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化窑瓷塑佛教文化商品的制作技术

2015-10-15 08:49徐建明
雕塑 2015年4期

内容摘要:明代德化窑的制作过程,通过技术介入生产,不仅创造出非常态的造型形象,而且通过富有文化意义的成型技术及其所成就的特殊造型形象,既而达到吸引资金与扩大市场的目的,这就是德化窑白瓷瓷塑技术体系在陶瓷文化中所具有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瓷塑技术;德化窑;佛教文化商品

Abstract: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Dehua kiln in Ming dynasty,through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technology and manufacture,artists were not only made the special forms, but also took advantage of the unique and valuable technology and the special forms it creates,so that artists may achieve the goals in terms of economic income and expansion of market, which is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white porcelain plastic technology system of Dehua kiln in ceramic culture.

Keywords:Pporcelain plastic technology, Dehua kiln, Buddhist culture goods

商品经济发展是生产技术、市场需求、生产成本持续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德化窑,以白瓷产品为媒介的商品经济,是由白瓷生产技术的成熟、佛教文化商品市场的形成、生产成本的来源与使用相互配合的结果。三者构成的有机体,支撑着德化窑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德化窑瓷塑技术与佛教文化的紧密关系

地处闽南内陆的德化窑,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据考证,早在唐代已有零星生产;至宋代,在生产青白瓷的同时,就出现了白瓷;直至明代,其生产工艺日臻成熟。“德化窑的白瓷在宋代已有生产,但成为全国制瓷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品种,是在明代开始的。”德化窑瓷塑技术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以陶瓷生产工艺为基础,二是从当地佛教造像中借鉴的。前者,是指德化窑陶瓷生产工艺的发展与演变,它源于唐代青瓷生产工艺,瓷工利用传统手工,诸如手工制作(包括手捏、泥条盘筑、圈筑等)、轮制、堆塑,以及雕刻等成型技术,制作了日常生活用具。直到明代,由于白瓷材料工艺成熟,尤其它的可宿性成为造型的基本保障,确保瓷工塑造了反映宗教(主要是佛教和道教)信仰的白瓷制品。后者,是指陶瓷工艺美术借鉴与吸纳姊妹工艺美术技术的过程和结果。明代,德化佛教盛行,各地庙宇采用泥塑、木雕、石刻等塑造了大量佛教造像。期间,游弋在民间的手工艺人的技术优势得以发挥。他们不仅为庙宇塑造佛教人物造像,还跻身于瓷器生产领域。例如:“(何朝宗)少年时边读书边随父学艺,青年时代已对祖传泥塑佛像技艺有相当造诣,为寺院、宫庙泥塑各种神仙佛像,形态逼真。何朝宗从事瓷雕,正值德化陶瓷业兴盛时期,他吸收中国泥塑、木雕、石刻等佛像技艺风格,融汇于瓷雕。”就是这样,投身于陶瓷生产领域中的民间艺人将泥塑、木雕、石刻等民间其他工艺美术技术引入陶瓷生产领域,并与陶瓷制作工艺融合,进而形成了德化窑白瓷瓷塑技术。

德化窑瓷工利用白瓷为物质媒介,制作反映佛教文化内容的瓷塑制品,自然形成了以反映佛教文化内容为题材的瓷塑工艺美术品。当地民间艺人将佛教人物造像的内容直接介入陶瓷造型之中,加深了德化窑瓷塑技术与佛教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

二、德化窑白瓷瓷塑技术在佛教文化商品中的表现及其反响

1.德化窑瓷塑技术与佛教文化中具体人物形象的艺术结合

德化窑瓷塑技术是由诸如捏塑、堆塑、衔接、修整、贴接、雕刻、镂空、模制技术,以及施釉、烧成等工艺技术构成的技术体系。在成型与烧成工艺中,每一项技术都与产品之间存在特殊和微妙的关系。产品不仅与佛教文化关系密切,而且与商品经济文化连理缔结。在德化,佛教文化是“佛教东渐”及“中国化”的成果,而商品经济文化是工场手工业时代生产技术与生产成本相结合,并针对消费需求进行生产,以交换方式实现的一种社会经济文化。

在德化窑,反映佛教内容的白瓷瓷塑就是基于本土化佛教传播演绎而来的。地处东南沿海地区的德化窑,由于深受海洋文化的影响,因此表现诸如 “渡海观音”“达摩渡海”等佛教内容的瓷塑作品在当地颇受推崇。从明代德化窑的白瓷产品中,可以窥见这样的宗教情结。

当然,这种特性蕴含在具体的佛教人物造型中,那就是瓷塑艺人利用诸如练泥、捏塑、堆塑、粘接、修整、贴接、雕刻、镂空、模制技术,以及施釉、烧成等工艺技术,将瓷塑人物形象塑造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例如,观音的慈眉善目、达摩的凝神静气等,既表达出佛教造像神态及性格的形象特征,也彰显了艺人们精湛的瓷塑技术。

2.德化窑瓷塑技艺的具体制作流程

练泥:可以加强泥料可塑性,以促进泥料中水分的均匀分布,为成型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因此,德化窑瓷塑艺人十分重视练泥,常常在练泥过程中延长周期,希冀泥料中所含的腐殖质和有机质同泥料更加融合,最终达到顺利成型的目的。

