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术资本化的实现途径及其影响

2015-10-15 04:08刘刚蔡辰梅
高教探索 2015年7期
关键词:资本化资本学术

刘刚+蔡辰梅

本文系2013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课题“高校教师学术资本化及其边界问题研究”(HB13JY0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高等教育的市场化使得学术资本化成为一种客观现实。然而,当我们进入学术资本化的内部,却发现其实现途径存在直接的学术资本化和间接的学术资本化两种不同类型。直接的学术资本化是学术资本向经济资本的直接转化,在其推动学术发展的同时却存在着削弱学术人文价值的不利影响。间接的学术资本化因为社会资本和权力资本的介入而使学术资本化过程更加复杂,并产生破坏学术生态、扭曲学术标准等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对学术资本化途径进行优化,使其过程能够恪守大学的核心使命,实现有边界的直接资本化和重建内外规约,实现有规范的间接资本化。

关键词:学术资本化;学术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权力资本 在传统的大学文化中,学术与资本水火不容。高贵的学术绝不会自降身份,与资本联姻。然而,当大学越来越深地卷入市场的漩涡,当高校教师的价值意识中,功利的色彩越来越浓,矜持的学术开始现实地面对自己对利益的欲望与渴求,资本的诱惑变得难以抵挡。于是,学术资本化成为高等教育市场化倾向的必然。面对这种必然,保守派别愤慨有加,激进群体欢呼雀跃,中庸人士心怀忧思,而所有这些都只是主观性情绪表达。更为理性的选择是进入学术资本化的内部,对其进行理性观察、考量和深入分析,从而更加符合规律、科学化的规范和引导教师行为。因此,本研究试图探索高校教师学术资本化在高等教育现实中的实现途径,对其性质和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进一步规范、优化的现实策略及健康发展的原点性思虑。

一、学术资本化及其相关资本类型

对概念内涵的清晰梳理是研究的基础性前提。本研究所涉及的几个重要概念需要结合研究问题本身给予具体解释。

(一)学术资本化

学术资本化描述的是学术的逐利动机,是指学术对货币的寻求和实现过程。学术的价值有超越性价值和功利性价值之分,学术资本化是学术功利性价值赤裸裸的实现方式。美国学者希拉·斯劳特和拉里·莱斯利提出了“学术资本主义”的概念,用来表现“利益动机向学术界的侵入”,是指大学和教学科研人员涉及市场和具有市场特点的行为。而这里的“具有市场特点的行为”指的是院校和科研人员为获得资金而进行的竞争。[1]他们力图使用这一概念来定义公立研究型大学的新生环境,一个充满矛盾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教学科研人员和专业人员越来越多地在竞争的形势下消耗他们的人力资本的储备。[2]虽然他们提出的“学术资本主义”和本研究使用的“学术资本化”在本质上描述的是同一类学术现象,但是我们认为“学术资本主义”这一概念,因为使用了“主义”而具有了宏大性和复杂性,容易产生理解上的障碍并且在可操作性上存在欠缺。而“学术资本化”这一概念则明确指向学术与资本的内在关联,并且旨在描述和阐释一种趋势和机制,揭示市场化背景下大学学术的价值偏好和价值实现方式。因此,就本研究而言,“学术资本化”是一个更加适用的概念。

(二)学术资本化涉及的资本类型

市场经济最核心的特征就是资本的运作以及利润的累积。而学术资本化虽然是学术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化过程,但在实际中,却有多种资本类型参与其中,使这一纯粹的过程变得复杂。在现实的学术资本化过程中除了涉及到学术资本和经济资本两种资本类型,还涉及到权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而且,后两种资本类型更能体现学术资本化在我国的本土化特色。

