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在中国的发展

2015-10-14 23:54张云春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8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张云春

摘要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认为政治与经济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政治根源于经济,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经济基础决定政治的发展。中国几代领导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础上,根据我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形式和任务,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政治不同的内涵,从而正确处理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把经济工作和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更加全面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政治观 中国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020-02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由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在揭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过程中确立的。其这种政治观认为“政治是根源于经济的,政治这种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是对经济的最直接、最集中的反应。”但是政治由于涉及各阶级、各阶层和各社会集团的物质利益,并且这些物质利益需要通过整治特别是政治权利来达到。这样政治对经济基础也就有了能动的反作用。

一、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发展

在政治观上,毛泽东直接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基本观点,特别是列宁对时政问题的阐述,并且有发展和创新。早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过程中,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时,对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政治的本质就作过很多的阐述。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认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关于政治的本质,毛泽东认为,政治不论革命的和反革命的,都是阶级对阶级的斗争,不是少数个人的行为。”

当经济建设已成为中心任务的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又对这一时期的集中问题有了新的看法,他在1958年1月的《工作方法十六条(草案)》中写道:“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这是毫无疑义的,年年如此,永远如此,这就是又红又专,将来政治这个词还是会有的,但是内容变了……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他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在这里,毛泽东在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关系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科学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与经济、政治与技术的辩证统一关系,尤其是强调了在社会主义时期,政治对经济的服务功能、保证作用,这种认识到今天看来仍然是十分正确的。

二、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党不畏艰险,继续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彻底否定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路线,吹响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这显著的成就都是在不断进行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上层建筑的过程中逐步取得的。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中国最大的政治。

三、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发展

江泽民在继承邓小平政治观的同时,又根据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我们党面临的异常艰巨的任务及党的自身状况,对政治的内涵作了很多新的阐释,从而极大地发展了邓小平的政治观。他在要求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时,特别指出:“我这里说的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在政治问题上一定要头脑清醒。在他看来,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没有离开政治的经济,也没有离开经济的政治。没有强力的政治保证,经济建设是搞不好的。我们搞现代化建设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但必须有政治保证,不讲政治,不讲政治纪律不行。这是我们的优势,发扬这个优势,可以更好地推进和保证我们的经济建设,如果放松了这一条,就会影响和阻碍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四、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发展

2004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作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深刻阐述。他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首先,它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次,它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主体,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社会其成果的享有者。最后,它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主体,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之,通过考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得到这样的启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个历史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时期政治的科学涵义,旗帜鲜明地树立起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既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经济来解决政治问题,又理直气壮地讲政治,以政治保证经济建设,从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把经济工作和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更加全面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责任编辑 曾卉)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本刊策划·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