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尊重劳动者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5-10-12 11:08张华李晓衡
桂海论丛 2015年5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邓小平

张华++李晓衡

摘 要:尊重劳动者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赋予劳动者独立人格,解放劳动者;承认劳动者个人利益的合法性,关心劳动者的生活;尊重劳动者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劳动者个性等内容。邓小平的尊重劳动者思想在当今仍具有重要的价值,是深化我国分配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有助于更好地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我国党和政府改善民生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邓小平;尊重劳动者;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5)05-0020-05

尊重劳动和劳动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尊重劳动和劳动者思想的源头可追溯到五四运动之前,当时倡导“劳工神圣、劳动光荣”的思想已经在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心中萌芽;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于1943年在延安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劳模大会,曾经在旧社会当牛做马的劳动者此时此刻感受到了无限的荣耀和尊重。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都非常尊重劳动和劳动者,曾经赴法勤工俭学的邓小平亲身参与劳动并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价值,自然也毫不例外地非常尊重劳动和劳动者,他的尊重劳动者思想非常具有远见卓识。认真研究邓小平的尊重劳动者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重要意义,还有助于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为实现党提出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邓小平尊重劳动者思想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一生重视劳动,热爱劳动人民。他始终强调要以劳动者为本位,解放劳动者,尊重和关心劳动者,要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尊重劳动者的首创精神。邓小平尊重劳动者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赋予劳动者独立人格,解放劳动者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它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阐明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即以劳动者为本位,解放劳动者。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就在于要真正解放劳动者,劳动者要具有独立人格,真正翻身做主人,而不再依附于国家、企业。这具体表现在:一是一切依靠劳动者,要依靠广大劳动人民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广大劳动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二是要“消灭剥削”,即改变以往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社会中掌握生产资料的人即统治者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强制关系,解除以往剥削社会中劳动者个人对统治阶级的人身依附关系,改变劳动者仅仅是实现统治者利益的工具的从属的和被压迫的地位,让劳动者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主人,即要让劳动者享有独立的社会人格、思想人格。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已得以确证,他们具有自由意志,劳动者个人的价值“不再是实现社会经济和政治要求过程中的媒介要素,而是社会发展过程的出发点和复归点。换句话说,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要以劳动者的意志和需要为转移,劳动者个人意志和需要的总和制约着社会活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目标的实现要以劳动者个人的自由个性作为中心,劳动者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享受者,不再是单纯的生产手段。”[1]8劳动者与企业、国家之间要形成平等的经济关系,国家政府要真正营造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和权利平等的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劳动者平等地参与一切经济活动和每一个经济过程,并平等地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三是要“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摆脱“以资本为本位”,资本主导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面,而应实行尊劳制度,劳动成果分配主要依据劳动好坏,劳动贡献,技术高低,而不是看拥有资本的多少。如果仅仅依据资本的多少来分配收入,那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按资分配”,这将必然损害劳动者的利益,必然导致劳动者被剥削被压迫从而附属于资本的境地,也必然导致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导致两极分化。而邓小平提出的“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正着力于改变资本本位制度,实行尊重劳动者制度,一切依靠广大劳动者,一切为着劳动者,着力缩小贫富差距,改变劳动者以往的贫困处境,实现全民富裕。广大劳动者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理应享受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成果,理应分享劳动者应得的经济利益和经济权利。也就是说,劳动者应享有独立的经济人格,所谓独立的经济人格,就是指“在经济过程中劳动者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平等地与企业、国家发生各种经济联系,在经济过程中运用获得的必要权利,为实现自己经济上的利益独立地发生作用”[1]8。享有独立的经济人格,即劳动者具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平等的经济身份和与企业、国家之间形成的平等的经济关系。劳动者不分贵贱,无地位高低之别,只有分工的不同,而且享有独立经济人格的劳动者有权自由支配自身的经济行为和自身应得的财产,应得到社会尊重,也应有权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经济发展成果。

