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晓君
(盐城市图书馆,江苏 盐城224005)
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探究
陆晓君
(盐城市图书馆,江苏 盐城224005)
盐城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工作既是保护的需要,又是传承的需要。本文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工作存在的实体资源不丰富、工作标准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丰富实体资源、完善工作标准、培育专业人才、建立经费投入机制等研究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建设 盐城市
1.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字化保护的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它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其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2.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释义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2]。
2.14年出版的杨红专著《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则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世代相传,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社会、科学或审美价值,具有地域代表性的表演艺术、工艺美术、知识技能、节庆仪式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3]。这一定义,既体现了“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活态表现形式,又体现了“非遗”的物质基础(环境),遵循这一理念,有利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工作。
自2001年我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与推动下,全国掀起空前的“非遗”保护热潮,在实际工作中,普遍采用的“非遗”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百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个类别[4]。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就是将数字信息技术应用于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借助数字摄影、三维信息获取、虚拟现实、多媒体与宽带网络技术等,建立一个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综合型数字系统,从而实现对“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扬。数字化保护,其实就是利用数字技术的保护,它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本土文化为特色,以组织制度为保障[5]。
2.加强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1)加强“非遗”数字化建设是政府主导的需要。
从2003年起,国家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成立了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设立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2004年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 《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2011年6月1日起实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4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新修订的《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国家与省分别出台了《非遗法》与《非遗保护条例》,显示了政府主导“非遗”保护力度空前,也为盐城市开展非遗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与保障。
(2)加强“非遗”数字化建设是存储保护“非遗”的需要。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基础,是传承中华精神与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社会的智慧体现。盐城“非遗”是全国“非遗”的一部分,据截止到2013年底统计的数字显示,盐城市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众多,其中民间造物艺术10类36个项目,民间表演艺术33个项目,还有160多位富有特殊技艺、突出成就的民间艺术家的资料[6]。这与全国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目的相策应,民间艺术资源与“非遗”很多内容是交叉的,甚至是一致的。这么多的资料,只有对其数字化,实现数据资源集成,才能妥善保管,进而尽可能地发挥其价值。
(3)加强“非遗”数字化建设是活态传承的需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在活态传承,尤其是盐城那些濒危的项目和高龄的传承人,如果不采取数字化的措施进行抢救性保存和立档,就很可能出现尚未被传承即遭中断的境地。例如盐都省级“非遗”项目“盐城老虎鞋”,其第二代传承人周纪珍,1927年1月出生,已达87岁的高龄,如果不再对其进行数字化技术保护,就有断层的危险。
3.建设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现实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库,借助数字技术的方法和手段对“非遗”的本源形态进行保存、保护和再提升,即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非遗”进行学术分类、信息化存储,建立基于网络传输的资料性的符号库和素材数据库[7]。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可以实现保护工程各项进程数据资源的整合及最大化地利用数据资源;可以保存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信息的共建共享;还可以辅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科学决策。
盐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根据近年来的普查,全市共排查非遗线索14427条,调查项目802个,涉及17个门类,62个种类,编纂普查成果资料汇编10册,其资料翔实,图文并茂。截止到2014年底,盐城市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3个(董永传说、淮剧、建湖杂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8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56个,县(市、区)级非遗名录有167个。淮剧名家张云良、裔小平,建湖杂技传承人卜树权入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有15人入选省级非遗传承人,85人入选市级传承人,192人入选县级传承人[8]。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项目均已筹备或启动数字化建设工作,也取得一定的进展。例如,建湖“十八团”杂技项目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保护专业标准采集方案编写规范第1部分:总体要求》确定了数字化采集对象及采集技术(见下表)。
