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礼俊
摘 要:当今社会,全球化经济和金融自由化已经成为了一个明显的趋势。在发展中国家,把金融自由化作为金融开放的基础和依据,金融自由化不仅改变了全球经济运行的模式,还带动了全球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各个发展中国家在这股全球化的经济中,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发展状况,用不同的方式来打开自己的金融体系,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金融自由化的进程。本文通过对金融自由化概念的理解,分析各个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改革历程,然后结合中国国情,进一步的探讨金融开放的策略。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中国;金融开放
20世纪70年代,金融自由化(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浪潮开始席卷全球,成为了西方国家金融创新的主流。同时,很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效仿,一时金融自由化成为了全球经济的一种主流。随着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自由化成为了金融改革的主要方式,而发展中国家在金融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1 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危机
金融自由化在给国家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危机,从1980年以来,金融危机不断的发生,全球性的金融风险开始加剧。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仍然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金融自由化是通过金融体制的改革,改变政府的过度干预,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加强国内的融资能力,以改变对外资的过度依赖,放松对利率的管制和汇率使之市场化,从而使利率反映资金的供求状况,反映了外汇的供给与需求,促进国内储蓄率,最终达到充分利用财政资源的长期目标,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但从国家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金融自由化可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价格自由化,商业自由化,资本流动自由化。关于金融自由化的利弊,也有激烈的争论。从理论上讲,金融自由化可以使发展中国家受益。然而在现实中,危及金融自由化的情况并不少见。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的活动将导致一系列的经济波动和经济现象的发展不平衡。此外,它会导致一定的金融危机和国家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是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是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的恶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金融危机呈现混合形式。这主要是因为亚洲新兴经济体在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忽略了宏观面稳定经济和缺乏金融市场的有效监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金融自由化仍需谨慎进行,否则会带来很大的风险和危机。在任何国家,稳定和健全的宏观经济和金融环境以及健全的微观经济基础的高效运行是金融自由化的实现是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宏观经济和金融环境,促进金融自由化决定的时机;微观经济机制,为加快金融自由化将有更大的约束。想使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取得成功,就必须有两个先决条件:宏观经济稳定和适当的银行监管。
2 金融自由化存在的利与弊
金融自由化使发展中国家从理论上讲是收益的,但是在现实上讲金融自由化存在很多的弊端。从有利的条件分析,过对竞争来自国外同行业的金融监管的开放直接和间接机制,金融自由化来刺激国内金融部门更多的投资和增长,外资银行进入当地金融领域竞争加剧在国内金融部门,改善国内银行业的效率,促进国内经济增长。从消极方面的分析,一些发展中国家,还存在着公司治理,法律法规意识薄弱,产权保护水平低,金融市场交易的信息缺少,这就降低了本国市场的资金的流动性,以减少金融自由化的流动性国内市场基金,在金融资本的自由流动分散,阻碍无法有效地开展国内金融市场,金融自由化,市场规范容易造成宏观经济不稳定的发展。从金融自由化的利弊可以看出,金融自由化能否成功关键是他们是否有金融自由化的条件。
3 金融自由化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及其经验教训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按照金融自由化的理念,进行了金融的改革,从而形成了一场全球性金融制度变迁的现象。
3.1 拉美国家的金融自由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拉美发展中国家兴起了一场以金融自由化为核心的金融体制的改革,在这些发展中国家实施的金融自由化主要包括:①市场化利率的执行情况②取消定向贷款; ③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大量的贸易赤字和资本的流入造成了货币贬值,从而使国家的财政债务负担变得更加严重。最终,将导致国家经济基础不稳定,加剧国家的财政危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显示,上世纪80年代,拉美的一些银行的确发生了金融危机。当然拉美的金融危机是很多因素造成的,但是对于大多数的拉美国家而言,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政府实施金融自由化,放松对银行部门的监管,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3.2 东南亚国家的金融自由化
相对于拉美地区而言,东南亚国家的金融自由化起步较晚,从而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曾被誉为一个成功的案例,但是也有一些国家改革的进度比较快和政策失误而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危机。二战以后,东南亚五国的金融发展与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但是,随着各国经济的转型,金融自由化进程迅速,金融改革政策的失误,最终导致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从东南亚金融自由化改革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它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的发展与改革敲响了警钟。东南亚国家并没有对银行的财务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革,任由这种落后、单一的金融结构与政府的腐败行为相结合,最终成为了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因此,改善金融结构,大力发展多种投资,融资和直接融资等资本市场,企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来改变这种状况,分散金融风险,促进竞争的多元化的金融机构,是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和发展中应予十分重视的问题。
4 中国金融自由化进程及进一步深化金融开放的战略措施
4.1 中国金融自由化历程
中国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应该是从1992年开始的,包括利率自由化方面、金融业务与机构准入自由化方面和资本账户自由化方面,中国目前实行对资本流动的非对称性的管制,长期资本流入相对自由,但严格限制和资本流入的短期资本外流。由于短期资本流入将产生投机行为,导致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和风险。因此,中国的资本管制效果有所减弱,对于资本市场的管制已经相对开放。
4.2 中国金融深化的战略措施
现在的中国正处于向经济转变的发展中国家,它的市场机制和法制都不是很完善,金融市场也没有充分的形成深度和广度,因此,在金融自由化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权衡制度改革所带来的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收益与风险之间的交替关系。在金融自由化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当前中国必须从基础做起,消除金融风险,奠定金融自由化的基础。 ②稳步推进市场化的利率改革,降低交易成本,还要注意相关制度的建设。 ③继续推进资本流动自由化,实现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整合。 ④加强金融监管,保证金融自由化的顺利进行。对于中国的国情来说,在推进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同时,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也势在必行。金融监管必须是非行政化,监管手段必须使以法律为基础的间接手段,取消了行政命令型的监管方式,只有在金融市场出现失败时,政府才能进入直接干预。充分保证了金融市场的自我调节,又要保证金融自由化的稳步推进。同时要制定行业自律发展的规定,在适度开放的金融市场中,各国必须严格控制资本市场的流动情况,使得宏观经济形势保持稳定。金融风险在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转移、扩散趋势日益泛滥,加强金融监管和协调的国际合作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回顾中国的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开放进程的改革,成功地完成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这是一个可喜的成就。但是,我们应该从中看到我们的不足之处,发掘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先进经验,在明确界定外资金融机构,赋予外资金融机构国民待遇的情况下,保障本国金融市场改革,加强对国内现有金融产品的法律保护方面,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金融法律体系的组织和程序,使中国金融自由化改革的稳步快速的进行。
参考文献
[1] 孙兵,余艳. 我国金融业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研究[J]. 改革与战略. 2012(05)
[2] 陆旭. 浅谈我国金融业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研究[J]. 大家. 2012(12)
[3] 俞萍. 金融自由化改革需防范风险——自由化实践案例的启示[J]. 中国外资. 2011(20)
[4] 傅钰. 论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J]. 现代经济信息. 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