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阮籍《咏怀诗》中的伤逝情怀

2015-10-17 05:16:27关岩岩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伤逝阮籍

摘 要:阮籍的《咏怀》诗,形象地反映了阮籍内心反复凌乱的情感,深隐着浓烈的伤逝情怀。本文试图通过对其《咏怀·其三十二》的分析,再结合其他咏怀诗,来审视阮籍的痛苦人生。

关键词:阮籍;咏怀诗;伤逝

阮籍,“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正始时期最重要的诗人。阮籍三岁时,父亲过世。但幸运的是曹魏并没有抛弃阮瑀所余孀孤,而是念及旧情照顾有加。因此阮籍对曹魏政权是感激和忠诚的。正始以后形势遽变,司马氏把持政权,朝政日非。作为一个曾经辉煌的见证者和受益者,阮籍内心为这逐渐逝去的美好而哀伤,其《咏怀诗》八十二首,亦深隐着浓烈的伤逝情怀。笔者以《咏怀·其三十二》为主,结合其他咏怀诗加以分析。

《咏怀·其三十二》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一、借境伤逝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这光影西驰之境象征着时光的流逝,表达了诗人对一去不再的忧伤之感。也喻指曹魏政权由显赫繁盛趋于衰亡,一去不返,终归寂灭,正是诗人对国祚日衰的担忧。

一个“忽”字,表明阮籍笔下的节序更替与“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孙子兵法·虚实》)的客观描述手法是不同的:在亘古如斯的自然循环里,人却是“容色改平常,精神自飘沦”(其三十四)、“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那个早年生活在悲壮慷慨散文建安时期、以天下为己任、“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翩翩少年也逝去了。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才仿若俯仰之间,怎像是经过这么多年?“九”是虚指时间很长了,感叹时光飞逝,不经意间回首已去数年,然当时的记忆还是那么清晰。越是清晰就越发让人唏嘘,当年的盛况和今时的落败,虽是天数、人为的共同结果,仍不免激荡心中块垒,使人感叹无常。

正如《古诗十九首》之中诸如“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等等,都体现了“对人生易逝、节序如流的感伤,大有汲汲皇皇,如恐不及的忧虑”(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作为一个怀旧者、一个把青春和壮志留在那个其兴也速其败也速王朝的人,却是来者疏、去者亲,阮籍维叹而已。

二、借典伤逝

“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连用齐景公登高流涕,孔子临流伤逝的典故,极写人生的短促。“朝为媚少年, 夕暮成丑老”(其四)、“愿为三春游, 朝阳忽蹉跎”(其二十七),青春与衰老、朝阳与夕暮、繁盛与衰落的转化仿佛是瞬间完成,作者刻意将最终的逝去夸张到极致,生命的短促感与朝不保夕的危机感, 被反复地抒写和强化了。足见在齐景公览见山川之美,感叹自身不永痛哭和孔子对流水的惜逝中,诗人对自己终将消逝的命运清醒了然。

“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诗人理性的知道“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霸王、圣人亦终为土灰,命运虽是无情却也公平,虽曰“不留”,其实是难留。离去的凭一人之力难以挽回,同时,由于生命的自然周期所限,将来的世界会是怎样作者无法知道,任何人都只能活在他所处的那个短暂的百年之中,当下的时光或者统治者,自己也只能被动地承受和接受,“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诗人无法不忠于自己的感情,难以逃避和排解那份浓浓的哀伤,盖因司马氏掌权,恐怖的氛围使人“身不自由”。所以,正如《晋书·阮籍传》所言:“(阮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诗人买醉來麻痹自己,之所以要麻痹,正是为掩盖自己对曹魏政权“我生君已老”的无奈的感叹和悲凉。

三、借逃伤逝

世事如此,深重的忧患,阮籍“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不如跟从赤松子,追随渔父,或仙或隐,使自己逃离世事转换无常的摧残。然而才高名大,人世累羁,仙则无据,隐亦不容。阮籍虽选择了“或闭户读书 ,累月不出 ,或登山临水 ,经日忘归”的生活方式,但仍感世事艰辛。阮籍素以出言谨慎闻名于世 ,他口不论时事、不臧否人物,司马昭就据此称他为“天下之至慎者”( 《世说新语·德行篇》),即便如此,他仍吟出“人知结交易,交友诚独难。险路多疑惑,明珠未可干。彼求飨太牢,我欲并一餐。损益生怨毒,咄咄复何言”(其六十九)这样的牢骚之言,可知阮籍对这个社会失望已极,却也逃不出去。

罗宗强先生分析阮籍的心态曾说:“他(阮籍)的一生, 始终徘徊于高洁与世俗之间,在矛盾中度日, 在苦闷中寻求解脱。”(《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一直在寻求解脱,但一直没有答案,在寻找中蹉跎,触目所及皆给人稍纵即逝之感,在苦寻无果的尴尬处境中日复一日,他不再是那个继承了乃父遗风而慷慨悲歌的壮士,而是“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其三十三)的迷途者。“车迹所穷 ,辄恸哭而返”( 《晋书·阮籍传》)。如果对求仙、隐逸的追求真的能够解开心中疑惑,阮籍又怎会如此?一词“恸哭”说明在依旧如梭的岁月之中,阮籍根本没有找到让年华逝而无悔的道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只是一个梦罢了。

四、结语

阮籍在《咏怀诗·其三十二》中留露出浓厚伤逝的情怀,伤生命在日复一日的无为中消逝,伤壮志因残酷的现实而逝,更暗含着伤曹魏政权因司马氏的倾覆而逝去。“但恨处非位,怆恨使心伤”(其七十九),诗人满心焦虑却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因此,在乘醉挥毫写就《劝进文》数月之后,郁郁而亡。

参考文献:

[1]黄节.阮步兵咏怀诗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55.

[3]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二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4]许秋群.阮籍咏怀诗的感伤特质[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

作者简介:关岩岩,山东师范大13级古代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文学。

猜你喜欢
伤逝阮籍
浅谈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的突转
青年文学家(2022年9期)2022-04-23 15:29:19
劝诱与牺牲
劝诱与牺牲
浅析夏之咏叹——《一抹夕阳》
简析歌剧《伤逝》秋之咏叹——《风萧瑟》
小说《伤逝》中男主人公“涓生”的人物形象分析
基于歌剧《伤逝》阐述中国歌剧的发展研究
“青睐”与“垂青”
从阮籍、嵇康与傅玄的诗歌看正始与西晋诗风的嬗变
阮籍与酒
躬耕(2013年1期)2013-12-11 08: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