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华中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研究述评

2015-10-17 08:57仲华,赵占豪
军事历史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华中根据地新四军

·热点研讨:敌后艰苦抗战的经济支撑——华中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华中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研究述评

改革开放以来,华中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大量文献史料得以整理出版,一些有分量的论著陆续问世。围绕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财政金融、商贸税收、经济合作、农业水利、减租减息、工业(手工业)生产、领导人物经济建设思想与实践等诸多方面,学界进行了较为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今后的研究当在克服研究着力点尚不均衡,加强比较研究,进一步拓展研究深度,加强史料发掘上下工夫。

华中抗日根据地 新四军 财政经济 商贸税收 粮农水利

华中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艰苦的敌后抗战中,华中根据地经济建设成为根据地军民坚持抗战的重要支撑。但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前,国内学界对华中根据地经济建设的研究几呈空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内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该课题的研究开始受到重视,并不断走向深入。回顾和评析学术界30多年来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历程,对于进一步推动其研究,很有必要。

一、研究概况

同抗日根据地其它专门史一样,华中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研究往往伴随着抗战爆发、抗战胜利逢十或逢五的周年性纪念,形成一波波热潮。纵向来看,华中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研究大致可分三个阶段:1979—1990年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在中央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统一领导和规划下,有关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研究机构相继成立,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重点是收集、整理和出版相关史料;1991—2005年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研究重点转为编辑出版阶段性的研究成果。由中央财政部财经研究所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分别牵头,全国学界共同参与的大型学术项目——革命根据地财经史研究和革命根据地货币史研究先后完成,形成了包括华中抗日根据地在内的革命根据地财经史系列著作及“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史丛书”等重要成果;2006年至今为第三阶段。这阶段学术研究向纵深拓展,研究方法推陈出新,产生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一)史料整理出版情况。华中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史料的发掘整理工作成绩斐然。

1.专题性史料。整理出版了华中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史料汇编,主要包括:《华中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选编(江苏部分)》(4卷,档案出版社1984—1986年版)、《华中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选编(鄂豫边部分)》(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华中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一卷)》(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革命根据地经济史料选编(中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安徽革命根据地财经史料选》(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苏浙皖鄂豫抗日民主政府的工商行政管理》(工商出版社1987年版),等。

2.综合性史料。一些综合性抗日根据地史料汇编及领导人文集中包含了大量华中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的珍贵史料,如:《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史料选》(8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后陆续出版);“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中的《浙东抗日根据地》《苏南抗日根据地》《淮南抗日根据地》《苏北抗日根据地》《皖江抗日根据地》《苏中抗日根据地》《淮北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华中局》等(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及中共党史出版社于1987年后陆续出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后勤工作》系列(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后陆续出版);“中共河南党史资料丛书”之《抗战时期的竹沟》《豫皖苏抗日根据地》《豫鄂边抗日根据地》(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后陆续出版);“新四军丛书”之《新四军重建军部以后》《苏中抗日斗争》《新四军在茅山——抗日斗争史料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代出版);“浙东抗战与敌后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之《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等。一些当年华中根据地各方面工作的领导人后来出版的文集中,也收入了不少当时的文献,如《刘少奇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骆耕漠早年文录》(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纪念吴芝圃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管文蔚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刘瑞龙淮北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邓子恢淮北文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豫皖苏鲁边区党史办和安徽省档案馆联合编辑的《淮北抗日根据地史料选辑》(7辑11册,1985年内刊),由南京军区后勤部编印的《华东部队革命战争年代后勤史料汇编(1937—1948)》(上下册,1987年内刊),对于华中根据地经济建设研究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回忆性史料。已出版的关于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回忆著述数量丰富,多有涉及根据地经济建设内容。如陈丕显的《苏中解放区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刘瑞龙回忆录》(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骆耕漠的《往事回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等。另华中各省市中共党史研究机构和各社会学术团体编辑推出了不少回忆文集,发行了刊载大量回忆文章的刊物。如《战斗在华中敌后——新四军印刷厂印钞厂革命斗争史料选》(4辑,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上海分会编,1982年,内刊),《华中抗日斗争回忆》(上海新四军暨华中根据地历史研究会编,1982年后陆续出版,内刊),《铁军》杂志(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出版),《铁流》杂志(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出版),《大江南北》杂志(上海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出版)等。鲜活的回忆史料,是档案文献极为重要的补充。

