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编码参数对目标识别性能影响的研究

2015-10-13 18:40吴泽民姜青竹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码率分辨率部件

吴泽民 刘 涛 姜青竹 胡 磊



视频编码参数对目标识别性能影响的研究

吴泽民 刘 涛*姜青竹 胡 磊

(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 南京 210007)

国内外研究人员对图像目标分类识别和视频编码传输问题都分别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对于视频编码参数对目标识别性能影响的定量关系,还没有公开的文献报导。针对这一问题,该文选择典型的目标识别算法可变部件模型(DPM)和最常用的视频编码方法H.264/AVC作用测试对象,通过设计的编码和检测实验,研究了码率和分辨率参数对视频目标识别性能的影响,并拟合了识别性能随码率和分辨率变化的函数关系。通过选取编码器合适的码率和分辨率工作参数,可以获得信道带宽与视频目标识别性能的折中,为设计不同视频应用的编码优化目标函数提供了依据。

计算机视觉;目标识别;视频编码;码率;分辨率

1 引言

目标识别是计算机视觉的热门领域,在军事和民用领域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得到极大发展和应用。视频目标识别是其重要应用之一。但是在网络化应用环境中,由于信道实际带宽的限制,视频必须经过压缩编码再传输。不同的视频编码参数形成的接收端重构数据,它对目标识别性能的影响还不太清楚。这也是本文的中心研究问题。

在战场、抢险等低传输带宽的应用环境中,视频码率是关键的性能参数,它与分辨率、感知失真、量化步长等参数交互作用,构成系统最优化问题。当考虑视频目标识别这样的应用时,应用性能指标与视频编码参数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需要寻找应用性能指标与编码参数的函数关系,从而在原有的优化框架中实现视频应用的编码目标。本文考虑实验参数的可选择性和编解码工具的可控性,重点分析了目标识别性能与编码速率与分辨率的关系。第2节回顾相关工作,并介绍目标识别算法和视频编码器;在第3节和第4节,分别试验和总结了码率、分辨率对目标识别性能的影响;在第5节,完成了码率和分辨率对目标识别性能的联合影响曲线的实验和拟合。

2 目标识别和视频编码器

目前,图像目标识别技术主要采用词包[1,2](Bag Of Feature, BOF)、方向梯度直方图[3,4](Histogram of Oriented Gradient, HOG)和可变部件模型[5](Deformable Part Model, DPM)3种方式,它们在视频目标识别[6,7]和视频人体目标识别[8]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实现了无监督方法对视频目标识别[9,10];视频编码参数对视频质量的影响[11,12]也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但是,对于视频编码参数对目标识别性能影响的定量关系,还没有公开的文献报导。

2.1目标识别算法

词包模型基于中层特征对场景语义建模,它无需分析场景图像中的具体目标组成,而是应用图像场景的整体统计信息,将量化后的图像低层特征视为单词,通过图像的单词分布来表达图像场景内容[1]。方向梯度直方图模型使用HOG特征来表达人体,提取人体的外形信息和运动信息,形成丰富的特征集[3]。HOG的主要思想为在一幅图像中,局部目标的表象和形状能够被梯度或边缘的方向密度分布很好地描述。

可变部件模型为这几年最为流行的图像目标检测算法。文献[13]为了在特征描述阶段定义物体形变而提出了DPM模型。DPM模型使用星型结构的部件模型,此模型由一个根滤波器、一系列部件滤波器以及相应的可变形模型构成。根滤波器包含目标的整体信息,而部件滤波器采用高分辨率的细节建模。星型模型在图像特定位置和尺度的得分,等于根滤波器的得分加上各个部件的得分的总和。每个部件的得分等于此部件在所有空间位置的得分的最大值,而部件在某位置的得分等于部件滤波器在此位置的得分减去此位置的变形代价。变形代价衡量了部件偏离其理想位置的程度,即部件偏离与根滤波器的最优相对位置程度。

通过定位每个部件和定量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DPM模型容许目标出现较大程度的外观形变。从而使得DPM模型可以识别各种多变的目标,大大提高了检测正确率。文献[5]利用DPM进行图像目标识别,并利用级联技术加速目标识别[14]。为了提高目标识别精度,文献[15]将语法模型添加到DPM目标识别算法中。模型使用判别分类器完成目标识别,有监督的训练过程需要用到图片集中标注的目标矩形框。训练完成的分类器既高效又精确,能够在PASCAL VOC 2006, 2007, 2008等测试集上达到目前最佳结果[5]。故本文选DPM作为识别算法进行实验。

