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事洞察皆学问 把握“食代”新脉搏

2015-10-17 05:26
食品界 2015年10期
关键词:方便面乳业保健食品

食品产业已经走过了三个季度,用一句话来总结:大事不少,小事不断。

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及资源日益紧缺,养殖成本快速上涨,也是国产奶价高于国际奶价的原因之一。

牛奶配额制度的取消,增加了我国乳品企业的奶源选择空间。

国家出台新国标将包装饮用水分成三大类,一方面是为了更有效地监管,另一方面有利于净化水行业秩序。

在方便面行业整体寒冬的背景下,各大方便面企业纷纷加快高端化布局。

对不合格的进口食品,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均采取了退运或销毁等措施,未进入国内市场。

“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格的处罚和最严肃问责”也将成为各行业的紧箍咒。

食品安全辟谣不仅需要专家学者的努力,更需要消费者提高自身的辨识能力。

2015年,对于食品产业来讲,是跌宕起伏的一年,也是紧抓机遇、谋求发展的一年。在当前的经济大背景下,在产业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在行业进行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之时,酒类、休闲食品、饮料、乳制品这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遇到了哪些棘手的问题?各行业是怎样解决的?深挖事件根源,我们又能从中总结、吸取到哪些经验?这对食品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食品产业信息,把握产业发展趋势,本刊将推出“食事洞察皆学问,把握食代新脉搏”系列专题报道,为您拨开当下食品产业面临的重重迷雾,把握产业发展的最新脉搏。

凉爽的秋风带走了暑期的酷热,给我们的生活平添几分惬意。而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产业却不见丝毫凉意,反而日渐升温。不论是人们对食品安全关注的目光,还是各行业内部针对当前经济形势做出的调整,都让这个关系人们健康、生活的朝阳产业一次又一次吸引人们的眼球。

今年年初至今,食品产业已经走过了三个季度,用一句话来总结:大事不少,小事不断。那么究竟哪些事情可以被称为“大事”呢?我们又能从这些大事中总结出怎样的经验与教训?这些经验对产业未来发展又能起到怎样的促进作用?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之中,抓住产业发展的脉搏才能够在遇到问题时做到游刃有余,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这正是应了那句俗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黯然“倒奶”背后 乳业整装待发

要说2015年的食品大事件,我们还得从头说起。年初关于奶农杀牛、倒奶的新闻报道铺天盖地,奶农将鲜奶倒入下水道,泪水浸湿眼眶的画面让人揪心。也正是因为此次倒奶风波,将我国乳业又一次推向了风口浪尖。

中国乳业用了7年时间才堪堪走出“三聚氰胺”事件的阴影,经过行业的内部调整和对奶源的严格把控,我国乳业逐渐恢复了消费者对国产奶的信任。虽然部分消费者仍然对国产奶质量持怀疑的态度,但这并不影响我国乳业整体向好的发展趋势。

然而,受到国际奶价持续走低、进口奶激增等因素的影响,北京、山东、广东、陕西等地均出现杀牛倒奶现象,虽然农业部紧急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方采取有效措施,全力解决“杀牛倒奶”问题,但收效并不明显。

有数据显示,在杀牛倒奶事件愈演愈烈之时,欧洲收购奶价约为每公斤1.88元,美国收购价约为每公斤1.91元,而我国平均每公斤牛奶成本约为3.5元,远高于国外主要牛奶产出国的成本。结合我国国情来看,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拥有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理应在奶牛养殖及原奶价格上具备国际竞争实力,但是现实却大相径庭。其实造成当下局面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奶牛养殖成本过高,不论大规模养殖还是中小规模养殖,高蛋白饲料的缺乏、牧场养殖管理不足等一系列因素造成其系统性成本较高。而中小规模养殖仍然独自承担养殖风险和市场风险,成本高,比较收益低,也就导致了奶农养殖积极性不高。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及资源日益紧缺,养殖成本快速上涨,也是国产奶价高于国际奶价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全球乳品市场供大于求,导致2014年9月以来全球乳制品交易平台的全脂乳粉拍卖价格下跌了16.9%,而脱脂奶粉价格也下跌了7.7%。全球原奶供过于求的苗头显现,从而引发了全球原奶价格的下调。

国际奶价与国内奶价的天壤之别;新西兰、欧盟等国相对成熟的技术;得到国内消费者认可的产品质量;以上种种原因直接导致国内乳品企业大量选用进口奶源。

有数据显示2014年1—9月份,全国乳制品进口量共计149.86万吨,同比增长36.5%。其中,液态奶累计进口量达24.64万吨,同比增长70.8%;干乳制品累计进口量为125.2万吨,同比增长31.3%;进口大包装奶粉(原料)累计达81.41万吨,同比增长50.0%;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8.98万吨,同比超过100%。

