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中评

2015-10-15 09:52温国鹏等
决策探索 2015年15期
关键词:葛朗台贪官城镇化

温国鹏等

“葛朗台式”贪官真的是“穷怕了”吗

据报道,镇江市民防局原局长朱冬生是个“葛朗台式”的贪官,一方面,把持审批权,搞权钱交易,大肆受贿195万多元;另一方面,他在生活中又极端节俭。为了省汽油钱,宁可坐两个多小时的公交到乡下去买豆腐,平时穿着也不讲究,穿的都是掉色破损的旧衣裳。如果不是最终落马,谁能想到这样的人竟然是个大贪官?

其实,像这样通过贪腐腰缠万贯但却表现得比葛朗台还抠门的官员并不在少数,家中放着上亿元现金却“穿衣朴素、骑自行车上班”的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以及贪腐251万余元却“从不吃肉、棉布背心穿30年”的吐鲁番世行办原主任、地区水利局原局长曹培武等,个个都是其中“翘楚”,与朱冬生为“一时瑜亮”。

“葛朗台式”贪官与那些“穷奢极欲”式贪官并没有任何本质区别,一样地“有钱就收”,一样地精通“钱生钱”之道。“葛朗台式”贪官也许不是“演技派”,天生就是“铁公鸡”,相较于公众心中对于贪官利用贪腐所得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认知,“葛朗台式”贪官无疑更方便玩“潜伏”。

要知道,倘若官员的财产状况能摆在桌面上供公众监督,撕下贪官节俭的“画皮”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就拿朱冬生来说,其贪腐所得并没有偷偷地藏在家里,而是拿去搞了投资,“从出租门面店,到开办香烟店、网吧、彩票站、制鞋厂,再到投资房地产”,“生意”范围十分广泛。如果公开程度和相应监督到位,恐怕早就露出了马脚,节俭的面具做得再精致、戴得再牢靠也无济于事。

正因为如此,当前最需要做的,显然不是带着一种“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的得意与满足去嘲讽贪官的“狼亦黠矣”,最后却“止增笑耳”,而是要拿出更多的精力去推进公开和监督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掌小权者弄权也是一种“中梗阻” 王若辰

城管执法人员野蛮执法、街头交警钓鱼执法、跑8个月办一张未婚证明……一些基层执法者、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办事员,本该在一线工作中践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结果却成了增加社会怨气、社会矛盾的源头。基层工作者群体中动辄出现的这种“任性”,究竟根源于何处?

有些掌小权者官阶虽小,却直接面向群众的日常生活,是具体经办群众之事的人,他们扼守在权力链条的末端,吃拿卡要,自吹自擂;有些掌小权者,手中所握的“权力”根本就是服务性质的,却在“权力本位”的心态下产生了权力傲慢,自视高人一等。更多的时候,掌小权者弄权、耍权,也并非为了剥夺群众的正当权益,他们只是享受对前来办事的群众呼来唤去的感觉,为自己对别人有如此大的威力和影响力而窃喜。

殊不知,掌小权者弄权、耍权,其实也是一种“中梗阻”。虽然不如既得利益群体的气势汹汹,也不如旧有体制机制的积重难返,掌小权者的恃权傲物依然足以阻碍政策落地,拖延行政效率,消耗行政资源,纯属“放着天窗自找不敞亮”。要害之处更在于,掌小权者往往距离群众最近,距离政策落地、改革落实、事项落成也最近,处于群众看得到的、“胜利在望”的节点,这“最后一公里”的关卡,会让咫尺转瞬成天涯,也让群众的挫败感、被剥夺感和愤怒感最为强烈。

掌权者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须臾偏离了为人民服务、履行本职工作的轨道,都是滥用或错用权力。其中,掌小权者、基层执法者距离群众最近,与群众的联系最紧密,应当有强烈的为民、便民、利民意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不折腾,不找麻烦,不以弄权捆绑束缚群众,不做“最后一公里”的“中梗阻”,尽量做“最后一公里”的助跑器。

“住楼房烧地锅”式的城镇化要不得 张兴军

近日,媒体报道河南一些地方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的新村建好后农民拒绝搬迁,造成土地浪费和楼房空置;有的因为资金链断裂形成“烂尾工程”;还有的农民上楼后为降低生活成本,过起了“住着楼房烧地锅”的生活。此种以城镇化之名开展的农村社区建设,令人担忧。

近年来,类似的城镇化怪相并不少见:在一些地方,农村社区配套新建的文化广场变成了打谷、晒谷场,照搬城市模式的休闲乐园变成了猫狗嬉戏的场所;还有一些地方,农民被拆迁安置后远离土地,每天骑着电动车跑到数公里外去种地;也有的地方,因为原有庭院式养殖场被拆除,上楼后的农民被迫在阳台上养起了鸭子……

众所周知,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但也要看到,城镇化是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推进城镇化必须从现实国情出发,因势利导。出现上述问题,大都是由于无视这一客观规律所致。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的城镇化,在农民上楼这种生活方式转变背后,必然有生产方式的改变作为前提。如果大量农民仍以种养殖为生,未能脱离土地实现非农就业,盲目撤村并点便不能产生内在的“化学反应”,而只是在村落形态上实现了简单聚合。

违背农民意愿的“被上楼”必然催生重重怪相,跑偏走样的“城镇化”也注定行而不远。在发现问题后及时调整,将就地城镇化变为最大限度地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立足实际决策的常识回归。

为了少走弯路,各地确定城镇化目标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措施要实。切忌依靠行政命令层层加码、级级考核,更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锐意改革才能群贤毕至 汪伟

近来,关于“东北人才流失”的讨论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如何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正成为摆在政府和企业面前的一道重大课题。实践证明,锐意改革才能群贤毕至。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一江春水向南流”和“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就引发了全社会的思考:为什么人才流向了东南沿海?是薪酬,是待遇,也是创业环境和发展环境。归根到底,还是创新的体制机制吸引了人才,成就了人才。

当前,面临人才流失窘境的东北地区,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归根结底仍是体制机制问题。所谓的人才外流,是这些深层次问题的一个外在表现。破解这个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从根子上坚决破除体制机制性障碍,才能为人才提供成事创业的好环境。

人才工作,是检验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成效的一面镜子。当前地方经济发展走势分化,越是改革步子大、结构调整起步早,越能赢得主动和先机。人才工作也是如此。在人才禀赋最为丰厚的上海,依然求贤若渴,近期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人才工作新举措,诚邀天下英才为建设全球科创中心汇聚智慧,赢得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才适度流动起来是好事,有利于增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但对于一个地区而言,人才只流出不进入,各项工作就难以打开局面取得突破。对此,不能怨天尤人,要多从内因着眼、着手、着力。

让人才回流,地区聚人气,发展有生气,别无他途,唯有改革。各地不妨将人才战略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试验田,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破除体制机制的沉疴顽疾,打破不合理的条条框框,不拘一格用人才,用良好的环境凝聚人才,用优质的服务吸引人才,用合理的待遇激励人才,从而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集聚起更大力量。

猜你喜欢
葛朗台贪官城镇化
老葛朗台性格特点及其形象意义
2016贪官墙
特赦,对贪官说不!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最美贪官
贪官转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
《欧也妮·葛朗台》的人性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