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融”篇章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2015-10-13 08:13:33丁继义潘永清
国防科技工业 2015年4期
关键词:科工民用军工

□ 丁继义 潘永清

写好“融”篇章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 丁继义潘永清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2015年工作会议上着重提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力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在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的形势下,抓住机遇,主动作为,推动军民融合战略落地生根,着力写好“融”篇章,是持续增强军工企业市场竞争力,稳步推进民用产业深度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形势要有对“融”的从容应对

当前,航天防务产业发展面临全新的形势。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打破了军工领域的传统分工,“民参军”热情高涨,将形成武器装备竞争采购新常态。持续研制国家亟需的高新武器装备,是航天科工的崇高使命,必须聚焦体系牵引,研制生产出机动灵活、操作简便、体系贡献度高的新一代武器装备,为我军“能打仗、打胜仗”作出应有贡献。在全新的形势下,对“融”必须能够从容应对。国防科技工业是军民融合最重要的领域,航天科工力求成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排头兵,今后一个时期,航天科工将牢牢抓住航天产业发展战略机遇期,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一方面高质量完成国家武器装备任务,开拓新一代航天发射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空间,履行建设航天强国的重要历史使命;另一方面,加快推进民用产业发展,推动军民融合向纵深挺进。

“一把手”工程凸显“融”的科学理念

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确立为“一把手”工程,才能不断创新民用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特别要不断提高航天科工和所属单位两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不断探索融合发展的新思路,努力开创“思想上共鸣、行为上共振、发展上共赢”的良好局面。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打破了军工领域传统分工,在企业发展理念、产品价格价值、核心技术发展、体制机制等发面均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新的机遇。对于航天科工而言,持续研制国家亟需的高新武器装备将成为新常态。为此,必须抛弃传统的“铁饭碗”思维,聚焦体系牵引,注重提高武器装备在体系对抗中的贡献度。同时,还要放眼世界,聚焦国际前沿,在重大装备、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等方面实现快速突破,牢牢抓住商业航天新时代的战略机遇期,用好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大胆采用先进技术方案、商业模式和管理方法,顺势崛起。

以加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决策研究和顶层设计为重点。坚持统筹谋划、分步实施,集中力量搞好重大军民融合项目研究论证,明确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举措,从顶层设计上把经济社会发展同核心专业建设衔接统一起来;在“如何发展、怎样跨越,轻重缓急如何安排、利弊得失怎样选择”这个决定发展走向的策略问题上,达成高度共识。只有以国有军工资源配置所形成的核心竞争力为导向,才能形成新的竞争力;只有在分析外部形势变化、市场机会以及自身优劣势基础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才能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道路上提质增效。

要紧密结合总体规划,切实搞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谋篇布局。明确哪些要加速发展,哪些要循序渐进,哪些要蓄势待发,哪些要维持保护,哪些要萎缩舍弃;明确“主业不偏离,辅业不冒进,结构多元化,资源集约化”的发展基调。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客户的拓展与服务,抢占可靠性产业发展高地和市场机遇。

“聚集效应”发挥“融”的资源优势

紧抓发展机遇,按照推进产业化、提升产业规模的思路,以规模化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不断促进上下游产业链的完善和拓展,促进可靠性保证能力升级。

建立健全市场营销体系,构建市场营销网络,加强战略合作关系管理,牵引产业发展。研究确定品牌总体架构和品牌价值评价标准,着手培育知名品牌和服务。

不断夯实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基础建设。为更好地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力推动军工技术在民用产业中的转化应用,顺应军民融合发展趋势,以“服务军工、面向社会”为导向,逐步实现军工技术与民用产业的接轨,完善军民融合技术产业链,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格局。

充分发挥航天科工总部统筹协调作用,根据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通过互访、联建、培训等形式,将中心、分中心、科研院所、企业的各类优势资源有机融合,搭建资源共用、项目共建、成果共享的平台,形成对国民经济具有带动作用、对军品能力具有坚实支撑的高技术产业群。

