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志奇 马晓霞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设专题课外活动游戏研究迫在眉睫。开设以“体验新课标、新课程”为重点的、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新颖性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参加活动的愿望和要求,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他们具有自觉接受教育和锻炼的最佳心理状态,使学生每次参加活动都能既满足各自需要,乐意参加,又确实增长见识,有所得益。
本着“活动应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因地、因校制宜”的五大原则,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全校师生人人参与,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进步。活动分成三部分课程,即学生喜欢的100个小游戏(专为每周的4课时课外活动游戏设置)、学生喜欢唱的100首歌曲(专为课前音乐设置)、兴趣小组。
考虑小学生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留在课堂,学生苦恼地上课、做作业,很不愉快,实际上除按照课程规划规定的科目上课,仍有许多课余时间由学生自由支配。小学生正处于发育阶段,他们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富于幻想,对周围一切都感兴趣。但是要想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仅靠通常为完成教学进度而设置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为了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按照学校让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办学理念,我们学校组织教师收集整理民间的、传统的一些适合小学生特点和农村学校特点的体育游戏,每年级最后审定适合本年级学生特点的16种游戏,编排成书,确定为校本教材。
通过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运动,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每天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让学生有选择地参与、学习、享受体育,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锻炼方法和运动技能,提高学生基本身体素质。
通过课外体育活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培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以及不怕艰辛、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学校每学期都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广播操汇演,学校趣味运动会、各体育单项或游戏的比赛,这些文体活动不但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而且给和谐校园增添了活力,使学校校风、校貌得以改变,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课外体育活动要做到散而不乱,就要进行合理的安排,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进行管理,班级内进行分组,在固定区域内活动,主管领导、值周教师、体育教师进行指导、评比、检查。根据学生特点,年龄差异,分别给学生设计体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学校组织教师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取游戏,每个年级每学期选择小游戏,游戏要能代表年级学生的各种特点,开发学生的体能和智能,最后按照年级顺序合并编写成册。
课外体育活动要坚持育人的宗旨,遵循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寓学于乐,寓炼于乐。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要丰富多彩,能满足不同特长、不同兴趣、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的全面提高,并形成在普及与提高的基础上良性发展的局面。坚持自主自愿与积极引导相结合原则,在组织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鼓励、引导是必要的,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权和自主活动权,在组织活动时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讨论、组织、操作、交流和评价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坚持安全第一原则,在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安全教育,要制定出安全措施、应急措施和防范措施,避免和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但也要防止以怕出事故为由不积极开展活动的倾向。
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文体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学校要根据“工程”实施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并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完善,形成特色。学校坚持“眼睛向内,自我培养”的原则,加大专职体育、艺术教师、班主任和其他各课教师的培训力度,培育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满足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对师资的较高要求。
学校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学校体育、艺术场馆建设和体育、艺术器材配备,进一步完善课外文体活动的设施,为工程实施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同时,积极利用现有条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改善活动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