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知立体?

2015-10-15 23:56张宇彤
雕塑 2015年4期
关键词:形体立体形状

张宇彤

在我们的生活中,眼睛作为认识世界的主要媒介,如果只通过它,我们所看到的物体会存在近大远小的视觉特点,且在我们塑造形体时容易对观察对象产生错误的形体表现。由此,我们只通过眼睛看不到真实、客观存在的立体,也摆脱不了它本身固有的透视关系。但是,在我们所认知的三维世界中,是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方法,帮助我们有效地去认知立体,寻找真实的立体存在。在认知立体之前,我们除了正确面对我们眼睛认识世界所产生的误区外,还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对立体形成正确的完整的认识。那么,在三维世界中,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认识立体,又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下面一一进行阐述:

一、“心中有方”

大千世界,万物万形皆以“方”为基本形,我们在塑造形体时,最基本的就是必须做到心中有“方”。而“方”包括以下三种:一是方向的“方”。生活中,任何形体都具备方向,即“上、下、左、右、前、后”,只有“心中有方”,我们才能确定物体的方向。二是方位的“方”。只有“心中有方”才能确定物体的空间位置,才能认识到物体真正的实体,使我们认知立体的存在方式。三是方块的“方”。认识形体,我们心中必须要有方块概念,如果没有方块,任何形体都是散的,任何形体在我们心中都可以用方的6个面进行完整的归纳,这样才能产生形体的完整化。(图1)

所以,“心中有方”是认识形体的基础。只有心中有了“方”,我们才能进一步认识形体,才能便于我们用“方”来归纳三维世界中的万物万形。

二、确定方向、消减透视

首先,在我们认识立体时,最主要的是必须先确定方向。

以一所房子为例。当我们向他人介绍这所房子所处的具体位置时,就可能会告诉他人—房子前面是什么样的门,房子后面有什么样的窗户,左面、右面都是什么墙,房子的顶部是瓦块还是平顶带天窗,下面是瓷砖还是木地板。当我们明确地标明房子每个方向的标识物体时,他人就能够在思维里形成这个房子的整体概念。

而房子的前、后、左、右,就是我们所提到的方向。在三维世界中,一个立体主体是具备6个方向的,即前、后、左、右、上、下。而方向的存在,是我们判定立体主体空间位置的主要途径。

其次,我们认知立体,需要消减透视。必须直面自己眼睛所产生的误区。

例如一本书,我们从正面观察,它的视觉现象没有存在透视关系。如果我们将这本书倾斜一点,它就会产生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而且在我们眼睛中产生的形体是变形的。(图2)所以,我们在认知立体时消减透视,否定眼睛所看到的是透视现象。

三、中心十字轴穿透认识立体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处在一个对称的世界里,任何事物都是对称的,包括我们人类、动物和植物,而它们都有一个“中”的存在。想要进一步认知立体,就必须要先确定立体的中心点。而对称是认识立体主体的基础,是立体的核心。在我们认识形体的过程中,如果不知道对称,我们便无法穿透物体去认识立体,我们只能停留在对事物的表面上,更无法认识立体的本质。换句话说,怎样认识对称,我们以什么来做为认识立体的标准?

例如:我们的头部,我们单纯用眼睛是无法看透整个形体的,我们只能看到其中的一个面,却无法看到另外5个面,更无法认识一个空间中的体。但是,这6个面都有一个中心线,我们可以将表面相对的两个中心线连接,穿透这个头部的形体,则得到一条中心切面。像这样,我们将前与后、左与右的中心线分别进行连接,在我们的大脑里进行穿透认识,这个头部就形成了一个中心十字轴面。(图3)

我们只有以相对应的前、后两个面的中心线为标准,塑造出来的形体才不会歪。所以,我们在认识形体时,“中”的作用尤为重要。“中”的偏移会导致整个形体的变化,头部也会因此产生形体的扭曲。

立体中心的确定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到立体的外在表现形式,更能让我们进一步归纳形体,进而对整体有了概括性认知。因此,这是我们认识形体的根本,也是认识立体的核心。

四、由内而外的认识立体

在生活中,当我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眼睛所产生的视觉将立体事物进行平面化的现象,造成我们所得到的物体仅仅是一个平面化的影像。我们是无法看到完整的形体的,最多只能在45°成角时看到这个物体的3个面。然而,我们想看清一个物体的整个立体表面,就需要通过720°纵横移动观察才能实现。

为什么要720°纵横移动观察?

