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高产
说起湖北省公安县,大部分人想到的是牛肉和锅盔。可实际上,公安县还有一道美味——葡萄。借由葡萄,公安县成为了“江南吐鲁番”、“长江中下游葡萄种植第一大县”。
7月18日,公安县在武汉举行的“晶凉田”葡萄推介会上,3万吨葡萄还没下架,就被商家订购一空。
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的公安县,向来是中国重要的粮棉油主产区,历史上其实不产葡萄。发展初期的1988年,有专家就给公安县种植葡萄“判了死刑”:公安天气热,雨水多,病虫害多,种葡萄简直是天方夜谭。
可是,不服输的公安人,硬是种了败、败了种,经过多年摸索,找到了适合自己气候和土壤的藤稔品种。现如今,全县10万亩种植面积中,有8万亩是藤稔葡萄,年产量15万吨,年产值超10亿元。
“公安葡萄已卖到全国20多个省市,武汉市场将近40%的葡萄产自公安。”湖北省农业厅在公安县挂职副县长的石萍,俨然成了公安葡萄的活广告。
试种成功
说起公安葡萄的发展史,荆州市金秋农业高新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军,可谓如数家珍。
作为公安县埠河镇前农技站站长,刘军认为公安县葡萄产业的兴起,源于当地农民的“穷则思变”,尤其是最开始种植葡萄的埠河镇天心眼村。
与邻近村庄相比,天心眼村由于地势低洼,经常发生水灾,种植传统农作物效益低下,所以非常贫穷。
穷则思变。穷怕了的村民们,一直在琢磨种点什么经济作物,才能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村民们试种了梨子、橘子,但收益均不理想。
直到1989年,老村支书徐启春从安徽引进一批“巨峰”葡萄苗子,陈光忠、胡志华等6户农民,靠着4亩8分地,开始试种葡萄。
第二年,葡萄就有了收益,一亩地可收七八千斤葡萄,按当时每斤0.5元计算,除去成本,净赚二三千元。“种1亩葡萄,相当于种10亩棉花呀!”胡志华感慨。
葡萄试种成功,公安县打破了江南不能种植葡萄的传说。更重要的是,公安县种植葡萄的火种就此被点燃。毕竟,土地不多,原来靠粮棉油为主的农民,头一次在土地里,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当身边的人不断成功并感染到更多的人时,就会催生一个产业,甚至成就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附近柏枝湖村的医生熊先宝也坐不住了。他毅然放弃医生职业,在自家7亩田架起钢架大棚,种反季节葡萄,创下7亩田毛收入高达15万元的记录。2004年,熊先宝的反季节葡萄种植技术获得湖北省科技厅的成果鉴定。
刘军透露,他也是在这个时期,毅然辞去农技站站长职务,专心经营葡萄园。
异军突起
一个区域的经济价值,往往不是天定的,而是人在市场上慢慢摸索出来的。
随着葡萄种植面积和产量的逐步扩大,一些农民在种葡萄的同时,开始琢磨葡萄的销路,他们天南地北地跑市场,卖完自家葡萄后,开始收购周边农民的葡萄,逐步演变为职业的葡萄销售经纪人。
“这些经纪人是公安葡萄最活跃的市场推手。”刘军说,目前全县有1000多位经纪人,除了新疆、西藏、台湾三个地区外,全国其他地方都有公安葡萄经纪人活跃的身影。
市场的秘密,永远都不是坐在屋子里空想出来的。这些经纪人早期在全国闯荡市场过程中,发现了公安县的一个巨大优势:当地葡萄成熟季,正好是南方葡萄下架、北方产区葡萄尚未上市的空档期。这让并不以品质见长的公安葡萄趁虚而入,成为消费者的不二选择。
“这的确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市场发现!”说起这个,包括刘军在内所有接受采访的人,至今仍不无感慨。“这就好比找到了一条路,至于能在这条路上跑多快,取决于车的性能了。”
就公安县而言,接下来最重要的事,就是如何抓住全国市场空档期,种植适合当地土壤气候、品质更好的葡萄品种。
就在全县纠结于当地葡萄品种较为单一、产量不高、病虫害多、品质一般时,一个日本研发的品种“藤稔”被偶然发现并引进。这个品种成熟早、产量高、颗粒大、汁多味甜,十分适合鲜食。
更让人惊奇的是,该品种在公安当地种植,表现要超过从日本引进这个品种的浙江,而在日本该品种也没有大规模种植。似乎,它就是为公安县量身订制的。
