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分校在天长

2015-10-16 00:09戴月林
党史纵览 2015年11期
关键词:龙岗分校

戴月林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其中,有两所分校即第八分校和第九分校曾在安徽省天长县(今天长市)境内驻留过较长时间,现主要遗址仍保存完好。“抗大”第八分校,于1941年5月在天长县张公铺成立,至1945年8月结束,历时4年余,共开办4期,培训了近2500余名军政干部,为新四军第二师和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抗大”第九分校,于1942年5月在苏中抗日根据地建立,1943年5月至1944年3月转移至天长县大通镇、龙岗镇办学。“抗大”第八分校和第九分校植根于群众,对天长地方抗日工作和根据地发展都产生了较大的推进作用,天长人民也给两分校提供了良好的办学条件和多方的无私支援。学校、地方亲密无间,留下了许多佳话。

1940年4月底,半塔保卫战胜利后,淮南津浦路东8县全面建政,淮南津浦路东根据地初步形成,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加速培养干部,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根据中共中央中原局的决定,于1940年4月成立了新四军江北军政干部学校,由新四军参谋长兼江北指挥部指挥张云逸兼任校长,江北指挥部参谋长、原江北指挥部教导大队大队长赖传珠兼任副校长,谢祥军任教育长,徐祥亨任政治处主任。不久,校址由滁县太平集迁到天长县汊涧镇,住大觉寺。干校下设3个大队,共有学员1000余人,编为8个队,主要培训连、排干部,也有少数营、团干部。1940年6月1日,江北军政干部学校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是年10月,苏中黄桥战役胜利后,江北军政干校第二期的2个大队在谢祥军、刘毓标、赖传珠的率领下,随刘少奇前往苏北,建立“抗大”第五分校。留下政治处主任徐祥亨、副教育长冯文华等干部和1个大队,转到天长县张公铺继续办学。留下的大队,由朱绍清任大队长、杨元三任副大队长,下辖4个队和1个营团干部队(简称上干队),连排级军事队和政治队各1个,1个地方干部队,仍称江北军政干校。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和活动于陇海路以南的八路军部队统一进行整编。原江北指挥部及所属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师,由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兼任师长。为适应第二师部队发展和根据地建设的需要,1941年2月8日,原江北指挥部军政干校留在淮南的第三大队扩建为新四军第二师军政干部学校。校长由张云逸兼任,教育长冯文华,政治处主任刘仁和,学员队由4个扩大到6个。

1941年4月12日,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新四军政治委员刘少奇致电中央军委:为了号召外地知识青年来根据地受训,需要扩大干校,因此,提议将现有的军政干校改为“抗大”分校。不久,中央军委复电同意,皖东设“抗大”第八分校,归第二师直接领导,同时与“抗大”总校建立联系。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第二师军政干部学校于1941年5月4日改为“抗大”第八分校,并充实干部、扩大招生。“抗大”第八分校成立后,张云逸仍兼任校长,罗炳辉兼任副校长,冯文华任教育长,刘仁和任政治处主任。不久,政治处改为政治部,由高志荣任主任,何泽洲任副主任,黄一平任军事训练处处长,王淑明任副处长,翁行茂任供给处处长,各处下设科或组。校机关下设队列科、总务科、油印室、俱乐部、医院、合作社(主要经营文化用品,设于铜城镇)、政工队、实验剧团、报社等机构。校址位于天长县张公铺,校部设在地方绅士李钟乔家,各直属机构、学员和教工人员分散住在张公铺街上的永昌、永泉、裕丰等商号和附近农民家里。

