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刊第224期《台灣,歷史這一堂課叫多元》一文,談到台灣“課綱”之爭,認為其實就是“意識形態”之爭,主張“歷史本身就應回到史實”,而“執政者往往都是盡力發展對自己有利的教育”,這對民進黨也不例外,問題在於所更改或“灌輸”的歷史誰更抵近事實。
本澳有聲音挺“反課綱派”指,課綱主要錯在“加入價值判斷的主觀用語,以及大中華漢族史觀”,認為“無論是大中華漢族中心主義,或是原來的台灣本位,都只是立場問題,談不上對與錯之分”。此論貌似客觀公正,其實和稀泥,混淆是聽。事實上,教育和一切社會化主體,如媒體一樣,都不可能完全中立,多少反映統治集團的意志與意識形態。縱觀台灣,當前最大的社會矛盾,仍然是統和獨的鬥爭,而“課綱”事件最大的意義,在於爭奪台灣未來世代意識形態的主導權,是最終和大陸統一,還是脫去“中華民國”外衣、放棄主導兩岸關係二十多年的“九二共識”,而宣佈“台灣國”的建立?
“課綱”內容,除了某教科書曾經出現“國民黨擊退民進黨”、或者國民黨像中國共產黨那樣,是“進步、無私、團結的執政集團”的不符合民主精神的可笑論述外,綱領中對台灣歷史的改動,哪裡有錯誤的地方?例如鄭成功開發台灣,的確是因其忠於明朝、希望擊敗清廷的緣故。清朝也在一八九五年前有效地管治台灣,漢人經歷數個世紀,在台灣落地生根,成為台灣居民的多數,中華文化也是台灣文化的一大組織部分。這難道可以和日本公認的殖民統治相提並論嗎?無論日本統治有多麼的先進,他們仍然是為日本本身,而不是為台灣人的利益而做的,台灣人只是“大日本帝國”眼中的二等公民。這點,包括強征“慰安婦”,台灣黃信彰博士在文中亦多有闡述,可見歷史事實真相只有一個,不是誰反對就能抹殺的。
筆者認為台灣“反課綱運動”已經超出了公平正義的範疇、超過了澳門人普遍的承受程度,去到否認世所公認的歷史事實,客觀上已經是和日本右翼勢力合流了,更不說要“反對帝國主義”了。奉勸一些人,不要為了支持而支持、為反對而反對,而是要看清“反課綱”運動當中的真正動機與目的,以免引火燒身,淪為人人譴責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