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那么我们,究竟是为了不断确认过去而开始旅行,还是为了找回失去的未来才再度上路呢?或许,这两者都不是。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当友人通知我可以去九顶山参加生态科考的机会时,心情是多么的激动。四川九顶山,蜀山中最神秘的一座,从卧龙到唐家河神奇的龙门山断裂带上最高之点。如果你还不知道这条断裂带,那么,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的故乡一定听说过吧,九寨沟的风景你一定憧憬吧,还有汶川大地震你也一定不会忘记。最珍稀的野生动物,最绚烂的风景,还有最震撼的大地震,是同一只手塑造的:这里是印度洋板块挤压亚欧板块最剧烈的地方。而九顶山,就是这个神奇断裂带上的最高点了。
对于这块神秘的地方,我向往已久,所以当中科院保护地友好体系生态科考团队提供这次九顶山生态科考机会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不过,朋友提醒我,这次科考游对体力要求很高,他用手比画着说:“普通生态游在这里。”他手掌低低地压在小腿的高度,接着把手抬高到腰部,说:“户外探险在这里。”最后他把两只手高高举过头顶,垫起双脚似乎在触摸一样怎么够也够不到的东西,他一边做着这个滑稽的动作,嘴里一边说:“我们的生态科考在这里!”
我知道他说的一点都不夸张,因为当体验过这次生态科考之后,我明白无论准备多少高科技的装备,也比不上一个强健的体魄。
和许许多多有名的流传在世的旅程一样,这次生态科考之旅也是从穿越隧道开始的。从成都出发,陪伴我们一行6人的,是两台长安福特翼虎,均为1.5L GTDi 四驱车型,配置非常的丰富。体形看上去并不大的翼虎,其实车内空间很宽敞,对于我们这样需要携带众多器材的科考之旅来说,车内空间就尤为重要。值得一提的是翼虎的脚踢式电动尾门在装运行李时非常实用。考虑到节省燃油,这款1.5L GTDi车型的发动机配置有智能启停功能。虽然只有1.5L的排量,但加上涡轮增压,翼虎的提速感觉还是很不错的,动力储备足够。只不过在高速巡航时,4缸的机器噪音还是有些大。
穿越了重重的隧道,海拔也逐渐上升,在到达我们进山前住宿的茂县茶山村时,海拔已经上升到了1900多米。茶山村是茂县城南一个小山村,站在村口朝下望,是滚滚流淌的岷江,如白练飞展。向上看,则是巍巍耸立的九顶山,如翠屏肃穆。
我们此行前来九顶山执行生态科考任务,在九顶山说起生态保护,就不得不提到一位老人——余家华,我们都亲切地叫他余大爷。余大爷的家,同时也是著名的九顶山野生动植物之友协会,就在这青山翠谷之中。这个干净的小院子里,最醒目的要数墙角里放在一堆钢丝套上的动物头骨了。别小看这些头骨,全部都是国家一级或二级保护动物的头骨,都是余大爷这二十年来巡山清理猎套时捡回来的,有斑羚、羚牛等。
当晚在余大爷家休整,为第二天的进山做好各项准备。来自中科院动物所、保护地友好体系的队友,利用晚饭后的时间给队员们做了一个生物多样性科考培训,讲解如何在野外做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包括如何辨识植物,如何制作科考标本;如何辨识野生动物的活动痕迹,如何通过粪便来了解野生动物,以及如何制作野生动物的脚印模型携带回来,等等。
第二天一早,收拾停当,队伍便开始上山了。由于上山的路都是步行才能走的道,我们的两台翼虎只能停在余大爷家。住宿的茶山村是距离九顶山峰顶最近的村庄,从这里上山距离只有9公里,但是上升高度却达到1700米。刚出村子,第一段路就让我们感受到了九顶山的威力。
这条刚出村的山路两边都是低矮的灌木,这里是红腹锦鸡的天堂,我们在山路上行走,耳旁都是锦鸡的叫声。九顶山协会的保护意识加上灌木棘刺的防护,这里的锦鸡相对容易被看到。翻过这片灌木,我们来到第一处宽阔的草地,当地人称之为奈都坪。这片草地是距离村子最近的草坪,也是最容易到达的露营点,每年都会有爱好自然的人来这里搭帐篷宿营。而在这片草坪的边缘,可以轻易看到野生的雉鸡。
我们科考团队的目标是海拔3600米的石林寺营地,所以没有在奈都坪做过多的停留。继续向上,山体变得开阔,大约40分钟后我们来到了牛踩坪。这是一个沿着九顶山北麓的大的斜坡草坪,因为没有大树遮挡,当我们在草坪上回望,整个山谷都在眼底。可以看见我们住宿的茶山村,也能看见谷底的岷江。
已经走了两个小时的队友们,疲惫地坐在一块岩石上休息,而在不远处的另一块岩石,则被散养的山羊盘踞。在蓝天碧草之间,所有的生命都是那么惬意。从牛踩坪继续向上,我们走进了九顶山的原始森林。这里处在九顶山北麓的背阴面,环境湿润,气温微寒,是典型的高山湿润云雾森林。幽深的森林里,地衣像鲜花一样饱满绽放,苔藓比修葺过的草坪还要齐整青翠,松萝让硬朗的枝干变得柔和,各种真菌则成了青山绿水间灵性的装点。杜鹃未开花的样子也是动人的,嫩黄的新叶在枝头聚成一簇,而碧绿的老叶像花萼一样围绕在它们周围,时间的刻刀通过变幻的色泽和质感在另一个季节刻出另一种花朵。
山路没有盘旋,笔直向上。比起腿脚的麻木,更让人困扰的是高山上稀薄的空气,还有那些追着人叮咬的,比芝麻还小的蚊虫。当我们驮着满满行李的马儿也大口大口地喘起粗气时,向导对我们说,快到石林寺了。
