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组织对大学校园文化传承创新的影响及对策

2015-10-15 04:31柯宁
高教探索 2015年7期
关键词:大学校园受访者大学生

柯宁

本文系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与实践”(批准号j2xcD2118690)的研究成果。

摘要:基于对广州地区8所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参加网络组织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组织对大学校园文化传承创新产生深刻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存在消极的方面。为了充分利用网络组织提升大学校园的文化传承创新力,应该搭建虚拟与现实之间相互联系的多元化通道,在大学生网络组织中注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强化大学生网络组织的文化输出功能,提升大学生网络组织的学习功能。

关键词:网络组织;校园文化;影响;对策大学不仅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重任,而且也担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任。当前,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产生巨大的影响。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媒体,不仅打破了传统媒介的空间、地域限制,而且以其传播内容的海量性、传播的及时性极大地方便了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以QQ群、论坛、博客等为代表的各类网络组织应运而生。这些网络组织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当前大学生的组织参与模式和组织实践方式,进而在深层次上改变着传统的大学校园文化的结构和模式。那么,当前的大学生网络组织行为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这些特点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大学校园文化的传承创新?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一)文化和校园文化

文化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极其宽泛的概念,根据《辞海》的定义:“文化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简单理解,只要是人类创造的东西都可称得上是文化。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和庞杂,关于文化结构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分法。两分法,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分法,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分法,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多要素的分法。

根据广义文化的概念,校园文化可以界定为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校园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创造或生成的精神气质、行为规范、物质设施的总和。校园文化的核心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气质,它贯穿于师生员工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以及体现于学校的物质载体中,形成一个学校师生员工特有的为人为学行事风格和审美情趣,构成一个学校独特的符号象征系统。

(二)网络组织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在全国各高校校园日益普及。特别是近年来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结合,几乎使得每个大学生都拥有了随时随地接触网络世界的机会和条件。大学生交往的范围突破了传统的班级、专业、社团、学校等正式组织的界限,出现了跨班级、跨专业、跨学校、跨城市甚至跨国界的结群组织形式——大学生网络组织。即以网络技术为沟通中介,因学习、工作、兴趣或个人特殊需要而与网络中其他个体结成相对稳定、持续互动的集合体。

(三)网络组织对大学校园文化传承创新的影响

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开拓人们视野、加快人类沟通交往、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会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严重威胁。从理论上讲,网络组织对大学校园文化的传承创新既具有积极的影响,也具有消极的影响。

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网络组织扩大了大学生的活动范围,有利于大学生吸取国内外不同地区的优秀文化元素,进而促进本土大学校园文化的创新;网络组织扩大了对外交流的渠道,有利于大学校园文化的对外传播,提升大学校园文化自身的社会影响力;网络组织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开启了新的平台,有利于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扮演文化继承者的角色。

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网络组织的虚拟性导致传统大学校园文化的解构和嬗变,使得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出现代际之间的裂痕,影响大学校园文化的有序继承与和谐发展;网络组织的过度自由化导致大学生难以适应以科层制管理为主导的现代社会,出现逃避、不负责任等颓废的校园风气;网络组织的高度多元化导致大学生价值、行为的高度多元化,可能使得大学校园文化出现无中心化的趋势,难以形成一种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主流文化。

上述两极影响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分析和思考,至于目前大学生参加网络组织到底会如何影响大学校园文化的传承创新,则是一个经验性的问题。本文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在收集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大学生校园网络组织对大学校园文化传承创新的多维影响。

二、数据与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对广州地区8所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2100份样本,最后回收有效样本2000份,有效回收率为95.23%。样本配额依照各高校在校人数进行比例配额。所有调查高校均位于广州市,依据高校层次和高校类型分别抽取1所“985”高校,1所“211”高校和6所一般高校。其中“985”高校1所——中山大学;“211”高校1所——华南师范大学;一般性高校6所——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工业大学、广东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和广州大学。

学科涵盖文科、理科、工科、医科、农科、艺术等,主要包括经济管理法学类、文史哲类、理工农医类和教育艺术类。调查对象为上述8所学校的本科生,不包含研究生和留学生,为了表述的一致性,以下所指的大学生均专指大学本科生。抽样方式以配额抽样方式进行,先取得各个高校学生名册,然后按照院校进行样本分配,确保至少有一半校内学院能够被抽中。在调查过程中,尽量考虑学校层次、专业学科层次和学生个体层次以及年级、专业、性别等因素。采用滚雪球抽样的方式获得样本,并尽可能做到样本能够覆盖所有专业和年级的学生。

