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兩制”思維
與家國情懷培育之一
進入21世紀人們無不對“和平”、“和諧”一類詞語寄以更高期盼。和平共處,係指在互相尊重、平等友好前提下國家之間、民族之間不再兵戎相見而是禮尚往來,各自做好自己應做的事;和平發展,是決定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性主題,發展需要有和平環境,離開和平就難以發展;和諧穩定,對於任何一個國家、地區都至關重要,也是驗證其文化傳統以至制度優勢的一個立足點;而和平統一,更是中華民族21世紀實現中國夢的一項核心目標與基本要求。故此,認定“和文化”是特徵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傳統、中國屬性,理所當然。
所謂世界潮流或國際潮流,通俗的理解就是全球範圍內的發展主流、前進大方向、基本趨勢,不僅執政黨和領導人要遵循、要理解、要奉行,各界居民也有必要適時關注、提升認知。當前,國際形勢依然面對天災與人禍兩種不同性質挑戰。天災防範憑現有科學認知尚難一步到位,而人禍挑戰則主要由兩大因素所導致:一是國際恐怖主義、分裂主義、極端主義四處作惡,以及某些政治人物為爭權奪利不惜塗炭生靈,貪官亂政、非科學決策;二是個別超級大國執意推行單邊主義,散佈仇恨種子,導致天下大事缺個“和”字,令不公正、不平等、不友善、不安寧此起彼伏。由於歷史淵源、社會環境、自然條件以及信仰與價值觀不同,對於同樣或類似條件下發展態勢難免存在差異性或對立性認知。但值得高興的則是認定國際形勢“和”字風依然佔據主導主控陣位。
歷史早已證明,不同國度、不同制度下都有成功先例,也都有失敗前科。處境不同國家的民眾喜歡甚麼制度、接受甚麼制度是他們的固有權利,別人不必也無權說長道短、妄加評論。尊重各國人民自行選擇的適合各自國情及所處發展階段的發展道路,這是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的一貫主場和主張。早在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領導人便推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70年代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被恢復之際更鄭重宣佈中國永遠不在世界上稱霸。如今,中國在國際事務中健康形象與日俱進,中國形象、中國聲音、中國影響力着實舉足輕重。
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中共十八大認定的時代潮流。經濟全球化、信息化,政治平等化、多極化,文化兼容化、特色化,各國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共享安全保障、共享做人尊嚴,這是絕大多數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和人民的呼聲和意願,當然包括成功走上和平崛起之路的中國人民的殷切期望。中國政府倡導的“要和平,不要衝突;要合作,不要對立;要公平,不要強權;要共贏,不要零和”的新型和平共處思維,不僅是對《聯合國憲章》宗旨與機制的繼承和維護,而且也是對當代國際關係的重要創新與發展。中國提出的“親、誠、惠、融”周邊外交理念得到多數鄰國以至國際輿論充分肯定。由中國推動的共建共富、共贏、共享行動準則代表着各國人民意願和時代精神。
中國雖然已變成東方巨人,但仍是發展中國家,仍處社會主義初級階級,仍然存在諸多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現象,仍然有艱苦奮鬥、韜光養晦的必要。習近平用“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世界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來闡釋中國“和”文化。他特別強調:“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由於“文明的發展有其歷史的繼承性、民族的特殊性和人類的整體性” 等特點,故此,重視文明的對話和交流,善於從全球視角和時代視角去理解文明、推動文明、吸納文明,就成為擺在全國人民面前的一項必然選擇,其中,建立既重視自身安全又重視共同安全的安全觀,建立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明觀,建立義重於利、義先於利的義利觀,則勢在必行、勢所必然。對於當代中國和當代中國人,不管別人怎麼看怎麼想,打壓也好、戴高帽也好,關鍵是自己頭腦保持清醒,頭等要務仍要牢記“發展是硬道理”,牢記法治是建設現代國家、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途徑,認認真真把自己家裏的事情辦好,把自己應辦的事情辦好。要想別人尊重,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作為堂堂正正的社會主義大國更應時刻保持基本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中國和平崛起是世紀之交最大全球性事件,也將是21世紀國際形勢發展的一條主軸綫。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進出口貿易國家,中國2013年發展對全球增長貢獻率超過30%;按聯合國標準中國已有6億人告別貧困,完成脫貧減貧計劃高佔全球實現率的80%;中國1990年起向數十個國家派出維和力量,累計參與24項維和行動中共派出維和官兵30,178人次,多年來為各國之首;中國聲音在聯合國,在G20、金磚五國、上合組織、APEC等具重大影響力國際性組織中越來越顯得舉足輕重;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即絲綢之路延伸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及創辦亞投行即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收到前所未有的震撼性效應;中國遊客業已成為拉動全球旅遊市場的最大消費群體。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時代的召喚,是民族的使命。身處在我們這個時代的中國人,不論在甚麼地方,都應該為此感到驕傲,都應該此作出貢獻,有一分熱、發一分光”。走在世界前列,內地中國人有份,澳門中國人同樣有份;同國家快速發展同步前行、同世界潮流同步前行,是澳門人最佳選擇。愛國愛澳、同時代同步前進不是空話,其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均不容低估。年輕一代澳門人生活在風平浪靜、物質豐富的“一國兩制”新時代,未經風吹雨淋,對於祖輩父輩經歷的風霜苦雨缺少認知,故此,要設法讓他們懂一點澳門歷史和國家歷史,懂得中國在世界的定位和澳門在當代中國的定位,懂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時代價值,懂得身為特區年輕一代有份為正確實踐“一國兩制”而獻身的使命感十分必要,政府和社會都有責任對此作出承擔。
作為當代中國人,我們要感謝鄧小平等老一代領導人在歷史轉折關頭痛定思痛及時推出改革開放新政;作為生活在澳門特別行政區的中國人,我們更要感謝“一國兩制”基本國策的出台,是“一國兩制”令澳門在短短十多年間發生了歷史性巨變,也令澳門人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命運主人。澳門的順利回歸是祖國日益強大和基本國策正確指引的結果;澳門的“一國兩制”正確實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旺發達提供了富有想像力和震憾性的驗證實例。故此,在維護推動“一國兩制”事業健康發展進程中,對國家意識、民族意識、時代意識的堅守,一時一刻也不容放鬆。
