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拔掉穷根
——云南旅游扶贫观察

2015-10-14 08:41江仕敏
创造 2015年10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全省云南

文/江仕敏

留住乡愁,拔掉穷根
——云南旅游扶贫观察

文/江仕敏

【编者按】

10月17日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消除贫困日,也是国务院确定的我国第二个国家“扶贫日”。早前,云南省政府在昆召开2015年扶贫日新闻发布会,会议披露:省扶贫办和旅发委已经起草和制定了全省旅游扶贫工作计划,目前正在征求意见,将充分利用云南省的旅游文化资源,通过旅游扶贫增加农民收入。

“力争2020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到1.5亿人次以上,再建设300个民族特色旅游村寨,直接和带动就业超过120万人,确保完成旅游脱贫致富人数80万、力争达到100万人……”作为我国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的云南,正试图以旅游为扶贫开发的杠杆,撬起贫困地区绿色崛起、村美民富的梦想。

金秋时节,暖阳高照;苍穹之下,叠翠流金。在昆明市东川区红土地镇,苍茫群山中,七彩田园间,往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流连忘返;在毗邻景区的花石头村,大大小小的农家小院,房净饭香,天天满客……这些画面是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期间红土地乡村旅游的剪影,也可谓云南省近年来旅游扶贫的缩影。

依托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把农业发展与乡村旅游融合,这样的旅游不仅保护了一方山水、传承了乡土文化,更重要的是通过旅游带动就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富裕了一方百姓。

作为一种全新的产业扶贫模式,旅游扶贫正成为云南扶贫开发实践的一大亮点,改变着过去贫困农民捧着“金饭碗”却“饿肚子”的贫困窘局。统计显示:2009年至2014年,全省接待乡村旅游者年均增长18.25%;乡村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7.73%;乡村旅游直接吸纳就业人数25.6万人,间接吸纳就业61万人;实现旅游直接脱贫人数达38万人。

扶贫攻坚的独特力量

36年前,邓小平同志在安徽省黄山市,高瞻远瞩地做出了“旅游是综合性产业”的论断,拉开了我国现代旅游业的大幕。

36年后的今天,中国旅游业已由单一接待事业发展为复合产业,对GDP的贡献达10%。旅游业不仅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调结构、促转型的利器,成为中国扶贫攻坚的一支独特力量。

同样是在安徽黄山,2015年8月18日,全国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要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扶贫开发中的战略作用,着力将乡村旅游建设成为美丽乡村的重要载体,实现到2020年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17%(约1200万)贫困人口脱贫。

所谓旅游扶贫,是指通过扶持具有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带动贫困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村庄环境改观的一种新的扶贫模式。

旅游扶贫被国际上公认为是贫困地区最好的脱贫致富途径之一:可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单一农业向多元农业转变,把扶贫片区发展成旅游景区,让农特产品成为旅游商品,并最终实现脱贫致富。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旅游消费正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化生活方式,旅游市场规模也越来越大。而贫困地区所具有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和地域风情,正是现成的旅游资源。

据国家旅游局调研,12.8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中,约有1/3的村有发展旅游产业的潜力和条件;我国现有的1392个5A和4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中,60%以上分布在中西部地区,70%以上的景区周边集中分布着大量的贫困村。

以云南为例,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是我国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其中,乌蒙山区、滇黔桂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和迪庆藏区等四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又是云南交通扶贫的主战场。然而,这些地区也正是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生态环境保存完好的地区。这样的省情,就是云南贫困地区发展旅游的“王牌”。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不含2015年),全国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10%以上贫困人口脱贫,旅游脱贫人数达1000万人以上。仅在2014年,全国共有乡村旅游经营户超过200万家,乡村旅游特色村10万个,接待游客12亿人次,约占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达3200亿元,同比增长15%,带动超过3300万农民受益。

按照规划,我国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了加快补上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这块“短板”,旅游扶贫被寄予厚望——要让乡村旅游稳增长、调结构、减贫困、惠民生的独特优势日益凸显。

2014年,国务院扶贫办提出了实施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乡村旅游扶贫工程是其中的重点。

今年5月,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启动2015年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在全国共选取56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开展试点工作。经过遴选,云南共有20个村入选2015年旅游扶贫试点村,包括昭通、大理、普洱、红河、怒江在内的多个州市均有村落入选,其中普洱西盟县有两个村落入选。

