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依法治国背景下用底线思维推动职教发展

2015-10-13 12:49鲍丽雯
教师·中 2015年9期
关键词:教书育人技能型底线

鲍丽雯

201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治国理政方略,这是改革开放至今执政党具有总结性的政治纲领,而不是尝试性的权宜之计,对包括职教工作在内的各项工作均具有全面深刻的指导意义。

近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提高底线思维的能力,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当前形势,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从“依法治国”的大背景,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底线思维,不难发现两者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所谓“法”即每个人行为之底,每个企业、机构、社团规范之底,不可逾越和打破。将底线思维运用于实践,的确有助于我们理清工作思路,找到工作重心,坚定发展方向上的定力和自信。

当前,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一样,正处于转型升级的二次“赶考”期,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逐步凸显,办学定位模糊、办学理念失范、办学体制不畅、办学质量不高、办学监督缺位。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评价,也挤压着职业教育的生存空间,可以说有悖于职业教育“出发”的初衷。如何化解矛盾,破除难题,推动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我们不妨运用底线思维重新审视职业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从根本着眼,从基础着手,更科学有效地开展工作,避免发生方向性错误。

一、守底——守住教书育人之底

2006年教育部出台的16号文件让职业教育开始了从“层次”到“类型”的转向,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宽广的舞台与空间。然而,转向的过程是艰难和曲折的,转型过程中始终面临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在这个特殊类型的教育领域中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也可以视为职业教育的寻底之路。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曾先后被定位于“高技能人才”“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等理念。相对于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不少人认为职业教育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教育过程中的职业导向与技能培养,注重培养对象的实践操作、应用能力、专业技巧。这本无可厚非,然而在实践中,这种普遍而流行的理念不知不觉发生着改变与曲解,特色“进化”为目标,注重变成了唯一:一些职业院校片面把专业技能的培养等同于人才培养目标,甚至于把学院当作单纯的实训工厂或技能培训中心,抛弃了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理论素养的培育,完全忽视了培养对象综合素质的发展与职业人格的塑造。恰如我们熟知的: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即便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也会变成谬误。这种“一点论”的思维取向与预成性的思维方式漠视了培养对象的人文关怀与主体特性,禁锢了培养对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空间,导致了职业教育竞争力的低下。

不言而喻,这种理念最大的缺陷在于它突破了一切教育最后的防线——教书育人之底。教书育人作为教育的天职,是不分中等还是高等、职业还是普通的,这既是社会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也符合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如果守不住这个底,所谓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的也会成空。所有关于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满意度调查中,都证实了这一观点。调查显示:企业虽然也指出了毕业生专业技能的不足,但更多的不满都指向职业精神的严重缺失,表现在不爱岗敬业,缺乏团队精神,对人对事冷漠,只注重短期利益,不能吃苦耐劳,缺乏对企业的忠诚度,等等。这是职业教育忽视综合素质教育、没有守好教书育人之底产生的恶果。所谓职业精神,它植根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之中,它是人的生活态度在职场中的外在显现,我们只有持之以恒地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职业精神的缺失问题。

底线思维看似保守,实则内蕴积极进取的辩证法,守好了教书育人之底,实则能极大地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思想影响动机,动机决定行为,当我们的学生有了社会责任意识,富于同情心与正义感,意志品质不断提升,懂得感恩,才能突破狭隘的个人主义,在学习中发挥积极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也只有这样的学生,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

所谓底即与法一样,具有不可突破、不可背离的性质,面对底之所在,不容置疑,没有商量的余地,可见只有确立了底方能守好底。总之,我们应将守住教书育人之底上升到每个教育工作者人生信仰的高度,这样不论社会需求如何变化,专业设置如何变迁,同业竞争如何激烈,在面对教书育人这一根本点上,才会拥有社会急剧转型期教育所需要的定力,始终如一地坚守教育底线。

二、筑底——构筑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之底

如果说教书育人是一切形式的教育的大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则构成职业教育的生存之底,这个底可以说是职业教育存在的理由和前提。以育人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和以市场为导向的技能教育构成职业教育的两翼,两翼丰满才能展翅飞翔。

底线思维不仅不保守,而且是一种立足现实的前瞻性思维,它要求我们不为短期利益所左右,抛弃急功近利的机会主义思想,万丈高楼平地起,筑牢基础只为砌得更高。

如何构筑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之底,与其说是认识问题,不如说是实践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总结历史,立足现实。

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教育改革步伐并生于职业教育的缘起,十几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取得了不少成效,也走了不少弯路,背负了不少误解。如在噪于一时的教育产业化改革观念的指引下,民间资本曾纷纷进军职业教育领域谋利伐名,其结果已然是有目共睹;又或在专业对接市场需求的改革上不顾院校实际,一无师资队伍,二无场地设备,三无经费支持,盲目增开“朝阳”专业,实行“三无”办学,招致学生激愤、社会诟病;还有在国家主导的教育扩张期,各级院校抢占地盘,为一时繁荣所迷惑,导致热门专业遍地开花,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实则许多院校所开专业基础不牢,一遇寒冬,生源趋紧,方知资源错配,上下两难。

