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市石塘镇石构建筑风貌探究

2015-10-17 00:26沈晶晶
台州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石屋石塘温岭

郑 最,俞 静,沈晶晶

(台州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0 引言

温岭市地处浙江省台州市东南沿海,是个三面临海的县级市。北界黄岩,南接玉环,西邻温州乐清,东、东南、西南三向面海。而石塘镇则位于温岭市的东南部,是由一个半岛和十几个岛屿组成,由原石塘、箬山、钓浜三镇合并而成。温岭在民国三年之前,由将近五百年的时间因为境内由太平山而被称为太平县,直至民国三年(1914),因为与山西、四川、安徽等省的太平县同名以县西温峤岭别称“温岭”而改称温岭县。并于1994年设为温岭市。而石塘镇旧称石塘山,原为一海岛,后因海岸线外移才与大陆相连成为半岛。据《县志》记载:石塘山在松门东南,绵延迂曲数十里,山上土瘠岩峋,故取名石塘。明朝前石塘属黄岩县六十六“都”,元代置巡检司,并设有酒坊,系渔船、商船,停泊之地。明初因受倭寇侵扰,居民内迁,遂废为荒虚之地。至清代,由各处移民迁入定居,主要为闽南惠安移民,贾舶、渔船常在此停泊,逐渐形成一个渔港集镇。现在石塘的石建筑的形成原因和闽南移民也有较大关系[1]。

1 石构建筑情况

温岭地处沿海,地势平缓,山坡多为低山丘陵,面临浩瀚大海。这里曾经时兴以石为料造房,房屋墙面、地面、楼面、乃至梁柱、屋面都用石块石板拼接对缝,用海边贝壳烧成的石灰黏结,堆砌而成。这种建筑风格独具一格,与当时普遍存在的木构建筑差别万千,颇具历史风味。温岭石塘的主要特色是石头多,住宅多用石头堆砌建造不说,村镇中的小路、住宅台阶等都是整块山石依大小形状分类选择使用。房屋随地势升降而建,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格建筑,被誉为“画中镇”、“东方巴黎圣母院”。如图1所示。

这种石构建筑曾经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南沿海区域,是浙江传统民居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舟山群岛、象山石浦、温岭石塘、温州洞头群岛曾经广为分布。但是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这些颇具历史气息的石建筑正在逐渐受损,甚至被淘汰。

图1 石构建筑概貌

2 石构建筑成因分析

2.1 气候

台州背山面海,亚热带季风气候,易受东部海域水汽的调节,且南、西、北三面的高耸群山又阻止了冬季的西北朔风,所以夏少酷热,冬无严寒,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湿润,春秋十分凉爽舒适[2]。由于温岭石塘濒临东海,受海洋性气候影响严重,五六月份每到黄梅雨季,因为逐渐减退的北方冷空气和南来暖湿气流相遇,闷热多毛雨,潮气连绵不断,同时八九月份还会有热带风暴和台风的袭击,沿海风狂浪涌,台风登陆时风力达到10~14级之间。海水猛涨,潮位骤高,塘坏堤决,影响非常严重。同时,在台州的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最为明显。夏秋之交,灾害易发,常有高温干旱,又多台风暴雨,水旱之后,易诱发病虫害。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共发生水灾59次,其中49次为台风暴雨所致[3]。往往台风暴雨又遇天文大潮,海潮与洪峰顶托,加剧灾情。而石构建筑巨大的质量、刚度既可以保证其在台风来袭时不被轻易吹倒,又具有防潮防火防虫的诸多优点。

2.2 地质土壤

温岭市在地质构造上属浙闽地的东部边缘,新华夏系第二个一级构造复式隆起带南段东侧,温州—宁波断裂以东的沿海地带。由于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西部及西南部的剥蚀平原被抬升形成山地,山地地层复杂,岩石种类较多,主要为晚侏罗纪火山喷出熔岩构成的山体,岩性以火山碎屑岩及火山碎屑沉积岩为主[3]。由于岩基深入海洋,长期风化,海浪冲击,形成裸露岩层,给当地人开采山石提供了很大方便。而当地的滨海盐土面积125.2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93%,母质为最新形成海积物,通体棕色。质地以轻粘土居多。受海水浸渍影响,土体可溶性盐分含量高。另沿海的风雨侵蚀导致土壤流失,草木不易生长,将岩石作为建材属于就地取材,降低建造成本。

2.3 民族民风

石塘人身为沿海人,因此岩石多、田地少,大部分渔民以海为生,靠捕鱼晒盐维持生计,而后来迁居的闽南移民也是如此。他们常年在外捕鱼,在船上的生活漂泊不定,并且深知大海的强大威力,因此一个安全稳定牢固的居所正是他们内心所渴求的。而石构建筑的厚重感正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并且在沿海生活,他们还要防止海盗袭击,石构建筑也满足了这一点。

