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
摘要 本文主要从肖贻杰得出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五个维度①对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以及现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做初步探讨。
关键词 就业能力 高职毕业生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8.082
Vocational College Talent Training Mode Reform
Based on Employment Ability
CHEN Yan
(Xiamen Huaxia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24)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five dimensions of Xiao Yi Jie drawn vocational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vocational graduates ability to investigate, and the existing vocational training model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and discuss how to reform the education mod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mployability of vocational graduates.
Key words employment ability; vocational graduates; talent training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数据统计,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27万人,创下历史新高。 2014上半年只有56万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仅占毕业生总数的约7%,不足一成毕业生就业,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巨大。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难道是大学扩招与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造成的?随着调查和深入的研究,事实并非如此:一方面,大学毕业生仅占我国劳动力的5%左右,以经济增长对未来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来看,培养更多的大学生符合社会长期发展的要求,我国目前也未出现大学生总量性失业;②另一方面,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的尴尬现象比比皆是。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就业专家王英才分析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症结在于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以及高校对就业所需的职业观念、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及就业心理等方面缺乏系统性培养,从而导致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可见,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因此,要想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必须以培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为基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主要针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现状及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做初步探讨。
1 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本文将根据肖贻杰从高职学生对构成就业能力要素的重要性进行评价得出的就业能力的5个维度,③对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据调查显示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存在以下问题:
(1)职业能力不足。职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自我认知能力、职业道德与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这是个人胜任岗位工作和就业能力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高职院校一般都比较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对知识面的扩展,知识结构单一,导致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读信息能力较为薄弱;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企业认为高职毕业生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和道德修养水平比专业技能更重要,目前的大学生在职业道德上存在较大差距,企业对新入职的大学生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培训,而学生往往为了个人利益的得失频繁跳槽的现象越来越多;当前社会分工不断增强,进一步凸显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企业对团队合作精神也更加重视,有些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只考虑自身利益的得失,个人主义严重,团体合作精神差。以上的调查结果总体上表现出毕业生职业能力不足。
(2)自主能力不强。自主能力包括计划能力、控制能力和了解环境能力。根据调查显示,高职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较本科生而言相对薄弱。很多学生只考虑眼前,缺少对自己的学涯和职业生涯做好规划,或者没有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做适当的调整。在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快速变化的今天,想要保持相对稳定的就业状态,就必须具备这样的就业能力,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3)适应能力较差。适应能力包括抗挫力、抗压力、心理调适能力。当代的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百般宠爱的“温室”里,很少受到挫折,以至于抗挫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差。但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不确定性要求应聘者必须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挫折、考验、压力。当一个人处于逆境的时候,如果有较强的抗挫、抗压能力往往能够变压力为动力,化为其不断进取的动机,最终取得成功。反之,则会感到沮丧,逃避困难,甚至半途而废,一事无成。
(4)竞聘能力薄弱。竞聘能力是就业过程中最为直接的环节。高职毕业生往往在这个时候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等各方面不如本科生,最后在竞聘环节不能充分地展示自己,甚至放弃竞聘。其实,高职毕业生要想在人才市场脱颖而出,必须具备较强的竞聘能力,要对自己有清晰的定位,善于利用各种渠道寻找就业信息,把握机会包装、推销自己,使自己能够踏出成功的第一步。
(5)创新能力缺乏,创业意识淡泊。当前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而大学生是创新人才的主要力量,然而多数大学生都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比较欠缺。有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大学生专利申请只占总数的0.05%,相比之下美国则高达23%,差距显而易见,背后原因存在于学校、学生、社会等各个方面。另外,学校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有效的创业基地和良好的创业氛围,也是学生创业意识淡泊的重大原因。
2 影响高职生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
2.1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许多学校并没有做好充足的市场调研,盲目追逐热门专业作为争夺生源的手段,当热门专业的扩招速度过快,超过实际市场的需求,所谓的热门专业就变成了冷门专业。同时,学校为了保留一些老牌专业,并未考虑市场的需求量,仍然继续招生,也加剧了毕业生就业供需失衡。
2.2 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变化,高职教育应围绕就业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培养有特色的、能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但实际上,现行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无法满足高职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没有把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提升到学校办学的战略高度,没有明确将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列入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由于很多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缺乏沟通,造成学校、学生、用人单位之间对就业能力存在认知差异,从而使学生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就业能力。(2)课程设置较为单一,没有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拓宽知识面,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与社会所需脱节,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方面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造成学生动手能力、沟通能力等就业能力的欠缺。(3)教学内容与时代脱轨,未能反映不断更新的学科发展。由于还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少采用启发式教育方式,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不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创造性思维,导致学生创新能力欠缺。
2.3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
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的逐步改革,各高校都设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工作机构,但很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形同虚设,并没有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主要表现在:(1)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主要以学生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就业心理咨询、就业信息及政策的发布为主,忽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职业观念、创业教育的辅导,没有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在整个大学学涯中。(2)各大高职院校也普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大多采用大班灌输式单向教学,效果不佳,缺乏针对性的专门咨询和指导。可见,高职院校现行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导致学生在毕业时其就业能力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3 基于就业能力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议
(1)明确以就业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要明确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列入学校长远发展规划,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从教学计划的制定到教师的实际教学环节都应以学生就业能力为培养目标,将这一目标贯穿于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每一环节。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适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不仅要以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为导向还要根据其特点创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材施教,以就业能力为核心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其一,在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除了注重对学生本专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外,还应该适当增加跨学科的辅修课程,使各学科学生之间交叉学习、互相借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宽口径人才;其二,在培养内容上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加强学生的职业精神、协作精神、诚信教育等,为今后的职业生活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其三,在培养方式上要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借助实训、实践平台,提高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自我管理控制能力、抗挫能力、沟通能力等非认知技能,还可以了解就业环境、就业形势,了解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其四,在教学方式上学校应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和创造性思维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精神。
(3)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强化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校应以服务学生就业为导向,积极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发展平台,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建立分阶段、多元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对一年级新生,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主,培养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确立职业目标。对于二年级学生,通过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学校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邀请知名企业负责人进校开展创业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对接校企合作单位,建立校园创业孵化基地;同时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也要举办相应的配套活动,如生涯规划大赛、创业大赛,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培养良好的创业氛围。对于三年级毕业生,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政策、求职技巧、就业心态调试等培训;同时学校组织学生开展模拟面试、简历制作大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竞聘能力。
注释
①③肖贻杰.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高职教育对就业能力影响的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10(13).
② 张进.提升就业能力: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选择.高等教育研究,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