业内人士分析,乡村旅游是我国旅游消费中发展最快、潜力最大、带动性最强、受益面最广的领域,近年来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年均增幅都超过20%。但从乡村旅游资源占全国旅游资源70%,旅游人数还只占国内旅游总人数30%,旅游消费还不到国内旅游消费总额的20%来看,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还很大。

特色激活“富民样本”

事实上,云南发展乡村旅游由来已久。自20世纪80年代自发起步以来,全省乡村旅游已经进入到蓬勃发展阶段。数据显示,2014年,云南全省接待乡村旅游者7889.64万人次,乡村旅游已发展成为全省旅游的又一支点和亮点。

乡村旅游发展得风生水起,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也由此蒸蒸日上。这样的成功范例不在少数。

在丽江市玉龙雪山景区,当地每年投入2000多万元资金用于19个村寨580多农户的产业发展和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建设,社区群众人均年纯收入由原来的200元增加到9000元以上。在玉龙县太安乡,当地引导群众把农业生产与旅游结合,开展乡村田园风光休闲旅游,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是2011年的2.3倍。

在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普卡旺村,一栋栋独具民族特色的小木屋和宽阔的广场正在紧锣密鼓地收工建设中。据了解,该村13户独龙族家庭已经住进新居,每户村民都分到价值近30万元的一栋住房和一栋接待房。接待房由当地引进酒店企业,统一设计、统一装修、统一经营,村民到时分红。落后贫穷的山区,将得益于实惠的旅游扶贫政策,逐渐改变贫困的命运。

在“滇中第一山”——昆明轿子雪山南面脚下的“两区”转龙镇恩祖村,当地村民同样开始“借助旅游拔穷根”。雪山旅游专线的开通和景区整体开发,引得四方游客纷至沓来。昔日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穷乡僻壤,成为休闲度假的旅游村。络绎不绝的游客,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挣钱机会。直接参与乡村旅游经营,如开办农家乐和乡村旅馆;出售自家的农副产品;在经营户中参与接待服务,取得农业收入之外的其他收入……虽然发展乡村旅游的时间并不长,但恩祖村人已经成功探索出好几种靠旅游脱贫致富的路径。

审视这些旅游扶贫的案例,其成功秘诀大致可以用8个字来总结:特色激活,政策保障。而这8个字,也可以视为近年来云南旅游扶贫的一大经验。

据了解,近年来,云南省共安排53626万元,用于支持省内连片特困地区旅游重大、重点项目建设,景区、景点建设,旅游特色村、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及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

省旅委积极发挥资源环境优势开展旅游扶贫工作,主要是依靠著名景区、景点,带动和开发乡村旅游。如石林景区、玉龙雪山景区、泸沽湖景区等,充分发挥景区旅游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周边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贫困地区和群众脱贫致富。加强旅游交通建设开展旅游扶贫工作,以旅游扶贫开发促进旅游加快发展,做强旅游景区开展旅游扶贫工作。

同时,依托高品质的旅游资源,吸引实力雄厚的企业投资开发。截至2014年10 月,云南建成国家A级以上景区共207家,其中,国家5A景区6家、4A景区65家。而最新的消息是,目前云南还有5家景区正在申报国家5A级景区,现都已经通过省级旅发委初评,等待国家旅游局终审。

罗平县油菜花核心景区“金鸡村”附近,各地游客蜂拥而至,车辆堵成长龙(图CFP)

结合贯彻全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精神,在云南相应的乌蒙山云南片区、石漠化云南片区、滇西边境片区和迪庆藏区4个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基础上,云南省旅发委积极配合或单独编制了相应的旅游扶贫工作规划和方案。云南编制完成《乌蒙山片区旅游发展规划》,配合完成了《石漠化片区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省旅发委单独编制《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独龙江国际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以及上述4个连片特困地区云南片区的旅游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并制定怒江州扶贫攻坚大会战旅游扶贫实施方案、红河州南部山区扶贫攻坚旅游工作实施方案,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全省旅游扶贫工作规划体系。

