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布袋戏:小木偶的大江湖

2015-10-16 04:20李智仁
支点 2015年10期
关键词:布袋戏霹雳

李智仁

当学校下课钟声一响,学生们将早就收拾好的书包背上,飞也似的往家奔,进门后第一件事不是向父母请安,而是打开电视按键。

当看到熟悉的影像后,才如释重负且心满意足地瘫坐在沙发上,享受30分钟至1小时的欢乐时光——观看霹雳布袋戏(以下简称“霹雳”)。这是中国台湾许多人的共同记忆,也是我的亲身经历。

早在2006年,霹雳就击败日月潭、阿里山、台北101大楼等强劲对手,在台湾“行政院新闻局”主办的“台湾意象”票选比赛中夺冠。

台湾“立法院长”王金平曾扮演霹雳角色“一页书”,曾任“立法院副院长”的曾永权则扮成剧中人物叶小钗,共同主持“立法院”新春团拜。

由此可见,被誉为“世界上最长的动漫巨作”的霹雳在台湾的火爆程度。

曾因“妨害农工正常作息”被停播

布袋戏起源于17世纪,是福建泉州、漳州,广东潮州等地流传的一种用布偶来表演的地方戏剧。如今,华人地区以台湾发展最为蓬勃。

戏偶偶头以木头雕成中空,除偶头、手掌与足部外,戏偶身躯与四肢都用布料服装包裹。因戏偶偶身极像“布料做的袋子”,因此有“布袋戏”通称。

霹雳国际多媒体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霹雳国际”),是台湾血统最为纯正的布袋戏公司——从祖父黄海岱到父亲黄俊雄,再到霹雳国际董事长黄强华与副董事长黄文择两兄弟,黄氏家族让布袋戏的“DNA”完整保留并延续至今。

上世纪中叶,由黄海岱、黄俊雄父子改编自清代章回小说《野叟嚗言》的“云州大儒侠史艳文”,为台湾电视布袋戏鼻祖。1970年,台湾电视公司邀请黄俊雄在电视台演出,创下连续播出583集的纪录,收视率飙升至97%。

但如此热潮,在1974年被台湾当局以“妨害农工正常作息”为由下令停播,遭遇当头棒喝。此情况在台湾前所未见,但也突显了当初万人空巷的轰动情景。

1982年,黄俊雄长子黄强华、次子黄文择联手投入电视布袋戏市场,陆续推出霹雳系列布袋戏剧集,并进军台湾录影带市场。1990年代之后的20多年,霹雳成为支撑台湾录影出租市场最重要的三大支柱之一。

如今来往世界各国,都能遇到一些霹雳粉丝。当他们知道我来自中国台湾时,最喜欢问的一个问题是:“身为台湾人,如何看待霹雳?”

我的回答很简单:霹雳蕴含了台湾优良的精神文化。

如今,霹雳已累计产出60多档戏、2000余集剧集,创造了2000多个角色。

难能可贵的是,剧情虽日新月异,但霹雳始终维持忠义当先的观念,让世界看到台湾踏实的精神,也见到台湾文化的多元与精彩。

将传统文化与创新创意神奇对接

在台湾,投入布袋戏制作的从业者,并非只有霹雳一家。但为何霹雳能一枝独秀,在过去与当下都独领风骚,让观众以霹雳戏迷为荣?

观察霹雳的发展脉络,“三分传统,七分现代”,是其一脉相承的精神理念。

广纳年轻工作者,是霹雳国际保持活力的方法。正如黄强华所说,“台湾如果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在讲创意,那是笑死人的事。”如今,黄强华、黄文择的子女都进入霹雳国际工作,投入到布袋戏的传承与创新当中。

从剧集构成看,不乏传统文化与创新创意的惊奇。

以角色出场为例,霹雳每位角色出场都有自己专属的出场诗,通常由四句五言或七言古诗所组成的闽南语。

例如,“半神半圣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贤。脑中真书藏万卷,掌握文武半边天。”这是霹雳戏迷无一不知、无一不晓的“素还真”的出场诗。

另一知名角色“剑君十二恨”的出场诗为:“一恨才人无行;二恨红颜薄命;三恨江浪不息;四恨世态炎冷;五恨月台易漏……十一恨未逢敌手;十二恨天下无敌。”这首诗并非是编剧的原创,而是改编自清代文学家张潮的《幽梦影》。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20多年来,2000多个角色配音均由黄文择一人完成。当他拉长语音念出出场诗时,不但让角色自报身份,其用字遣词更常常代表其身份与企图心。同时,对仗与平仄运用也兼顾文学美感,让人印象深刻。

另外,霹雳还将角色出场诗发展成独特的个人配乐甚至歌曲。让观众闻其乐便知其人,更因此诞生了台语金曲歌王荒山亮、歌后黄妃。在台湾KTV里台语歌曲点歌排行榜中,霹雳相关主题歌曲一直是热门的点播排行常胜军。

以往,操偶技术受限于制作工艺。霹雳剧组为使画面更为精致,除加大偶型与头身比例外,更在手肘、手臂、手指或大小腿制作活动关节,让动作更加细腻;在偶头制作上,也力求突破与创新,使眼珠活动与皮肤质感呈现更拟真。

而整体戏剧设计,除落实“人偶合一”戏偶操作外,“说明说景说形势、话人话事话无常”的口白,结合交响乐与电子音乐等跨界创作形式配乐,加上精心雕琢且个性鲜明的戏偶服装配饰,都是促成霹雳的成功美学。

2010年以来,霹雳国际更引进3D摄影机组与动画制作设备,全面采用HD规格拍摄布袋戏剧集,现在拥有HD高画质节目超过400小时,成为全台湾高画质数位节目最大供应商之一。

核心原创绝不假手他人

“延续传统艺术表演生命,创造文化产业经济价值”,是黄氏家族一生努力的目标,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理想状态。

原创性,是创意产业的核心价值与竞争力之所在。霹雳所有核心创作均不假手他人,包括剧本、设计、音乐、服装、武器、场景等,均为原创。

霹雳国际深知,剧本是霹雳的灵魂,也是黄强华至今都亲力亲为的领域。

霹雳戏迷、彰化师范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副教授吴明德曾说过,“黄强华大概是全台湾最辛苦的董事长。你看过台湾哪个董事长还在第一线工作,每天下午还固定和编剧组开会讨论剧本吗?”

