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蓓蓓++吴俊++杨文俊
在仙山琼阁的武当山下、烟波浩渺的汉江之滨,有一个闻名全国的汽车城——十堰。十堰市位于湖北省的西北角,属广义的秦岭巴山,亚热带季风气候。受海拔、坡向等地形地貌影响,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山地小气候特征明显,为多种经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但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十堰的土地资源比较稀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坝区、库区、主要移民区和核心水源区,十堰市18.2万移民外迁内安.15874.6hm2土地被淹,其中.3501.75hm2专业蔬菜基地沉入库底。市委、市政府把“菜篮子”工程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及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基础性工程,狠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蔬菜基地建设,促进了十堰蔬菜产业的阵痛重生,也带动了十堰蔬菜产业的转型升级。
十堰市蔬菜办公室副主任肖学理同志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蔬菜板块规划布局及各地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农技推广方面的杰出典型。2010年9月21日,十堰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新建蔬菜基地项目规划在郧阳区柳陂镇正式启动实施。以此为标志,全市各级咬定目标、克难攻坚,改田造地、移土培肥,全面打响了编织“菜篮子”的攻坚战。
郧阳菜农巧读书情系杂志三十载
在十堰市蔬菜办公室秘书科副科长吴俊、郧阳区蔬菜办公室主任李明杰同志的陪同下,记者一行来到了攻坚战“第一战场”的代表——柳陂镇柳绿果菜专业合作社。
一走进柳绿果菜专业合作社的办公室,就在显眼处发现了满满几筐《长江蔬菜》,“又是一位老读者!”《长江蔬菜》市场开发部杨主任惊喜地说到。详谈后得知,朱春芳从1986年开始种菜,当时他作为生产队的队长带领村民们发展生产,但因缺少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在生产一线遇到很多困难。于是,从1987年开始朱春芳便在邮局订阅《长江蔬菜》和其他同类科技报刊,这一订就是28年:经过长时间对比,将《长江蔬菜》作为自己的“最爱”,生产中遇到难题就翻阅,从中寻找答案。近30年的时间他从杂志里面寻找新品种和病虫害防治的相关信息,受益匪浅。让人佩服的是.朱春芳活学活用,自己动手给每一期杂志作书签,以便在生产过程中遇到问题可第一时间找到解决办法。不仅他自己学习,社员们也经常向他借阅,学习杂志上的知识,办公室也成了一间小小的图书馆、档案室。
柳绿果菜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品种有番茄、黄瓜、茄子等,在旺季13.34hm2的番茄一天产量就达5万kg。现如今,合作社规模达到33.35hm2,社员200多人,蔬菜种出来完全不愁销路。新鲜的蔬菜直供十堰市区,让市民们吃上绿色安全的放心菜。
奇思妙想招数多生态循环巧发展
第2天,十堰滨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良勇带领记者考察了其“兄弟企业”——郧阳区宏阳生态养殖有限公司。
养殖场的洪洋林总经理介绍:“养殖场每年生猪出栏量2.6万头,每天产生约100t废料,粪便如何处理成为难题。在十堰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积极响应政府提倡的无害化排放号召,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高标准建设了沼气工程。”随后,王总接过了话茬:“在以前,这些废料对于养殖场来说是垃圾,现在却变成了我们蔬菜基地的宝贝!”