数字化形式采集对象采集内容√项目基本信息1.建湖杂技项目申报书、CD盘2.文化部批准文件3.省政府批复作品历年来建湖杂技曾演习过的作品,包括图文说明、音频介绍、视频√√√√传承谱系庆丰“十八团”十大家√1.建湖杂技的历史概况,演出节目种类等√√√√传承人√√√√2.项目代表传承人所掌握的技艺、节目介绍或演练3.传承人完成《建湖杂技传统节目普查登记表》的填写,并配以图片和视频√√√1.建湖杂技的历史概况,演出节目种类√√老艺人2.旧时代杂技艺人生存状况简况,传承简况,演出简况等3.老艺人掌握的失传技艺的演习流程√4.老艺人曾见过、听过的建湖杂技失传项目√文献资料1.《建湖杂技》一书电子版2.建湖杂技专家论文√√保护规划1.中长期保护规划2.十一五、十二五保护规划√音视频剪辑处理音视频剪辑整理,视频添加字幕√√文字图片音频视频
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工作已经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建立了组织机构(在市、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在市、县文化馆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财政上也给予了一定的扶持,但是在实际推进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障碍,主要问题如下。
1.“非遗”项目实体资源的原始资料还不够丰富、完整。
实体资源是数字资源的来源。“非遗”的实体资源包括项目信息表等文本;传承场所、保护机构、研究者;工具、道具、原材料、制成品、手稿等历史遗物;文献档案资料;已有的照片、图片、地图等;音视频多媒体资料及网络信息资源等。盐城市县级以上“非遗”项目达167个,无论是国家级、省级还是市县级“非遗”项目,对照实体资源的内容看,所拥有的原始资料不够丰富、完整。
2.建立“非遗”数字化的规范标准还不完善。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标准体系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专业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标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专业标准(草案)虽然已经明确,但是没有正式发布实施。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标准还在研究之中。即使已明确“草案”保护技术标准与保护专业标准,也有待“非遗”数字化建设实践的检验与完善。
3.“非遗”数字化专业人才非常缺乏。
“非遗”数字化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学科门类比较多,属于跨多学科的综合性的工作,因而对人才的知识层次与结构要求比较高。但是目前实际从事“非遗”数字化建设的人员主要是各级文化馆的同志兼职的,知识层次偏重于群众文化,而具有数字化技术的人员不多,至于兼“非遗”与数字化于一体的综合性专家型人才更是奇缺。
4.用于“非遗”数字化建设的专项经费严重不足。
各级政府虽然十分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在不同程度上给予一定的投入,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用于“非遗”保护的专项经费还很不足,致使很多工作无法深入开展。
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被各级政府提上议事日程,相关的工作陆续展开,面对存在的日益突出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与研究。为此,我们根据盐城市工作的实际,提出对“非遗”数字化建设的有关对策思考。
1.突出重点,实施抢救性保护。
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较多,实体资源不丰富、不完整的实际情况,而又限于人力、经费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必须突出“非遗”保护与数字化建设的重点,采取“重点项目,重点扶持”的积极有效的措施,利用三到五年时间,将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项目和入选省级“非遗”名录的项目,实施抢救性保护与数字化建设,确保这些项目的实体资源内容可靠完整,数据准确无误,传承脉络清楚。
2.强化规范,制定专业标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尤其是“非遗”数字化建设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既有技术标准,又有专业标准,还有工作标准。技术标准包括术语和图符、数字资源信息分类与编码、数字资源核心元数据等;专业标准包括采集方案编写规范、数字资源采集实施规范、数字资源著录规则;工作标准虽然还在研究中,但是其内容至少有利于工作的规范、统一,便于操作。只有强化工作的规范,采取统一的专业标准,才能共建共享“非遗”数据库资源,才能发挥“非遗”资源的效能。
3.不拘一格,实施人才战略。
人才战略是国家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把人才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对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作出的重大的、宏观的、全局性构想与安排[9]。人才战略的核心是培养人、吸引人、使用人、发掘人。当前,按照行业的安排,“非遗”保护工作主要依靠各级文化馆,而大多数文化馆并没有专门的从事“非遗”工作的专业人员。为此,必须不拘一格,实施人才战略。用好的政策吸引人才,用好的平台使用人才,用好的待遇留住人才。只有建立一支素质好、业务精、不怕苦、能战斗的专业队伍,才能担负起“非遗”保护与数字化建设的重任。
4.加大投入力度,提供经费保障。
“非遗”数字化建设工作,面广量大,任重而道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由于盐城市“非遗”的工作基础比较薄弱,历史欠账较多,因此,必须只争朝夕,迎头赶上;必须彰显法治力量,依法加大对“非遗”的经费投入力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完善的监督、考核、奖惩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推动“非遗”数字化建设健康发展。
总之,“非遗”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各级政府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既不能操之过急,“毕其功于一役”,又不能畏首畏尾,裹足不前。要以改革的勇气、创新的精神、求实的态度,一着不让,环环相扣,不断推进“非遗”数字化建设的进程。
[1]非物质文化遗产[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 11090.htm?Fr=aladdin/2014-11-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EB/OL].http://baike. baidu.com/view/5275311.htm?fr=aladdin/2014-12-07.
[3]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4]WH/TXXX1.1--201X,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专业标准采集方案编写规范第1部分:总体要求(草案)[S].
[5]谭必勇,徐拥军,张莹.技术·文化·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述评[J].浙江档案,2011(6):30-33.
[6]施建石.盐城民间艺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7]赖守亮.数字化手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用的多维度思辨[J].设计艺术研究,2014:36.
[8]盐城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EB/OL].http:// www.ycwhg.com.cn/Pages/ShowArtical.aspx?ArticalId=C1905B CD511FC07C/2014-11-05.
[9]人才战略[EB/OL].http://baike.baidu.com/item/人才战略?fr=aladdin/2014-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