与此同时,紧扣全省16个州市有15个州市(玉溪市除外)属于连片特困片区的实际,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旅游业发展现状,乡村旅游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突出乡村旅游开发建设重点,做好旅游扶贫工作。2009年至2012年,全省建立200个旅游特色村;2013年至2014年,全省建设100个民族特色村旅游村寨。白天下地干活,晚上舞台唱歌;农忙田里收割,农闲服务游客——已是时下许多贫困地区发展旅游加快脱贫的真实写照。

同步“小康”不是梦

当前,在我国经济面临巨大下行压力的当下,旅游业逆势强劲增长令人瞩目,乡村旅游更是一大亮点。在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战略的指引下,发展旅游扶贫无疑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必然选择。

“到2020年,把云南建成国内一流、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地。旅游总收入8500亿元,进入全国10强;旅游业增加值340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10%以上” 2013年9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绘出蓝图。

“力争到2020年,基本解决574万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实现88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片区县脱贫摘帽,确保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今年6月18日,全省扶贫开发工作新闻发布会定下目标。

建设旅游强省,打造小康云南,既需要充满智慧的远见谋划,更需要勇于创新的实干精神。

眼下,围绕如何让云南的乡村旅游更具吸引力,让旅游扶贫发挥更大作用,从省委、省政府到各旅游扶贫示范村都在加速行动。

当前,云南省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的政策措施,以期打造具有云南特色的接得了地气、望得见乡愁、引得来客人、留得下游客的乡村旅游。紧紧围绕扶贫攻坚这条主线,按照“产业化发展、多元化推动、特色化建设、规范化管理”的扶持原则,全省将以增强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根本,以环境改善为基础,以景区景点为依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按照规划,云南省今年将重点建设20个入选国家旅游扶贫试点村,以点带面,推进旅游扶贫工作。“一乡一景”、“一寸一品”、“一家一艺”的特色传统产业有望在贫困地区快速发展,而多元化的投资参与模式、互联网+旅游等创新思维将成为云南旅游扶贫的强大驱动力。

以前不久刚刚入列国家旅游扶贫试点村的东川李子沟村为例,虽然国家旅游扶贫示范村具体扶持政策措施尚未落地,但李子沟村干部和村民已有不少期盼和想法。村委会主任苏亚江说,实践中发现,单纯依靠农民来发展旅游颇为艰难,农民自主发展旅游毕竟受到各方面限制,规划、资金都局限于小打小闹。如果要做成产业,长期发展,还需要做好中长期规划、融资等一系列工作。据介绍,下一步,李子沟村将逐步改善道路交通条件,邀请旅游规划专家编制旅游规划,结合旅游扶贫开发,依托牯牛山景区整体开发,将该村建设成集观光、登山探险、农耕、果蔬采摘体验为一体的省级民族特色旅游示范村。曾经靠洋芋独大的贫困村,今后将成为“十里洋芋、十里鹅鸣、百亩果香”的旅游新热点,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带动农业产业延伸发展,打造出一个农业与第三产业成功对接,打造产业融合快速发展的样本。

10月12日召开的云南省2015年“扶贫日”活动新闻发布透露,省扶贫办和旅发委已起草和制定全省旅游扶贫的计划,目前正在征求意见中,将充分利用云南的旅游文化资源,通过旅游扶贫增加农民收入。

远期来看,云南将优化一批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旅游精品路线,建设一批重要乡村旅游目的地,打造出一批乡村旅游活动品牌,解决乡村旅游产业同质化问题。同时,通过围绕国家建设“旅游扶贫试点村”、“美丽乡村”、“雨露计划”等政策机遇,建成一批具有云南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的旅游扶贫村,让贫困群众从旅游业发展中获得稳定收益,提高旅游扶贫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力争到2020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到1.5亿人次以上,占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的30%左右;乡村旅游收入达到1000亿元,占旅游总收入的20%左右,乡村旅游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超过120万人,确保完成旅游脱贫致富人数80万人,力争达到100万人,为确保云南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

“我要的是一种幸福,就在彩云之南,我心方向。”这不仅应该是云南旅游产业努力的方向,更应该是云南旅游扶贫的终极追求。未来5年,借助旅游之翼,把全省贫困群众同步带入到那片高远的幸福天空,把美丽乡村打造成云南叫响全国的又一张名片——在铿锵有力的鼓点中,这个梦,现实可期。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全省云南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发挥“她”力量,打赢这“疫”战——致全省妇联执委的倡议书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全省侨务干部培训班在宁举办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