“山头上养殖生猪产生的大量粪便通过管道输送到化粪池储存罐,经发酵之后产生的沼气免费供给当地村民们作清洁燃料使用,沼渣则通过管道自流直接输送到山脚下的蔬菜、茶叶、果树基地作有机肥。”说话间记者一行便顺着山路一路向下,来到位于山脚的郧阳区及时雨蔬菜专业合作社,考察新建的标准化蔬菜基地的生产情况。
王总打造生态循环农业可不仅仅只有这一个“奇思妙想”,他还将山间水库的水源用于灌溉,生产品质一流的蔬菜。目前,蔬菜基地流转土地面积达38686m2、新建标准化大棚900多栋,未来目标是发展到100hm2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集种植、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十堰滨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郧阳区及时雨蔬菜专业合作社联合郧阳区宏阳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共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采用“猪一沼一菜、果、茶”的模式,既处理了养殖场废料,又解决了蔬菜基地有机肥来源,实现了资源效益最大化。
“好香口”牌无公害蔬菜打造郧西蔬菜名片
郧西县把香口、天河两河流域建成了高标准的蔬菜基地长廊,形成新的农业观光示范园区。在郧西县蔬菜办公室副主任李蔚军等同志的陪同下,记者来到郧西县香口乡兴农蔬菜专业合作社和好香口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考察,其旗下的“好香口”牌无公害蔬菜远近闻名。
据兴农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袁根鸿介绍,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1月,由郧西县香口乡农民、蔬菜经营大户牵头发起,现有100多户社员,基地面积86.71hm2。从2005年起,他就开始在邮局订阅《长江蔬菜》,从中了解新品种和新技术,并亲自引种试验,成功后再向社员推荐种植。近年来,合作社通过抢抓十堰市南水北调新建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和“菜篮子”供应基地建设的机遇,采取“合作社+公司+基地+社员”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与社员签订蔬菜种植合同,免费培训指导农民种植,年产蔬菜总量达6000t.年产值达1500万元。2014年,由兴农蔬菜专业合作社申请的“好香口”集体商标注册成功,填补了鄂西北地区该类商标品牌的空白。
在好香口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董事长王建林,他的蔬菜基地内种有20多种蔬菜,主要有番茄、茄子、黄瓜、辣椒等,光是西葫芦种植面积就高达80040m2,长势十分喜人。因“好香口”牌产品获得农业部无公害蔬菜认证,加上蔬菜品质好,商品深受消费者喜爱,一进入十堰市区、郧西城区就十分抢手,收入非常可观。
据了解.香口乡蔬菜基地由武汉市重点帮扶建设,捆绑南水北调、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蔬菜基地建设等项目,带动集中连片建设施蔬菜基地66.7hm2、露地蔬菜基地266.8hm2。该项目既拓宽了当地农民增收渠道,又扩大了城区居民“菜篮子”供应基地,为郧西县蔬菜产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竹溪琅谷细雨: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
竹溪县千亩设施蔬菜基地是十堰市第三批南水北调设施蔬菜基地建设项目,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原则,把基地按高效设施蔬菜种植区、高科技育苗区、冷藏保鲜区、市场交易区、仓储物流区、综合培训区等进行规划建设。“菜篮子”工程是民生工程,是提高市民幸福指数的惠民工程,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千亩蔬菜基地,并多次深入建设基地现场考察。
据浪谷细雨技术员左东明介绍,基地流转土地80hm2,其中蔬菜53.4hm2.林果23.4hm2.交易市场及综合服务区3.2hm2,计划总投资7900万元,分2年建成,现在正在边建设边产出。基地内常年用工有200多人,旺季用工量达到300多人,附近7个村的村民都来打工,为政府解决了村民们的部分就业难题。
