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霞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话题。近年来,我国就环境问题相继提出了环境教育、环境宣传、绿色环保、低碳生活等内容,其目的在于引起人们的重视,保护生态资源。学校作为宣传教育的主要阵地,要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根据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环境教育并没有作为单独的学科独立出来,而是渗透在其他学科中。高中地理与环境密切相关,是渗透环境教育的最佳学科,因而地理教学就成为当前中学开展环境教育的主要方式。
当今社会的发展方式表现为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这就决定了环境教育的迫切性。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下,高中地理教材是以人与环境的关系为着手点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结合地理知识,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环境教育。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环境教育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一、营造环境教育课堂氛围
特定的课堂氛围是环境教育的有效教育素材。因此,教师可利用班级文化,为学生营造特定的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环保意识。高中生有着较强的选择性和独立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地理教材知识,打造“生态教室”。
例如,在教学“环境保护”这部分内容之后,教师可将学生进行分组:第一组负责教室走廊中的环境保护宣传,如设立环境保护宣传海报、粘贴环境保护标语、绘制环境保护系列画作、张贴环保照片等,打造环保走廊;第二组负责教室内部环境的设置,以环境教育为主,建立班级“环保一角”,设计环境保护的宣传方案;第三组负责教室内其他角落的环境保护宣传,如张贴绿色环保小标识、摆放绿色植物等,打造环保教室。
又如,教师可在重大节日,如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组织学生开展系列宣传活动、主题班会等,陶冶学生情操,传递环境保护正能量,从而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二、优化教材内容,启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高中地理教材包含大量的人与环境关系的知识,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并形成一定的环保意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单调地向学生讲述当前的环境问题,以及环境保护措施,这不仅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也无法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环保意识。
教材中的知识是“死”的,但学生身边发生的事却都是“活”的,因此教师要利用环境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搜集环境保护的资料,重新整合教材内容,优化教材结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形成环保意识。
例如,在教学“环境保护”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人与资源、环境之间的问题,并让学生就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的措施、防治的方法等进行自主探究、分析、总结,从而使学生真正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会保护环境。
三、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单纯的理论知识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要想从根本上强化学生的环境教育,教师就必须加强学生的环境教育实践,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地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可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理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将环境保护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例如,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地方,让学生亲身体会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启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进行调查,搜集数据,认识环境问题的危机性;鼓励学生做环境宣传志愿者,传播环境保护正能量。这样,学生就能通过实践,端正学习地理的态度,形成正确环境观,增强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总之,社会的日益进步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学生是将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而对其进行环境教育非常重要。环境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深化学生的环保意识,促使环境教育成为学生的终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