学术资本和经济资本是学术资本化涉及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资本类型。学术资本是高校教师所拥有的可资本化的学术资源,是学术所具有的经济价值的实现。经济资本是学术资本化的最终旨归,因为,“经济资本是所有类型资本的根基”,所有的资本形态最终都化约为经济资本,这由市场经济自身的逻辑和性质所决定。学术资本化就是学术资本将自身潜在的经济价值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价值,也就是转化为经济资本的过程。而社会资本在中国这样一个关系本位的社会中具有非同寻常的作用[3],它对学术资本化过程的参与使得这一过程远远超出了纯粹学术的范围。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是从关系中获得的、现实的或潜在的资源。[4]而美籍华人学者林南进一步将社会资本操作化定义为“行动者在行动中获取和使用的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他同时认为:“社会资本也可被视为个人在市场中对有用的人际关系的投资。”[5]在中国高校的现实中,社会资本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学术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的必要条件。学术转化为资本的机会及价值程度,受到学术研究者拥有社会资本丰富与层级程度的影响甚至制约,而并非取决于学术自身的纯粹性价值。也就是说,“不仅是你知道什么而且是你认识谁”决定了微观的人力资源结构。[6]此外,在官本位的历史传统与高校自身官僚行政化体制的影响下,权力资本对于学术资本化的影响不容回避。权力资本的本质是手中握有权力资源的人对这一资源的利用与价值实现。权力资本凌驾于学术资本之上或者与学术资本叠加,增强了学术资本化的可能性和实现资本价值的最大化,这就是权力资本对学术资本的实质性影响。不同类型资本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学术资本化的不同实现机制和途径,也形成了不同的性质和影响。

二、学术资本化的实现途径

一般而言,学术资本化是伴随高等教育市场化而产生的,因此,受市场交换逻辑的直接影响,学术价值直接通过货币资本的实现得到衡量,学术与资本之间属于线性的直接关系。然而,学术资本化在本土化实现过程中,浓厚的本土文化特质必然侵袭于内。这种本土化特质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权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学术资本化过程的参与和影响。因此,本研究以是否有其他资本的参与和介入为标准,将学术资本化的途径分为直接的学术资本化和间接的学术资本化两种类型。其中,直接的资本化与西方高校的资本化过程基本类似,而间接的学术资本化则受到本土文化的深刻影响。

(一)直接的学术资本化

直接的学术资本化是学术资本向经济资本的直接转化,是货币对学术价值的直接体现与回报。直接的学术资本化可以通过高校外部的市场参与实现,也可以通过高校内部的政策性资源竞争和分配来实现。就高校教师的现实而言,两种方式同时存在,但不同学科专业,其专业化的实现途径存在差异。距离市场较近的技术应用类学科专业更多采用市场参与的形式实现资本化,而距离市场较远的基础学科或者人文社科类学科专业则更依赖于政策项目或奖励等进行关键资源的竞争。

学术资本化最直接也是最具主流性的途径就是学术资源经由市场实现其价值,进而转化为货币资本。这一过程是学术走出象牙塔,关照市场的实际需要,并给予积极回应,而市场也相应给予回报的过程。能否满足市场的需要,能否创造市场价值,成为学术能否经由市场实现资本化的前提条件。经由市场的直接资本化可以是教师的个体行为也可以是院系层面的集体服务。高校教师个人研究成果或发明专利的转让,作为技术专家的技术入股,以及集体提供专业咨询服务、提供教育培训等,都是这一途径的基本形式。

学术资本化在高校内部的实现方式是通过政策性资源的分配来实现。这些政策性资源包括各种项目资金资助以及科研奖励政策。科研项目的争取、科研经费的竞争以及按照科研奖励政策的多寡而衡量科研成果的出版形式,是高校教师常态化的学术资本化方式。在此种学术资本化途径中,政策成为资源分配的杠杆,也成为影响高校教师学术研究的调节器。这些政策涵盖课题申报、成果认定、科研奖励及职称评定等方面。例如科研奖励政策规定了不同级别刊物的学术论文、不同级别的科研项目,给予不同数额的配套奖励资金。如果说科研奖励政策是经由政策的直接资本化途径最裸露的表现形式,那么职称评定制度则是更具丰富影响性的表现形式。学术积累是职称晋升的必须,而职称晋升不仅带来工资增长的直接性货币回报,更附带社会服务过程中身价提升、各种资格获得等一系列与经济收益相关的连锁反应。

(二)间接的学术资本化

间接的学术资本化属于学术资本化的非主流形态,其现实影响力却不容忽视。间接的学术资本化是其它类型资本介入学术资本向经济资本转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其他资本类型成为学术资本化的必要参与因素,从而使学术资本化过程变得更加复杂。权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是介入学术资本化过程的两类最主要的资本类型。这两种资本的参与,使学术资本化过程打上了中国社会文化和大学文化的烙印。官本位的社会传统文化在高校内部所表现出来的行政官僚化特点,使得权力资本的触角失去了限制;关系本位的社会历史文化在“熟人社会”中所表现出的灵活变通性特点,使得社会资本的侵蚀几乎触及规则底线。