农业要做大,一靠市场,二靠品种,两者缺一不可。当市场和品种都不是问题时,壮大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体现“壮大”最好的指标,莫过于种植面积扩大的速度。
据公安县葡萄办技术员聂左堂掌握的数据显示,2004-2014年期间,公安葡萄10年净增5万亩,年均增加5000亩,最高的2013年甚至增加了1万亩。而之前1988-2004年这16年,公安种植葡萄面积只有1万亩。
丰收背后的隐忧
种植面积持续扩大的背后,是居高不下的收益在支撑。
为此,聂左堂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如果用钢架大棚种植,按照亩产6000斤计算,前期每斤葡萄可卖10元以上(大棚种植可提前一月上市),六月底仍可卖6-8元/斤,扣除农药、肥料、人工、大棚等成本,亩均收益可达万元以上。
如果露天种植,产量和效益则没有大棚高。露天种植最大的问题是病虫害多,葡萄80%的病虫害靠风雨传播,雨水多,天气热,病虫害多,产量就会下降。排除天气原因,露天葡萄成熟晚,大规模集中上市,会压低市场价格,降低收益。即便如此,亩均收益也能达到5000-6000元。
几乎所有人都倾向于大棚种植。刘军还以其多年大棚种植葡萄的经验告诉记者:一种水果,连续十余年亩均收益过万元,没有其他作物能赶得上。种植蔬菜,收益虽也不错,但蔬菜价格波动太大,收益极不稳定。
尽管现阶段大棚种植葡萄收益很高,但农民不是只考虑收益而不计成本。荆州市科润生态农业推广服务专业合作社一直围绕大棚推广做服务,合作社理事长刘波表示,每亩大棚高达2.5万元的投入成本,让很多农民望而却步。
站在全县角度,作为县葡萄办技术员,聂左堂其实还有另外一些担忧。
其一,公安全县10万亩葡萄种植面积中,80%是藤稔这一个品种。虽然藤稔葡萄个头大、产量高,但口感和风味一般,适合中低收入人群消费。品种单一,已成为公安葡萄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其二,全县每年产15万吨葡萄,但至今没有一家葡萄深加工企业。若全部用来鲜销,随着种植面积和产量的继续扩大,大量单一的葡萄品种集中上市,会大大压低市场价格,导致“丰产不丰收”的困境。
除此之外,葡萄还有一个自身弊端。“香蕉可在没有熟透时提前采摘,甚至消费者买到家里搁上几天才能吃。”聂左堂介绍,“葡萄不到成熟不能采摘,而到了成熟时,采购商又坐地降价,农民没有办法,不卖的话,只能烂在地里。”
聂左堂所说的情况,在公安县东风村一个种植户那里得到了验证。该种植户讲述了自己的一个真实故事:他头天到集市上卖葡萄,按照2.6元/斤价格成交,次日再去卖,采购商开出的价格只有2元/斤,他一生气拉回来没卖。可回家转念一想,不卖不就烂掉了吗?第三天再上集市,采购商给出的价格只有1.8元/斤,只好忍痛卖了。
进一步发展离不开政府参与
农民的迷茫、无奈和疼痛,政府其实已经感受到了。
对于这个“意外”兴起的产业,究竟还能走多远?下一步该如何发展?已经到了需要冷静下来,认真思考的地步了。毕竟,现在公安县的葡萄种植面积已超过10万亩,它背后直接牵涉着数十万农民的生计。
在这个发展节点上,经常给农民培训葡萄种植技术的刘军,道出了农民对种植葡萄的三种恐惧。
一对市场恐惧。种得好,但卖不出好价钱。
二对技术恐惧。即使有培训,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种得好。
三对气候恐惧。露天种植,长时间下雨会导致葡萄减产。
消除这三种恐惧,离不开政府参与。刘军、刘波、聂左堂等人均表达了同样想法,却提出了不同意见。
刘波认为,公安葡萄发展的出路是大棚农业,但若没有政府在金融方面提供信贷支持,在财政方面给予适当补贴,设施栽培和品种改良就很难快速推进。毕竟,设施栽培和品种改良都需要大量投入,农民自有资金有限。
刘军强调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持续系统化的技术培训,“没有好的农业生产规范,种不出优质的精品果,不仅价格和效益上不去,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会降低,品牌建设也无从谈起。”