用底线思维审视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除了始终如一地守住教书育人之底外,无非重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二是专业与市场的对接问题。解决好了这两个问题,可以说就守住了职业教育之底。职教队伍的建设远比普教队伍的建设难,对此要有充分认识。职教师资队伍由附属于普教师资队伍而来,要完成自身属性的转变,不仅要求像普教那样在教学理念、内容、形式上进行改革,更重要的是完成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重点落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上,实际上要求教师完成“双师型”的转型,而这种转型不经过较长时期的努力是不可能完成的。

从实践来看,专业与市场的对接之路也异常艰难。一是市场需求处于变化之中,专业内容必须随之而变;二是对接需要企业的主动配合,而从目前现实来看,学校一方不论是自身定位的内在要求还是生存的考虑,已较充分认识到与市场对接的重要性,相比之下,企业一方则显得较冷,缺乏主动性。

由此可见,虽然职业教育的转型之路已走过了十多年,但仍处于筑底的阶段。这要求我们的教师队伍以教改科研为常态,不断学习新知识,紧跟时代步伐,而且还要放下身架,主动地、多方面地、不间断地与企业接触,到企业挂职锻炼,了解他们的问题与需求,并尽可能说服他们不要短视,要建立人力资源是最重要资源的共识,在互动合作中共赢。只有职教工作者实现了面向市场要求的转型,学校与企业的双向互动完全打通,职业教育的筑底才可以说基本完成,才走上了一条正确的康庄大道。

三、托底——托住向全社会提供基础人才之底

一国产业的崛起虽然需要高端技术人才的创造与卓越企业家的引领,但其基础必须建立在大量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工人之上,这已为举世皆知的“德国制造”所充分证明。德国成功地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很好地解决了职教与产业的对接问题,从而为“德国制造”奠定了基础。

中国今天已站在了产业升级的十字路口,过去我们依靠廉价劳动力及后发优势成为制造业大国,但远非制造业强国,要想实现由“大国”向“强国”的跃升,产品由低廉取胜化为以质量取胜,必然需要一支庞大且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工人队伍,这是我国走向全面崛起的人才之底,打造并提供这类人才即是历史与现实赋予高职教育的使命。

然而在至今为止的现实中,这一使命却成了职教不堪承受之重。我国虽然早就明确了职教的定位,然而在整体上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始终处于边缘化的地位,最主要的表现是职教生的来源基本都是高考中的失败者,高校扩招不断挤压职教的生源,以致所有的职校拼命挤入普通教育的行列,即所谓的“专升本”,结果是大量的所谓本科生因缺乏操作技能“毕业即失业”,而企业大量需要的技术工人则严重缺乏,质量也不高,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教育改革所犯的严重错误。职业教育一方面要完成教育性质的根本转型,而另一方面面对的却是原有高考制度安排下处于末位的落选者,这部分学生的基础素质姑且不论,“要命”的是高职院校成为大多数高职生的无奈选择,他们入校后的学习主动性与生活热情可想而知,每个职教工作者对此都有切肤之痛。这种局面的形成与制度安排、传统观念、社会舆论密切相关,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可喜的变化终于在2014年出现了。2014年教育界发生了两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其一是取消高考的文理分科,这必将有力改变诟病多年的应试教育,促进综合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其二是重新划分职教与普教的比重,大幅度提高职业教育的范围,从根本上改变现行教育格局。依据2014年国务院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职业教育院校在全部教育中的占比将从现有的55%提高到70%~80%,这不仅意味着1999年大学扩招后已“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返回原有属性,而且原有的一些本科院校也可能反向向高职院校转变。随之而来的改变还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历进阶之路也将彻底打通,新型职业教育不再是层次教育,而是类型教育。类型教育将人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学术型,一类是技能型,技能型人才也会有硕士、博士,这种具有革命性的教育改革势必改变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歧视,也将吸引大量优质生源,使职业教育不再是大量学生的被动无奈选择,而是面向人人,扬长避短的选择。

认真学习和领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不难发现,我们以底线思维认识并进而推动职教工作与决定精神一脉相承,完全符合新型职业教育的要求,我们有理由展望并且相信,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进行,新型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地位将逐步得到全社会的肯定和提升,大量学子将把选择接受新型职业教育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主动选择,大量企业也将不断参与到联合办学的队伍中,助推职业教育加速完成自身的定位——既守好教书育人之底,也构筑好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之底,最终托住为我国产业升级输送基础人才之底,完成社会和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教书育人技能型底线
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
——丁德馨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教书育人
真相与底线
戈恩被捕:底线不可碰
篆刻
守住我国粮食安全的底线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试论民办高校教书育人的途径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