(二)学术研究情况。从1980年代起,聚焦该课题陆续推出的学术著作主要有:《淮北抗日根据地财经史稿》(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皖江抗日根据地财经史稿》(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淮南抗日根据地财经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华中抗日根据地鄂豫边区财政经济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扬泰解放区财经简史》(方志出版社2006年版),等。近十年来,相关学术著作虽数量不多,但不乏亮点。如《新四军战时经济工作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史料翔实,论述严谨,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

鉴于经济建设内容宽泛,亦有不少学者专攻该研究领域的各具体问题,其中又以根据地货币史的研究著作最多。孙礼新所著的《华中敌后货币》(江苏科技出版社1989年版)问世较早。随后,《三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货币》(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浙东革命根据地货币史》(宁波出版社2002年版)、《淮北革命根据地货币史》(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淮南抗日根据地货币史》(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华中革命根据地货币史》(3册,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中原革命根据地货币史》(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等著作相继付梓。此外,《抗币风云录——新四军暨华东解放区印钞史话》(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是由许多当年新四军印钞老兵共同参与完成的通俗性读物,叙史详细生动,也具有一定学术价值。

除华中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的相关专著外,有相当数量的抗战史、根据地史、财政史及军事经济史著作论及这方面问题。如马洪武等编著的《华中抗日根据地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版)、房列曙所著的《安徽敌后抗日根据地社会史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均专辟章节研究华中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问题。此外,《中国近代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84年版)、《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淮北抗日根据地史》(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抗日根据地财经史稿》(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戴建兵的《金钱与战争——抗战时期的货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军事经济全史(下册)》(海潮出版社1999年版)、《上海人民支援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财政通史·革命根据地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陈廷煊的《抗日根据地经济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江苏抗日战争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等,均有涉及华中抗日根据地经济的内容。学术界还发表了数以百计的相关学术论文,编辑出版了一定数量的相关论文集,同样值得后人研究参考。

二、研究探索的主要问题

综观改革开放以来华中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研究成果,既有分区研究,也有整体研究;既有分类研究,也有综合研究。

(一)经济建设总论。马洪武的《华中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工作的几个问题》一文,是笔者所见最早发表的总论华中根据地经济建设的论文。文章认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财经工作有4个特点:财经工作形式多样、财政收入比较高、财经斗争非常激烈、财经制度比较系统完整;*马洪武:《华中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工作的几个问题》,《中国抗日根据地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年。许祖范考察了安徽抗日民主根据地经济建设状况,认为根据地在减租减息和互助生产运动、工农业生产和商业、财政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呈现出新民主主义经济生机勃勃的气象;*许祖范:《安徽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第1期。李春来、任冬梅梳理了新四军经济工作指导方针的确立过程,指出新四军在中共中央关于“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这一战时经济工作总方针的指导下,制定了华中抗日根据地生产建设、贸易工作、金融工作与货币政策、征粮工作等方针政策,因地制宜,卓有成效。*李春来、任冬梅:《新四军经济工作指导方针的确立过程》,《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6期。张衡指出,华中抗日根据地在经济斗争中采取了四大对策:大生产运动、统一的财经制度、发行货币并使其成为根据地内独占的流通工具、从根据地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开展反经济封锁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张衡:《略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四大经济对策》,《江海学刊》1985年第3期。黄爱军通过考察新四军与日军之间的经济战情况,认为新四军反对日军经济封锁的斗争,客观上与国统区的对日经济斗争是相互支持的,在中日经济战中发挥了特殊而重要的作用。*黄爱军:《对日斗争的一条重要战线——新四军与日军之间的经济战》,《福建党史月刊》2005年第7期。