2.2视频编码器

H.264/AVC是由联合视频组(JVT)所开发的最新的视频编码技术国际标准,被国际电信联盟标准化组织(ITU-T)的视频编码专家组(VCEG)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的运动图像专家组(MPEG)共同认可。它以计算复杂度增加和编码结构复杂为代价,取得了比其他标准更高的编码效率[16]。因H.264/AVC具有压缩视频图像清晰、压缩比率大、低码率易于传输等优点,使其成为被广泛使用的视频编码标准。故本文选H.264/AVC作为编码工具进行实验。

本文中使用的视频编码器是X.264,是由法国巴黎中心学校的中心研究所于2004年6月发起的项目,由许多视频爱好者共同完成的项目。X.264注重实效性。在不明显降低编码性能的前提下,降低编码的复杂度[17],同时它在码率控制算法中具有灵活性、实时性和高效性的优点。而且X.264编码器控制简单,可以根据预设的编码速率,自动生成指定速率的视频码流。故本文选X.264作为视频编码器进行实验。

3 码率对识别性能影响

码率是视频编码最常见最重要的参数之一,表示视频流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数据流量,其单位通常为kbps(千比特每秒)。码率控制就是有效地控制视频编码器,使其输出码流的速率稳定在一定范围,满足传输信道实际带宽的限制。通过试验的方式,统计出感兴趣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在视频分析和应用是普遍的方法[18,19]。本节通过码率控制,测试码率参数与目标识别性能的关系。

3.1码率对识别性能影响实验方法

本文实验使用VIRAT视频数据库,它由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下属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IPTO)资助建立。VIRAT视频数据库主要提供目标为街道行人、道路车辆及停车场等的监控视频,还包括目标为坦克、汽车等的无人机航拍视频,视频分辨率大小为1280×720。数据库中同时还包含各个视频的手工标注信息,包括目标的种类和位置。如果目标为人,则还包括目标行为类别。本实验使用该数据库的街道行人和车的监控视频及其位置标注信息,通过测试行人和车的检测成功率,建立视频编码参数与检测器性能的关系。

本文实验对DPM模型的训练分别使用Pascal VOC 2012 和INRIA Datasets 两个图像数据集。Pascal VOC数据集有10000幅图像,包含有人、汽车等20个种类的目标,并给出了目标的种类和位置人工标注,本文使用该图像集分别训练出人和汽车的DPM模型。INRIA Datasets含有人、汽车和马的图像集,本文使用其人和汽车图像集分别训练出人和汽车的DPM模型。本文分别使用Pascal VOC和INRIA Datasets图像集训练出的DPM模型检测VIRIA视频中的行人和车。

实验分为两部分,如图1所示。第1部分直接使用DPM算法对原YUV视频进行目标识别,将识别结果作为对比的基准。第2部分,在其它编码参数相同的条件下,对原视频采用H.264/AVC编码器进行不同的码率下的压缩编码,使得生成的码率能适应不同的传输信道带宽。然后使用H.264解码器完成对视频帧的重建,在重建后的图像帧中使用DPM算法进行目标识别的测试,用平均正确率(Average Precision, AP)指标值衡量目标识别性能。本实验中,视频编码速率取值从50 kpbs开始,直到1000 kpbs结束,每次调整编码速率时步进50 kpbs。

图1 码率对识别性能影响的实验流程

3.2码率对识别性能影响实验结果

图2不同视频编码码率的解码后识别性能

表1不同编码码率对识别性能影响的函数拟合结果

3.3编码速率对识别性能影响的实验结果分析

由式(1)和图2得到,当码率在区间50~300 kbps时,随着码率的上升,识别性能指标AP值上升较快;当码率在区间300~700 kbps时,随着码率的上升,AP值上升缓慢;当码率超过700 kbps后,随着码率的上升,AP值趋于稳定在0.71。

对于本文使用的监控视频,在实验中使用的最大码率1000 kbps时,由YUV得到的H.264文件压缩比达到330倍,实验中使用的最小码率50 kbps时,压缩比更是达到了3640倍。压缩比越大,解码后的视频失真越严重。当编码参数变化时,本文也观察并分析了DPM识别算法性能下降的原因。