1941年5月底,日本侵略军对淮南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发动了规模浩大的夏季大“扫荡”,“抗大”第八分校奉命撤出张公铺,迁徙葛家巷、曾家营、铜城等地。是年秋天,学校几经辗转迁到了靠近高邮湖边的天长县东北部的龙岗镇。校部设在戴树春家,教育长冯文华住校部。政治部设在舒祥源商号(舒澄家),训练处设在戴之炎家,供给处设在戴之栋家,俱乐部设在戴宗曾家,医院设在戴之坤家。处下面的各科、组、学员和教工人员分别驻在镇上的大寺、五神庙、真武庙、城隍庙、三官殿、白果庵等寺庙和居民家里,少数住在镇北头的农户家里。学校操场设在龙岗镇的北面,占地约百余亩,上面有土障碍、堑壕、跑道、篮球架等设施。分校同时在中市口设了号楼。

“抗大”第八分校在张公铺开学时有6个队,具体为:1个营级干部队、2个连级军事队、1个连级政治队、2个排级军事队,共有学员近400人。由于日军“扫荡”,学校在转移途中坚持办学,每到一地,都有青年学生要求参加学习。第八分校移驻龙岗时,由于沿途招收的本地和外地的青年学生数量可观,于是又增加了第七队排级文化队,又称学生队,学员总数达600多人。此后,“抗大”第八分校的学员数量时有变化,根据部队的需要,有时抽调一批党员提前结业,分配到部队,中途也有新学员来插班学习的。第一期学员经过8个多月的学习,于1942年春季在龙岗结业。

第二期于1942年4月开学,共有学员827人,都是第二师营以下干部,大多是工农出身,文化程度较低。所以,开学后先进行3个月的文化预科学习,而后再转入军政业务本科教育。预科阶段,大体按文化程度编为7个队:第一队有学员58人,男女生各编1个排,男生的文化程度均在初中以上,编为军事预科,女生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行政、生活由队里统一管理,但分开上课。第二队有学员170人,为初中肄业程度。第三队有学员120人,为高小毕业程度。第四队有学员105人,识汉字1000个左右。第五队有学员140人,识汉字600至800个左右,该队原为第二师参谋训练班,为保证教学质量并入“抗大”第八分校,单独编队。第六队有学员94人,识汉字600个以上。第七队有学员140人,识汉字不到600个。

预科学习国文、历史、地理、自然常识、算术等5门课程。每一门课按学员的文化程度分为甲、乙、丙3个组,选用不同的教材。由于课程多,涉及面广,学习时间又紧,不易接收和消化。所以,分校在教学中尽量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使用挂图等辅助手段。为此,分校购买了18张一套的小学自然常识挂图和动物解剖图。学员们十分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教员认真教,学员认真学,大家互帮互学,掀起学文化的热潮。

学员们经过预科学习后,转入军政本科教育时改为6个队:营以上干部队、连级军事队、连级政治队、排级军事队、支部书记培训队和青年学生队。第八分校利用龙岗环境安定、驻地相对集中、军民关系良好等有利条件进行正规化办学,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抗大”第八分校按照“抗大”总校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对每期学员进行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的训练。该校的教学内容、课程有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社会发展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与政策、中国革命运动史、政治工作、党的建设和党的政策等。军事业务课有军事条令、条例,班排连攻防战术,遭遇战的处置等等。文化课教材基本上是自编自印。为了配合战争,教育、训练的内容时有变化。

第八分校的教学、训练形式灵活多样,理论联系实际。除上下午集体听课或听报告外,还有小组讨论,课外业务活动(成立了文学、美术、音乐、戏剧、基础文化补习等小组),实战演习。在1941年5月的夏季大“扫荡”中,校部根据二师司令部的指示,从各队抽出有实战经验的学员,组成临时小分队,配合正规部队和地方武装进行反“扫荡”作战。这样既使学员得到了锻炼,又可使其将课堂所学的军事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使学员在实战中得到成长。在每次重要的教学、训练活动之后和每期学员结业离校之前,校部总要开会进行总结,表彰优秀的师生员工。

分校领导特别重视政治思想工作,要求政工干部切实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处处做表率。与此同时,分校还经常请陈毅、张云逸、邓子恢、郑位三、张劲夫等领导到校作时事政策报告,给学员上大课,讲社会发展史和中国革命史。通过教育,学员明确了当时的政治方向和未来的奋斗目标,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提高了革命的自觉性,增强了革命胜利的信心和决心。