当我们眼睛不能完全看到物体的整个形状时,我们的单位设定是无法成立的。而雕塑制作过程是“走”出来的,必须在退远的状态下,借助我们的双脚反复进行远近观察才能实现。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由于我们眼睛观察事物的点状原因,当视点在a点时,只能看到物体的其中一个局部,且是平面上的一个局部,不能看到一个整体。如果想看到它在这个平面上的最大形状,视点就需要退远到b点上,将我们的眼睛进行最大化的打开,才能实现。而眼睛的最大化打开,是我们将看到的点进行扩散性调整,将点的面积放大的去看整体,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通过长期的训练和反复练习才能做到。但是,在我们塑造形体时,视点又要回到a点上。

我们必须横向的对前、后、左、右4个面进行360°移动观察,并借助我们的双脚反复进退,才能看清4个方向面上的形状。然而,我们只通过横向360°转动、每个角度同时观察同时做时,只有进退,我们还是无法观察到这个物体完整的形体,不能看到整体的“方”。我们还需要通过对上、下两个面进行纵向的360°观察才能实现完整的观察主体。

因此,只有当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将横向360°与纵向360°相结合的移动观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720°纵横移动观察”,我们才能看清这个物体的完整形状。(图4)如果做不到720°纵横移动观察,我们从根本上就认识不到立体。这也是我们在塑造形体时必须遵守的一个原则。

与此同时需要注意到,720°纵横移动观察只能看到物体的表面,且是单一的表面,也只是形状的平面化,不能形成完整的形体。所以,我们还需要借助我们的大脑来进行连接记忆,把所有的形状串连起来。

五、45°成角观察形成记忆连接

如何45°成角观察形成记忆连接?

通常情况下,我们看到一个形体最多只能看到它的3个面,并且这3个面只有在45°成角观察时才能看到。

举例说,我们在认识立体时,因中心十字轴面的存在,让我们能清楚地辨别前、后、左、右、上、下6个方向,更主要的是能够让我们找到立体主体的成角点,也就是45°成角。当我们站在立方体的一个面的前方去关注它时,我们只能看到它的一个面。此时,我们所看到的这个面的轮廓,是最接近于真实的立体主体的。当稍微偏离并且形成角度时,我们所看到的就会发生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但是,当我们根据中心点塑造的中心十字轴面,站在45°成角点的位置再去看这个立方体时,我们就会发现,视觉中出现了这个立方体的3个面。在此情况下,我们把所有面都用45°成角观察完以后就会发现,其中有两个面是被重复看到的。(图5)因为重复的两个面,我们就可以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记忆连接。除此之外,我们认识任何一个形体的时候,还必须720°纵横移动观察。

只有当我们转动一个物体,通过720°纵横移动观察,把重复的面经过记忆连接起来,这时的形体在我们大脑中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记忆连接,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外部形体。在这个认识形体的过程中,我们的眼睛在这里只起铺助作用。

然而,通过720°纵横移动观察,有了记忆连接,我们脑海中就会产生一个完整的立体的形状。但是,如果不对形体进行概括和归纳的话,我们就很容易忘记,我们记忆中的形体就会变得松散。所以,我们还要对它进行概括和归纳,在我们心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形状。

六、由“点”到“体”