“一國兩制”思維與家國情懷培育之二
通常理解的社會制度不外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不同制度,社會制度受到較多重視、認同是近現代一二百年間的事。500年前歐洲文藝復興這場人類文明史上罕見的思想大解放造就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造就了以歐洲為中心後又擴展至北美等地的經濟發達國家版圖,造就了以自由平等博愛以及權力制衡為核心價值觀的西方現代國家、現代憲政體系,同時也造就了逐步完善的人文社會科學體系和創新發明為不竭動力的現代科技事業。
面對資本主義難以克服的經濟周期危機和日益加劇的社會矛盾,一個半世紀前馬克思、恩格斯為首的理論家思想家推出科學社會主義,他們倡導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代表了人類文明最新成果。歷史唯物主義主張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認定資本主義必然被社會主義所取代,至於如何取代、何時取代恐怕要經歷未來各國社會漫長的實踐檢驗,它承認社會發展相對性,尊重依各國人民意願自行選擇的不同發展道路。而辯證唯物主義強調的質量互換律、否定之否定律、對立統一律絕對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的基本規律,它們無論對於社會發展還是經濟發展、無論對物質世界還是精神世界都具有極為重要的參照以至指導意義,它強調的審時度勢、矛盾轉化、以智取勝的科學理性思維永遠不會過時。社會主義從誕生到發展,從理論到實踐是近一個半世紀的事,中間經歷反覆或挫折在所難免,一旦構成真正先進而科學的認知體系與發展模式並被當事國廣大群眾所理解認同,其生命力如日中天、無與倫比、不可抗拒。
選擇走甚麼發展道路,選擇哪種制度作為本國基本制度,是各國人民的權利和意願,驗證標準其實主要有一條:只要能使本國在比較短時間內實現全面發展,居民福祉得到明顯改善,即做到民間社會與代表公權力的政府同保強勢,有物質基礎又有文明提升,有高發展指標又有人格尊嚴。
在全球性社會實踐中,上世紀70年代末啟動的中國改革開放及其37年來引發的山河巨變有目共睹,從任何意義上觀察都不容低估,更無法否認。其中,中國國情應該說是全世界逾200個大小國家中最複雜的一個,逾30年年均近10%的超高速增長創造了真正意義上幾乎無可企及的世界之最。2014年中國GDP達到63.64萬億元,比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3,650億元,名義總增長超過174倍,年均4.7倍。即使扣除以10倍計的總通脹,依然是史無前例。這令人信服地表明,“中國由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開創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社會主義這一人類社會的美好理想在古老的中國大地上變成了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成功道路和制度體系。這不僅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而且為人類社會走向美好未來提供了具有充分說服力的道路和制度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與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是歷史的結論、人民的選擇。”
全面評論改革開放也許為時尚早,儘管過程伴生的負產品、負作用不容低估,但迄今為止的認知足以說明它已經改寫了當代中國發展史和億萬中國人的命運,“我們人民共和國的航船正在破浪前進,我們比歷史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如果說它同時也改寫了世界文明史,相信也會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因為它已無可爭辯地構成了社會主義發展史上最成功的實踐,把它認定為史上繼文藝復興後第二次能量大釋放、制度大完善、思維大調整已具充分理據。
根據中央文件詮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由旗幟、道路、理論、制度四大核心內涵所組成。中共十八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九十多年奮鬥、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鮮明特色、最本質特性。
以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發表《共產黨宣言》為標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傳播已有一個半世紀以上歷史,以1917年十月革命成功為標誌的社會主義實踐已有近百年歷史。在人類文明史上政權的興衰、制度的更迭屢見不鮮。20多年前曾經是第一個也一度是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解體,曾一度引起過不少混亂,但步入改革開放新政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成功帶來的震撼則是劃時代的。它不僅令佔人類1/5的中國各族人民經濟上逐步步入小康即中等發達水平,文化上堅定了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而且也令現有發展中國家和待發展國家的億萬居民看到實現自身發展方向和奮鬥前景的有價值參照,甚至也令當今發達國家中政界、學界有識之士感到思量、研究中國道路、中國思維、中國模式的必要性。怎麼看現實版社會主義,當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最有資格被列為成功個案。
當代中國和平崛起令人信服地表明: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同時肯於自我完善、與時俱進的社會主義;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開放型社會主義,又是創新型社會主義;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符合中國國情和東方文化傳統的社會主義;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科學認識論並遵循普遍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
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推行“和”文化,倡導互相尊重、平等交往、互利共贏並承諾永不稱霸的社會主義;
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人類文明史上創造奇跡最大、改變面貌最快的社會主義;
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迴避現存矛盾並力求以理性思維加以回應,是倡導天人合一、多元共存、共同發展進步的社會主義;
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最正統、最權威的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