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梦虹
(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
网络信息传播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蔡梦虹
(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文化在给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挑战。在网络信息传播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应该顺应新形势,通过采取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加强高校校园网络环境的监管与优化,引导大学生正确运用网络资源,构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网络文化体系等对策,开创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新局面。
网络信息传播;大学生价值观;机遇;挑战;对策
2014年,中国互联网发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变化,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正式成立,习近平总书记亲任组长,完成了国家在互联网层面的顶层设计。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与积极引导下,互联网管理部门的网络治理效果显著,网络空间更加清朗,网络正能量更加巨大,中国开始进入互联网“新常态”。
2015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8.8%[1]。
互联网文化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在网络空间形成的文化活动、文化方式、文化产品、文化观念的集合[2]。互联网文化是现实社会文化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且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互联网文化特征。
互联网文化特征包含技术特征、主体特征和文化精神三个维度。在技术层面,互联网文化具有虚拟性、交互性、共享性、时效性等特征;在主体层面,互联网文化具有个性化、大众化、平民化、集群化等特征;在文化精神层面,互联网文化具有自由性、多元性、平等性、开放性等特征[3]。(如图1所示)
图1 互联网文化特征三维度模型[3]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文化在给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不容忽视的挑战。
一方面,互联网文化给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一,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及共享性等特征,能帮助大学生开阔眼界,使其思想保持与世界先进思想文化的同步发展,促进其观念的更新与创新;其二,互联网依靠其交互性、虚拟性和时效性等特征,创新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模式,使墙报、报告会、演讲等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转向网上讲座、BBS论坛、视频对话会议、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型的方式和手段;其三,互联网利用其资源丰富、覆盖面广、信息传输快捷等优势,拓展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的手段,如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学习优秀的教育成果,可以利用互联网快速地、大规模地传播先进的思想与理念;又如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监督,建立价值观教育网络监控系统。此外,互联网还具有突破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的时空界限等优势。另一方面,互联网文化也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出了一定的挑战,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第一,对高校传统道德思想形成挑战。互联网文化的开放性和离散性使我国大学生的传统道德思想面临一定挑战。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文化信息结构体现出高度的开放性和离散性,并伴随着主观性和倾向性等特征,这给我国大学生传统的道德思想观念带来一定冲击。譬如,当前西方国家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新一轮的“文化殖民”,企图消灭弱势文化,建立强势文化的统治地位。互联网文化所具有的开放性,客观地造成了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的渗透,使大学生政治观念产生模糊,民族意识出现淡化,讲究道德、严谨治学、乐于奉献的优良品格受到冲击,伦理政治的守法等行为受到挑战。
第二,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环境形成挑战。互联网文化依赖其多元性和共享性,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发挥了网络传播的显著优势,但也给高校健康、绿色德育环境的建设带来了一定阻力。一方面,互联网文化是一种涵盖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多元文化体系;另一方面,网络传播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世界各地的信源和信宿连接在一个信息网络中,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网民可根据自身需求自由选择并获取信息。对大学生而言,网络信息的丰富性与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为其学习研究工作带来不少便利,有利于大学生更便捷地学习世界优秀文化传统、他人的先进研究成果等,也有利于大学生之间更好地进行互动交流。而与此同时,网络信息环境的过度开放与自由,直接导致网络信息的泛滥与膨胀。网络媒介中,在一些真实、有益、合法信息广泛传播的同时,也充斥着大量虚假、有害、非法、庸俗甚至是低俗的信息,这些信息极大地污染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环境,阻碍了高校健康、绿色德育网络环境的形成。
第三,对大学生个人道德成长形成挑战。互联网文化的虚拟性、隐匿性以及泛娱乐性,对大学生个人道德成长形成一定阻力。
其一,在当前的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中,部分大学生在网络虚拟性、隐匿性和随意性的影响下,过分沉迷于网络构建的“虚拟世界”,忽视现实生活中对同学的关爱,使我国传统道德中最基本的“仁爱之心”缺失。
其二,互联网文化的泛娱乐化倾向对大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带来挑战。泛娱乐化是资本控制下信息全球化的必然产物。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市场化竞争带来的压力迫使各类网络媒体千方百计地迎合受众的各种“需求”,同时,媒体对收视率、点击量的过分追求使传播逐渐走入了“误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的各种媒介,包括网络图书、网络影视作品、网络电视节目等都充斥着大量庸俗甚至是低俗的信息,以博取大众的关注。互联网文化的泛娱乐化倾向容易导致高校学生自律能力的下降,如部分大学生沉溺于社交网络、网络游戏、网络影院等,难以自拔;部分高校由于网络监管力度不够,校园网络充斥着不少恶搞、庸俗甚至低俗的不良信息,直接导致对学风、教风以及道德建设的破坏,对大学生个人道德成长形成巨大阻力。
第四,对大学生学术道德构建形成挑战。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以及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使部分大学生滋生了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等不良心理,导致高校学术道德失范的现象屡有出现。譬如,部分大学生利用网络抄袭、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严重危害高校的学术生态。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学习能力、严谨的治学态度,本应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对网络资源的不恰当运用,使学术剽窃、学术造假等现象频发,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学术道德的构建。
互联网“新常态”的到来,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契机。各高校应该紧跟时代步伐,把握好新机遇,切实落实网络信息传播环境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4.1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建设人群之一,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个人伦理道德、理想信念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发挥高校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注重加强大学生个人伦理道德建设,提高其个人理想信念。当前,互联网文化带来的影响,特别是互联网文化的高度开放性造成的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的渗透与入侵等影响,使这种要求更为迫切。
