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童话语体特征的比较分析
——以《中国童话百篇》和《安徒生童话》为例

2015-10-17 06:42王小帆
现代语文 2015年21期
关键词:拟声词语体安徒生

□王小帆

中西童话语体特征的比较分析
——以《中国童话百篇》和《安徒生童话》为例

□王小帆

文章以《中国童话百篇》和《安徒生童话》为例,对中西童话的语体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二者均较多使用拟声词和感叹词,语气轻快活泼;词性以名词和动词为主,形容词中颜色词较为突出;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格;第三人称叙事模式较为常见。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童话百篇》拟声词、感叹词、基本颜色词的使用频率均高于《安徒生童话》,具体名词的比例相对较低;前者多拟人手法,后者善用夸张;语篇模式上的差异使得二者语体功能各异,前者娱乐教化功能明显,后者多寄寓美好愿望。

童话语体特征比较分析

一、引言

童话是一种非写实的文体,它以幻想精神作为主要审美创作手段,用语言给儿童创造一种象征性的游戏世界。[1](P77)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年轻的儿童文学体裁,童话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学者大多从文学、美学、教育学等方面对童话进行研究,从语体学角度研究童话的文章相对较少。本文以《中国童话百篇》(以下简称“百”)和《安徒生童话》(以下简称“安”)为例,拟对中西方童话的语体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能为语体学研究提供一些可参考的资料,同时为我国当代童话创作的变革和创新提供相关理论借鉴。

二、中西童话语体特征的比较分析

本文主要从音韵、词语、修辞和语篇模式等四个方面对《百》和《安》两部童话的语体特征进行比较分析。

(一)童话的音韵

童话的读者群体主要是少年儿童,他们喜欢通过声音来辨别事物,发挥想象,表达情感。为唤起孩子阅读的愿望,寻求心灵上的感应,作家在创作时会有针对性地采用某些语音手段来组织语言,以求得与儿童语言较高的“象似性”。比较《百》和《安》,笔者发现二者均较多使用拟声词和感叹词。

拟声词是对自然界中各类声音的模拟,具有较强的修辞效果,容易唤起儿童的注意。如《百》中的“咕咚咕咚”“轰隆隆”“吭哧吭哧”“哗哗哗”和《安》中的“Piep!piep!”“Ho!Ho!Ho!”“Croak!croak!”“Brekkek-kex!”等。这些拟声词韵律和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的特点、人物的心情以及动作的状态。感叹词则是一种独立于句法之外,以模拟人类自己的声音、表达自身情感为主的特殊词类。它表达了人们的某种情绪,符合儿童认知世界、表达情感的特殊需要。《百》中的感叹词多为“啊”“唉”“咦”“嘿”等;《安》中的感叹词多为“Oh”“Ah”“God”“Hurrah”“Well”等。

表1:拟声词和感叹词分布频率

如表1所示,《百》中拟声词和感叹词的频率均高于《安》,这表明前者更注重情感表达,讲求语言生动、音律和谐。语言的各种词类中,拟声词最大限度地模仿了现实世界的客观实际,感叹词则最直接地描摹了人类情感的表达,在理解其意义时人们所付出的认知努力较小。二者均符合儿童的叙事口吻,是现实生活中儿童情感表达的再现,因而更容易被接受。

(二)童话的词语

崔俊媛在《英语童话的文学文体学研究》一文中指出,英语童话中的词性主要以名词和动词为主。前者以具体名词为主,所占比例高达93.3%,远远超过抽象名词;后者多使用状态动词使故事呈现出流畅的画面感。[2](P28-29)基于此,笔者对《百》中109篇童话故事进行统计分析,列出了词频最高的前三类词性,如表2所示。

表2:《中国童话百篇》词性频率分布表

《百》的词类以名词和动词为主,所占比例较高。名词中以具体名词居多,比例达68.84%,且多涉及日常生活用词,如“妈妈”“孩子”“猫”“苹果”等;动词中使用频率排在前十位的均为单音节词,从高到低依次为“说”“是”“看”“来”“有”“去”“想”“要”“吃”“走”等;形容词则多为“颜色”“大小”“美丑”等表现事物明显特征的词语。

此外,笔者还分别对两部童话中的颜色形容词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百》中颜色词共计291个,基本颜色词241个,占82.82%;《安》中颜色词共318个,基本颜色词217个,占68.24%。

总的来看,中外两部童话作品的词性均以名词和动词为主,但《百》中具体名词的频率要低于《安》,基本颜色词的比例则相对较高。但无论是名词、动词还是形容词,中外童话均较多使用基本范畴类的词语,这些词语一般特征显著、表义直观,有利于儿童感知和理解。