在运用好市场机制基础上,促进科技资本与产业资本结合,使军工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与军内外企业的资产优势、产业化管理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走出一条具有军工行业特色的科技与经济结合,科研与生产结合的道路。

“双创新”体系激发“融”的活力

体制创新是实现民用产业高速增长的内动力。针对核心产业发展需要,围绕共性和关键技术,与高校、企业加强合作,组建跨行业、跨地区的技术研究应用中心,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积极建立有利于全方位军民融合的宏观管理体制,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以经济指标、军转民项目立项、成果转化作为考核内容,将军民融合纳入部门重点考核,逐级签订责任书,落实主体责任;深化与行业一流科研院所对标管理,以短板考核促管理提升;在充分调研借鉴优秀企业营销案例的基础上,建立三级市场营销体系和激励机制,提升市场营销精细化管理。

科技创新是军民深度融合的催化剂。由于军工领域的特殊性,军工企业在进入民用领域时会面临一定的风险,这就需要政府的管理与指导。加大军民两用技术专利的申请、授权、保护和推广应用,参与相关标准的制定,强化标准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有效形成产学研良性互动。

“零缺陷”工程提高“融”的含金量

在民用产业管理上推进零缺陷工程,牢固树立用户至上意识,将民用产业纳入军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将技术要求、质量控制、节点进度、安全可靠等要求置于统一的标准规范下,使军品研制与民用产业同策划、同落实、同推进。

健全质量诚信体系。积极履行服务承诺,认真开展用户满意度评测,接受顾客监督。建立人员质量信誉积分制度,提高诚信素质和职业服务标准,以诚信赢得质量信誉,赢得顾客信任,赢得企业形象,赢得产品市场,走好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提升军民融合的含金量。

立足自身优势体现“融”的特色

2015年,航天科工着力发挥战略引领作用。科学谋划未来发展,研究形成航天科工“十三五”综合、专项、专题的规划(草案)。结合规划论证,修订航天科工《发展与改革总体指导意见》,制定智慧企业建设总体方案。 积极推进“私有云”平台建设、新材料及其先进工艺技术和应用研究论证。构建自主可控计算机系统和应用产业联盟,加快市场化推广应用。加强航天防务领域战略性项目和重点项目论证,深化信息系统安全方案论证。力争机器人产业发展平台建设等得到国家认可,增强企业竞争力与运行活力。进一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云制造技术和应用,提高制造资源使用效率,发挥“私有云”平台资源软整合的优势。以云制造产业公司为核心,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广泛运用云平台技术,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借助市场化手段构建新型产业链产业群,整合社会设计、工艺、制造、试验、物流、营销渠道资源,打造航天高技术特色制造业生态环境,做强做优做大装备制造业。加强新技术研发和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进量子、太赫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自主可控计算机、超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研发体系建设。着手建立民用产业重点领域先导技术研发体制和机制,抓好国家科学重大仪器设备开发等项目实施。 探索适宜民用产业各板块发展的差异化商业模式,从单纯销售产品向销售产品+服务转变。务实开展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建设。

(作者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猜你喜欢
科工民用军工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〇一所
民用直升机在反水雷中的应用探讨
本资民用 切莫为殃
当代陕西(2019年22期)2019-12-18 05:32:20
民用安防的新势力
雄安新区 河北军工新未来
军工文化(2017年12期)2017-07-17 06:07:54
民用GPS自主式欺骗技术与应用
电子测试(2017年23期)2017-04-04 05:06:54
华电科工的生存秘诀
能源(2016年3期)2016-12-01 05:10:57
顾帅圻:将“军工范儿”进行到底
中国汽车界(2016年1期)2016-07-18 11:13:36
军工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军工文化(2016年4期)2016-06-22 16:22:15
热烈庆祝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成立57周年
太空探索(2015年11期)2015-07-18 10:5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