总之,所调查的高校既涵盖了不同层次和不同学科特色的高校,也基本反映了广东本科院校的基本结构,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基于调查所获得的结论可以进一步推论。

本次调查的样本情况如表1所示。从性别结构来看,男性大学生占55.0%,女性大学生占45.0%,男女比例为1.22,性别比略有偏高,但也大致符合现实情况。被调查大学生平均年龄为20.2岁,标准差为1.38岁,基本符合实际情况;从被调查大学生的户籍结构来看,城市大学生多于农村大学生;从被调查大学生的年级构成来看,大一学生占比最高;从被调查大学生政治面貌来看,团员大学生占比最高,党员大学生占比为11.6%。

(二)大学生网络组织的基本特征

本次调查发现,网络已经成为广州地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首选渠道。在受访的1367名大学生中,有76.4%的学生将电脑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第一选择途径,相比之下,将书籍作为获取信息第一途径的受访者比例只有1.4%,有超过三成的受访者每天上网时间在3小时以上,有38.6%的受访者拥有自己的微博或博客。具体而言,广州地区大学生网络组织行为主要表现出如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网络组织类型的选择以务实为主

从表2中可以看出,广州地区大学生参加网络组织的类型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点。在五种类型的网络组织中,有接近80%的受访者参加了购物型网络组织,78.8%的受访者参加了学习型网络组织,有77.7%的受访者参加了娱乐型网络组织,参加公益型网络组织和交友型网络组织的学生比重相对较低。这表明,广州地区大学生主要从满足学习、娱乐和消费的需要出发选择参加哪一种类型的网络组织,表现出务实的个体理性特征。

2.网络组织载体的选择以QQ群、论坛为主

从表3可以看出,广州地区大学生参加网络组织的载体主要是QQ群和论坛,有93.2%的受访者拥有QQ群或MSN,是选择比例最高的网络组织载体。其次是各类论坛和吧,如各高校的BBS和贴吧,有74.1%的受访者选择此类网络组织载体。微博和博客作为一种近几年才出现的新的网络组织载体,有38.6%的受访者表示拥有自己的微博或博客。

3.网络组织规模比实体组织规模大

网络组织由于突破了地区和社会制度的限制,组织规模一般要比实体组织的规模更大。从表4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广州地区大学生参加的网络组织,规模在100人以上的超过了七成。具体而言,有46%的受访者所参加的网络组织规模在300人以上,有29.2%的受访者所参加的网络组织人数在100至300人之间。

   (三)网络组织对大学生的影响

1.网络组织一定程度上推动实体组织

一些学者认为,过度地沉溺网络,会导致大学生脱离现实,甚至排斥现实,出现虚拟与现实相隔离的问题。但是从本次调查来看,广州地区大学生的网络组织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实体组织的形成。如表5所示,有68.1%的受访者表示,网络组织活动只限于网上交流,从没有组织过线下活动,这表明网络组织活动仍以网络虚拟空间为主,它与现实是有距离的。但是,有22.7%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经常组织线下活动,并且较为成功,这个数字又说明,网络组织与现实并不是完全分离的,网络组织行动有可能促成现实的社会行动。

2.网络组织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大学生参加网络组织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从表6可以看出,广州地区大学生参加网络组织最大的积极影响就是“获取了有用的信息”,占被调查总体的48.1%。“发展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增长了知识和见识”也被认为是参加网络组织的重要的积极影响,分别占被调查总体的21.5%和20.2%。而“结交了更多朋友”和“提高了个人人际交往能力”的积极影响则并不明显,两者的选择比例都比较低。

表6网络组织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积极影响百分比(%)结交更多的朋友7.6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21.5获取有用的信息48.1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2.6增长知识和见识20.2总数=1417

3.网络组织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从表7可以看出,广州地区大学生认为,网络组织最大的消极影响就是由于长时间的上网影响了学习,有38.6%的受访者选择了此项。其次,网络组织影响身体健康,有28%的受访者选择了此一项。还有20.2%的受访者表示,网络组织中由于信息真假难辨,导致自己树立不起正确的是非观念,会产生一种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这一点应该引起高校学生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而网络组织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以及社会疏离感的消极影响则不是很普遍。