如图3(a)所示,码率50 kbps编码后的视频解码后每帧图像失真非常严重,块效应严重,而且图中人体出现了大的块效应。DPM算法进行全局模板匹配时,在大的块效应作用下,得到的人体边缘梯度直方图误差非常大,影响人体目标整体识别,而人体目标整体识别得分在人体识别最终得分比例最高,所以大的块效应对识别性能影响非常大。故监控视频以码率50 kbps编码,其传输解码后的人体目标识别性能远低于原始YUV视频,识别性能指标低于一半,大的块效应为最大影响因素。

图3(b)为码率300 kbps编码后的与图3(a)相同帧的图像。与图3(a)相比,它的图像质量显著上升,虽然没有明显的大的块效应,但小的块效应广泛存在。DPM算法进行局部部件模板匹配时,小的块效应干扰小尺度精细特征的提取,使算法不能得到正确的人体部件和部件位置。所以小的块效应影响人体目标部件的识别,因为部件识别得分占人体识别最终得分相对低于整体识别得分,所以小的块效应对识别性能影响小于大的块效应。编码码率在区间50~300 kbps时,影响AP值的主要因素为大的块效应,它对识别性能影响非常大,因此随着码率的上升识别性能指标AP值上升较快。

图3(c)为码率700 kbps编码后的与图3(a)相同帧的图像。将它与图3(b)进行仔细对比,发现图3(c)的图像质量上升,小的块效应也基本消失。显然编码码率在区间300~700 kbps时,小的块效应为识别性能的最大影响因素,而小的块效应对识别性能影响小于大的块效应,因此在区间内随着码率的上升AP值上升相对较慢。

图3 不同编码码率的解码视频同一帧的图像

图3(d)为码率1000 kbps编码后的与图3(a)相同帧的图像,它的图像质量与图3(c)基本相同,小的块效应彻底消失。因此编码码率在区间700~1000 kbps时影响识别性能的主要因素为DPM目标识别算法和原始视频,随着码率的上升,AP值趋于稳定,略小于。

根据以上分析,在原视频及其它编码参数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在视频编码时选取合适的码率,则既可以节约信道,又能保证视频具有较高的识别性能。

4 分辨率对识别性能影响

视频分辨率代表每帧图像的精细程度,通常用每帧图像的像素个数表示。本文实验采用的VIRAT数据库视频分辨率大小为1280×720。在视频编码器的工作参数中,可以选择不同的视频分辨率,它对最终的编码速率和率失真影响也很大[20]。这里,在编码前对原始视频进行下采样,减小视频的分辨率,为视频质量的控制增加一个可调参数。解码重建后的视频需要进行上采样恢复相同的视频分辨率,然后再进行目标识别检测。下采样时使用高斯平滑滤波器进行像素滤波,上采样时使用双线性滤波进行插值。实验的其它步骤与第3节相同,这里不再描述。

4.1分辨率对识别性能影响的实验原理

如图4所示,本文首先将原YUV视频A进行下采样,下采样尺度比为,得到分辨率大小为YUV视频;然后使用H.264/AVC算法将压缩编码,限制码率大小为,得到H.264文件H;将传输后的文件解码得到YUV文件,显然分辨率大小和相同;最后将上采样,上采样尺度比为,得到与A分辨率大小相同的YUV视频B。

图4 采样编码流程图

其中为下采样数据,为上采样数据,为编码产生的误差。

视频B识别性能AP被分解为采样AP项和编码AP误差项。为了研究分辨率大小对识别性能的影响,则需要将编码误差降到最小。在理想状态下,编码误差为0。在本节实验中,通过去除图4实验流程中的编码和解码模块,可以模拟编码误差为0的条件。此时的目标识别性能只是采样尺度比的函数:

下采样后的编码视频经解码后,如果形成的YUV图像不经过上采样而直接进行目标识别,得到的识别性能很差,其中在采样尺度比为时AP值已经等于0。经过分析,这与VIRAT数据库监控视频和DPM模型相关。由于监控画面的角度大,范围广,人在视频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当对视频下采样分辨率大小减小后,人体目标所占的像素随之减小;使用的DPM模型需要对人体各个部分进行识别,当人体所占像素较小时则人体部件所占像素过小而识别性能变差甚至不能识别。所以在实验中,将解码后的视频进行上采样,使其分辨率大小恢复原始的尺度。

