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芮晓武
新常态下中国电子的转型创新与改革
□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芮晓武
新常态绝不只是增速降了几个百分点,转入新常态也绝不只是一年两年的调整,而是结构性、长期性的调整。这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如此,对于中国电子亦是如此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全面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三位一体的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并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作为电子信息领域的央企,中国电子面对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如何调整自身,适应新常态,打好新形势下的转型之战,是每天必做的课题。
2014年,习总书记分别从“总需求”、“总供给”、“总平衡”的角度,阐述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并总结出新常态下的四大机遇,即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新常态之“态”,意味着形势已经明朗。从“黄金时代”到“白银时代”,新常态绝不只是增速降了几个百分点,转入新常态也绝不只是一年两年的调整,而是结构性、长期性的调整。这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如此,对于中国电子亦是如此。
当前,中国电子正处于转型升级爬坡期和结构调整阵痛期,已经进入自身发展的新常态。
2014年,中国电子营业收入首次突破200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8.5%,连续两年入选国资委业绩考核A级企业,但经营效益的提升愈发艰难,保增长的压力始终存在。近年来,中国电子对内对外重组企业近20家,以新型显示、信息安全、信息服务三大系统工程为代表的一批重大项目扎实推进,产业、企业、资产、人才等重大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但低效资产和低效传统业务比重仍然偏大。中国电子科技投入连年保持在50多亿元,申请专利数、科技获奖数连创新高,但在一定程度上依然依赖要素投入,“高精特尖”技术和产品、有影响力的新品牌、潜力股业务还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与中国电子“新常态”的双重挑战下,唯有准确把握经济新常态,看清形势、看懂战略、看到机会,坚定转型决心、统一转型意志,才能在大浪淘沙中生存发展。
“唯转型者生”,并不是说传统产业、传统企业就没有出路,升级和转型同样重要。转型,就是转变业务的结构型态,从旧的型态转为新的型态。从企业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就是要积极培育新兴的高毛利业务并使之成为新的主攻方向,实现业务的健康连续迭代。升级,则是提升业务的价值层级,从低的层级提到高的层级。在低毛利时代想要做到这一点,仅凭“拧毛巾”式的成本管控还不够,必须以科学技术、商业模式、资源配置等创新方式来大幅度压缩全要素成本,如渠道成本等,从而提高全要素效率和人均利润率。
在新常态下推进转型升级,关键就是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破现有的创新模式,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步伐,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善于运用有效的创新方法,在创新驱动之路上走好走远。
转型升级离不开创新驱动,结构调整又是创新驱动的前提。“不转型是等死,转型错了是找死”,分析起来,大多是因为没有找对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缺乏核心技术、产品、业务的支撑。结构调整问题不解决,创新驱动就如在沙滩上建城堡,一触即溃。
中国电子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推进转型,必须走创新之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树立结构调整新思维,学会驾驭“加减乘除”四个轮子。
积极做“加法”。这个“加法”绝不等同于常规理解的“要投资、上项目、拼规模”,而是要围绕国家战略,适应市场新变化,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加快业务布局,抓住有利时机谋划推动全球布局。
主动做“减法”。下大力气压缩低端过剩产能,推进有关企业专业化重组整合,清理各种严重侵蚀效益的“空壳”公司,处理低效无效资产,使之逐步从不符合国家战略和中国电子战略的领域退出,从而实现精准发力。
全力做“乘法”。全面推进管理、科技、商业模式、资源配置方式等各领域创新,提升企业软实力,提高投入产出比,不断强化提质增效的内生动力。
努力做“除法”。主要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和调整,摆脱传统经营机制的束缚,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降低全要素成本,提高全员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既做大“分子”又做小“分母”,努力适应低毛利时代。
“加减乘除”是个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密不可分。只有做好减法,把低效无效资产或非主业资产变现后转投到主业发展上,才能做好加法;只有做好乘法,通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来打造高毛利业务、降低全要素成本,才能做好除法;只有做好减法、乘法、除法,才能把加法中的战略布局落到实处。
在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大胆推进全面创新,着重在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创新及总结创新方法上下功夫。中国电子以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引领创新,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秉承开放式理念联合协同创新,切实将创新理念深入日常工作。
全面深化改革为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提供强劲动力和保障支撑。改革本身也是一种创新,而且是最重要的制度创新。中国电子将拿出敢为央企先的勇气,进一步解放思想、改进作风,积极稳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确保取得实效,力争在2015年将改革落到实处。
2015年,中国电子将以中央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政策意见为核心,加快研究出台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方案,分类开展改革试点工作,鼓励企业积极探索。
改革的核心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种要素的积极性,特别是发挥人的创造原动力,把产品、技术、市场做好。对于身处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中国电子来说,如何激发人力资源要素的潜力、动力和活力,将具有决定性意义,也是企业改革的关键。
2015年,中国电子将积极稳妥推进人力资源相关领域改革,着力打造一支有激情、善创新、敢担当、能成事的干部人才队伍。
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以契约化管理为核心,适应央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要求,对经理人实行市场化选聘并给予市场化薪酬,真正做到干部能进能出、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
加强专业董事会建设。选配一批懂产业、懂企业、善谋划、善决策的专职董事,加大专职董事考核力度,尽快提升企业董事会的专职化程度和决策的专业化水平。
健全企业决策授权机制。进一步明晰集团总部战略管控的边界,规范决策和审批事项,加强能力建设,更加专注、专业地行使股东权利。与此同时,加快建立企业治理能力评价体系,对能力水平达到要求的企业董事会和经理班子既要大胆授权,同时也要加强监督。
完善中长期激励机制。为了保障重大项目的顺利推进,加快解决人才激励问题,中国电子将根据企业条件,积极探索持股经营、技术入股、增量奖股、期股期权、虚拟股权、岗位分红权等多种中长期激励机制,努力把核心团队和骨干人才的利益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牢牢捆绑在一起,同时要建立有效退股、重新配股机制,保持激励机制的活力。
2015年是中国电子转型升级的决战之年、创新驱动的突破之年、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中国电子将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转型升级为总目标、以创新驱动为总抓手、以深化改革为总支撑,从严治党治企,从实履职尽责,真正适应新常态、树立新思维、加速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