雕塑是立体的,是具有空间的。而立体具备三维而又占据空间。它是具有长、宽、高的立方物体,是由点与点之间形成的线,线与线之间形成的面,面与另一维度的点之间又形成的体。而空间中的点是立体中最关键的基本要素,它在我们塑造形体中具有辅助作用。

在生活中,人类的眼睛在观察物体时是点状观察。如果我们把有些事物设定为线索,把它们都看一遍,再将这些线索放在一起,这时通过我们的眼睛看到的点是平面的。而且,我们在某一个角度当中,点在哪个空间位置是无法确立的。如何借助平面的点状的眼睛去观察立体,这就需要我们具备以下3种情况:

第一,一定要有空间中的点。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单纯只从一个角度是无法确定一个点在哪个空间范围。它既没有依据,也无法确定空间位置。

那么,在立体空间中我们如何确定这个点的空间位置呢?

就如我们前面讲过的,世界是对称的,有了对称的中心十字轴,所有的事物才是相对对称的。并且,中心十字轴是固定的,是不会发生运动变化的。我们可以通过中心十字轴来测量物体四周的点。而任何空间中的点都必须在3个以上的方向上才能确定空间中点的具体空间位置,并且在一个方向上是无法确定空间中点的位置,它只能是平面的点。只能确定立体的高低,不能确定立体的前后。如果我们想判断前后空间中点的位置,我们只能在第2个方向往上看。可是,此时的位置还是无法确定,还需要我们在第3个方向上看才能确定它的左右。所以,确定空间中点的位置,我们必须是在3个方向以上才能看到这个点的立体空间,才能确定立体空间的点。(图6)

第二,一定要有空间中的线。人类的眼睛又是转动的,只有从这个点转到另外一个点时,才能形成一种形状记忆、一种片状记忆,而这个点不是立体的。也就是说,人类的眼睛既是点状的,也是线状的,要么看到物体的其中一个点,要么看到物体的其中一个轮廓。例如:我们的头部,如果我们从侧面观察,我们能看到很清楚的轮廓线;如果从正面看,我们只能看到线,或者其中的一个点。由此,我们可以利用我们只能看到轮廓的线性的眼睛去观察形体的特征,以及怎样利用线去认识立体。

此时我们需要注意到,空间中的线不是靠方向来确定的,而是借助空间中的点串联起来的。并且,空间中的线是以纵横方式进行封闭式的线性连接,就像地球一样,在闭合的状态下,有经度和纬度。而形体是基于8个点12根线丰富起来的。它既具有空间点,又具有空间线。

第三,一定要有空间中的面。而对于空间中的面,它必须是两条以上的分别纵横的空间中的线,才能构成空间中的面,是点支撑的网状相互之间共同形成的。所有的空间中的线呈网状打开,分别纵横的空间中的线与它们相互之间的交点,就形成了空间面。所以,由“点”到“体”的空间变化,在我们认识立体的过程中非常重要。

七、概括与归纳

在对形体认知中有了观察和记忆连接以后,还需要对形体进行概括和归纳,这同样是在塑造形体时必须遵守的一个原则。

概括,从理论上讲,它是形成概念的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即从思想中,把某些具有一些相同属性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推广到具有这些属性的一切事物,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而归纳,则是从部分到整体,从特殊到一般,从个别到普遍的推理。从这里讲,由于万物万形都离不开三棱锥、四方体、球体这3个基本形,当我们对一个立体主体的外在表现形式进行概括时,也基本上会往这3个形体上靠拢。以致于达到让他人更加简洁明了地了解我们对其整体性的概括。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栋平顶式房子的时候。这栋房子虽然可能会具有多个面,但只具有6个方向。同时,每个面的形状还可能会出现些许差距。但是,因为生活经验、视觉因素等多个原因的存在,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就会对其进行概括,将它概括成一个方盒子。(图7)这里的方盒子是我们对这栋房子进行的一个整体的概括性认知。是不包含其他透视、光、材料等干扰物影响的。

而归纳,是我们把不相关的事物进行关联化的一个重要方式、方法。

假设,这是一栋传统的硬山顶式房屋,对于这栋房屋的外在形状,我们该如何进行归纳呢?