在学术资本化的过程中,权力资本的拥有者可以利用权力资源施加影响,以非公平化方式实现对关键资源的获得。这正是所谓“学术行政化”与“学术资本化”的共谋或联姻。经由权力资本的间接资本化使得权力型学术人不仅在单一资源获得中占据机会优势,更在学术价值实现资本价值最大化层面具有整合性优势。例如在课题申报-资助项目-著作出版-成果获奖-荣誉称号等一条龙过程中,步步都能获得资金支持,这根环环相扣的完整性货币化链条,竭尽可能的实现资本与利润的最大化,这种“连中三元”的背后往往存在权力资本的影子。现实社会中,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相互叠加,权力资本与学术资本相互借力,使得经由权力资本的间接资本化过程更加复杂。

在中国这样一个关系社会中,社会资本不可避免地参与到学术资本化过程。专利技术转让或社会培训服务,课题申报或成果评奖,人脉关系伸展到各个层面和领域。学术评价的学科壁垒性、学术判断的主观抉择性、学者声望的巨大影响性以及集体决策的责任逃避性,使得关键时刻的“内部信息”、“托个人情”,同等条件下的优先信任和选择都左右和影响着学术资本化的机会与效果。因此,在学术资本的竞技场中,人际关系投资成为实现学术资本化的推动程序。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资本与学术资本的交叉作用,使得原本单纯的学术价值实现过程变得渐迷人眼、扑朔迷离。

三、不同学术资本化实现途径的影响

学术资本化的途径影响着学术价值实现程度乃至性质,我们需要澄清不同途径的具体影响,为学术资本的价值实现找到更具理性也更具广泛意义的途径和模式。

(一)直接学术资本化的影响

直接的学术资本化是学术资本化最基本的途径,也是学术与市场充分结合,学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体现。然而,直接的学术资本化,也伴随着学术直接面对金钱的诱惑。如果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往往得不到现实规章的有效限制,难保出现“没有束缚的竞争(自由放任的学术资本主义)太过于冒险”的局面[7]。这种诱惑和冒险,一方面能够刺激学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有可能使学术的发展出现方向性偏差。因此,直接的学术资本化过程需要警惕过度的物质欲壑诱惑,防止资本潜在性跨疆越界的危险。

1.促进学术发展及其社会价值的实现

学术发展需要各种力量的刺激和推动,而市场无疑是强有力的推手。纵观现实中学术的价值实现方式可以发现,高校教师所做学术的相当部分带有明显的职称晋升准备性。这样的学术源于论文(借鉴已经发表的各种论文),止于论文,一旦职位晋升,学术也就完成了其使命。这样的学术既没有面对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没有满足市场的现实需求,属于一种“死寂的学术”。而另外一种学术现实是学者在学术中心无旁骛,苦心经营,所形成的学术成果往往由于种种原因而难以转化为物质的回报,无论是大学内部的回报还是市场的回报。这种没有价值实现出口的学术状态是一种“富有的贫穷”,与学术成果不相匹配的物质匮乏,令生活于物质时代的学者自身面临生活的窘境。这样的学术生活状态无疑也会压抑学者的学术信心和学术热情。相对于这样的学术,能够积极发现并回应市场需求的学术则获得了一种富有生机的内在推动力,通过满足市场需求,学术自身的价值得到承认,而市场也会信守承诺给予研究者应有的回报。此双重价值的同时实现作为对研究者的实际认可而能够激励研究者的研究热情和自我学术发展的冲动。并且,这一过程是一个循环互动的过程,愈是能够面对和回应市场需求,学术和学者的价值也就越能得到认可和实现。因此,直接的学术资本化能够为大学学术注入生机和活力,给予刺激和推动的现实力量,使学术的价值在更为广泛和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得到实现,而研究者自身也能从中找到自我价值认同和身份感。

