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的误区与真谛

2015-10-12 15:07黄思齐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5年10期
关键词:食养食疗误区

黄思齐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注重自我养生保健,简单易行的“食疗”“食养”更是受到人们的追捧。然而,随着信息流通更加发达和便利,诸多以讹传讹的“食疗偏方”也反映了人们对食疗的认识其实存在很多误区,纷纷陷入“吃,还是不吃,这是个问题”的尴尬境地。

秋冬季节,是人们饮食调补的大好时期,很多慢性病患者也把食疗作为辅助的治疗手段。本期特别策划旨在揭示食疗的真谛,帮您走出食疗误区,学会寓治于食,科学进补,实现保健强身、防治疾病的目的。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人的膳食结构也从过去的“吃饱求生存”向“好吃求口味”改变。然而,近几十年来国人饮食结构逐渐“西化”,饮食误区广泛存在,膳食结构变得不平衡,造成慢性病以井喷之势迅猛发展。因此,“吃好求健康”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传统食疗、食养受到人们的热捧。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人以为食疗就是按着某个方法或配方治疗某个疾病;认为食疗很容易,只要认识字随时查阅资料找到配方和方法就是食疗。在这种片面思想指导下,食疗配方和食疗知识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会变得一知半解、断章取义、面目皆非,导致治标不治本,旧病未除添新病的后果。

食物是“最好的药物”

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正确选择食物、合理调配膳食、用食物进行养生防病治病的知识。随着时代发展,这些原本集中掌握在医生手里的知识逐渐流传开来,许多食疗食养名方广为人知。但这些本应由医生酌情采用的医疗手段,在大众中失去专业指导而广泛使用时,却屡屡出现问题。如近年来曾有人听说饮醋对身体很好,于是每日饮用,结果时间不长便出现明显腹痛的症状,被检查出患上了十二指肠溃疡;另有人听说生吃芦荟可以排毒养颜,结果吃出大肠黑变而动手术割除。可见很多人是道听途说,盲目服用,将一些本属食疗范畴的方药当成食养方服用,遗祸不浅。这些都是不明食养食疗之别,妄加滥用而伤生的惨痛教训啊!

那么,到底何为食养,何为食疗?

食养原意指食物的营养、滋养作用,后扩展成为合理选择、制作、使用膳食而养生。中医食养的概念,针对的是非疾患人群,充分体现了中医预防为主的思想,讲究合理膳食,使其充分发挥营养保健作用。

食疗则是指食物的治疗作用,针对的是已患病的人,体现的是中医药食同源,食先于药的思想,是研究运用适当的食物,或运用食物配合药物,通过日常饮食的方式治疗疾病的方法。

中华中医药学会秘书长李俊德说:“所谓食疗,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给患者制定饮食配方,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这里涉及3个关键:患者自身情况,疾病特点,起辅助治疗作用。也就是说,食疗是个体化、辅助性的,不能大而化之,也不能代替治疗。

北京中医药大学营养学教研室周俭教授一直从事食疗的研究,她说,食疗也叫“食治”,在我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黄帝内经》中就提出“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明确了饮食调理的辅助意义;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第二十六卷专论食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载了谷物、蔬菜、水果类药物300余种,动物类药物400余种。

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温长路教授则打了一个比方:生姜是我们常见的食物,也是一种药材。我们把它当食物用时,要遵从食物的原则:配菜时稍微放些,可以去腥提鲜,喜欢吃姜的人可以每个菜都放点,不喜欢吃的人不放也没关系;我们把它当药物用时,要遵从药物的原则,比如受寒感冒的患者,可以喝点热姜汤,但这里姜的用量和饮用次数就有讲究。

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中医科教授晁恩祥格外强调,治疗的主体是药,食疗是“帮手”。比如海上的大船,需要靠船长指明方向,但也需要有大副协助船长顺利完成航行。但如果是一艘小船,可能一个人驾驶就够了。“这就是说,真正有病的人,尤其是那些得了重症、急症的,需要的还是药物治疗;如果处于亚健康状态,或是疾病后的调理,则可以首选食疗。”

