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晓萌
“真人秀”思维的理解与实践
——以央视真人秀节目为例
文/王晓萌
今年7月22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这份管理规定也让电视人从对收视率的追赶中慢慢停下来开始思考,到底应该如何理解“真人秀”?如何制作具备“真人秀”属性的电视节目?
打开电视,有一种感觉就是真人秀节目无处不在。各种明星忙于“穿梭”于各个频道,做游戏、比才艺,甚至是结婚、恋爱、开飞机。一时间,荧屏热闹无比,但是这些就是“真人秀”的全部吗?
8月25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在总局举办的真人秀节目培训班上提出,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处理“有意义”和“有意思”的关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正确处理普通群众和名人明星的关系;坚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正确处理“真”和“秀”的关系;坚持自主创新,正确处理原创和引进的关系;坚持文化传承,正确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关系。这五个“坚持”和五个“关系”,也再次给我们的从业者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那么,电视人如何才能把真人秀节目做得既有意思又有意义呢?笔者认为还是应该回归本质来思考这个问题,即到底什么是“真人秀”?
“真人秀”最初流行于欧洲,它们被称之为“Reality Show”,这个很好理解。而近年来随着《爸爸去哪儿》的热播,韩国版权的“真人秀”充斥我国荧屏,韩国人将其称为“real variety show”。Real:使观众们认为节目呈现的是真实的,并由此获得观众的共鸣。Variety:多样的题材,多样的拍摄方法。可以说,其最核心的理解还是在于真实。但遗憾的是,在我们的电视文化和观众认知里,“真人秀”的概念被特定类型的节目所扭曲,“真人秀”成为“明星”“游戏”“娱乐”的代名词,其本来的价值和意义却被忽视和误解。笔者认为,“真人秀”的本质应是以人为核心,通过特定情境和真实环境呈现出人的真实状态,而这种真实状态是建立在真实的社会原型与心理情绪基础之上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真人秀”不单单指一种节目形态,更是一种节目的思维与结构方式。电视最大的魅力在于“意外的真实”,这也是“真人秀”思维的最大价值。
在节目制作中如何建立“真人秀”思维,首先,我们应对“真人秀”三个字进行拆分解读,充分认识“真人秀”。
本质是“真”。真实的东西最能打动人,也最具力量。马年春晚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感动了很多人,为什么一夜之间这首歌那么受欢迎?那是因为歌曲和歌曲背后的故事与受众发生了情感共振,受众被这种真实的情感而打动。好的艺术作品,无论是歌曲还是节目,道理是相通的。一档有价值的真人秀节目,其本质在于“真”,在于反映真实、刻画现实,在于找到直抵人心的真实力量,满足受众的真实心理需求。所以,真人秀节目的重要一点就是电视节目能否打动观众,其基础在于我们对社会原型、社会现实的关照程度,没有真实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做基础,节目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正是基于这样的价值理念,央视适时制作了《客从何处来》。它真实探求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力求满足每一个受众对家族历史的好奇,回答了“我从哪里来”这一问题;还有央视正在筹划的《我爱妈妈》,表达对于母爱最真实的解读,在这个日渐浮躁的社会里传递着亲情的正能量;《挑战不可能》用新的角度传达主流价值观,与大家探寻人类生命未知的能量。
列举的这几档节目可能和大众目前印象中的真人秀节目有些差距,但是这些节目确是根植于现实,从现实中来是节目成立的前提,而每一个节目都是遵循了“真人秀”的原则和本质来完成。所以这也是笔者为什么更愿意把“真人秀”作为一种思维来运用,而不是简简单单的一种节目样态。
“真”是本质,所以我们把它作为节目策划和制作的出发点和准则。相信《开讲啦》这档节目很多人都熟悉,节目每期邀请一位业界精英,为青年朋友带来一场场精彩演讲,因节目中经常出现嘉宾与青年学子间碰撞出的思想火花,颇受青年人喜爱。
由于这些演讲嘉宾作为公众人物长期生活在聚光灯下,他们的人生故事已经被过度消费,如果以平时接受媒体采访的状态来进行演讲,受众很难看到嘉宾真实的一面,也很难引发大众的共鸣。这也是《开讲啦》节目一定要突破的地方,如何把嘉宾拉入到一个真实的人生故事场,而不是一个华丽的演讲场,这是该节目区别于其他演播室类节目的关键。为了让大家能够在演讲中看到真实的嘉宾,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节目组努力通过现场情境的设置、青年人代表和主持人嘉宾的人物关系与结构,激发嘉宾在场上的真实反应,打造一个有深度的真实故事场。