(三)童话的修辞

《百》和《安》在修辞方面的共同点是综合运用拟人、比喻、夸张、反复等多种修辞格,这与童话浓厚的幻想色彩和丰富的语体风格不无关系。不过二者的侧重点存在较大差异:《百》多采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智慧,讲述动物世界里发生的各种故事,如《笨狼上学》《海鸥姑娘》《荡秋千的小猴》《癞蛤蟆船长》等。这些故事折射了人类的现实生活,与儿童所处的真实环境密切相关,反映了作者追求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安》则善用夸张的手法来描写缤纷多彩的奇异世界,包括动物、植物、食物、玩具、精灵、魔法等,如《癞蛤蟆》《雏菊》《香肠栓熬的汤》《坚定的锡兵》《拇指姑娘》《白雪公主》等。安徒生笔下经常出现的仙女、精灵是具有超能力的,他善用夸张的手法启发读者的想象力,描写的是一种超自然的生活状态。

童话是属于儿童世界的,童话故事中的人物设置和情节发展离不开多重修辞的运用,这使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得以增强,同时也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

(四)童话的语篇模式

两部童话的叙事都遵循“开头——发展——结尾”的典型模式,且大多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模式,但二者的具体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1.《中国童话百篇》的语篇模式

《百》中的故事在时间交代上特点鲜明,大多是像“春天”“冬天”“一天”等这样容易理解的概念,且多以动态的画面开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突。如:

(1)金色的小鲤鱼和他的同伴们,正头碰头地围在-起哭:“呜呜呜!”(《小鲤鱼哭哭笑笑》)

(2)拉紧绳子,他们在拔河——大象后面是白马;白马后面是黄牛;黄牛后面是黑驴。(《要你赔》)

(3)春天来了,动物王国家家户户都在装修新房。(《小鼹鼠请客》)

突显观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主要表征方法,其核心观点是语言结构信息的选择和安排由信息的突出程度所决定。所以,一个动态的图形比一个相对稳定的背景更容易吸引我们的注意力。[3](P125)儿童的认知是从动觉开始的,他们容易被动态的东西吸引,也容易理解描述动作的语言。因而,多数童话的开头和情节的发展动态感强,画面跟随意识流动迅速转换,使整个故事衔接连贯。故事的结尾则大多是通过努力完成了某件事、或因为犯错得到了某些教训,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和良好的教化功能。

2.《安徒生童话》的语篇模式

《安》中的故事多以“Therewasonce…”“Many yearsago…”“Faraway…”等开头,接着交代故事背景,并沿着情节发展的线索铺开。笔者从中抽取了100篇故事进行统计,发现27篇是以“很久以前……”开头的。从儿童的思维发展来看,时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认知域。儿童很少会回忆过去或展望未来,因此,他们对时间概念的把握比较模糊。以“很久很久以前……”这样的模式开篇,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迎合了他们的心理需求。而故事的结局以“幸福、美满”的形式居多,共有69篇,超过了总篇数的2/3。这传达了儿童求真求智的愿望和对现实世界的美好期待。

三、结语

通过比较发现,《百》和《安》两部童话的语体特征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

音韵层面,二者均较多使用拟声词和感叹词,语气轻快活泼。相较之下,《百》的拟声词和感叹词频率均高于《安》,在语气音调的表达上更显音律和谐。

词性方面,均以名词和动词为主,形容词中颜色词较为突出。《百》中具体名词的频率低于《安》,但基本颜色词的比例相对较高。

修辞方面,《百》和《安》均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格,语言生动形象。前者多采用拟人手法描写动物世界的生活状态,追求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后者善用夸张手法描写缤纷多彩的奇异世界,讲述超自然的生活状态。

语篇模式上,均较多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模式。《百》多以动态画面开场,给人强烈的视觉冲突,结尾多是通过努力完成了某件事、或因为犯错得到了某些教训,具有明显的娱乐教化功能;《安》的开头常用抽象的时间表达,如“很久很久以前……”,结尾多幸福、圆满的结局,寄寓了作者的美好愿望。

通过对比《百》和《安》两部童话,我们不难发现中西童话语体特征之间的共性与差异。即使同一种语体,由于中西方社会意识形态、传统文化、地理位置等的差异,也使其各自的具体表现形式存在较大差异。值得肯定的是,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碰撞、融合,二者之间的共同点将会越来越多,这些变化和特征使我们能够把它们看作一个相对的整体,来尝试研究当代童话语体方面发生的一些独特变化。

注释:

[1]尚育林.当代童话的创新性突破[J].读与写杂志,2007,(7).

[2]崔俊媛.英语童话的文学文体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吕海峰,吕芳慧.英语童话语体特征的认知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1).

(王小帆北京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100024)

猜你喜欢
拟声词语体安徒生
动听的世界
——积累AABB式拟声词
再说拟声词“”
安徒生的世界
浅谈形似、意似、神似指导下的中韩拟声词翻译——以《活着》为例
跳高者
时光浸染安徒生(外四首)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语体语法:从“在”字句的语体特征说开去
语体转化的量度与语体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