但是过多使用进口奶源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在使用进口奶源的同时,就会减少使用国内奶源,导致“杀牛倒奶”事件的爆发,对我国上游养殖业产生极大影响。

时隔几个月,“杀牛倒奶”风波尚未平息,我国乳业又面临新一轮更强的冲击。今年4月1日,欧盟取消了长达31年的“牛奶生产配额制度”,该制度设立的初衷是保护乳业,通过设立产量上限来达到供需平衡,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欧洲的牛奶产量严重过剩,出现了所谓的“牛奶海”现象,和我国当下的“倒奶”现象如出一辙。但该制度并未起到保护奶农收入平稳的作用,反而使得小型奶农农场被迫关门。该制度的取消意味着欧盟的乳品产能得到完全释放,大量的进口奶涌入中国市场,对我国乳业来说既是冲击也是机遇。

其实不论是欧盟“牛奶生产配额制度”的取消,还是之前进口奶冲击国内市场导致“杀牛倒奶”,归根结底都是国内外奶源的选择问题。而牛奶配额制度的取消,增加了我国乳品企业的奶源选择空间,在此之前,我国75%的进口原料奶粉来自新西兰,该制度取消之后,我国对新西兰的依赖程度将得到缓解。同时还提供了更多的国际化合作机会。

经过此次“杀牛倒奶”事件,以及“牛奶生产配额制度”的取消,我国乳业在阵痛的同时,也在逐步成长着。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国内乳品企业未来应积极布局低温奶市场,与进口奶形成差异化竞争,应鼓励发展鲜牛奶、低温营养奶、特色酸奶、冰淇淋等低温产品;同时,针对我国食品消费结构的升级以及不断增加的老年人和儿童群体,大力开发功能型、保健型、营养强化型的低温奶产品。

乳业专家王丁棉则表示,“建议乳业实行生鲜奶源收购、使用、登记、备案、公告制度和根据收购使用数量配置免税或实施减税进口奶粉指标奖励制度,以此鼓励企业更多地使用国产生鲜奶源,从而拉动促进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发展。”

不论是国内乳企与进口奶形成差异化竞争,针对不同人群研发新产品,还是鼓励企业使用国产奶源,这些可行性建议都将推动我国乳业快速发展。

虽然“倒奶”事件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平息,但其对于乳业的影响却是相当深远。前段时间各大乳企发布的201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大部分乳企出现业绩下滑。王丁棉表示,今年国内大部分乳企都在“过苦日子”,经营普遍处在一种艰难的阶段,往年乳品的销售会出现季节性,一段时间衰减,一段时间出现高涨,但今年基本上没有出现过消费的高潮,即使是促销,也一直处于不太景气的状况。

有专家表示,这种不太景气的状况可能跟经济大环境有关,电商平台的价格战争也是主要因素之一,而乳业高级研究员宋亮则表示,上半年国内各大乳企销售业绩普遍放缓的原因还在于受食品安全及2013年“奶荒”影响,进口成品乳制品增加也挤占了国内消费。在这些因素之中,“倒奶”事件仍不能忽视。

当下正是我国乳业全面转型时期,同样也是我国国民乳品消费基础进一步夯实的主要阶段。宋亮表示,随着未来经济形势向好发展,到2020年,以三、四线以下地区为主力的消费得以释放,中国将迎来第二个乳品消费黄金增长阶段。当前政府、企业亟需在消费者信心恢复、乳品产品普及、相关知识宣传和教育等方面下大功夫,进一步夯实消费基础,长期必将获得产业发展红利。

包装饮用水组队换装 新国标开启水业新时代

在欧盟国家奶源大举进入中国之后的一个月多月时间里,另一件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事”发生了。

5月24日,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GB19298-2014)开始实施。对包装饮用水的标签标识要求自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新国标中最引人关注的便是关于包装饮用水名称的规定。在新国标出台之前,商场超市的货架上饮用天然水、富氧水、太空水等包装饮用水水琳琅满目,让消费者挑花了眼。但是在新国标实施之后,对于包装饮用水的选择就简单了许多。新国标中规定:包装饮用水的名称应当真实、科学,不得以水以外的一种或若干种成分来命名包装饮用水,包装饮用水的标签标识应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包装通则》(GB7718)的规定,应清晰、醒目、持久,是消费者购买时易于辨认和识读。包装饮用水的产品名称不得标注“活化水”、“小分子团水”、“功能水”、“能量水”以及其他不科学内容。

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表示,很多饮用水产品的名称其实是企业为了推销产品而制造的卖点,可以说是一种噱头,其实是伪科学容易误导消费者,国家出台新国标将包装饮用水分成三大类,一方面是为了更有效地监管,另一方面有利于净化水行业秩序。