如周华健那期,在开始录影的时候,节目组在舞台上放了一把吉他,给周华健营造了一个熟悉的环境,让他能很放松。果然这把吉他给了周华健一个抓手,他临场决定要用自己的歌作为人生的“书签”讲述自己的起伏经历,也让大家看到了不一样的周华健。周华健坦诚地说,现场观众和青年代表让他彻底打开了心扉,其中有很多内容是第一次吐露。这时候,《开讲啦》的演播室成为了第一现场,而发生的任何细节都是故事中最有张力和最具传播价值的。
核心是“人”。做节目论其本质其实是在“做人”,无论是演播室节目还是户外节目,无论是新闻节目还是娱乐节目,我们需要做出当下社会中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中“真实”的“人”,通过“人”的呈现产生情绪共鸣与心理共振,从而实现主流价值的传播——这也是真人秀节目的核心价值所在。
对于《客从何处来》,大家通常认为,这档节目是通过个体的寻根呈现不为人知的真实历史细节。但笔者认为,这档节目本质上是一个“理解人的节目”——理解历史中的人,更要去理解面对历史的现实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寻根只是线索,而展现人的命运和人的情感才是目标。要想做出“理解人的节目”,首先就要找到合适的人。该节目的选人有两个基础条件。
一是动机。嘉宾本身要对寻根有明确的动机和欲望。二是真诚度。这也是最基本的条件之一,节目组要通过各项工作努力让嘉宾卸掉“面具”,以较为真诚的态度面对广大受众。
在基础条件外,还有另外一些很重要的条件也要考虑。比如感受力和表现力。感受力是指在真诚投入的基础上,嘉宾对寻访中所接触的人物、事物、历史的感悟、理解与思考的能力。嘉宾优秀的感受能力可以弥补故事层面中出现的不足。表现力是指嘉宾对自身情感波动的电视表达能力,这需要镜头准确的捕捉。这些构成节目组人物选择的立体的标准体系,确保了节目中“人”这一核心要素的鲜活与生动,让观众可视可感,从而引发收视期待。
要想做好“真人秀”中的“人”,除了遵守严格的选人标准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前采对人物进行把握。前期采访是获取信息、了解嘉宾、激发嘉宾期待的最佳途径。只有当你对人物足够了解的时候,才能对所要拍摄的内容进行有效精确的设计与构建,完成节目所要传达的主题。如果没有充分的前采,就好比端上酒席的菜只是原材料,没有任何的加工,让人无法下咽一样。更为核心的是,如果节目组没有做好前采的工作,很容易被嘉宾的包装所迷惑,最终导致节目失真、做作,不能很好地体现节目主旨。
目前,央视正在筹备的情感类节目《我爱妈妈》,通过真实记录故事主人公与妈妈的情感互动来展现最朴实的母子亲情。当寻找嘉宾时,有一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母女嘉宾也很想参加节目,但做内容梳理时节目组发现,母女真实的情感是被包裹的,节目被假象所绑架,陷入了简单而肤浅的表演秀。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损失很大,节目组还是果断放弃。如若离开了真实而有价值的人物,节目只能停留于简单娱乐、虚假表演,也毫无社会价值与意义。
手段是“秀”。提到“秀”这个字眼,大家首先可能联想到的是作秀、是表演、是虚假,甚至是炒作。笔者认为,“秀”是故事主体的真实状态、真实行为和真实情绪的迸发。而作为电视工作者,是用一切的电视手段记录、呈现和还原真实的状态与行为,从而形成打动人的真实故事。这个时候“秀”不是做假、不是摆拍,而是围绕内容的电视手段的专业表达。
无论是《出彩中国人》《客从何处来》《我爱妈妈》还是《青年中国说》,所有嘉宾、所有人物的故事,各节目组都做出严格的限制,他们不是演员也决不能用演的方式来表现。节目编导的功能是什么?是围绕人物的性格、经历、爱好等进行分析,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预判,再结合节目的特点和背景的脉络进行内容细节设计,在基本的故事脉络下,节目中的人物会做出怎样的反应,他们将会迸发怎样的情感,故事将会如何推进?这一切是真实的意外和真实的未知。如《客从何处来》中的阿丘,他多年来对于自己的身世一直心存怀疑,因为家里的长辈均对家史避而不谈,他只是隐约听外人说其祖父当时是因为做叛徒而被处死。那么祖辈究竟有没有蒙受冤屈,整个家族到底经历了什么,等等,这一切都是未知。后来在节目中,阿丘终于深切地感受到祖辈的艰辛与无奈,他和失散多年的异国亲人抱头痛哭,这一切情感的爆发都是真实的,这真实的价值超越了任何戏剧表演的张力,形成节目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而节目组的作用恰恰在于用专业的电视表达手段呈现故事主体,表达节目承载的主流价值。
根植于真实的社会基础,刻画真实的故事主体,表达当下的真实情感,满足真实的社会需求,围绕这一切,用专业的电视手段去呈现和表达,传递当下的主流价值——这是笔者对“真人秀”思维的理解,也是每一个电视人要去努力实现的目标,这更是节目的生命力与价值所在。
作者单位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节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