(二)承认劳动者个人利益的合法性,关心劳动者的生活

计划经济时代,一方面,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化,社会高度一体化,国家不仅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权力于一身,而且是集体利益的唯一合法主体,个人利益附属于集体利益,“国家社会一体化可借用哈贝马斯的说法,即社会被国家‘殖民了。大一统的国家将公共社会分解为相对分隔而封闭的小社会,由国家的细胞——国家单位包办之。国家单位垄断了一切生产性资源、生活资源、公共管理资源和一切生存发展机会,个人在单位之外找不到任何安身立命的空间,从而将社会人统统转变为单位人。单位人的身份确证,就是他所在单位的政治社会地位和他自身在单位里的政治身份地位”[2];另一方面,“政治是社会的中心和主宰,经济与文化都只是政治的工具和附庸”[3]。质言之,计划经济时代是一个“集权化”和“政治挂帅”的时代,而个人利益始终处于从属甚至被忽视的地位,因而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邓小平一直以来都非常关心劳动者的生活,承认劳动者个人利益的合法性,认识到劳动者个人利益的满足是激发劳动者生产和革命热情的原动力。他说:“个人利益不是一个虚幻的道德伦理原则,不是人们的主观观念,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利益形态;不是未来生活的可能的符号,而是现实生活的客观物质基础。”[1]13endprint

革命年代,邓小平主张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减轻人民的经济负担和劳役负担,以劳动者为本,满足劳动者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在保障劳动者基本利益的基础上去从事革命和生产,而劳动者的利益满足是其革命和生产积极性的动力源泉。邓小平曾多次强调要保护劳动者的利益,为革命奠定群众基础。他说:“敌占区游击战争的主要任务,是保护人民利益,减轻人民(特别是本区本村人民)对敌的经济和劳役负担,……游击武装在活动中要考虑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照顾人民利益,凡是能够保护人民利益的事,应努力赴之;凡是可以招致敌人摧残人民的事,都应谨慎从事。”[4]55在邓小平看来,人民利益、劳动者的利益始终是第一位的,满足劳动者的基本利益需求,确保中国人民利益的实现是革命的前提和基础。当然,邓小平强调以劳动者为本位,尊重劳动者,保护劳动者利益,并不代表劳动者个人利益可以凌驾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之上,可以为了满足一己私利,而去损害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而是“照顾基本群众利益必须与团结对敌的利益求得一致”[4]57-58。也就是说,保护与满足劳动者利益就是谋求劳动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协调一致,就是要团结广大劳动人民积极投身于革命与生产,焕发其革命与生产热情。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也十分关心劳动者的生活。邓小平认为,吃、穿、住、行、用等最基本的物质资料需要的满足是广大劳动者的生产得以不断延续的基础和前提。劳动者最基本的个人利益的满足是激发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动力源泉。所以,要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首先必须为劳动者提供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一定要关心他们的物质生活。邓小平曾强调:“一定要关心群众生活。这个问题不是说一句话就可以解决的,要做许多踏踏实实的工作。比如钢铁工人劳动那样重,而蔬菜少、肉类缺,基本条件都保证不了,这样的问题就必须具体地去研究解决。这一点在工业多的城市要特别注意。有些干部不是喜欢养鸡、养兔、养鸭吗?如果把自己关心自己的这个积极性转到关心群众生活方面来,我想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还有在山区的三线工厂,那里的商业工作也要改进。我是四川人,经常听到家乡的工人反映,蔬菜少,肉类缺。不仅是四川,还有好多地方都有这个缺乏副食品的问题。应该采取一些措施。……现在搞重体力劳动还很艰苦,不搞好职工生活不行。”[5]27他指出,劳动者的工作异常艰辛,我们必须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要,要做到一切依靠劳动者,一切为着劳动者,要“用高度的热忱去关怀工人阶级的各方面,从政治上、文化上、生活和物质福利上去关心他们,不要忽略有利于工人的‘小事。要反对有些同志那种利用工人的错误观点,他们在困难时依靠,顺利时就不依靠;需要时依靠,不需要时就不依靠;口头上依靠,思想上并不依靠。他们要求工人的多,给工人的少。甚至有个别地方还在虐待工人,因而有的工人说:‘国民党时侯我们是牛和马,现在是马和牛。这些错误必须坚决纠正。”[4]175-176邓小平还反复强调:尽管我国当前经济比较落后,工人的福利不可能在短期内有飞速的增长,但这不能成为工会不关心工人福利的借口。工会必须努力保障工人的物质福利,要“努力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居住条件、饮食条件和卫生条件,同时要在工人中间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互助活动。”[5]138邓小平不仅关心体力劳动者的物质生活,也非常关心脑力劳动者即知识分子的生活境遇。邓小平在意识形态领域拨乱反正的伟大功绩之一,就是承认脑力劳动也是劳动的一部分,承认知识分子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他已深刻认识到知识分子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价值,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调动他们的劳动积极性,为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在劳动收入分配方面,邓小平反对平均主义,主张实行按劳分配,这就承认了劳动者的物质利益差别,承认劳动者个人利益的合法性,从而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他指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这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大家都要动脑筋想一想。所谓物质鼓励,过去并不多。人的贡献不同,在待遇上是否应当有差别?同样是工人,但有的技术水平比别人高,要不要提高他的级别、待遇?技术人员的待遇是否也要提高?如果不管贡献大小、技术高低、能力强弱、劳动轻重,工资都是四五十块钱,表面上看来似乎大家是平等的,但实际上是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这怎么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我看高温、高空、井下、有毒的工种,待遇应当跟一般的工种有所不同。工资政策是个很复杂的问题,要研究。”[5]30-31邓小平不仅关心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是否得到满足,还主张赋予劳动者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他认识到工人阶级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最主要的依靠力量,只有切实关照工人经济文化生活,赋予工人充分的民主权利,才能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中坚作用。他主张反对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实行管理民主化,赋予工人阶级充分的民主权利。“我们很早以前就提出了‘依靠工人,团结职员,搞好生产的口号,这是管好工厂的关键。我们不少的军事代表、工作组乃至工会干部,至今还不懂得这个口号。他们不去启发工人和职员的积极性,甚至对工人职员采取不信任的态度。有些同志还喜欢对于自己不懂的技术问题或管理问题,使用‘最后决定权。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经过整风之后虽然好了一些,但至今仍然是干部中的最大的毛病。不继续反对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我们就不可能做到依靠工人团结职员去搞好生产。”[4]176

