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曾利明 王舒颖
推进核燃料与核电共同“走出去”
——访全国人大代表、兰州铀浓缩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纪
□ 本刊记者 曾利明 王舒颖
记者:核燃料产业目前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如何?
朱纪:核燃料是整个核工业的基础,核燃料产业在整个核工业体系中几乎占了半壁江山,无论资产总量、人员总量,还是为核技术进步提供基础支撑等方面,作用都非常大。
核燃料循环产业包括前端天然铀勘查开发、铀纯化转化、铀浓缩、核燃料组件加工生产和后端乏燃料后处理、废物处理处置及退役等服务。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建立了完整核燃料循环产业体系的国家之一,也成为拥有各环节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国家之一,这为我国核电、核燃料“一体化”走出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据了解,兰州铀浓缩厂每年产分离供能力可以满足十余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原料需求。这是否意味着目前浓缩铀的产能已经可以满足国内在役机组的需要?
朱纪:完全可以。最近这三四年国内核电几乎没有新项目获批,但核燃料的建设一直按照原定规划持续推进,满足2030年前国内核电发展的需求完全没有问题,甚至出口也绰绰有余。中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进行浓缩铀的处理,目前,无论产量还是成本,都有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燃料组件的出口也可以保证。这几年核燃料出口量虽较少,但我们的出口渠道、体系是完整的,在原料和浓缩铀的出口方面,也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国外报道称中国真正实现核燃料出口至少还需要五年,这显然是不了解中国的核燃料的生产能力。
按照国内国际市场两条腿走路的思路,目前已规划确定,在保障国内核电站需求的同时,向国际市场出口并全力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记者:此次两会您提的一个建议是,积极实施核电、核燃料“一体化”,提出这个建议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朱纪:2014年以来,我国政府将核电作为国家战略出口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多次向外国政府“推销”我国核电,核电出口已经成为我国新的外交名片。核燃料产业是与核电产业高度相关的高科技产业,国家实施核电、核燃料“一体化”走出去,对促进我国核能产业发展、增强核电国际竞争力、实现高附加值的外需拉动都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核燃料出口的经济效益如何?
朱纪:核电、核燃料“一体化”走出去将大大提高出口的经济规模。单一出口核电,一台机组为出口额200亿人民币左右。若能够实现核电、核燃料“一体化”出口并能提供全寿期核燃料供应服务与乏燃料后处理和退役服务,单台核电机组出口将带动国内产值1000亿人民币以上,大大提高出口的经济规模。其中约八百亿产值是核燃料产生的。
记者:除了经济效益,核燃料的出口还会产生那些综合效益?
朱纪:首先,有利于增强我国核电的国际竞争力。核电走出去的关键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品牌,其中最核心的是反应堆用的核燃料组件的自主知识产权。我国核电走出去的主力堆型“华龙一号”是中核集团为主研发的,其核燃料组件也是中核集团自主研发的“CF”系列燃料组件。正因为我国拥有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燃料组件,“华龙一号”的出口可以不受国际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的制约,可以不依赖其他核大国独立出口核电技术。
此外,两个国家的核电合作是长期的项目,从开始谈合作到建造完工,需要10多年的时间;建成以后,运行的60年期间需要不间断的供应核燃料并提供相关服务,使用过的乏燃料需要后处理,核电站退役也需要时间。可以说两国核电合作相当于“百年联姻”。此外,核燃料技术,如铀浓缩、乏燃料后处理,是高度敏感技术,是核不扩散的重点,我国在遵守相关国际规则的基础上,向这些国家提供核燃料供应与服务,将加强我国与合作国家的联系,提高我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也体现我国与其他国家共同发展、是负责任的大国。
第三,随着我国核电的发展,我国将成为世界核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核燃料产业服务于核电的发展,我国也将成为核燃料产能最大的国家。在服务国内的同时,我国核燃料产业必将走向国际,实施核电、核燃料“一体化”走出去战略,加快核燃料产业国际化的进程,加快与国际接轨、融入世界核工业产业链之中,提高我国核燃料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记者:在推动核燃料产业走出去方面,您有什么具体建议?
