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特点分析出发,通过对其实施过程中内外环境保障策略的研究,从而寻求构建适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能较好体现特色化办学和个性化发展的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实施环境;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4-070-02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如何建立高质量、快节奏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是我们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但在传统的学科型教育模式为主导的职业教育体系下,我国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机制等方面均未能形成特色化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导致出现了“技工荒”和“就业难”等现象。因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7.4号文件》中提出了“推广现代学徒制度”的解决方法。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特点分析
“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新型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将现代学校教育思想与传统的学徒培训相结合的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的职业教育新范式。“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前提是校企合作,双方以“互惠共赢”为目的,通过理念融合和方式整合,促进技术、人才、就业等层次的合作。学徒制源自于生产实践,其核心内涵是学校,企业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育人,通过产教融合及工学交替,实现校企之间的无缝对接。
高等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是经济领域和区域发展,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及应用型人才。因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按技术领域,工程对象和社会需求建立培养体系,适应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其显著特点为:专业设置的社会适应性、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课程设置与从事职业的匹配性、师资队伍的双重性以及与行业企业联系的紧密性。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相续开展了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借鉴这些先进经验,我国高职教育也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有部分地方和部门还没有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措施不够有力,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能力和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政府的政策及法律机制不够健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还不强,社会认知观念滞后。同时也受到传统的学科型教育模式影响,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难免有失偏颇,校企合作机制残缺不全。固守于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出现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如此种种,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职教育以及“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健康发展。
企业所推崇的“零距离上岗"和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理念不谋而合,“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但为什么没有更多的学校尝试这样的方式呢?校企合作出现“冷热现象”,原因在于:
1.来自政府法律制度方面的问题
职业技术教育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它属于公共产品,国家和社会是最终受益者。因此国家必须要承担职业教育的主体责任,通过制定详细可操作的相关政策法规,來保证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但我国对职业教育的相关国家或地方性的法律法规尚存在不明晰之处,这就给“现代学徒制”的具体操作留下了真空地带,严重影响了“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效果。譬如法律规范比较笼统,总体上仍然比较宏观,具体如何操作,如经费来源问题、校企之间的资源分配问题等,法律并没有给予明确规定。又如法律权责关系不明,一些重要的法律关系没有澄清,如企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中学生的法律身份问题如何界定等等。
2.来自企业行业方面的问题
目前,“现代学徒制”处于低水平发展的阶段,较多企业意识不到“现代学徒制”能带来的生产附加值,企业参与积极性较低。作为职业教育技能培养的主体单位,绝大多数企业考虑到人才培养成本,并不支持高职学生进来培训。而希望通过职业教育获取“零距离”人才,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责任心和义务感不强,在校企合作的态度上自然就显得较为被动,现实中常表现出校企合作“冷热现象"。其次,缺乏行业的沟通和协调,校企合作层次相对较低。“现代学徒制”的主要特点是产教结合或校企合作。在发达国家,在行业协调和组织管理下,校企能够实现深度的合作,并形成一套完整的“产学研"的链条,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但我国大多数企业由于宏观政策的导向不明,企业规模小,任务量大,责任大,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外界的援助,没有参与“现代学徒制”的能力,校企合作尚处于浅层次的参与,企业在具体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够明确。
3.来自社会认知方面的问题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公众对“现代学徒制”的社会认可度普遍较低。传统“重道轻器”的价值取向根深蒂固。重普教、轻职教和重理论、轻应用的思想占主流地位。价值观念影响了人们对社会中各种事物的接受和容纳程度。同时教育水平对“现代学徒制”在合作水平、合作标准和合作途径上也有着很大影响,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会相差很大。长远来看,社会认可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存在各种外部环境的最深层次,常常通过对其它环境因素的影响而间接地促进或阻碍“现代学徒制”,甚至整个职业教育未来的走向和发展。传统的价值观
作者简介:胡俊(1979-),男,浙江东阳人,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程师 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高职教育理论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立项课题(编号:R2014R013)。
念所产生的社会歧视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职学生在就业上的劣势。
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外环境保障策略的构建
高职教育是以市场本位和能力本位为标准,着眼于社会发展和个人就业的教育形式,其内外环境的建设对“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趋势、质量标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政府要制定扶持性政策和明确的法律条例,加大对高职教育的资金投入。“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关键在校企合作上,而校企之间合作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只有确立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才能保证校企合作的责任和义务。政府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教育的主体,有责任也有义务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宏观调控政策为保障,对校企合作进行严格监管,强化企业的社会参与意识。同时,也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政策倾斜力度,通过建立“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的专项基金,形成资金投入的市场化运作,构建多元化办学格局。