表7网络组织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消极影响百分比(%)影响学习 38.6影响人际交往10.5影响身体健康28.0产生幻觉,排斥现实 2.7信息真假难辨,没有了是非观念20.2 总数=1417

综上所述,对于广州地区高校大学生而言,参加网络组织已经成为其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学生利用QQ群和论坛等网络媒介,广泛参与到虚拟社区的组织化生活当中,由此满足自身在学习、生活和消费等各方面的实际需求,同时,大学生网络组织的规模也是现实情景中的学生社团组织难以比拟的。通过网络组织这一宽广的交流平台,大学生获得了自己需要的各种信息,发展了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增长了知识和见识,但与此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参加网络组织影响了自己的学习、身体以及是非观念。

三、对策建议

(一)搭建虚拟与现实相互联系的多元化通道

虚拟性是网络组织的基本特征之一,大学生如果长期沉浸于网络组织而不能自拔,就很有可能产生自我封闭、排斥现实的严重精神问题和行为问题,从而不利于大学校园文化传承创新力的提升。但是,也不能因为个别学生长期沉溺于网络组织而“一刀切”地阻断广大学生与网络组织之间的联系。那些将互联网消极影响扩大化,采取极端化措施、非人性化手段阻止学生上网的强制性命令,本质上是犯了将“孩子和脏水”一起泼掉的错误。比如,现在一些高校为了防止学生沉溺网络,采取断网的“一刀切”政策,可能的结果就是在阻止1个学生沉迷网络1小时的同时,也耽误了千百个学生上网学习知识的宝贵时间。

从本次调查来看,大学生网络组织其实并不是完全虚拟化的,比如QQ群,实质上是现实社会中的亲缘、血缘组织在网络中的延伸。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已经不满足于虚拟空间中的组织化生活了,他们在积极地开展线下集体活动,这就把虚拟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有利于促进网络文化“现实化”的转变。为了缩小虚拟与现实之间的隔阂与距离,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大力支持大学生实体社团组织的发展,以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的意识和技能,有了这些意识和技能之后,他们参加网络组织就更加得心应手了。同时,可以尝试实体社团组织的网络化拓展之法,实体社团组织成立之后,再进入网络空间,通过扩充网络会员来不断发展壮大实体组织。实体社团组织成立之后,也可以尝试实行网络组织的注册登记制度,这样,这些社团组织就兼具了现实和虚拟两种特质,更加有利于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良性互动。

另一方面,要强化大学生网络组织的法制化管理,建立网络组织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为促进网下活动提供支持。从本次调查来看,只有11.2%的受访者赞同“网络成员之间会相互信任”这一说法。正是由于网络组织成员之间缺乏基本的人际信任,所以才大大降低了网络组织成员在现实中开展集体活动的可能性。因此,应该加大网络监管,营造充满信任感的网络组织环境。

(二)挖掘、培养网络组织中的意见领袖

现实表明,意见领袖在网络组织的发展中扮演关键性角色。网络意见领袖是网络中的活跃分子,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论将众多的网友集中在一起,有时候还可能促成一些集体行动。因此,要扩大网络组织在大学校园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影响力,着力点之一便是挖掘、培养网络组织中的意见领袖。目前,对于大学生网络组织而言,意见领袖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校的大学生,二是大学老师。