(二)财政金融。财经工作是华中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研究中的热点,学界发表的相关论文不下百篇,研究主要围绕着财政工作和金融货币等问题展开。财政工作方面,王建国通过比较研究,认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财经工作具有4个突出的特点:独特的财政经济机构,基本是建立在原国民党财经机构基础上的;健全的财政经济制度,包括预决算制度、会计制度、审计制度、金库制度;典型的“战时”和“敌后”特征;合理的民众负担等。*王建国:《华中抗日根据地财经工作的特点》,《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黄安、刘鸿业较早关注了淮南抗日根据地的财政制度改革问题,认为淮南根据地在1940年以后对旧有税收制度和财政管理体制进行大力改革,形成了完整的适合具体情况的新民主主义财政制度;*黄安、刘鸿业:《淮南抗日根据地财政的建立与制度改革》,《革命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蒋诚对苏中根据地审计工作进行了开拓性研究,梳理了苏中根据地建立的审计制度和审计机构,及其相关运行情况;*蒋诚:《苏中根据地的审计工作》,《审计研究》1987年第6期。近10年来的相关成果中,关于财经工作中反腐廉政问题的研究引人注目,如卓汉平的《华中抗日根据地财经机关反腐败透析》,*卓汉平:《华中抗日根据地财经机关反腐败透析》,《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黄爱军的《华中抗日根据地财经工作中的廉政建设》,*黄爱军:《华中抗日根据地财经工作中的廉政建设》,《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都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金融货币问题的研究中,有相当数量的成果在着力于对金融机构(银行、印钞厂)的创建运作及货币票证的发行流通等基本史实考证阐释的同时,还论述了其历史作用及意义。较为深入的研究成果集中于根据地的金融政策及货币斗争等领域,如有的作者认为,华中抗日根据地银行的基本任务是发行货币、扶持生产和进行货币斗争。有限量地发行抗币、打击排斥伪币、有限度地扶持法币,是根据地货币政策的主要方面,这一政策的目的是要排斥伪币,压缩法币阵地,扩大抗币阵地,稳定根据地的金融。*吴善麟:《华中革命根据地的货币流通和货币斗争》,《革命根据地的财政经济》。有的作者认为,华中抗日根据地货币斗争的基本方针是:逐步确立抗币为本位,在一定条件下联合法币打击伪币,驱逐伪币;对伪币的政策是禁用,但又有一定的灵活性。*邱平:《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货币斗争》,《红旗十月满天飞》,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有的作者把皖江抗日根据地的货币政策归纳为“三防一基金”政策:防止滥发钞票和粗制滥造;防止与旧法币、伪币混杂流通;防止敌伪顽假造抗币;要有物质筹备作基金。*唐启炎:《皖江抗日根据地货币政策研究》,《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有的作者研究了苏中抗日根据地通过对粮食等战略物资实行贸易管制来配合货币斗争的具体做法。*王明前:《苏中抗日根据地货币斗争研究》,《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综合有关研究成果来看,学界的基本共识有:华中抗币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为支持敌后抗战、支持抗区生产、调剂商贸流通、稳定抗区金融以及积累经验和培养干部等方面;各根据地(战略区)的货币政策,普遍经历了“保法排伪”“联法排伪”“限法排伪”等三阶段。