生活军事化是“抗大”第八分校的一个明显特点。除了把学员按照组、班、队等形式组织起来之外,时间安排上也跟部队一样紧凑。早晨5点半起床,6点准时集中上操。上下午各有3至4个小时的课程,晚上也进行学习,9点准时休息。午饭、晚饭后和星期天的大部分时间用于生产劳动。每星期六的下午,党员进行组织生活,俱乐部还经常组织篮球比赛和文娱演出活动。

1943年春,为应对日军可能发动的大“扫荡”,第二师实行精兵简政,将“抗大”第八分校改编为第二师教导团(一说1943年秋改为教导团),团长冯文华,政治委员刘毓标。教导团的干部和教员仍是原分校的,组织规模、办学方针、培训对象、教学内容等都没有变化。第八分校撤离龙岗,移驻靠近师部的葛家巷、千棵柳一带农村后,第二期学业继续,该期学员于1943年秋毕业。

第二师教导团(此时虽已改为教导团,但人们还是习惯称其为“八分校”)第三期于1943年冬开学,开学时有学员约500人,都是来自第二师的干部,被编为5个学员队。这一期,除军政文各科学习外,还开展了整风运动。通过学习提高了干部的马列主义水平,克服了非无产阶级思想,增进了干部在马列主义基础上的团结。这期学习带有整风性质,在“审干”过程中有扩大化的做法。此时教导团团长仍为冯文华,参谋长黄元庆,政治部主任刘毓标。其他干部和教员还是原第八分校的一套人马。这一期共办了一年多时间,于1945年春季结束。

1945年5月,第四期开学,主要是对第二师的基层干部进行短期的军政训练。有学员300余人,分为3个队。8月,抗日战争全面反攻展开后,学员即分配到前线部队,投入对日军的最后一战。自此,“抗大”第八分校胜利地完成历史使命。

1943年5月上旬,“抗大”第九分校从江南突出重围后,经仪征渡过长江到达天长县大通镇。粟裕任第九分校校长兼政委,副校长刘季平,教育长杜屏,政治部主任张崇文,有学员600余人,第九分校渡江北上淮南时,代号为龙山大队。由于淮南抗日根据地是新四军二师所在地,因此,“抗大”第九分校对外改称二师第十二团。

第九分校驻扎大通镇后,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副军长张云逸到分校视察并作报告,陈毅勉励第九分校“是从龙潭虎穴里闯过来的”。二师师长罗炳辉、四师师长彭雪枫等先后到校作报告。“抗大”第八分校还将自己生产的蔬菜送给第九分校。陈毅见到编在党训队的原一师服务团的同志们特别高兴,他们当中,有的是陈毅从云岭军部带出来的文艺精英。他建议服务团的团员们和二师抗敌剧团联合排演曹禺的大型话剧《蜕变》。当《蜕变》在军部演出时,黄花塘盛况空前。1943年6月,第九分校在大通镇召开了党代表大会。同年7月,第九分校移驻铜城镇以东的龙岗镇办学。

按照上级指示,第九分校精简了组织机构,取消了大队建制。全校缩编成5个学员队,第一队是连级军事队,第二队是排级军事队,第三队是班级军事队,第四队是政治队,还有1个党训队。在此前后,有一批学员提前结业,分赴工作岗位。不久,副校长刘季平调走,由教育长杜屏主持第九分校的工作。

1943年8月1日为纪念“建军节”,龙岗镇各群众团体、全镇市民和周边农民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大会,向第九分校赠送了“钢筋铁骨”的锦旗。此后,校长粟裕、一师政治部主任钟期光、苏中区党委副书记陈丕显以及潘汉年、范长江等先后到第九分校看望学员并亲自向学员讲课、作报告。

第九分校在龙岗驻训8个多月,充分利用这难得的机会,抓紧进行军事、政治、文化教育。在时间比例和课程配置上,根据不同对象、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