近年来,国际营养学界对膳食指南的认识发生了方向性的转变,从过去以营养素为基础转向以食物为基础。“营养医学”、“营养药理学”等新学科纷纷出现,世界各国营养学家达成了一致的学术观点:食物是最好的药物!这一论断同我国中医理论“寓医于食”不谋而合,反映了中国传统“食疗”思想被西方广泛接受。

食疗也有可怕误区

当食疗的理念被一些所谓的“专家”神化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并通过书籍、电视节目、网络传播出去时,导致人们盲目相信一本书、一个节目、一种食物,不但不能“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还有可能“吃出新的病来”。对此,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指出,当前,有不少人被几个可怕的食疗误区蒙住了眼睛,如果不把相关问题弄清楚,恐怕以后还会有无数的人为轻率的“食疗”而付出代价。

误区一:食物都可以治慢性病。

食物、保健品和药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的“效力”不一样。食物性质平和,其中含药性成分少,这样才可以作为食物日常食用。如果一种食品吃几天就会让血脂、血压发生明显变化,这种东西能成年累月吃吗?敢随便多吃吗?事实上,越是“效用”明显的食物,越是要小心对待。所谓饮食养生改善体质,通常都是长期食用才会明显见效。

误区二:食疗安全无副作用。

无论是食物还是药物,只要其中的化学成分超过正常水平,就有毒性。这就是毒理学的基本原则:剂量决定毒性。食物在正常量的时候是安全的,但吃得足够多,就变成了药物。比如说,烟酸和煙酰胺本来是一种B族维生素,正常每天吃十几毫克;但如果作为调控血脂的治疗药物,就是论几克来吃的,数量是膳食正常量的几十倍。这时候它就有明显的副作用了。

另外,许多人认为食物中毒只是食品卫生和加工方法不当引起的,其实食物搭配不当引起的食物中毒也占相当份量。不过这类中毒只是表现在个别人的食物搭配不当,因而未引起广泛注意。

误区三:千人一方。

很多自封的专家都喜欢冒充中医,大谈传统养生和食疗。其实,真正的中医都是要辨别体质之后才下药的,而且药物配伍也要非常仔细地调匀寒热,而绝不可能像“大师”们那样给所有的人都开一类方子。从营养学角度来说,也是要辨别不同人的生理状况和营养状况,按照每个人的个体情况来安排食谱。有些人应少吃红肉,有些人则适宜多吃红肉。有些人适宜多吃燕麦,有些人则不适宜多吃。如果一个营养师给什么人都推荐同样的食谱,那只能说,他不是个合格的营养师。

误区四:食疗可以替代药物。

食疗虽有效,但不可盲目替代药物。因为食物虽然也有性味的偏性而有纠正机体阴阳失衡的作用,但其偏性总不及药物明显,故单纯的食疗主要适用于病情较轻浅的疾病初期或恢复期,或慢性疾病的缓解期。药物毕竟偏性较大,治疗疾病效果远强于食物。食疗也不能替代西药,从中西医比较的角度而言,中医治疗的着眼点主要在于调理脏腑阴阳气血,注重整体却局部针对性不足;西医则强调针对性的靶点治疗,在全身机能的整体调节方面又有所欠缺。二者配合,各施所长,往往能事半功倍。这正是对于某些疾病尤其是慢性病,配合中医食疗后能减少西药用量的原因所在。但如果盲目停药,仅用食养、食疗维持,必然导致病情的反弹。对于这种情况,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两者配合的情况下,根据病情逐渐减少西药用量,通过一个缓慢的过程,力求将西药用量降到最低或者单纯用食疗控制恢复。

误区五:营养学就是食疗的学问。

由于国民对营养学了解甚少,很多人以为营养学就是食疗的学问。食疗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内容涉及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食疗、因人而异、阴阳五行、四气五味、归经理论等。营养学属于预防医学,它主要关心的是如何通过平衡的营养成分和保健成分来维持健康,并减少患各种疾病的风险。营养学也关心如何通过饮食和生活调整来控制慢性疾病,比如如何控制血糖、血脂等,如果做得好,长期来说有可能逆转疾病指标,减少药物用量或者甚至停药。但这种饮食调整都不是依赖一两种食品的。不过,两者虽然不是一码事,但在某些方面却不是矛盾的,如果能合理结合,将会事半功倍。