在新国标尚未出台之时,我国包装饮用水行业一直处在“百花齐放”的阶段,我们在商超中见到的包装饮用水种类不计其数,适合婴幼儿饮用的“宝宝水”,利用特殊技术制成的“太空水”,更有甚者还能治疗疾病。有业内人士分析,矿泉水的生产成本和对水源地的要求,比其他饮用水高。但由于过去国标并未明确,一些厂家可能在自来水中添加矿物元素的添加剂,并混淆“矿物质水”和“矿泉水”之间的区别;或通过增加花样百出的“功能”,炒作概念,最终卖出高价。

在人们对健康渴求日渐迫切的今天,安全、无污染的饮用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目前我国饮用天然矿泉水的消费观念还未成熟,但随着新国标的发布,国内包装饮用水行业将面临洗牌,矿泉水也将在2015年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健康、品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与生命息息相关的饮用水必然受到重视。新国标的出台,让民众对饮用水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这就为矿泉水提供了极好的发展契机。在当前甚至未来数十年内,环境污染和水污染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前,天然矿泉水将是人们饮水健康的最好保证。”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健康饮水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马锦亚表示。

行业数九寒天 方便面入冬取暖

在包装饮用水迎来新国标、行业进行内部调整的时候,部分行业却迎来了寒冬期。

今年上半年,方便面行业不好过,在这数九寒天的行业背景下,只有学会取暖,才能谋求发展。

其实说起方便面,很多人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王宝强和徐峥争抢那碗老坛酸菜面的场景,也可能浮现出罗志祥手里捧的那碗香辣牛肉面。虽然方便面包装上那句“图片仅供参考”让人心碎不已,更有网友调侃,“希望吃到一碗和包装上一模一样的方便面”,但是不得不说,这些经典的味道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回忆。在方便面行业整体寒冬的背景下,各大方便面企业纷纷加快高端化布局,统一的革面、康师傅的爱鲜大餐都是布局高端的体现,而玖玖爱推出的一款六粮泡椒牛肉面价格更是高达20.90元。

入冬之后的方便面行业竞争环境日益严峻,各企业意识到价格战对利润增长并无益处,纷纷宣布退出价格战,转战高端市场。但是方便面似乎被打上了“不健康”的标签。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与食品科学系主任王志刚表示,方便面市场萎缩受多重因素影响,首先,方便面作为垃圾食品的概念已经根深蒂固,随着民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尤其是“80后”“90后”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对于方便面的需求在减弱。此外,以往方便面在出差、旅游中食用比较多,随着高铁的普及,旅途时间大大缩短,也降低了对方便面的消费依赖。

其实方便面行业的颓势由来已久。有数据显示,2014年方便面行业实现销售额526亿元/396亿包,比上一年销售额下降7.94%;2015年上半年方便面总体产量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主流品牌企业销售收入涨跌不一,区域性品牌压力增大,开工率下降。而2014年全国方便面生产线比上一年增加36条达775条,产能过剩设备闲置率提高。这些数据都在向人们表明一个事实:方便面这个前途光明的行业当下也需要做出改变,才能拨开云雾见青天。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向健军也对方便面行业给出了自己中肯的建议,“想要真正挽救市场颓势,必须得依靠产品质量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在高端化的过程中应该警惕以“炒作”的心态来做高端产品,一味追求高价。此外,更不可以在产品宣传过程中过分强调明星效应而忽视产品内涵。”

食品进口须合法 质量过关是前提

纵观食品产业前三季度的风风雨雨,有一桩大事则是不能不提,但是这件事说起来却令人毛骨悚然。被部分媒体称为“70后”猪蹄、“80后”鸡翅的“僵尸肉”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到底是不是“僵尸肉”,咱们暂且不谈,我们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这些通过走私渠道进入国内的过期冻品给消费者的饮食安全带来的危害是无法预估的。

这一事件的导火索则是今年6月份海关总署在国内14个省份统一组织开展的打击冻品走私专项查缉抓捕行动,此次行动中,成功打掉专业走私冻品犯罪团伙21个,初步估计全案涉及走私冻品货值超过30亿元人民币,包括冻鸡翅、冻牛肉、冻牛猪副产品等10万余吨。有专家表示,多年的冻肉品质上比鲜肉会差,但只要冷冻过程中没有发生解冻现象,从外观和口感上很难区别。但是走私肉运输条件恶劣,不断解冻等过程中容易滋生各种细菌,甚至是开始腐烂又重新冷冻,其卫生安全和食品质量不堪想象。假如这些走私冻品流入中国市场,端上老百姓的餐桌,消费者的饮食安全将会受到极大威胁。

走私这种不合法进口渠道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埋下了不小的隐患,然而在合法进口渠道中也存在抱有侥幸心理的不合格产品。据国家质检总局透露,今年7月,中国质检系统检出进口不合格食品涉及18类产品27个国家或地区。中国国家质检总局新闻发言人罗方平表示,对不合格的进口食品,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均采取了退运或销毁等措施,未进入国内市场;针对发现的疫情,检验检疫机构依法作退运、销毁、除害处理等检疫措施,防止疫情传播扩散,并向国外通报,要求采取改进措施。

只有从源头上杜绝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将这些不合格进口食品一一拦在国门之外,才能为我国的食品安全建设扫清障碍。

食安建设主旋律 法制利剑来帮忙

食品安全永远是食品产业的基石,基石不稳固,何以谋发展?何以促繁荣?