2.学术人文价值的削弱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仅有阳光的一面,直接的学术资本化虽然具有推动学术发展的作用,但是市场的逻辑与学术的逻辑毕竟存在差距,仅仅遵从市场的逻辑来发展学术,必然会对完整的学术价值本身造成伤害。当学术仅仅将自身的价值实现方式定位于金钱的回报,那些无法带来可观的物质回馈的学术价值实现方式就会被忽视和放弃。学术既可以发挥其服务市场和社会的实用价值,也具有实现其充实心灵、化育人心的人文价值。而两种不同价值的实现,在实际的学术生活中,最为激烈的冲突体现为教学与科研的冲突以及科研内部可资本化的学术与不可资本化的学术之间的冲突。教学更多体现的是学术培养和造就人的功能,学术精神的传承,学术文化的熏染,学术思维的养成,所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而实现。而现实的资源竞争和分配体系造成了教学与科研之间物质回报上的巨大差距。“既然研究能带来钱,教学就不重要了。”[8]其次,对于个人而言,教学是“亏本的买卖”,“费力不讨好”,即使对于社会和学生而言教学很重要。此外,在学术活动内部,金钱作为风向标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一篇论文对自我的利益回报远远高于一部著作出版或教材编写,那么很多人就会毫不犹豫地一篇接着一篇地发表论文。直接的学术资本化完全以物质回报作为学术活动选择的标准,从而陷入功利主义的漩涡而无法自拔。如此,一方面削弱学术完整社会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则因过于注重眼前利益,使得学者自身发展的学术境界受到制约。

(二)间接学术资本化的影响

间接的学术资本化,对于学术价值的现实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有力地助推了社会性学术大环境的生成,对于不关注社会现实的“闭眼搞学术”和不关心学术价值实现的“搞闭眼学术”给予致命性的打击。借助于能够争取到的权力资本或者社会资本,另辟蹊径,整合资源,以期实现甚至扩大学术的社会价值,是学术研究者积极探求自我生命价值、助推社会发展实现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这既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文人积极入世、实现匹夫之责的一脉传承,也是当代学术研究者与时俱进、积极入世的精神风貌展示。可以说,这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学理、反对实利的一大发展,是与当今激烈社会竞争、时代飞速变革的环境特征相适应的。这是我们思考间接的学术资本化的前提与基础。

然而,间接的学术资本化虽然能够助推学术价值繁荣,但却存在着背本就末的危险。无论是权力资本的参与还是社会资本的影响,间接的学术资本化虽有其现实合理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学术价值影响扩大化,却容易造成一定程度的学术失范。在缺乏有效监督情况下,亟待寻租的权力以不同方式、程度介入学术资本化过程,势必打破学术资本的公平竞争环境。在我国当前推崇科研的大环境下,社会资本的天然分布不均难免导致学术资本化过程的失衡。其结果不仅打击教师的学术热情,加大教师之间资本占有的差距,乃至出现教师群体内部的阶层分化和贫富差距。因此,间接的学术资本化作为复杂的官僚行政化现实环境和社会传统文化环境影响的结果,往往潜伏着背本就末的危险。

1.学术生态环境的破坏

无论是学者还是学术都是环境的产物,同时也是环境的造就者和影响因素。因此,一个适宜学术发展的学术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基础价值,是学术发展的整体性保障条件。然而在间接的学术资本化过程中,行政权力的干预,社会关系网的介入使得学术资本化的过程失去了公平性和公正性,剥夺了一部分人的平等权利和机会。与此同时,另外一些手握重权或“后台很硬”的人则可能在各个层面呼风唤雨,垄断机会和资源。在高校中,行政官员相对于普通学者更能竞争到学术变现的机会,而职称和资历较高、在学术圈混得人脉关系较广的老教授相对于年轻教师更容易通过关系和影响力来赢得资源倾斜。如此,难免在一定程度上造就公平缺失、机会不均、甚至腐败和扭曲充斥的学术生态环境。普通教师、青年教师处于相对劣势的学术发展环境中,感受压抑、无助且希望渺茫的学术发展处境就会演变成无形的挫伤性力量,这是导致学术研究人员对组织忠诚产生怀疑并失去信心的关键因素。学术生态的破坏所产生的全局性、弥散化的负面影响,必须得到关注和深思。

2.学术价值标准的异化

价值衡量的标准对于学术发展具有调节器的作用。当高校教师相信学术有一个客观公正的标准时,他们的努力方向是让自己的学术真正发展成为具有学科价值或社会价值的知识或贡献。可是,当衡量学术的标准不再是学术自身的价值标准,而演变成权力的大小,关系的亲疏,无论这种“标准迁移”在现实中操作得多么隐蔽,外在贴附多么强烈的“程序公平性”与“理论合理性”,其示范效应和辐射性影响对整个行为风尚都必然形成有力的导向作用。直接结果是部分科研人员的价值取向产生偏差,努力方向做出调整,抽出原本属于科研过程本身的时间和精力,争夺权力和社会关系资源,以迎合标准扭曲的现实生存环境。而这样的过程本身无疑是以削弱学术自身的发展质量为结果的。更为甚者,这种削弱绝非以个别化、孤立性存在,而是带有很强的拓张性和感染性。伴随这种关键性影响因素改变的一定是群体价值观念及附属行为方式和行为方向的改变,而这种根本性改变对于学术发展的影响却是釜底抽薪,轻言是群体学术信念的摧折,实质则是对学术发展生态系统根本性的破坏。