文化教育中,分校发挥干部和教员的积极性,自编教材,自印课本,自制教具,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少学员感叹道,龙岗的这段经历让他们“终生受益”。

1944年初,分校全面开展整风学习,学习毛泽东的有关著作和中共中央的整风文件,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进行自我反省,自觉清理非无产阶级思想。

第九分校经历过多次严酷的战火考验,学员的军政素质很高。不少教员、学员系来自上海等大城市受过中高等教育的青年学生,再加上原一师服务团的这批文艺精英,他们不但将分校的政治、文化学习和军事训练搞得有声有色,而且学员的文娱活动亦丰富多彩。学员们教歌、唱歌、拉歌感染着龙岗的民众,当年的龙岗歌声荡漾、激情四射;涂克在龙岗办画展、宣传抗日救国,吸引龙岗及周边数千民众来观看;由沈西蒙编剧、王啸平导演的《重庆交响乐》在龙岗上演,轰动一时;分校举办运动会,进行球类、田径比赛,还进行武装泅渡表演。1944年春节前,中共中央首次下发“开展拥政爱民”的文件,分校立即组织人员,深入基层群众中展开调研具体落实。各队还准备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在春节军民大联欢时上演。汇演期间,分校上演了歌剧《兄妹开荒》以及踩高跷、荡湖船、花船、花鼓灯等节目,军民同乐,盛况空前。

“抗大”第八分校、第九分校继承红军的光荣传统,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办事,密切联系群众,关心地方,深受地方和广大群众的拥护、爱戴。

学校在龙岗镇办学时,不少干部、学员散居在群众家里,但不住百姓家的堂屋。逢年过节或房东家有了喜庆大事,学员们从不受邀吃喝,有的还主动让出住房,以方便房东。每年夏秋季节农活较重时,学校就派出学员参加抢收抢种、薅锄管理。龙岗一带的农民以往不讲究蔬菜种植,自分校学员开荒栽种、精细管理蔬菜以后,地方上也重视蔬菜种植和管理了。罗炳辉传授给当地农民的点种萝卜的方法,直到现在还使用着。当年,根据地和部队的医药是紧缺的,但是驻地群众一有疾病,分校的医护人员就会闻讯赶到,送医药上门。

龙岗镇的街道原来坑洼不平,黑夜雨天行走很是不便。分校的干部、学员就收集碎砖铺设街道,就连通向每户门口的小路也铺成了砖路。到现在,这些路面还依稀可见。

分校植根于群众之中,对地方情况比较熟悉,常协助地方的工作。分校设有秘密的锄奸机构,工作范围不只限于校内,还常协同地方侦查情况,破获案件,开展锄奸工作。此外,分校还派人协助地方出壁报,常邀请地方干部、群众联欢,参加文化活动。

天长地方政府对分校也十分关心、支持。学校初到天长时,无房屋居住、使用,没有土地生产,政府就动员群众主动提供,连生产用的种子,农民们也给学校送去。每当学员们从野外训练、劳动归来时,房东们就忙着打水给学员洗脸、擦身,和他们亲如一家。

第八、第九分校培养了抗日军政人才,积蓄了抗日力量,带动了学校附近先进青年的参军热潮,有很多进步青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第八、第九分校像延安的“抗大”总校和其他分校一样,越抗越大,推进了淮南津浦路东8县抗日形势的发展。(题图为“抗大”八分校旧址之一——天长县汊涧中学)

(责任编辑:胡北)

猜你喜欢
龙岗分校
皖东革命历史文化研究
The Impact of Celebrity Endorsement in Chinese Fashion Market: in the Perspective of Source Credibility
己亥暮春游隆中杂诗
2019年山西省对口升学本科分校、分专业招生计划
2019年山西省对口升学高职高专分校、分专业招生计划
On the Qualifications of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er
人夏
名校办分校,如何趋利避害
赵查:龙岗教育的追光者
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