一路上记者看到,基地分南北2个生产区,南边是隧道日光温室和单栋钢管结构大棚.北边是连栋钢管结构大棚和单栋钢管结构大棚。连栋钢管结构大棚适合秆类作物种植,机械化程度高:隧道日光温室适合种植越冬菜,可在冬季为市民提供新鲜蔬菜:单栋大棚适合四季多品种种植,丰富了蔬菜品种,提高了蔬菜产量。基地请了两个技术员,分别来自山东和郧阳,目前也在培养“土专家”队伍,加强技术人才储备。
按照规划,基地可每年生产鲜菜5000t以上。基地的高标准建设不仅是设施蔬菜生产所需,沼气工程提供的沼气可免费供给村民使用,同时解决了蔬菜基地有机肥来源的问题。蔬菜基地可为周边村民提供服务、改善村庄环境、让村民们共同受益。
好山好水育好菜竹山太河蔬菜香
竹山县蔬菜基地建一片、成一片,经济效益明显。短短2年时间在县城周边建成高标准设施蔬菜基地80.04hm2.并在县城黄金地段划拨6670m2地块建设蔬菜直销市场。其中,文峰乡太河设施蔬菜基地(太河蔬菜育苗中心)是十堰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新建蔬菜基地第3批项目,也是竹山县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设施蔬菜基地。
一走进太河设施蔬菜基地.就听到太河潺潺的流水声。太河水清澈甘冽,蔬菜基地就沿着河水边铺展开来,灌溉水源得天独厚。此外,山区的小气候明显,昼夜温差大,所产蔬菜糖分多、甜度高。太河蔬菜基地的发展建设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基础设施建设、引水灌溉、运输销售等各环节总计投入1000万元。政府在竹山城西建立了农贸市场,设有4个门面专门销售此地生产的蔬菜。
据太河村书记曾华文介绍,太河村共有444户村民.由7个种植大户组建成立了竹山县太河蔬菜专业合作社。现在蔬菜基地的设施蔬菜面积共有98.72hm2,主要种植萝卜、白菜、马铃薯等。其中,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3.34hm2,设有196栋大棚,按照最低667m2产量1000kg计算,单是马铃薯产量就达200t.产值40万元。如此大面积的蔬菜基地每天需要约30个人工,由蔬菜生产部的领头人负责监管,既解决了蔬菜基地用工问题,也带动周边村民增收创富。
基地的马铃薯收获以后,曾书记透露了种植西瓜的想法。《长江蔬菜》市场开发部主任杨文俊建议在基地多引进几个品种试种.看哪一个品种表现好、适合当地土壤及气温环境,选定一个品种之后下一年再大面积种植,同时还可充分发挥竹山县山区昼夜温差大的天然地理优势,种植“特、新、优”的西瓜品种,保证蔬菜安全和品质的同时,积极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无公害品牌,推动蔬菜产业升级。
耳菇之乡房县全力打造中国食用菌强县
房县位于湖北西北部,十堰市南部,以“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而得名。该县处于“食用菌生产黄金线”上.是闻名遐迩的耳菇名县。在房县农业局副局长陈朝晖的陪同下,记者来到位于房县化龙镇长望村的蔬菜基地。
该基地由3个业主合作建成,占地面积33.35hm2.近300个大棚。其中白色大棚种植番茄、黑色大棚栽培着稀有菌种——羊肚菌。羊肚菌又称羊肚菜、羊蘑,是珍贵的食用菌和药用菌之一,其味道鲜美,有极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其栽培所需条件苛刻,因此数量稀少,市场售价远高于普通食用菌。
据相关负责入介绍,羊肚菌是2015年从外地新引进的品种,适合当地的栽培技术还处于摸索阶段,当地采取订单方式生产羊肚菌,只愁种不愁销,市场前景相当看好。羊肚菌的栽培面积在基地共有13.34hm2,由于是第一年引进,具体的产量和效益还未知。
近年来,房县县委、县政府将食用菌确立为房县的支柱产业,对食用菌的生产紧抓不放,食用菌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椴木食用菌常年保持在20万架以上,仿生态袋料食用菌超过2000万袋,食用菌干品产量5200多t.产值约4.8亿元,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而房县耳菇则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十堰市十大名片之一。房县不仅充分发挥食用菌产业优势,而且将食用菌产业培植作为房县经济的新增长点,推进了当地现代农业的稳步发展。
鄂西北蔬菜育苗中心高科技十堰益合农业