4.2 分辨率对识别性能影响实验结果及分析

经过实验,得到的拟合结果如图5。根据样本点的分布情况,分别对其进行负指数函数和多项式函数拟合,拟合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对比得到负指数函数拟合式(4)拟合效果更好。

图5 视频在不同采用尺度比的识别性能

表2采样尺度比对识别性能影响的函数拟合结果

结合图5与式(4),可以直观得到分辨率大小与AP值之间的关系。随着的增大,AP值先增加,

视频下采样后,生成的码流速率将减小,对传输信道的带宽要求降低。因此,在原视频及其它参数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对视频进行合适采样尺度比的下采样后再传输,既可以节约信道,又能保证视频具有较高的识别性能。这样可以为视频编码参数的优化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5 码率和分辨率对识别性能的联合影响

经过测试和分析,发现通过选取合适码率编码或者合适分辨率大小采样,可以在保持较高识别性能情况下减小视频传输所需的带宽。本节结合前面的实验,同时改变码率和分辨率大小,希望在识别性能和视频传输带宽之间寻找更合适的平衡点。

5.1 码率和分辨率对识别性能联合影响的实验方法

本节的实验流程设计与第4节相同。因为需要同时研究码率和分辨率对识别性能影响,因此实验操作步骤中,与第4节的主要区别是编码和解码模块不再省略。为了方便对比,离散选取的编码速率与第3节相同,而采样尺度比选取与第4节相同。

5.2码率和分辨率对识别性能联合影响的结果及分析

实验结果如图6中点所示。图6(a)以码率为横坐标,为了便于观察,本文只画出了采样尺度比为1/8, 3/8, 5/8和7/8的实验结果。图6(b)以采样尺度比为横坐标,画出了码率为100 kbps, 300 kbps, 500 kbps和700 kbps的实验结果。第4节由式(3)知,视频B的识别性能由视频采样AP项和编码AP误差项组成,结合式(4)得到

图6 视频在不同码率和分辨率大小条件下编码传输解码后的识别性能

在只进行编码而不进行下采样的模式下,由式(1)可得编码误差项:

图7 y1, y2的计算值和拟合曲线

将式(10)代入式(5),得到采样尺度比、编码速率及AP之间的关系的拟合式(11)。验证得到式(11)与原数据的相关系数为0.9688。图6(a)和图6(b)分别是以码率和采样尺度比为横坐标的拟合曲线。

综合分析码率和分辨率大小,本文发现:在编码前先将视频用合适的尺度比进行下采样,然后在接收端进行上采用恢复,能够在保证视频具有较高识别性能前提下进一步降低码率。因此,选取合适的码率和分辨率大小,可以在传输带宽和目标识别性能之间获得平衡。

6 结束语

在网络化应用环境中,视频编码的编码速率和分辨率参数,对接收端目标识别性能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实验,获得了检测性能与编码速率和分辨率的函数关系。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选取合适的码率和分辨率大小,来降低传输所需的带宽,同时保证视频具有较高的识别性能。这也为针对不同的视频应用,设计更合理的率失真优化函数提供了依据。但是由于该函数关系具有较强的非线性,为优化算法提出了新的问题。下一步将继续细化统计特征的分析和验证,另一方面也将进行联合优化算法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Li L J and Li F F. What, where and who? classifying events by scene and object recognition[C].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Rio de Janeiro, Brazil, 2007: 1-8.

[2] Lei B, Wang T, Chen S,. Object recognition based on adapative bag of feature and discriminative learning[C]. Proceedings of the 20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Processing, Melbourne, Australia, 2013: 3390-3393.

[3] Dalal N and Triggs B. Histograms of oriented gradients for human detection[C].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Computer Society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San Diego, USA, 2005, 1: 886-893.

[4] Wei D, Zhao Y, Cheng R,. An enhanced histogram of oriented gradient for pedestrian detection[C].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Beijing, China, 2013: 459-463.

[5] Felzenszwalb P F, Girshick R B, McAllester D,. Object detection with discriminatively trained part-based models[J]., 2010, 32(9): 1627-1645.

[6] Ding Y, Zhang J, Li J,. A bag-of-feature model for video semantic annotation[C]. Proceedings of the 6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and Graphics, Hefei, China, 2011: 696-701.

[7] Huang D K, Chen K Y, and Cheng S C. Video object detection by model-based tracking[C]. Proceedings of the 20th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Beijing, China, 2013: 2384-2387.