误区六:食疗无需医生指导。

许多人看了一两篇文章,就给自己的体质定性:或寒或热、或实或虚、或燥或湿,而后根据自己的体质进行食疗,这是不正确的。因为个人身体的状态十分复杂,大多数人的脏腑都是寒热夹杂,或湿热并重,或表虚里实,或表实里虚,各人都不尽相同。就算是同一病人,今日和明日的状态也不会相同。不能简单判定体质就擅自应用各种食疗方。食疗和诊病一样,讲究辨证施治,它的内容涉及到中药学、方剂学和临床大多数学科,需要专业医师的科学指导。

食疗:讲究“三因”,方为真谛

河南省中医院食疗营养科科长李希民认为,食疗的应用应遵循“三因制宜”的原则,即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一、因人制宜

不同人体的素质秉赋、体质强弱、性格类型各不相同,各人之嗜欲也不一样,即使在同一人体,于一生中各个时期,其体质及气血盛衰也有所变化。进行食疗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情况,区别对待,采取最适宜的食疗方案。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其饮食宜忌有所不同;不同形体的人,其饮食宜忌也有差异。根据中医“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虚证患者以其阴阳气血不同之虚,分别给予滋阴、补阳、益气、补血的食疗食品治之;实证患者应根据不同实证的证候,给予各种不同的祛除实邪的食疗食品,如清热化痰、活血化淤、攻逐利水等;寒性病證,给予温热性质的食疗食品治之;热性病证,给予寒凉性质的食疗食品治之。此外在妊服、哺乳等特殊生理情况下,也有不同的饮食宜忌。

二、因时制宜

人的生理功能随着四季气候的变化而有所改变,食疗也必须考虑到这一点,根据天地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改变。春季万物始动,阳气发越,此时要少吃肥腻、辛辣之物,以免助阳外泄,宜多食清淡之菜蔬、豆类及豆制品;夏季炎热多雨,由于暑热夹湿,脾胃受困,食欲不振,如贪食生冷或食物不洁易患痢疾、泄泻,宜吃些甘寒、清淡、少油的食品,如绿豆、西瓜、鸭肉等;秋季万物收敛,燥气袭人,霜露乍降,早晚受凉,易引起咳嗽或痰喘复发,宜吃些滋润性质的食品,如乳类、杏仁等;冬季天寒地冻,万物伏藏,此时最宜吃些温热御寒之品,如羊肉、狗肉、干姜等,但也不要过食厚味以免助湿生痰。

三、因地制宜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的自然条件、人文情况均不一样,人们的饮食习惯、体质以致所患疾病亦各有异。因此,食疗也必须注意到地域的不同,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手段。另外,不同地域的物产也各有异。例如最普通的食品——粳米,《本草纲目》中就指出:“北粳凉,南粳温,赤粳热,白粳凉”,说明当时已充分认识到不同地域生产之食品,可以对不同地域的人体产生不同的作用。

只有在“三因制宜”原则指导下辩证配膳,才能保证食疗的科学性、实用性。不仅如此,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坚持。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王国玮说:“养生是一种低调的奢华。”它的奢华,在于很多人因各种原因走不到它的终点。疾病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治病、养身更是如此。真正愿意为健康付出的人,应该让食疗贯穿生活的始终。

(综合《中国保健营养》《河南中医药学刊》《生命时报》等报道)

猜你喜欢
食养食疗误区
北京卫视《食养中国》探索健康美食背后的故事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成人高脂血症食养指南(2023年版)》等4项食养指南
营养学科视域下“传统食养”研究的切入与思考*
消化不良 食疗帮忙
耳鸣的中医治疗与食疗
冬季洗澡的误区
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
食疗助你远离感冒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汤之食养:煲炖在汤水里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