四、学术资本化实现途径的优化

学术资本化的实现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我们需要做的是为这种可能的途径注入灵魂性的力量,创造一种“有灵魂的卓越”,而不是“失去灵魂的暴发”。也就是说,以金钱为核心追求的学术资本化需要精神的内核和制度的规范,然后才能成为一种积极的推动性力量发挥其价值。

(一)恪守大学核心使命,实现有边界的直接资本化

直接的学术资本化在合理的边界内是值得鼓励的,因为其会为大学学术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刺激和推动力量,激活学术潜在的价值,转变为能够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价值。但是,过于强烈的逐利动机和时时存在的越界冲动会使学术资本化过程走向自身的反面,背离大学的核心使命,背离学术伦理的内在诉求。为此,就需要为其划定边界,确保学术资本化过程始终发挥其积极影响。基于大学核心使命实现的考量,学术资本化需要在两个具体的边界之内实现自身。

1.遵从学科边界

大学的学术使命是通过具体学科知识和价值的贡献而实现的。就学术资本化而言,由于不同学科的性质存在本质差异,因此,并非所有的学科都能够、都适合资本化。学术资本化对于那些与市场关联程度密切的学科而言,是实现学科价值的最佳途径。而对于那些与市场的距离较远的学科,学术资本化则有可能伤及学科内在的生命力。因此,需要为学术资本化划定学科边界。划定学术资本化的学科边界意味着对于那些适合资本化的工程技术类学科专业,可以创造各种可能的条件和机会,促进其与市场的合作,使其市场经济价值实现最大化,同时带动学者自身发展、学科发展并发挥大学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这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多赢模式。而对于那些不适合资本化,需要在宁静的象牙塔内潜心穷究的人文学科,则需要始终保持与市场的距离,淡然面对市场的风起云涌。这些学科在最核心的意义上实现着大学对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引领和濡染作用,国家和社会需要为这些学科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物质支持条件,使其即使不去迎合市场仍然能够得到从容稳定的发展。如此,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知识创造及传承功能才能得到平衡而完整的实现。

2.恪守伦理边界

由于货币资本的强大诱惑力,在监督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学术就有可能为获利而不择手段,放弃伦理底线,一味追求金钱。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冲动就可能改变学术资本化过程的伦理性质。因此,需要为学术资本化划定伦理边界。因为,学术资本化如果在伦理的边界之内,则完全可以是自由舞蹈的天使,而一旦越界,就会成为邪恶之源。因此,伦理的边界决定了学术资本化的性质。因此,伦理边界是学术资本化必须要确立的一个底线意义的边界。

恪守伦理边界意味着学术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有一种内在道德自觉,一种深刻的使命自觉。因为,学术作为大学贡献于社会的方式,除了要完成其自身的价值实现过程,还需要兼顾其他的社会使命,尤其是大学自身的核心使命——传承文化以及培育公民。正如怀特海所说:“大学的存在就是为结合老成少壮以从事创造性之学习,为谋求知识与生命热情的融合。”[9]然而学术资本化强调的则是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对这一功能的过度追求,使得大学“过分把眼睛向外看,过分取悦社会,甚至失去大学内在的价值感,以致‘我吃谁的面包,我就哼谁的曲调。其结果,大学把‘服务放在学术之上,变成了广泛性质的‘服务站,走上了与‘象牙塔完全相反的途径。这样,就造成了大学自身的危机”[10]。因此,学术对自身道义使命的承担,是避免大学的内在危机,实现学术完整价值的根本所在。这就需要大学在整体上反思自身的使命,从未来公民之造就到人类未来发展危机的面对,都要纳入自身的视野和心怀,能够超越物欲的迷障,揭开自身真正的存在之意义之途,从而真正实现克拉克·克尔所言的“大学之用”——“训练良好的公民道德,提出对社会的批判以及支持没有早期金钱回报的学术成就”[11]。所有这些,都是大学为人类绵绵不绝的发展所注入的内在支撑性要素。