首先,我们要把这栋房屋在意识形态里进行分割。屋顶为一部分,围墙为一部分。然后,就屋顶部分来讲,我们经过多个成角度点的观察,再运用记忆连接的方式,在思维中将屋顶的多个观察面进一步将之组合后会发现,其外形完全可以归纳为是一个三棱锥。虽然在某些局部位置可能会出现多寡不均的状态,但是它依旧是在这个三棱锥整体的大框架之内的。

同理,就围墙部分来讲,经过多个成角度点的观察,运用记忆连接的方式,我们在思维中将会出现围墙的多个观察面。在我们进一步将之组合后会发现,其外形完全可以归纳为是一个四棱柱。(图8)虽然在某些局部位置也可能会出现多寡不均的状态。但是它同样也是在这个四棱柱整体的大框架之内的。

所以,对于这栋房屋来讲。经过我们的归纳,我们完全可以说,这栋房屋从上到下是由一个四棱锥和一个四棱柱组合而成的。而它们的整体都是在“方”的基础上变化的。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对任何形体进行概括和归纳后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任何复杂的形体都可以用6个面来概括,都可以用8个点12根线来概括和归纳。只是它的空间位置不同罢了。归根结底,我们对形体的认识,都可以归纳为我们看到的整体,则我们对整体的认识就是对设定单位形体的极简的概括和归纳。

八、对立体形体对比

对比是一个相互之间共同协调的事情,是对形体的进一步认识和协调,是在形体塑造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通过两个事物的对比,我们可以知道形体上的大小不一,以及形体和形体之间体量的差异,形体和形体之间大小的差异,形体之间空间的差异。从小到一根头发,大到整个三维世界,再从虚拟到客观存在,都是先通过相互对比找不同个性特征,再了解到事物的个体差异。我们在对比的过程中,既能发现体量的大小不同,又能发现形状的诸多变化,以及形体空间中位置的变化,从而做到有效地认知和判断立体主体的外在表现形式。

从传统的房屋建设上讲,中国南方和北方是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的。对于屋顶部分的设计,南方和北方完全是两种不同的设计观念。南方受降雨量大的影响,为了能够快速排除屋顶积水,屋顶的坡度较之北方的屋顶会陡峭很多。如果我们分别站在南方、北方房子的侧面,将视觉中心线垂直于这个侧面去观看屋顶时,就会得到一个平面化的三角形。通过对比南方屋顶的外在表象三角形和北方屋顶的外在表象三角形,我们会发现在形状上,南方屋顶的三角形会较之北方屋顶的三角形更瘦长些,北方屋顶的三角形则相对来讲更平缓些。(图9)

由此,我们通过对比会发现,我们对立体主体做出了一个外在形状的归纳,同时,又寻找到形状的不同变化。同样,通过对立体主体的对比,我们也能发现大小体量的不同。

举例来说,在我们的面前有一个大房子A和小房子B。摆脱透视、光、材料等干扰性因素,寻找到各自的中心点和6个方向时,我们在成角度点上去观察A房子,当观察完房子所有的面的时候,通过记忆的连接方式,我们就会认识到这个立体主体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时也知道了它的体量。同样,排除各种干扰性因素,通过有效的方式、方法,我们也会认识到B房子这个立体主体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时也知道了它的体量。

当我们对这两所房子分别进行了深入了解后,再回过头来看这两所房子,通过对比就可能会发现在体量上,A房子会比B房子要大一些。

因此,这就是我们利用记忆的连接性,对立体主体做出认知和判断后,通过与其他立体主体相互对比,寻找到立体主体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以及不同的体量大小,从而在进一步的对比过程中,对我们想要认知的立体主体,作出一个相应的整体性判断和总结性归纳。