重视劳动者个人利益是对劳动者的尊重、理解与关心,而且满足劳动者个人利益需求,是劳动者个人充分而自由地发挥个性的基础和前提,是集体利益得以实现的基础。若忽视个人利益的存在,而过分强调社会整体利益,往往会使集体利益丧失真实的基础,也会极大地压抑劳动者的个性的发挥。当然,邓小平强调要重视劳动者个人利益,并不代表个人利益就可以凌驾于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之上,而是坚决反对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惜损害集体利益的个人主义倾向。他说:“仍然要继续把经济搞活,发挥地方、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当然要防止盲目性,特别要防止只顾本位利益、个人利益而损害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破坏性的自发倾向。”[5]362endprint

(三)尊重劳动者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劳动者个性

改革之初,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很多人在观望,认为这是在搞资本主义,会彻底改变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但邓小平并未否定他们的做法,而主张要尊重群众意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认为只要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符合劳动者意愿的生产关系形式就可以大胆加以利用。他说:“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4]323农村的改革方案最初就是劳动者自己创造出来的,他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6]邓小平充分尊重劳动者的首创精神,为劳动者发挥其主体性营造了自由宽松的环境,这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劳动者的活力竞相迸发,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得以极大提高,广大劳动者从中得到实惠。

二、邓小平尊重劳动者思想的当代价值

当前,我国社会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对劳动群众利益的照顾方面还存在某些不足,比如我国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以邓小平的尊重劳动者思想为指导,邓小平的尊重劳动者思想充分体现了他对劳动者的理解和人文关怀,在当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有助于深化我国分配体制改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邓小平尊重劳动者思想强调赋予劳动者独立的社会人格、思想人格和经济人格,劳动者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理应彻底改变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平等地分享现代化发展成果,这为进一步深化我国分配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要让劳动者具有独立而又平等的社会人格、思想人格和经济人格,平等地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我们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必须公平地分好蛋糕。首先,要真正实现平等,真正做到以劳动者为本位,必须摆脱资本逻辑的控制和主导,劳动收入的分配不能主要看谁拥有的物质资本多,而要依照劳动质量的好坏、技术水平的高低和劳动贡献的大小来分配劳动收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社会对劳动者的人文关怀和尊重。其次,要增加收入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当前,我们应“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此外,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在理论上已得以确立,而在现实中如何唤醒劳动者“主人翁”意识,如何让劳动者真正发挥“主人翁”作用,获得独立的社会人格、思想人格和经济人格,关键在于充分赋予劳动者应该享有的各项权利,包括劳动力所有权、就业权、独立经营财产权、必要劳动首先实现权、与企业、政府之间的平等权、消费权益等,并为劳动者营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消除在一切社会活动中所设立的不利于劳动者的各种限制条件,真正实现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和权利平等,让劳动者平等地参与一切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等,让劳动者充分享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合法权益,真正实现公平正义。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7]