很多电视剧,从前制作到后制作会分包给一些公司去完成,已经很少有电视台在摄影棚拍摄戏剧,也很少有电视台自己做特效、后期剪辑。

但黄强华一开始就决定建立一条龙的全制作中心。

说起台湾影视制作基地,大家一般会想到台北。谁能想象,如今全台湾最大的影视制作基地,就坐落在云林县龙尾镇一片阡陌纵横的农田当中。

而且霹雳每一剧集所采用的片头曲、片尾曲,剧集中每个角色的配乐,都是特约的词曲创作人所做,没有一首是买来的公版音乐。

不过,霹雳国际所掌握的资源其实并不比其他企业多,支撑大量原创投入的成功之处,在于“一源多用”与“跨界创新”:从原创出发,将每项原创设计与授权运用概念相结合,进行周边商品开发,提升价值。

文化创意产业重视“提升价值”而非“降低成本”:人们可能在传统市场中购买到数十元的普通杯子,也可能会买数百元的融合工艺、书法的角色杯。如今,具备角色属性的霹雳周边商品种类不断增加,包括文具礼品、玩具公仔、3C产品、生活用品、饮料食品、消费电子、服装配饰、节庆礼盒等。

除周边商品外,从2001年开始,霹雳国际开始涉足品牌代言及跨界合作,在台湾发行第一款霹雳邮票“五指乾坤”,售出量高达280万套。

此后,霹雳国际陆续与华硕、英华达、台湾永丰银行合作,推出布袋戏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信用卡等产品。

2014年,霹雳国际更与体育结缘,以素还真、一页书、叶小钗等霹雳人气英雄,代言“台湾中华电信MOD世界杯”足球赛转播。

从产业主体角度观察,霹雳国际影视娱乐版图,已包括原声带制作发行、剧场演出、平面出版品、周边商品、电影事业、互联网平台、实体通路、3D动画、DVD制作发行、会员与组织活动及卫星电视台。

而霹雳粉丝则既能参与公仔玩偶搜集,又能看到相关商演会展。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与不同角色产生深度联结,对于角色及剧情更如数家珍。

“上柜”融资打造“东方迪士尼”

原创能力及可行的商业模式,让霹雳国际挣脱传统表演产业窠臼,其求新求变的经营理念及善用互联网布局,除缔造事业成功外,也建立了品牌。

但伴随企业扩张,霹雳国际也面临着“守成制衡还是征伐突进”的选择。

很多台湾传统企业往往不愿拥抱资本市场:一来对资本市场过于陌生,二来担心股权稀释后家族产业拱手让人。看似传统的霹雳国际,却有新的规划。

2010年9月30日凌晨,霹雳位于云林县片厂发生大火,摄影棚全毁之外,摄影器材设备、场景、道具损失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其中,500多尊布袋戏偶等珍贵文化资产全部付之一炬。这是令霹雳国际上下员工及戏迷最难释怀的悲痛,且损失无法弥补。

这次火灾意外,不仅对霹雳工作团队的士气造成打击,也考验着企业领导人的危机处理能力和意志。当年10月1日,面对支持重建的戏迷,黄强华与黄文择发表感谢声明,并表示绝不延误每周正常发片进度。这一举措,体现了霹雳国际强韧的企业生命力与独特文化。

面对巨变,黄强华并未灰心丧气,反而提出了“东方迪士尼”的构想:欲将台湾布袋戏打造为风靡全球的“偶动画”。

对于一家每年稳定获利超5000万元人民币的家族企业而言,未必有非上市不可的理由。但为了尽早实现这一目标,黄强华选择拥抱资本市场:在台湾文创企业中,首个提交了进入柜台买卖中心的申请。

2014年10月7日,霹雳国际正式“上柜”,完成了从传统家族式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型。

透过公开市场,霹雳会比过去更容易获得资金、人才。比如,以前若想要拍电影是梦想,毕竟动辄上亿元资金不是家族企业所能支撑的。而今年初,霹雳国际投资、黄强华执导的全球首部3D偶动漫电影,《奇人密码:古罗布之谜》已然上映。

“上柜”的更大意义,是推动霹雳从现今台湾品牌向区域(亚洲)品牌推进,进而迈向国际品牌,打造真正的“东方迪士尼”。

目前,霹雳已在优酷土豆、爱奇艺、风行网、PPS、PPTV、腾讯视频等大陆新媒体平台中播出。

除此之外,霹雳也开始进军国际:与Google合作推出“霹雳创译擂台”,授权YouTube作为全球影音播放平台。

不过,“脚步不能太快”是黄氏兄弟共同的想法。在黄强华眼中,“东方迪士尼”可能还需要8-10年酝酿期。(支点杂志2015年10月刊)

猜你喜欢
布袋戏霹雳
邵阳布袋戏的艺术特征研究
家班聚散:福建南派布袋戏微观察
布袋情缘
印尼华人布袋戏的嬗变与坚守
霹雳漫游堂
霹雳漫游堂
霹雳漫游堂
霹雳漫游堂
霹雳漫游堂
“非遗”视角下的布袋戏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