食品安全作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点,被社会各界热切关注。全国政协常委、农工党中央常委、河南省政协副主席高体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提出的几点可行性建议对我国的食品安全建设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加快《食品安全法》的修订这条建议是其中的亮点。众所周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已于10月1日正式实施,“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格的处罚和最严肃问责”也将成为各行业的紧箍咒,一旦有企业或个人出现不法行为,这部法典也将体现其作用,将不法分子绳之以法。这部被誉为“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典的实施给食品产业内各行业带来严格监管的同时,也带来了健康发展的机遇。

以保健食品行业为例,长期以来,网络上保健食品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虚假广告、产品不合格现象最为常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非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变本加厉,各种“忽悠”、大打“亲情牌”欺骗老年消费者的营销手段让人在愤怒的同时思考一个问题:保健食品行业为什么这么乱?答案显而易见,缺乏监管是首要原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法律法规来引导保健食品行业成长,就会出现很多问题。而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涉及“保健食品”内容共13项条款,对入市前的许可管理、生产管理、市场监督、广告管理、违法处罚都给予了规定。

新食品安全法涉及保健食品行业共有5点新内容:保健食品入市前产品管理从由中央管理改为由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保健食品入市前产品管理从单纯的注册制改变为注册制和备案制并行;为实行备案制,要建立保健食品原料目录和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明确与保健食品与其他食品的区别;明确企业的法律责任和更严格的监督管理。中国保健协会副秘书长黄健生表示,“新食品安全法将终结近几年保健食品发展的无序状态,对国家、行业、消费者都是有利的。”

“国家对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婴幼儿配方食品等特殊食品实行严格监督管理。带来的是“仿保健食品”的机会越来越少,已取得批准证书的产品机会越来越多。”中国保健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保健协会保健咨询服务工作委员会会长张大超表示。

新《食品安全法》的实施给保健食品指明了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一扫业内乱象,使保健食品这样一个前途无限的行业更加规范、有序。

新《食品安全法》在给食品产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始终坚守食品安全底线,为国民的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但是今年以来,部分不法分子利用人们关注食品安全的心理,散布食品安全谣言,以达到不为人知不目的。“普通白开水是死水,喝了会致癌?”“空心菜含重金属,不能吃?”等谣言被翻炒了一遍又一遍,导致部分消费者信以为真,给生产者带来极大影响。

为了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在中央网信办、国家食药监总局、农业部、质检总局和新华社支持下,由新华网联合食品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及行业工作者共同发起成立的中国食品辟谣联盟应运而生。

在我国食品安全工作尚未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当下,食品安全谣言的泛滥将会对食品产业造成极大打击,严重影响食品产业形象。

国家食药监总局新闻宣传司司长王铁汉表示,食品安全谣言已居于网络谣言传播首位。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公开和科普宣传工作,积极培育市场化、社会化的多元力量,引入辟谣联盟等众筹机制和新媒体手段,不断畅通科学权威的传播渠道,从根本上消除谣言滋生的土壤。

食品安全辟谣不仅需要专家学者的努力,更需要消费者提高自身的辨识能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表示,“需要媒体、科研院所、企业共同协作,构建权威传播渠道,用正确的科学知识指导公众营养膳食。”

经过前三季度的磨砺,食品产业“痛并快乐着”。“杀牛倒奶”欲哭无泪的背后是乳业发展转型的阵痛;包装饮用水新国标掀起了行业内的一次革命,让消费者明明白白喝好水;不景气的方便面行业也脱离价格战的泥沼,谋求新发展;《食品安全法》以最强硬的姿态,捍卫者人们的饮食安全。天将降大任于食品产业,困难、挫折在所难免,学着从中吸取经验、强化自身、大步向前才是正确的选择。本刊希望以此文为读者再现食品产业从2015年年初至今的阵痛与觉醒,也为读者展现一条较为明晰的食品产业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方便面乳业保健食品
书法欣赏:天下乳业是一家
一碗方便面
减肥类保健食品中25种非法添加化学物质的UPLC-DAD快速筛查
最适合胖人去脂减肥的保健食品
直销保健食品业务迎来利好环境
方便面真方便
天资乳业 保持新鲜,每一天
产品创新为乳业增添新活力
乳业两巨头缠斗中共进“500亿俱乐部”
保健食品或可探索“审批+备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