鄂西北蔬菜育苗中心位于十堰市张湾区柏林镇柏林村,是十堰市最大的规模化、集约化育苗基地,也是全省发展最早、规模效益最好的温室蔬菜育苗基地。该基地始建于1998年,占地6.67hm2,建设有标准的冬暖式日光温室98个。近几年来,张湾区不断增加投入,完善育苗基地的基础设施,提高科技含量,调整育苗品种,提高育苗质量。现在,基地年育苗蔬菜品种达到25个,数量在600万株以上,直接产值300余万元。
育苗中心的菜农探索出了早春育苗与蔬菜生产相结合的模式,使每个大棚年纯收入达上万元。中心不仅满足了十堰辖区的蔬菜种苗需求,而且还远销十堰周边县市及陕西安康,湖北襄阳、保康,河南等地,为十堰城区、鄂西北地区乃至周边省市蔬菜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丰富了市场供应,并为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夯实了基础。鄂西北蔬菜育苗中心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精细化管理,现已形成了蔬菜育苗、种植、销售的产业链。据了解,截至2014年底,张湾区蔬菜专业基地面积达1040.52hm2.总产量11万t.对保障城区蔬菜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接着,在黄龙壹号生态园记者考察了十堰益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参观了番茄、奶油生菜、草莓、芹菜无土栽培园区,就蔬菜的无土栽培生产和水肥一体化系统运行管理进行交流。
据董事长程立新介绍:公司从荷兰引进了世界最先进的温室设备及计算机系统,主要从事高新技术农产品的种植和推广,将现代农业科技展示示范与农业旅游观光相结合,同时在发展高科技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上进行探索。公司正计划在市内各高档小区推广智能配送柜,市民可申请加盟成为益合会员。凡会员可登陆益合电商平台,益合农业将配送无公害农产品至所需市民的小区,并存放至益合农业智能配送柜中,由市民凭密码自取。智能配送柜有冷藏冰箱,可确保果蔬的新鲜。
科学发展重培训造福一方种植户
考察完十堰近郊蔬菜基地后,前往本次十堰地区的最后一站——丹江口市,走访了丹江口市蓝翔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13年10月,以开发生态、观光及绿色农业为主,目前流转移民土地23.345hm2用于发展绿色有机大棚蔬菜,其中设施蔬菜6.67hm2,露地蔬菜16.675hm2,计划总投资2000余万元,分3期完成。
在公司的观光采摘园,一栋栋标准、整齐的冬暖式日光温室沿着马路排开,主要生产辣椒、番茄、茄子、黄瓜等蔬菜。基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打造绿色、环保、无公害的“太极峡”品牌蔬菜,年产量100万kg,产品主要销往武汉、西安等省会城市。
随后,在该公司的办公楼里,看到了4间宽敞明亮的培训教室,据介绍,蓝翔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非常注重对农户的培训,常年聘请山东寿光的蔬菜大棚种植专家进行生产指导。通过培训传播科技知识,带动农户科学发展蔬菜产业,切实履行“培训一人、成功一户、带动一片、造福一方”的企业宣言。
后记: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菜篮子”工程,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十堰的蔬菜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一段艰难而又光辉的历程。面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机遇和挑战,十堰人民把压力转化成动力,重新开辟土地发展蔬菜生产。一份辛劳一份回报,如今全市累计新建蔬菜基地3715.19hm2.菜地保有量达到27347hm2.形成了张湾区黄龙镇、郧县柳陂镇、郧西县香口乡、竹山县溢水镇、丹江口市丁家营镇、房县大木厂镇、竹溪县城关镇等20多个千亩以上新基地。顺利实现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5年再造3333hm2蔬菜基地的任务,把淹没的“菜篮子”又牢牢地抓在了手上。特别感谢十堰市人民政府蔬菜办公室夏树应主任和肖学理副主任的大力支持.长江蔬菜杂志社一行在十堰的考察调研之旅见证了库区人民的牺牲奉献精神.也见证了十堰蔬菜产业在南水北调历史发展阵痛下的涅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