3 石构建筑结构形式、建造方法

作者以石塘四岙村为例,研究了现存石构建筑的结构与建造手法。四岙村位于温岭石塘镇一山的半山坡,面朝大海,村落的选址可以有效避免海潮的侵袭,方便渔民的作息。村中除了村委大楼其余都是原始的石构建筑。大多石构建筑完好无损,仅有一处石构建筑坍塌。目前很多居民搬迁到山下小镇,留下的也大多是老人。据村中居民介绍,建造房子前先用炸药把山上巨大的岩石炸成小块,然后通过抬、扛、担的形式把石块搬运到屋基地,再请专门的建房师傅垒砌起来。石构房子的开间、进深、层高普遍比砖砌建筑要小,这与石材的性质和重量有关。如图2的四岙村47号住户的房子。正屋两层楼,西边带一间单层小平房。正屋开间 (包括墙厚)3.450m,进深 (包括墙厚)8.300m,正屋一楼层高2.300m,二楼层高略低。一层、二层之间的墙梁用石块,室内楼板以及板梁用木材。当地石构房子的外墙大都很厚。经作者观察和测量,石块横截面尺寸不一,从十几厘米到一米多都有;石块形状各异,大多是根据原有石块的形状进行打磨而后垒砌。师傅用这些不同尺寸、形状的石块通过不同的垒砌方式最终垒成50cm左右甚至更厚的墙,这与普通24cm厚的砖墙相比厚很多。外墙勒脚部分石块之间大多没有粘结剂,勒脚以上石块之间用海边随处可取的贝壳烧成砺灰粘结而成,达到防水防潮防透风的目的。如图3中a、b所示。这里的石构房屋的门窗洞口尺寸比一般砖混结构的门窗洞口尺寸要小,洞口之上用一整块石头作为过梁。尺寸偏小归因于石块属于受压材料并且厚重,而洞口上的石块要承受拉弯;当然也是为了抵抗这里的季风侵虐并且防止被敌人攻破。如图3中c所示。图2中门洞宽1.370m,门洞高约2.100m。其中门槛高26cm,由整块的长条石块构成,能很好地起到的防止屋外的雨水进屋。

图2 四岙村47号

图3 石构房屋的外墙、洞口概貌

从图2、图3可见,用于建造房子的外墙表面都未经处理,保留了最为原始的石头的肌理和质地,使房子与环境整体统一,与自然混为一体。由于当地石材取材方便,村民用的灶台、洗衣台甚至以前的床都是用石块作为原料建造。石床则不同于建筑外墙有雕刻琢磨的花纹,体现了当地人追求美的心理。石构建筑厚重,同时台州为非地震区,所以石构建筑历经有四五十年的历史仍然屹立不倒,据当地居民介绍,唯一坍塌的原因就是砌筑师傅的工艺技术。

屋顶形式大多采用双坡屋顶,利于排水。屋顶的小青瓦片上整齐、均匀地压着石块,既可以有效防止台风刮跑瓦片又不至于压碎瓦片。如图4所示。

图4 石构房屋屋顶形态

5 石构建筑的保护现状

据石塘镇人民政府提供的一份材料,现石塘石屋建筑群落保存还比较完整的区域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箬山的东兴、兴建、里箬、东山、东湖、东海、胜海7个村,还有前红村的后山、捕屿村的九曲城头、新村的元龙岙、苍岙、大小黄泥、桂岙山头、狮峰山头、三四五岙、红旗(红卫)等。最典型的建筑数陈和隆旧宅和桂岙天后宫、东海天后宫,分别在1986年和1992年列为温岭县文物保护单位,陈和隆旧宅于2011年列为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称“石塘陈宅”)。目前,全镇保存石屋有10000多间,其中,省级文保单位2处(石塘陈宅、温岭碉楼)、市级文保单位3处(石屋保护项目一项分17个点)、市级文物保护点4处、传统村落1处、风情老街1条、石屋群落10处。2009年,石塘镇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箬山的22处代表性建筑进行了敲牌公示保护。2013年12月,温岭市委专题召开石塘石屋保护利用座谈会,听取了石塘镇有关石屋现状、存在问题及保护措施等情况汇报,与会人员从不同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2014年12月29日,温岭市出台石屋保护政策,对涉及石塘镇个人建房审批过程中需要拆除的石屋进行保护,对保留的石屋由镇政府收回统一管理,保持原有的文化品位。石塘国土资源所积极配合镇政府从个人建房审批入手向当地居民宣传石屋保护政策,并帮助当地居民签订相关协议书。截至目前,已有53间石屋免于拆除,这一做法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4]。

6 结束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运输更方便的建材、打造更优良便捷的建筑已经成为趋势。因此,传统石构建筑由于工艺的落后正在逐渐被现代建筑所代替。现在所存的石构建筑不多,并且大多数人去楼空。然而,石是石塘的标志和符号之一,象征一种人与自然相契合的淳朴精神。为了防止它被发展的洪流所冲刷,保护好现存的石构建筑已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务。

[1]《温岭县志》编委员.温岭县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2]叶哲明.台州文化发展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3]《台州地区志》编纂委员会.台州地区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4]蔡挺.温岭石塘个人建房审批与传统石屋保护并举[EB/OL].http://www.zjdlr.gov.cn/art/2014/12/29/art_876_135088.html,2014-12-29.

猜你喜欢
石屋石塘温岭
高山流水·松林里的红色石屋
石屋(散文)
温岭嵌糕
甬台温高速至沿海高速温岭联络线大溪枢纽设计
温岭坞根之秋色满塘
山林石屋,北京城边的田园生活
Старинный приморский город
赵养军·老兵石屋
温岭前溪小流域“7.26”洪水调查
铅山县石塘古镇旅游资源分析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