(三)商贸税收。商贸、税收和财政关系密切,上述关于财政工作的论文内容亦多涉及税收工作。早年对税收问题的研究多为针对各战略区的考察,且主要集中鄂豫边区,刘跃光、杨存厚、苗健等人的文章是主要代表。*刘跃光:《五师和鄂豫边区的税收工作》,杨存厚:《抗日战争时期鄂豫边区关税调查》,《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湖北研究会论文集》内刊,1983年;苗健:《豫鄂边抗日根据地税收工作初探》,《中原抗战论丛》,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邱平的《试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税收》*邱平:《试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税收》,《抗日战争史新论》,南京:南京工学院出版社,1986年。一文,是放眼整个根据地税收工作较早发表的一篇论文,该文梳理了华中抗日根据地税收发展的概况,总结了其主要特点:税源充足;工商税比重较高;武装征税;税务干部队伍比较整齐,税收制度和章程较为完善。近10年来,这方面研究进一步深化,研究向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工商税、契税、田赋、税收特点、税收工作制度、税收征管等问题拓展。如王建国撰文提出,工商税是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主要税种,根据地先后征收了定额税、比例税及累进税。*王建国:《论华中抗日根据地工商税收及对华中抗战的作用》,《江海学刊》2004年第1期。在田赋问题上,王建国认为:华中各根据地在征收过程中较好贯彻了“量能纳税”的原则,采取田赋征粮、清查田亩、废除册书制度、整顿征收秩序等重要举措,实现了华中田赋征收史上的重大变革。*王建国:《华中抗日根据地田赋征收考述》,《中共党史研究》2012年第4期。相比税收问题,关于商贸问题的研究尚显薄弱,高质量的、整体性的研究成果不多,已有成果多集中于对各区贸易政策、商业及其管理活动的微观考察。

(四)粮农水利。华中抗日根据地农业生产、水利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高广林、叶永坚撰文分析了华中大生产运动深入发展的主要原因;*高光林、叶永坚:《试析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红旗十月满天飞》。黄爱军考察了新四军大生产运动的发展过程及主要政策措施,评析了其历史作用。*黄爱军:《新四军大生产运动的历史考察》,《福建党史月刊》2007年第4期。任峰、韦泽洋则对鄂豫边、苏北等区的农业建设作了深入的考察与分析。*任峰:《抗战时期鄂豫边区的农业生产》,《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6期;韦泽洋:《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农业经济建设》,《铁军》2011年第11期。学界对华中抗日根据地水利建设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现有成果已深入探讨了根据地水利建设的举措、成就、特点及影响等诸多方面。*张晓丽:《抗战时期抗日根据地的水利建设初探》,《中国农史》2004年第2期;刘云:《安徽敌后抗日根据地水利建设初探》,《沧桑》2010年第5期;吴云峰:《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水利建设》,《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1期。粮食工作方面,洪彬通过深入考察华中抗日根据地征粮标准的阶段性演变,以及征粮的减免奖惩对象和地区性差别,认为粮食征集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合理负担”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体现。*洪彬:《华中抗日根据地粮食征集政策述论》,《中国革命根据地史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张燕华认为,淮北苏皖边区的“粮政”主要包括边区政府就粮食征收、保管、支付审核及管理所制定的制度和措施,以及具体实施这些制度措施而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它具有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的、民主的、群众的等特点。*张燕华:《抗战时期淮北苏皖边区“粮政”研究》,《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2期。王红花的论文总结了盐阜根据地政府在粮食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的经验做法。*王红花:《盐阜抗日根据地粮食工作探析》,《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五)减租减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多数成果采用中共党史研究的传统范式,考察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的历史,重在说明中国共产党此项方针政策的正确性与必要性,以及贯彻此项方针政策的灵活有效性。新世纪以来,不少学者将社会学研究视角和方法引入研究中。如张泰山研究了鄂豫边区农民对减租减息的心态,探讨了其形成原因及边区政府的相关对策;*张泰山:《抗日战争时期鄂豫边区农民对减租减息的心态》,《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王建国进一步研究了华中根据地减租减息运动中出现的僵持局面,以及根据地政府为打破僵持所做的努力,并从受益阶层、土地占有关系、阶级结构、农村借贷关系、乡村社会政治状况等方面分析了减租减息的深远影响;*王建国:《华中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运动探析》,《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6期。特别需要提及的是,李柏林先后从根据地乡村社会的变迁、农民的社会流动及生产力的解放发展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减租减息政策对淮北抗日根据地所发生的影响,*李柏林:《减租减息与淮北抗日根据地乡村社会的变迁》,《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第2期;《减租减息与淮北抗日根据地农民的社会流动》,《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减租减息与抗日根据地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以淮北抗日根据地为中心》,《抗日战争研究》2010年第2期。见解颇为独到。