[8] Blair C, Robertson N M, and Hume D. Characterizing a heterogeneous system for person detection in video using histograms of oriented gradients: power versus speed versus accuracy[J]., 2013, 3(2): 236-247.

[9] Liu Y, Jang Y, Woo W,. Video-based object recognition using novel set-of-sets representations[C].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Workshops, Columbus, USA, 2014: 533-540.

[10] Sharma P, Huang C, and Nevatia R. Unsupervised incremental learning for improved object detection in a video[C].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Providence, USA, 2012: 3298-3305.

[11] Wu Q and Li H. Mode dependent down-sampling and interpolation scheme for high efficiency video coding[J].:, 2013, 28(6): 581-596.

[12] Wang T, Chen Y, He Y,. A real-time rate control scheme and hardware implementation for H. 264/AVC

encoders[C]. Proceedings of the 5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Image and Signal Processing, Chongqing, China, 2012: 5-9.

[13] Felzenszwalb P F and Huttenlocher D P. Pictorial structures for object recognition[J]., 2005, 61(1): 55-79.

[14] Felzenszwalb P F, Girshick R B, and McAllester D. Cascade object detection with deformable part models[C].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San Francisco, USA, 2010: 2241-2248.

[15] Girshick R B, Felzenszwalb P F, and Mcallester D A. Object detection with grammar models[C]. Proceedings of the 25th IEEE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Granada, Spain, 2011: 442-450.

[16] 袁武, 林守勋, 牛振东, 等. H. 264/AVC 码率控制优化算法[J]. 计算机学报, 2008, 31(2): 329-339.

Yuan W, Lin S X, Niu Z D,..Efficient rate control schemes for H.264/AVC[J]., 2008, 31(2): 329-339.

[17] 魏江, 刘迪. 基于DM642的X.264编码器优化[J]. 现代电子技术, 2011, 34(14): 68-70.

Wei J and Liu D.Optimization of X.264 encoder based on DM642 platform[J]., 2011, 34(14): 68-70.

[18] Huang Y H, Ou T S, and Su P Y. Perceptual rate distortion optimization using structural similarity index as quality metric[J]., 2010, 20(11): 1614–1624.

[19] Ou T S, Huang Y H, and Chen H H. SSIM-based perceptual rate control for video coding[J]., 2011, 21(5): 682–691.

[20] Wang R, Huang C, and Chang P. Adaptive downsampling video coding with spatially scalable rate-distortion modeling [J]., 2014, 24(11): 1957-1968.

Video Coding Parameters Effect on Object Recognition

Wu Ze-min Liu Tao Jiang Qing-zhu Hu Lei

(,,210007,)

Researchers have done a great number of studies on the object recognition and the video coding transmission respectively.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no public reports about the influence on the object recognition raised by the video encoding parameters. For this issue, the Deformable Part Model (DPM), a typical object recognition algorithm and the most commonly-used video encoding methods-H.264/AVC are chosen as the test objects. In order to study how the code rates and the resolution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video object recognition, the coding and detection experiments are designed and the function of recognition performance changes caused by the code rates and the resolution is fitt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compromise can be achieved between the channel bandwidth and the video object recognition performance through selecting the appropriate the code rates and the resolution parameters for the encoder which provides basis for encoding optimization object function of different video applications.

Computer vision; Object recognition; Video code; Code rates; Resolution

TP391.4

A

1009-5896(2015)08-1906-07

10.11999/JEIT141613

刘涛 ltaoliu_tao@foxmail.com

2014-12-18收到,2015-01-22改回,2015-05-11网络优先出版

航空科学基金(18265)资助课题

吴泽民: 男,1973年生,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据融合、图像分析.

刘 涛: 男,1991年生,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图像分析、目标识别.

姜青竹: 男,1987年生,硕士生,研究方向为视频编码与传输.

猜你喜欢
码率分辨率部件
一种基于HEVC 和AVC 改进的码率控制算法
基于FPGA的多码率卷积编码器设计与实现
EM算法的参数分辨率
原生VS最大那些混淆视听的“分辨率”概念
基于Siemens NX和Sinumerik的铣头部件再制造
基于状态机的视频码率自适应算法
部件拆分与对外汉字部件教学
基于深度特征学习的图像超分辨率重建
一种改进的基于边缘加强超分辨率算法
多光谱图像压缩的联合码率分配—码率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