第一,各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积极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等文件精神,建立健全大学生价值观宣传、考核、激励、监督、惩处、检查、保障机制,对大学生的言行进行科学地规范、引导。
第二,各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特别是面对西方文化思潮通过互联网进行渗透与入侵,高校必须引导大学生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进而有效发挥大学生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作用。
4.2加强高校校园网络环境的监管与优化,建设新型德育工作者队伍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进行。这是在当前网络信息传播环境下高校开展网络德育建设的重要依据和理论基础。
第一,要加大互联网文化环境监控力度,净化网络环境。互联网文化给大学生提供了网上行为的极大自由度,其资源共享、结构多元、个体自由、满足情感的特征,对我国思想文化阵地和意识形态领域形成了很大的冲击,有的甚至超出了现有道德和法律水准所适应的范围。网络的多元性、自由性、娱乐性等特征,导致网络道德不规范的现象屡有出现,给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互联网文化环境监控机制,净化网络环境,力求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一个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
第二,建设一支具有深厚思想政治水平以及成熟的技术性管理能力的新型德育工作者队伍。当前,高校的网络管理,是集思想政治管理以及技术性管理于一身的新型管理模式。互联网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已经产生的广泛影响,使建设一支具有深厚的思想政治水平以及成熟的技术性管理能力的新型德育工作者队伍成为迫切要求。一方面,高校从事德育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网络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地驾驭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出现的问题、巧妙运用网络有的放矢地开展德育工作;另一方面,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并拥有自觉维护这种道德价值观的信念,进而有效迎接互联网给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的新挑战。
4.3引导大学生正确运用网络资源,提升大学生专业文化精神
网络信息传播环境下,大学生必须端正学风,严谨治学,正确运用网络提高自身的学习和研究能力,并提升自身的专业文化精神。
第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以及共享性,给大学生的学习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网络信息传播环境下,大学生必须学会正确、有效地运用网络资源,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实现教育内容的不断创新。譬如,通过运用网络技术,实现高质量信息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共享,广泛吸收利用来自外部的信息和资源,学习借鉴先进的思想和理念,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不断汲取发展的动力。
第二,要克服互联网带来的消极影响。网络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使部分大学生滋生了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等不良心理,导致高校学术道德失范的现象频繁出现,给高等院校以及大学生个人的声誉带来严重损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治。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伦理道德的教育,要求大学生恪守学术道德,树立学术诚信,端正学风,严谨治学,努力提升大学生专业文化精神。
4.4充分利用网络,构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网络文化体系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要积极参与到网络中去,利用网络技术实现高校德育建设的科学化、现代化,把网络打造成高校德育建设的新阵地。
第一,发挥网络优势,建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网络资源库,为师生提供各类道德教育资源。如收集各级各类关于高校道德建设的重要政策与方针、本校道德建设的主要成绩与优秀案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文件以及大学生道德行为规范的管理规定等电子资源,方便广大学生查阅、下载。
第二,利用高校门户网站打造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专属平台与管理队伍。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站报道与宣传道德模范等道德建设先进典型案例,并利用网络技术使报道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强化宣传效果;另一方面,要鼓励引导大学生投入到网络信息管理和互联网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中去,促使其成为互联网文化的道德主体,主动承担起维护网络秩序、净化高校网络环境的重任。
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络为大学生德育建设提供互动交流平台。如通过BBS论坛、视频对话会议、微信公众平台等方式,为大学生进行德育建设的相关调研、讨论与交流提供网络互动平台,引导大学生自觉参与和投入高校德育建设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互联网文化带来了高校师生思想观念及时更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模式不断创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手段得到拓展、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时空界限实现突破等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互联网文化也对高校传统道德思想、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环境、大学生个人道德成长、大学生学术道德构建等提出了一定的挑战。2014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正式成立,习近平总书记亲任组长,完成了国家在互联网层面的顶层设计。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下,中国互联网发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变化,网络空间更加清朗,网络正能量更加巨大,中国开始进入互联网“新常态”。在网络信息传播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应该顺应新形势,通过采取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加强高校校园网络环境的监管与优化,引导大学生正确运用网络资源,构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网络文化体系等对策,开创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新局面。
[1]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07-22)[2015-08-01]http://www.cnnic.net. 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 t20150722_52624.htm,.
[2]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信息安全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3]万峰.网络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4(4).
本文系广东省2015年省级德育创新(高校)重点项目“教育传播学视域下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对策”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DYZD011;项目负责人:蔡梦虹)。
蔡梦虹(1986-),女,广东潮州人,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大学教师,讲师。研究方向:传播学、教育传播与文化传播等。(本文系教育传播学方向的研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