捏塑:是瓷塑艺人利用手工制作瓷塑技术及技巧的总称,它主要用于小件器型的成型,或大型瓷塑造型的局部及其配件的塑造上,例如,在法器《白釉印花双螭耳兽面三足炉》的制作中,主要采用了轮制技术制作了炉的主体,采用捏塑技术制作了双螭耳和三足,并通过衔接技术将三个局部连接在一起,构建了三足炉主体造型形象;三足炉的装饰是采用印花技术进行的,装饰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在紧靠炉的肩部印制了连续并形成环状的如意纹饰,二是在靠近底部印制了连续并呈环状的回纹。由此可见,在德化窑白瓷瓷塑的生产制作中,任何造型形象都不是一种成型技术就能够完成的,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常常是多种技术并用。在大型人物瓷塑造型的局部或小配件的塑造上,恰当地展示了瓷塑艺人心灵手巧与高超技艺。在德化窑白瓷瓷塑技术中,捏塑不仅是常用的成型技术之一,也是最能展示瓷塑艺人匠心独具的技术之一。

堆塑:在陶瓷史上是较早出现的成型技术之一,早在秦汉陶塑中,就成为主要成型技术之一。堆塑在德化窑制瓷工艺中得到创造性的发展,它既可以用来堆积大型瓷塑,又可以进行小范围的装饰。起初在塑造造型时,被称为“堆大泥”;在成型后的局部装饰中,既可以修饰局部,又可以强化其立体感,以凸显局部特征。

粘接:在陶瓷史也出现最早,它承担着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构建统一形象的职能,也可以说,是建构造型形象的主要技术,旨在瓷塑塑造中建构一种完整与和谐的结构组织关系。例如明代瓷塑《白釉祥云观音》,手与手臂、人物造型与祥云的结合,就是采用了粘接的技术。通过粘接,瓷塑艺人巧妙地将局部造型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尊完美的《祥云观音》塑像。

贴接:与衔接技术有一定相似之处,但也有明显区别。贴接技术多用于装饰部件,或装饰花纹与主体的连结。《白釉祥云观音》中,瓷塑艺人采用贴接技术对人物造型形象进行了装饰与美化。在观音的头部,通过贴接花卉装饰,使观音头部形成面部与头巾的分割,给人以反差对比的可视性效果。在观音胸前通过贴接珠串和花卉,以达到增强观赏者的视觉冲击力的艺术效果。

雕刻:德化窑瓷塑的雕刻技艺并不简单,它根据造型及其装饰的需要,灵活应用在造型的任何部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观音形象塑造中,从大体型着眼,头发已经塑造出大的形象,然后采用雕刻技术雕刻出头发的丝缕甚至根数,整个头部就显得活跃了。

镂空:作为陶瓷成型的技术并非德化窑首创,但在德化窑瓷塑中,镂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镂空是德化窑成型必不可少的技术之一。为了便于成型,尤其节省陶瓷原材料,以及减轻陶瓷器的重量,其形体均采用中空的形式来建构。因此,镂空成为传统陶瓷成型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在德化窑,镂空技术的运用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将造型镂成中空的,还可以塑造出各种造型形象,以进一步丰富瓷塑的造型特征,甚至丰富了造型的语义。例如,明代德化窑《白釉坐岩观音》中的岩石,就是采用镂空技术来完成的,不仅塑造了岩石的造型,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岩石形象的塑造折射了一种文化隐喻——渡海观音静坐在被海水捶打与淘洗过的岩石上。故此,巧妙应用镂空技术,可以起到突出造型形象特征的作用。

模制技术:是指借助一定材质制成的模具,然后借助它来成型的技术,它的最大特征就是可以重复进行,以制作成雷同的造型。例如,制作诸如花边、珠串,以及造型需要多种小饰件的时候经常用此法。因为模具成型可以复制,能够节省劳动时间,从而节省劳动力的投入,所以此技术倍受重视。

修整:此流程同样很重要。修整是为了使瓷器表面更加规范整洁,而德化窑瓷塑艺人,更多地采用修整技术,是为了强化瓷塑造型的装饰感。这样,在德化窑瓷塑技术中,修整包含有修饰、点缀与美化瓷塑形象的内容。

此外,在德化窑,施釉与烧成可能不被包含在瓷塑的造型技术之中,但是,对于一件成功的瓷塑作品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技术,施釉既是瓷器制作的重要工艺流程之一,也是瓷器制作重要的环节之一。因此,德化窑瓷塑艺人十分重视这两项工艺技术。

总而言之,在德化窑瓷塑的造型中,技术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尤其对于一件具体作品的塑造,需要综合并灵活地驾驭这个体系,在操作中,或捏塑、或堆塑、或粘接、或修整、或贴接、或雕刻、或镂空等,均需依据造型需要而恰当取舍,如此,才能塑造出完美的作品。

因为,在德化窑白瓷瓷塑创意及生产中,瓷塑艺人塑造了数以万计,乃至百万计的属于同一内容、同一主题却没有雷同形象的瓷塑产品,并最终获得了佛教界,世俗化与大众化的市场的认同。

三、结语

瓷塑技术既是德化窑白瓷生产中一个完整的体系,又是佛教商品的文化核心。对于它的完整表述是:它是陶瓷文化与佛教文化的成熟融合,它是瓷塑艺人智慧有效发挥的展示。它所引发的社会反响是:它美化人之视觉及心灵,既在文化审美上成为一个定式,又在经济上给生产者以极大的创造力,同时给予消费者极大的吸引力。

(徐建明 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注释:

1 中国硅酸盐学会 .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P391

2 德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德化陶瓷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P246,247

参考文献:

1阮荣春.黄宗贤.佛陀世界[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

2 白化文.汉化佛教与佛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3 德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德化陶瓷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

4 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9月.第一版

5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1月.第一版

6 徐东云.商品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