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教育:是差异,不是差距

2015-10-15 16:44李建民
中国德育 2015年18期
关键词:纪录片评价过程

李建民

近期,由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的纪录片掀起了巨大热议。纪录片展现了五名中国老师来到英国一所普通中学,利用中国式的教学方法来教授英国学生的场景。

教学中的文化差异,越细碎越深刻。通观纪录片不难发现,中国教师与英国九年级学生之间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上,例如是否可以带烧水壶进教室,是否可以在课堂上随时自由发表意见等,这些细节实际上影射出中英之间深深的文化鸿沟。

回到学生发展上,这个被称为“教育试验”的纪录片在引起中英教育孰优孰劣大讨论的背后,隐藏着几个理论性问题。

首先是以电视节目的形式对比中英教育制度的可比性问题。从概念上来讲,进行比较的基本前提是两个事物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和异质性。然而,影片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制度的处理,仅仅减缩为五位中国教师的教育教学,没有明确进行比较的基本参数、背景信息等关键要素,因而很难得出比较的结论。

其次,以考试评价结果来决定比较的胜负过于简单。教育评价是通过科学手段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影片中突出了对中式教育提高考试成绩的作用,却恰恰忽视了五位中国教师在鼓励“后进生”上的努力。在笔者看来,英式教育更注意让学生体验愉悦的教育过程,而中式教育则更强调教育结果,更强调竞争性。中英教师对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不同的态度实际上反应了两国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正是由于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简单的评价方式往往难以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

第三,无论是可比性问题还是教育评价问题,都将笔者引向最为根本的教育问题——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傲人的成绩?是为了适应未来生活?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还是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不仅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更是家长和整个社会需要思考的问题。对教育目的的不同理解必然会导致不同的教育风格,这一点实际上贯穿在整个影片之中。英国家长和老师眼里更多地看到教育对于个人发展的促进作用,而中国教师更多地将教育视为改变生活现状、实现社会流动的手段。抛开对错判断,如果这个问题的提出能引发观者对教育本质问题进行思考,它便是有意义的。

有意义的不仅有对教育本质问题的思考,还有教学交流中的改变:中英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中国教师不再单纯强调学生对教师的绝对服从;学生也在多次挑战教师权威的过程中,开始慢慢地认识和理解中国教师。

责任编辑/黄蜀红

猜你喜欢
纪录片评价过程
Rough Cut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