从早晨的8点30分左右徒步出发,足足经历了7个小时的磨难,在下午15:40左右,我们小分队终于抵达了海拔3600米的宿营地,最后的那一个小时,基本上走10步就休息一下,差不多是拖着腿爬上去的。大伙儿用最短的时间搭好帐篷,烧起热水,当地的向导已经帮我烧好了香喷喷的腊肉野菜,在高山上还能吃到这样的热饭热菜,整天爬山的辛苦也随山风飘走。
一夜的休息带走了登山的疲惫,也带走了山间的雾气。第二天清早,我们见到了一个清澈得像水晶一样的山顶世界。白云在我们脚下优游,蓝天仿佛触手可及,远处的山峦从白云中露出犄角,这是尘世里不曾有的风景。而这一天,在中科院保护地友好体系的专家带领下,分成两个小队,分别在山上的不同区域执行生态科考任务。一队沿着山坡横向搜索,我们这一队则沿着山道继续向上一直到海拔4100米的垭口附近。沿着这条路线,我们跨过了高山植被最后的边际,一直到裸露的碎石区,而所见之处,植被也随着海拔的上升迅速变化。海拔3600米的石林寺还是杜鹃满路,海拔4100米的山脊附近就只剩下高山雪莲了。
而在这样植被剧烈变化的区域,也就是野生动物最活跃的区域。在这一天的考察中,绿尾虹雉和血雉的叫声此起彼伏,在我们向上攀登时,有一只绿尾虹雉的雌鸟甚至还飞落到我们身前5米的地方。其实,在我们宿营的地方海拔3600米的石林寺周边,被誉为“虹雉家园”,在这里可以观察到中国特有的鸟种绿尾虹雉,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绿尾虹雉亦是色彩最丰富的鸟之一,从头、颈到背、尾,雄性绿尾虹雉的羽毛会变换出完整的彩虹七色,非常炫丽多彩。中国观鸟“圣经”作者、世界著名生态学家马敬能曾经说过:中国鸟类最值得关注的是雉鸡,而在林林总总的雉鸡里,绿尾虹雉无疑属于最美丽、最吸引人的一类。在我们所处的九顶山上,那些处于岩石边缘的草甸,就是最容易发现绿尾虹雉的地方。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地方,迄今为止还缺少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余家华老师的九顶山野生动植物虽然已经积累了大量巡山素材和动物图片,可是没有系统化,规范化,所以这些原始素材距离科学家们的需要还差得很远。保护地友好体系的老师依托中科院动物所,此次联手《汽车与运动》杂志,并带着长安福特翼虎、MLB美职棒腕表、BOSMA博冠望远镜这些伙伴们一起,利用生态科考的形式,带领协会成员一起,在九顶山上这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做系统的调查分析。
这里不仅有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也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我们的到来,就是为了与栖居这里的野生动植物们,进行一场别样的生态“对话”。除了对羌族的游牧文化进行交流考察外,还要对这里的发现或是存在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熊猫、豹猫、金丝猴、扭角羚、金雕、林麝、马麝、绿尾虹雉、血雉等,展开全面监测与跟踪调研,不仅需要采集丰富的科学数据,完成大量珍贵的影像记录,同时如何利用创新性的生态科考方式,来缓解自然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有效保护九顶山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也将进行专业的课题研究。我们生态科考队做为一个媒介,必须要将调研成果进行发布,让更多人了解这些边远地区的情况,以这种类似宣传的手段尽可能为当地带来有价值的改变。
作为我们这支生态科考团队的灵魂,知名生物多样性保护学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也是保护地友好体系创始人的解焱博士,在谈到对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时,就指出野生动物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即它是我们的环境健康的最好的标志,甚至是比PM2.5要更好的环境指标,保护野生动物,从根本上讲,就是为了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和健康生活。
或许,这就是我们科考团队工作的意义所在,也正因为这样长远的意义,工作虽累,我们亦体会着这其中的乐趣,正如《汽车与运动》杂志出版人兼总编辑周丽娟女士所言,虽然我们杂志定位于“享受极致驾驶乐趣”,是中国惟一以“运动”为特色的汽车消费类媒体,但在传播驾驶乐趣的同时,我们也发现投身公益环保所带来心灵上的无限乐趣,会让人更加地迷恋。我们很愿意将这份乐趣传递给更多的读者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同时我们也认为公益环保活动有了汽车的相助,将会运转得更有效率,也必将助公益活动走得更快、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