(二)有助于更好地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邓小平尊重劳动者思想强调尊重劳动者首创精神和劳动者意愿,听取劳动者呼声,这与党的群众路线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有利于更好地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首先,广大劳动者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应一切依靠劳动者。其次,广大劳动者扎根于社会基层,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不断创新的源泉,因而劳动者本身蕴藏着极大的创新潜能和创造力。我们不能压抑其内在潜能的发挥,反之,应鼓励之,应营造更公平更自由的社会氛围,为劳动者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发挥创造条件,动员广大劳动者运用其聪明才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作出巨大贡献。再次,我们应放手让广大劳动者在生产实践中去摸索,去尝试,并把他们在实践中所获得的一些宝贵经验加以推广提高来指导全社会的生产发展;最后,广大劳动者的集体智慧是无穷的,而任何一个领导者的精力和智慧都是有限的。面对纷繁复杂的局势,仅靠某个领导人对一个社会问题作出正确而英明的决策是极其困难的。因而,领导者必须善于总结广大劳动者在生产实践中所得到的经验教训,善于集思广益,并尊重劳动者,相信劳动者,密切联系广大群众。只有这样,才有利于领导者作出英明的决策。总之,我们必须尊重群众意愿,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聪明才智,让劳动者的活力竞相迸发,让社会财富充分涌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7]这是对邓小平的尊重劳动者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劳动群众利益的关照。endprint

(三)为我国党和政府改善民生提供了理论指导

劳动者个人利益是否得到满足制约着劳动者个性的发挥程度,也是能否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只有承认劳动者个人利益的合法性,并确保劳动者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合法权益的实现,切实改善民生,才能驱使劳动者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去,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同时,只有真正关心劳动者的正当的个人利益,才能缓解劳动者个人与企业、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才能增加劳动者对社会、对政府的认同感,才能促进彼此之间达成共识,从而实现社会和谐。以邓小平的尊重劳动者思想为指导,坚持尊重劳动者的原则,就要求国家政府或社会更加关心、尊重和理解劳动者个人利益,向劳动者个人利益倾斜,坚持走群众路线,一切依靠劳动者,一切为着劳动者,从劳动者中来,到劳动者中去,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听取群众呼声,呼应民众诉求,不断地改善民生,比如妥善安排就业,为广大劳动者开辟广阔的就业渠道;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关心广大劳动者的物质福利,让所有劳动者安居乐业,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尽可能地增加广大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改善农民工的生存条件,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让他们尽快过上富足的生活,最终实现全民共富;采取措施照顾弱势群体利益等。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要真正做到“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7]这些都是对邓小平尊重劳动者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当前党和政府对劳动者的尊重、关心和对民生的关注。而为了改善民生,党和政府在多方面作出了努力,比如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等等。当然,要求国家政府更多地关心劳动者个人利益,这种关心并非是单向的,劳动者在享有这些权利的同时,也必须自主地关心、理解和维护企业和社会的利益,因为个人利益最终要在企业和社会中得以实现。而要真正达到这种和谐的双向互动的关心,就要求劳动者个人、企业和政府都必须真诚,而不能只流于形式。当然除了双方都具有真诚的态度之外,还必须要有法制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赵学增.劳动与资本[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周全华.中国政治现代转型的轨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66.

[3]杨通进.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2):35-39.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责任编辑 任浩明endprint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邓小平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邓小平承认:林彪比他更能理解毛泽东的意图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