土壤。我马上提出质疑:是不是还有少部分蚯蚓不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呢?我认为动物对环境的要求要么喜欢,要么不喜欢。于是我在“大多数”下面打了个问号,并告诉学生,等这节课上完后我们再去看看,结果发现所有蚯蚓都钻到潮湿的土壤里去了,最后我们把实验结果“大多数”去掉了,学生们因此也证明了他们的推断结果。
经过一节课的实验观察,我对教学结果进行了修改:首先让学生猜测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然后再做实验,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得出结论——再次观察——再次得出结论的过程,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科学结论必须通过实验去验证并且反复地验证的道理。对于知识的拓展,联系生活,深化运用。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同时学生交流分享收集的信息资料,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课堂生态化。
三、课后利用各种环境,启发学生质疑延伸
学生质疑可安排在课前,也可以安排在课后,而课后质疑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一步提升。“教者有心,学者得益。”在四年级下册教学《各种各样的花》一课时,我对学生提出:你们在外面玩或跟着家人游山玩水时,如果看到认为值得观察的植物的花时,在不破坏花坛、花园里的花的前提下,把它带回来用我们学习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花是人类的朋友,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通过学习花的观察方法,学生们喜欢花的天性被激发了出来。过了几天,就有学生陆陆续续从家里带花朵到学校,来到我的办公室,有的甚至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等着,问我这是什么植物的花?还有一些同学自己带来的特殊构造的花向我请教问题。看到学生的这些举动,我知道学生已经产生了探究各种各样的花的浓厚兴趣,学生已经在应用第一课时所学习的观察花的方法,对更多的各种各样的花进行观察研究,从而认识到什么是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雄花和雌花、单性花和两性花。这是一次对生命世界的探究,所以我还着重提示:要珍惜植物的生命,不要随意去伤害美丽的花朵;要注意安全,不要去池塘边。通过交流,学生进一步明白植物世界的多样性。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地为学生提供观察、研究质疑的对象,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质疑,有质疑才会引起研究,才会出现有价值的研究,才能使学生在质疑中有所收获,有所成就。同时,在质疑过程中还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