朱纪:首先,要将核电、核燃料“一体化”走出去做为国家战略进行推动,加强对核电、核燃料“一体化”走出去的统一组织和领导,通过国家政治外交、经济合作等方式,推动实施核电、核燃料走出去。
其次,建议完善合资政策、对外提供核燃料全产业链服务政策,特别是后端服务等相关政策。中国核燃料公司日前已与美国一家公司签订了逾百吨浓缩铀的出口订单。但推进核燃料出口还存在问题,比如,国家缺少统一规划,出口清单没有明确作为鼓励项目,在融资、出口退税、出口保险方面尚无配套政策。
第三,建议加强国内相关企业集团走出去的合作。目前国内核燃料产业主要由中核集团经营,而开展核电国际开发工作的集团除中核集团外还包括中广核、国核技等集团,国内企业应在国家的指导下统一对外。建议在行业主管部门指导下,由中核集团牵头,推动核燃料产业面向中广核、国核技等集团的股权多元化,完善机制、合作共赢,共同提高我国核电、核燃料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落实核电、核燃料“一体化”走出去战略。
记者:核工业提出要由大到强,您认为我们需要在哪些方面来弥补与先进水平的差距?
朱纪:当前核工业技术,无论基础研究,还是设计制造,最领先的国家都是美国,它占据着制高点。我国核工业水平尽管也属于世界领先,但在装备制造的可靠性和部分技术的细节上与美国还有一定的差距;核工业基础技术的研发储备能力和人才水平仍存在较大提高空间;我们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方面刚刚起步;在核燃料、核电出口的经验方面还是小学生。此外,我国的天然铀矿产储备量、国际市场占有率、标准制订的话语权等方面页还存在差距。
记者:您刚才讲了要如何推进核燃料和核电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我们再回到国内,核工业尤其是核燃料产业,如何更好的地融入国民经济?
朱纪:核技术具有军民两用的特性,可以实现相互转化,在核工业产业链上可以充分体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融合式发展。随着企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强,核工业无论是在军用技术,还是在民用技术方面仍延续着军民结合发展的历史优势,肩负着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双重历史使命。目前,核工业已拥有数十家单位从事有关核科研和生产,核技术的应用普及工业、农业、医学、环保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个新型的产业链条。
就核燃料循环产业来说,中核集团拥有从铀矿地勘、天然铀采冶、铀纯化转化、铀浓缩、燃料元件制造、反应堆运行到乏燃料运输、乏燃料后处理、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完整体系。为适应市场化、国际化的新形势,要发挥市场的融资作用,在确保国有资本对整体产业绝对控制的前提下,充分吸收民营资本参与核工业多产业的建设与投资,将可以协作配套的产业发展板块向市场开发,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记者:您觉得核燃料产业的那些部分可以向市场放开,让民营资本进入?
朱纪:中核集团目前已成立核燃料公司,是中核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业务基本涵盖了核燃料循环的基本工作,目前正在与相关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洽谈。
但同时需要注意,核燃料的存储和使用关系国家和人民安全,尤其是刚才我们提到的核燃料技术的三大敏感技术,无论从核不扩散高度、保密角度还是军民结合角度都不能完全放开。
记者:您认为应该如何推进核工业的军民融合?
朱纪:目前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大多针对核产业中军品生产项目,建议在核工业整体产业链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核产品上,国家出台相同的优惠政策和税收减免待遇,鼓励引进先进技术,积极开展项目合作,共同把核产业做大做强。
同时,建议国家在核工业的基础能力和基础研究方面加大政策激励、经费支持力度,增强核工业发展后劲。当然,核工业发展在积极争取国家集中投入的同时,要重视以自主创新提升能力水平,按照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开展多方合作,积极利用吸收民间资本,充分发挥我国核工业产业现有能力和水平,通过精心组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扩大和优化关键环节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此外,建议国家给予核工业产业能力提升更多的指导和投入,重点加强对核军工技术的实验与研究,积极利用民营企业资源,用于核技术的研发和建设,进一步促进核军工的科技创新,促进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
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全面深化改革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12日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要强化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努力形成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工作运行体系,系统完备、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政策制度体系。
总书记的讲话,为肩负强军富国使命的国防科技工业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提供了新的战略指导。当前,军工行业正根据2015年国防科技工业工作会议的部署,围绕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目标,改革管理体制、深化军民融合、强化协同创新、深化对外合作;积极探索和推动跨体制、跨领域、跨行业、跨平台的专业化重组,在形成“布局合理、基础稳固;创新高效、自主可控;开放竞争,军民融合;规范治理,充满活力”新格局的过程中不断开创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