其次,企业应拓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思路,形成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和树立正确人才储备的观念。目前,我国企业不愿意配合“现代学徒制”的原因主要在于:企业在面临高投资风险的过程中,受社会资源整合,现实利益和技能需求等驱动力的影响,目光不够长远,只关注短期效益,缺乏人力资源投资意识。由此,拓展企业用人思路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完善现代企业教育制度,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对人力资源开发建设的需求,通过构建产业教育集团,增强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内驱力,确立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人翁”地位,实现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制,搭建高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信息渠道。
再有,社会要建立沟通利益相关者的的交流机制,加强行业资格认证的管理和机制的创新。行业组织作为体现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共同意愿的中介机构,承担组织、协调、服务和监管的作用。通过承担相关的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通过新型行业协会,搭建政府和企业之间沟通交流的便捷渠道。同时也通过职业资格认证和管理,形成有效的职业资格监督体系。
最后,社会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艺徒”文化,加大对“现代学徒制”的宣传力度,并倡导高职教育终身化的理念。教育总存在特殊环境中,存在特定的文化传统下,并影响着人们的职业教育选择。“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和推广,既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次接纳,也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变革和创新。只有做到人文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均衡发展,形成“学习-工作-学习-再学习-再工作”的多循环教育发展模式,优化和提升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模式才能被社会接受和认可。
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前所未有。分析国内外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典型模式,借鉴其先进经验,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上可做如下创新:
(一)以市场为导向,行业为核心,开设专业及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应表现出明显的市场性,围绕经济需求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特点,适应劳动力市场以及社会需求。通过对市场人才供给状况的调研和规划,保证专业设置的经济导向性,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同时对于教学内容的确定,也应以行业为核心,根据行业技术岗位的规范及特征来设定。强调行业需求及实用性,强调行业的参与性,立足行业的技术领域或岗位群,确定职业能力项目,制定教学内容。
(二)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标,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
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标是职业教育的特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主要以学历教育为主,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则强调职业岗位的上岗从业要求,突出了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及考核。高职院校推进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开放性,符合高技能人才向“知识化”、“智能化”、“高智力技能化”的发展要求。
(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实行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适应竞争和发展的能力。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可以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以职业功能为模块的项目式教学、参与性-反馈式技能教学、综合实践训练以及仿真技术、虚拟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围绕职业功能,注重职业岗位衔接,以学生为本位,因材施教,在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中强化职业技能培养。
(四)注重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职业技能培训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而我国由于多方面原因,教师队伍仍以学术性、科研型教师为主,社会实践面窄,不具备动手能力,影响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应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引进行业一线优秀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健全高职院校师资培养培训制度,通过下企业等校企合作方式,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五)注重多方联合,评估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除了需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机制,还需要引导企业和行业协会的介入,通过双向交流和合作,寻求双方合作的“结合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构建政府-企业-行业-学校-市场之间相互合作和监督的良好机制体系,更大限度的发挥监管职责,强化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重视对教师理论教学能力、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监控的同时,也以职业和岗位能力为标准,形成行业的职业资格体系,通过职业资格认证和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把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
五、小结
高职教育是一种“外适性教育”,与市场和社会需求联系密切。其成熟的培养模式的构建是需要多方面的条件,需要从政府到企业和市场行业以及社会的多方支持与高度配合。所以,注重“现代学徒制”实施环境的建设,倡导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社会各方主体的力量,对有效的实施人才培养及构建可行的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参考文献:
[1]关晶,石伟平.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
[2]芮小兰.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比较研究[J].消费导刊,2008(2).
[3]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3).
[4]王洪斌,鲁婉玉.“现代学徒制”: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新出路[J].职业教育,2010(11).
[5]鲁婉玉.高职教育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6]熊萍.走进现代学徒制——英国、澳大利亚现代学徒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