大学生网络组织中的意见领袖一大来源是在校大学生,但是目前他们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普遍没有得到学校有关部门的支持。网络意见领袖主持网络组织行为的积极性主要靠自觉,想多为他人作贡献的就积极一点,不想多为他人作贡献的就不积极,有些大学生网络组织,在意见领袖毕业之后,由于物色不到新的意见领袖,就解散了。因此,针对这些情况,学校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地介入,有意识地挖掘和培养大学生网络组织中的意见领袖,促使更多的大学生网络组织不断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大学老师也应该更多地加入到大学生网络组织意见领袖的队伍之中。网络组织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往往代表着“现代”、“流行”、“新潮”等寓意,传统文化元素在网络组织中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在各高校的BBS中,爱情星座、跳蚤市场、摄影游戏等涉及现代生活话题的讨论区门庭若市,而涉及历史、古诗词、古典音乐之类的讨论区则门可罗雀。这就有力地佐证,大学生选择参加网络组织带有较强的务实特征。但是,大学校园的文化传承功能要求大学生的网络组织不能仅仅满足于自身的吃喝玩乐,而是要在满足其个人需求的同时肩负起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历史使命。所以,为了提升大学校园的文化传承能力,有关部门应该有意识地在网络组织中注入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这一方面,可以尝试着鼓励大学中从事古典文学、古典音乐、古典绘画、古诗词的教师担当网络组织中的意见领袖,以此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弘扬行动之中。大学里从事古典文化教育的老师也应该意识到,在市场逻辑占主导地位的当今社会,古典文化要想发扬光大,网络是一个可以施展机会的宽广平台。

(三)强化网络组织的文化输出功能

网络虽然大大地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但是,目前国内大学生的网络组织仍然具有明显的“地方化”的痕迹。比如QQ群,一般都是相互熟悉的家人、同学、同事或朋友的小规模、小范围网络交流组织;各大高校的BBS,由于管理或纪律的需要,大部分都变成了各高校内部学生相互交流思想的平台,校外人员则无权参与其中。如此一来,一个大学BBS中的新思想、新观念的传播也仅限于校园内部,这样就很难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削弱了大学文化对整个社会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正是由于此,目前各大学的BBS与天涯、凯迪、华声等论坛的影响力相比都差得很远,这与大学应有的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定位是极不相称的。

所以,如何扩大大学生网络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强化其文化输出功能,是当前提升大学校园文化传承创新力的迫切任务。为了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建好校园网,校园网是一个大学的“另一张脸”,同时也是大学生网络组织发展的技术基础。目前,很多高校的校园网速度太慢,信息量少且更新滞后,一些大学生上了四年的大学,几乎很少上自己学校的网站。因此,建设好校园网,为本校大学生组建、参与各类网络组织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是扩大大学校园文化影响力、强化大学生网络组织文化输出功能的基础。其次,加强各大学之间校园网络之间的信息共享,使得大学生网络组织突破本院系、本学校的限制,实现全国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组织化,以此汇聚、宣传更加有影响力的大学校园文化,引领社会文化发展潮流。

(四)提升大学生网络组织的学习功能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对于大学生而言,参加网络组织不能仅仅局限在满足自己的消费和娱乐需求,而应对学习有所帮助。众所周知,网络是一个知识承载量极大的“虚拟图书馆”,如果好好地加以利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的效率,提高学习成绩。但是从本次调查来看,大多数大学生都将网络组织当成了满足自己娱乐需求的一个工具,而网络组织所蕴藏的巨大的学习潜能则没有受到大学生应有的重视。正是由于此,在本次调查中,有将近40%的受访者认为,参加网络组织的最大消极影响是影响自己的学习。如果你把网络当成一个图书馆,整天泡图书馆怎么会影响学习呢?这就说明,大部分学生实际上没有意识到和利用好网络组织的学习功能。

为了提升大学生网络组织的学习功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针对如何利用网络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对大学生进行专门的培训和教育。大学生上网知识多数源于从小的耳濡目染,系统的上网教育则由计算机专业的老师承担,但是,他们教授的主要是上网的一些技能和技巧,至于掌握了这些上网技能和技巧之后具体干些什么,他们则很少关心,也没作进一步的推动。在全球化的时代,学术研究的共同体已经扩展至网络空间,形成一个全球性学术共同体,如果一个专业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在网络空间中组织起来,讨论各自的研究体会,分享各自的研究心得,将大大促进学习和研究的效率。目前,各个专业一般都有自己的网络组织,是很多大学生由于没有老师的介绍和指导,仍然处于无知的状态,错过了通过网络组织学习文化知识的机会。因此,要提升大学生网络组织的学习功能,有必要组织专业课老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结合本专业对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的培训和教育,当学生发现网络组织中竟有如此之多、如此之好的专业学习资源时,他们在网络中的游戏、娱乐行为就会相应减少,从而更加强化了大学生网络组织的学习功能。

猜你喜欢
大学校园受访者大学生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浅析大学校园热微环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大学生之歌
山西大同大学校园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