(二)重建内外规约,实现有规范的间接资本化

学术资本化无法在真空中完成,甚至无法仅在大学内部完成。因此,包括权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内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干预就成为一种客观现实。然而,即使是现实仍然有完善和改变的可能和空间,况且这种现实已经影响到学术的良性发展,因此,对间接的学术资本化过程进行必要的规范是保证学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1.教师的自我规约

学术研究是“本质为各种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行为,高校教师属于社会化个体,大学这个机构亦属于社会化组织。在现实环境中,高校教师选择何种途径和模式,如何调控自身的利益欲望,不仅体现其具体的工作模式,也决定学术资本化的性质。因此,高校教师的自我规约是保证学术资本化的内在决定性因素。无论在何种类型的学术资本化过程中,是否启用自身的权力资源和社会关系资源,以非学术性因素影响或者干预学术价值的实现,这是在资本化的利益诱惑与学术价值标准、学术伦理的冲突中进行的方向抉择。因此,高校教师自觉、自律地完成学术操守下的行为选择,实现知识分子的价值使命,这种主体性自我规约不仅需要外在持续的自我修为,更需要内在深刻的心灵关照。也许,有人将学术资本化过程的扭曲与异化现象归因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而进行开脱,但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自信和对自身群体的信心,高校教师群体具有足够的自律精神且能做出符合自身身份的价值选择。正如学者刘东所言:“即便在最糟糕的环境中,人仍须有所担当,时代无所谓好坏,重要的是人自己有担当有坚守,用自己有限的自由,去改变可以改变的,不哀怨不软弱,执此一念,择善固执,各尽本分。”[12]坚守学术道德,承担学术使命为学术人的本分;自我规约,恪守本分,学术资本化亦能在伦理的边界之内既成就学术人又造福于社会。

2.学术的制度规范

由于学术研究的自由性、学术评价的学科专属性、评价主体的主观性、评价标准的多维性等因素的影响,在社会环境逐渐规范和市场经济逐渐成熟的过程中,非学术的力量对学术的空间的入侵并肆意妄为,这正是间接学术资本化所存在的背景和土壤。行政权力和人情关系之所以会在学术资本化的过程中发挥其影响力,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制度缺失或制度惩戒的欠缺。趋利避害,性之使然。在成本或代价远低于收益且几无风险时,就可能有人沦为欲望的奴隶。因此,与其把人交给自己管理,不如把他交给制度。制度的明确性、强制性与惩戒性对人行为产生特定的威慑力,使其将行为控制在一定的边界之内。因此,学术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成为规范学术资本化过程中必要而有效的途径。通过制度的健全,使权力资本的运用受到牵制,使社会资本的调度失去效果,从而保证学术按照自身的价值标准和市场逻辑完成自身的资本化过程。具体而言,包括科研机构管理制度、课题申报制度、成果评奖制度、评委选拔制度以及科研奖励制度在内的各种相关制度都需要在新的学术发展背景下进行修改和完善。直面当前的学术生态,正视学术资本化的现实,通过制度保证学术环境的公平、公正、纯净和高洁。

五、结语

笛卡尔曾言“存在即合理”,然而存在不一定善,存在不一定完美。学术资本化作为高校学术的现实形态需要我们接纳并审视。在接纳的过程中使其积极价值得到充分实现,在审视的过程中过滤掉杂质和干扰。学术资本化价值的积极实现有待于我们对自身经济文化的反思和提升,有待于大学对于整个学术生态的反思和警醒,有待于所有学者对自身学术责任的自觉和领悟。在一定程度上讲,有问题的不是学术资本化过程,而是我们。如果我们在主观精神世界和客观的文化制度层面都足够健全和完善,学术资本化一定是我们手中的有力工具,既能够发展学术,也能够发展学者,同时能够发展整个社会的经济和文化。这样一种理想状态的实现,是一个值得拥有的理想。

参考文献:

[1][2][7][8] [美]希拉·斯特劳,拉里·莱斯利,著.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和创业大学[M]. 梁骁,黎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9,208,212.

[3]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57.

[4][5][6] [美]林南.社会资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24,40.

[9] 怀特海,著.教育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1:16.

[10] 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8:125.

[11] 克拉克·克尔,著.大学之用[M].高铦,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45.

[12] 朱桂英.我们时代的学术生态 [N].新京报,2012-11-10.

猜你喜欢
资本化资本学术
军工资产资本化现状及问题研究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资本策局变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
浅谈电视媒体广告经营的公司化与资本化
关于国有资产资本化改革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