九、学会四种放下

1.放下对平面观察的执着

①对局部的平面

由于我们眼睛点状的自身缺陷性,使得我们在雕塑立体形体时,很容易看到哪就做到哪,对于形体彼此之间的空间位置、相互关系的观察视角容易疏忽,容易陷入只停留在单一平面上的观察视角。

②对整体的平面

在我们塑造形体的过程中,虽然我们借助自己的脚步进行退远观察,仅看到一个相对完整的形状,但这仅仅只是在某一方向上的一个平面的整体,还不是对立体的形状的全面观察。

所以,在我们认识立体时,我们必须学会通过以中心“十”字轴为核心的对形体进行720°纵横移动观察,将我们看到的形体进行穿透性的观察和认知。运用成角的记忆连接,在核心“方”的状态下将彼此相关联的形状通过概括、归纳、对比进行准确的判定,分析它们之间的空间位置、体量大小,进行平均打开、统一的塑造和调整,从而摆脱在观察过程中眼睛平面影像对立体塑造的影响。

2.放下对定点、定角度观察的执着

在塑造形体时,虽然我们通过720°纵横移动观察,但是当我们只停留在一个点、一个角度观察时,只是对这一局部的立体观察,没有与整体的立体形体产生关联,因而致使我们将塑造的形体的某一局部独立出来,且已与整体脱离了关系。

因此,在形体塑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是走动起来的720°纵横移动观察,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对整体的立体观得到培养。这不仅是雕塑塑造的先决条件,更是塑造过程中保持形体整体性的最根本的观察方法。

3.放下对单个立体形状的执着

树立立体观,着眼于整体是雕塑塑造的本质要求。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得出一个结论——角度决定结果。

在立体空间中,形状的空间方位以及所处的状态是否和整体的状态相协调,是我们在塑造过程中必须要时刻注意的。如果我们只在乎整体形体的某一部分形体,而忽略了形体与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就会导致我们在塑造的过程中,有的地方已经塑造得很完整,有的地方却还没有进行深入塑造。因此,我们必须要做到协调、深入。而雕塑的深入塑造,不是表面的完成,是对相关形体的协调整合,也是对整个相关形体的协调、深入认识的过程。

所以,我们在塑造的过程中,绝对不能孤立地去塑造单个的立体形状,我们应该让我们的脚步走动起来,将整个形体上的6个方向上的所有形状同时加以塑造,进而有效地做到平均将所有形状同步完成。只有这样,我们塑造出来的形体,它们形与形之间的空间位置、相互关系等,才会得到协调统一。

4.放下对表面形状的执着

以人体为例,人体是由很多个形体共同组成的一个形状。它的形状有很多种,比如有穿插形状、组合形状、复合形状等。如果我们只通过眼睛所观察到的形状进行塑造,它只会是表面的塑造,它必须在核心“方”的基础上,以对称轴为穿插进行深入塑造,也是由内往外在对立体形体进行深入认识。并且,每个相对独立的形体都具备各自的空间、体量和大小。由此,我们在认识立体的过程中,就必须将形状的来龙去脉搞清楚,而不是对立体形状进行一个简简单单表面化的塑造。

所以,要树立一个整体性概念,对立体形体进行深入地认识,就必须放下对表面形状的执着。不能因局限于一个相对表面的形状而忽略对其内部的认识。同时,所有相对独立的个体都需要在形状和体量上,与整体为基础进行对比和控制,并进行同步塑造,从而促成整体形状的完整性。

除此之外,相互协调、由内而外对形体的深入研究,也是我们认知立体世界的试金石。

猜你喜欢
形体立体形状
高校舞蹈形体训练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Pop—Up Books立体书来了
火眼金睛
分一半
让你眼花缭乱的3D立体趣图
平面和立体等
立体年历
心的形状
形体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