聂左堂则更为重视产业链的完善。他说,现在公安县葡萄产业只有种植和售卖,产业链条极不完善,深加工这块几乎是空白,需要政府出面招商引资,引进一些果汁、果酒、果醋等葡萄深加工企业,方能从根本上解决葡萄产量过大带来的集中上市压力问题。
基于不同意见,公安县县委书记向斌挂帅成立了葡萄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并于2014年10月制定了《关于加快全县葡萄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针对不同痛点,《指导意见》都做了相应安排。县财政还特别设立了200万元的葡萄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葡萄品种、品质、品牌方面的建设、培训与宣传。
200万元专项资金里,有150万元是针对葡萄生产的支持:老果园改造30万元,精品果园建设50万元,大棚栽培50万元,规模经营10万元,技术培训10万元。
为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发挥引导带动作用,政府又配套出台了《2015年度公安县葡萄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对资金的使用用途和范围作了明确规定。
可是,公安葡萄面临的问题,远不止“扶持生产”这么简单。
只有靠品牌才能提升价值
“公安葡萄发展到今天,必须做品牌,没有退路可走,也没有其他选择。”华中农业大学果树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国怀给出建议。
但是,做品牌也有很多途径,是做区域品牌?还是做产品品牌?
站在政府角度,若区域内大多是小企业或分散的农民个体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则适合政府牵头做区域品牌,借由数量和规模,提高区域传播度。
可是,区域品牌容易出现“公共地的悲剧”:一些品质低下的产品,和优质产品打着同样的牌子销售,会损害整个区域的名声。
大企业一般都倾向于做产品品牌。但石萍亦坦陈,目前公安县还没有出现实力足够强的葡萄种植企业,做产品品牌没有市场主体,也不划算。毕竟,品牌建设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
在当前状况下,公安县也不是无事可做、无力可为。
石萍介绍,在葡萄销售高峰季节来临之前,举办“葡萄交易会”是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公安县目前已连续举办了6年。未来,这种活动还要继续扩大,争取能到北京、上海举办。
围绕日益增多的葡萄园,公安县还鼓励种植基地兴办农家乐,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吸引武汉、宜昌、荆州等地市民来公安县自驾游,希望用体验提高品牌吸引力和消费黏性。
深感观光农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去年4月,刘波注册了合作社,以每年每亩800元的价格流转了300亩土地,其中150亩种葡萄。今年5月底,葡萄早熟品种“早黑提”上市,每斤采摘价格30元,比市场价高出三分之一。“今年是采摘游的第一年,预计收入可达400万元。”刘波说。
刘波又投入数百万元,在靠近207国道边辟出一块地,建设了一个1280平方米的生态餐厅。他说:“有些人来这里吃饭,顺带摘葡萄;有些人来这里摘葡萄,顺带吃饭。吃饭、摘葡萄形成了一个闭环商业生态。”目前,公安县沿207国道20公里的“葡萄文化长廊”,已经逐渐成型。
受“褚橙”品牌运作经验的启发,公安县还借用新媒体和互联网思维推介和销售葡萄。比如“一元试吃活动”、“大楚网带你走进江南吐鲁番”、“发现醉美公安”等等,一篇篇充满情感的微信文章和一张张令人馋涎欲滴的葡萄照片,吸引数万市民点击和分享。
公安葡萄的未来在哪里?还能继续发展壮大吗?
面对记者这样的提问,石萍虽没有正面回答,但却意味深长地说:“公安葡萄历经27年的发展,其中的酸甜只有公安人自己清楚。背负着脱贫梦想的公安人,带着一颗不服输的心,能从无到有种出葡萄,也必定能带着这颗初心,走向更美好的未来。”(支点杂志2015年10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