(六)工业(手工业)生产。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现有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盐业。詹玲、程龙刚梳理了华中抗日根据地盐业的生产、运输、销售、缉私和征税工作情况。*詹玲、程龙刚:《华中抗日根据地盐业述略》,《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周倩倩认为,新四军经过与日伪军和国民党军的激烈争夺后,最终实现了对两淮盐场的全面控制;根据地政权通过大力发展淮盐经济,为打破日伪顽的经济封锁、建立起独立的财政体系、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作出了贡献。*周倩倩:《华中革命根据地的两淮盐业活动》,《党史研究与教学》2014年第3期。二是纺织业。朱正业、杨立红认为,纺织业是淮南、淮北抗日根据地的支柱产业,为克服纺织业面临的困难,实现纺织品的自给自足,两淮边区政府作出了实行互助合作及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奖励人才与技术、改革分配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变革与制度安排,取得了巨大绩效。*朱正业、杨立红:《淮南、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制度变革与纺织业发展》,《抗日战争研究》2008年第1期。

(七)经济合作。华中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了各种经济合作活动,既有由路易·艾黎等国际友人倡议、经中国共产党大力支持、始于1938年的“中国工业合作运动”(简称“工合”运动),又有中央、华中局及各战略区抗日民主政权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发展而倡导的各种经济合作活动。曹天生是国内较早关注华中抗日根据地“工合”运动的学者之一,他较为深入地考察了皖南地区“工合”运动的发展状况,分析总结了其在粉碎敌人经济封锁破坏、支援抗战、安置当地人民就业等方面发挥的历史作用。*曹天生:《新四军在皖南发展战时合作社经济的考察》,《军事经济研究》1992年第3期;《新四军与皖南“工合”运动》,《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4期;《“新四军租赁宣纸蒸锅合同”述论》,《中共党史研究》2012年第10期。俞小和认为,淮北抗日根据地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使根据地经济在战争期间得以增长,民众生活水平普遍较战前有所提高,社会财富开始向以贫农为主体的农民阶级流动;提高了根据地农民的组织化水平,唤醒了农民的阶级意识,提高了妇女地位,推动着淮北农村由传统向现代变迁。*俞小和:《调整与变迁:淮北抗日根据地的互助合作运动》,《安徽史学》2013年第4期。黄爱军等人还探讨了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手工业合作社、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及安徽抗日根据地的合作经济。*黄爱军:《华中抗日根据地手工业合作社的地位和作用》,《考试周刊》2007年第30期;黄爱军:《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世纪桥》2008年第10期;黄爱军、邵俊侠:《安徽抗日根据地合作经济发展述论》,《黑龙江史志》2009年第8期。

(八)领导人物经济建设思想与实践。华中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与大批领导人物的杰出贡献密不可分。当年华中抗日根据地各领导人的传记、年谱中,均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他们经济建设的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中,对刘少奇的研究相对较多,有的作者梳理了刘少奇在华中抗日根据地推行减租减息政策、加强财经制度建设、发行抗日货币、开展经济上的反封锁斗争等方面的重要建树;有的作者认为,刘少奇对华中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的突出贡献在于:指出了经济战线斗争的意义;领导制定了各项经济政策,大力倡导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提出了“合理负担”的思想,要求实现部队经济民主化,部队不得兼做生意,尽可能地参加生产劳动,减轻人民负担。研究者普遍认为:刘少奇关于华中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思想和实践,丰富发展了毛泽东经济思想。*《刘少奇百周年纪念——全国刘少奇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此外,也有专文探讨陈毅*陈毅,曾任新四军军长。、彭雪枫*彭雪枫,曾任中共豫皖苏边区书记、新四军四师师长兼政委。、邓子恢*邓子恢,曾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兼江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第4师政委、淮北区党委书记。、刘瑞龙*刘瑞龙,曾任中共豫皖苏省委委员、皖东北军政委员会书记、淮北行政公署主任。等领导人的经济建设思想与实践。

除上述几个问题外,也有学者对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灾荒救济、禁烟禁毒、优抚等工作以及上海等地社会各界力量支援华中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些问题虽不属于经济建设的直接范畴,但与经济建设有许多关联。

三、研究瞻望

笔者受能力所限,虽尽量搜罗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界关于华中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研究成果,然挂一漏万恐在所难免。总体来说,相关研究已取得不俗成绩,但也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一)研究着力点不够平衡。一是对根据地的财政建设、金融货币、减租减息等问题的研究比较多,对工业、手工业、商业贸易、水利等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关于交通运输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二是对淮南、淮北、皖江、鄂豫边及苏北等商品经济欠发达、相对偏远的根据地研究较多,而对战前经济相对繁荣的苏南、苏中、浙东等根据地的研究相对较少。今后,学者应对这些研究的空白点和薄弱点给予充分的关注。

(二)比较研究相对缺乏。从已有成果看,学界对某一战略区的区域性研究、个案研究比较充分,对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整体研究相对不足,比较研究尤其缺乏。今后的研究应加强对华中各区之间的比较研究以及华中与华北、陕甘宁及华南等其它根据地的对比研究,以更准确而深入地揭示华中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的特点、规律及其在抗日战争史上的地位、作用。

(三)研究深度尚待拓展。既有的研究成果中,有些罗列史料较多,缺乏理论深度;有些定性分析较多,定量分析较少,学术性不强。今后的研究既应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也应充分借鉴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及研究方法,进一步拓宽研究视角。

(四)史料挖掘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如前所述,目前关于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各种史料整理出版工作已取得较大进展。然而,史料挖掘是一项无止境的基础性工作。下一步,应在充分发掘各种馆藏档案、搜集运用港台与海外等相关资料上下工夫。

(责任编辑 宗成康)

Review: Research on Economic Construction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in Central China Anti-Japanese Base Areas

ZhongHuaZhaoZhanhao

(Scientific Research Department, PLA Nan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 Nanjing, Jiangsu 210003; Military History, PLA Nan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 Nanjing, Jiangsu 210003)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research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Central China Anti-Japanese Base Areas. Abundant historical data have been published and some important professional works have appeared. Extensive and profound researches have been conducted on such aspects as finance and economy, trade and tax, economic cooperation, agriculture and water conservancy, reduction of rent and interest rates, industrial (handicraft) production, leaders’ economic construction thought and practice in the Central China Anti-Japanese Base Areas. Future research should place more effort on overcoming the imbalance of research focus, strengthening comparative studies, further improving the depth of research and further exploring historical materials.

the Central China Anti-Japanese Base Areas; the New Fourth Army; finance and economy; trade and tax; agriculture and water conservancy

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军事学项目“中国人民解放军强军史研究”(14GJ003-087)

仲华,南京政治学院科研部教授。

仲 华 赵占豪

(南京政治学院 科研部,江苏南京 210003;南京政治学院 军事思想与军事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03)

K265; E297

A

1009-3451(2015)04-0021-07

赵占豪,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思想与军事历史系讲师。

猜你喜欢
华中根据地新四军
华中要塞:义阳三关
华中建筑2021年总目录
新四军华中抗战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明年或激增40%?华中3万多吨加州鲈市场谁能笑到最后?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新四军的两个英雄团
《新四军发展史》评介
《新四军简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