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剑波
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总要求,也是江苏未来发展的总命题。围绕“环境美”的新要求,奋力谱写美丽中国的江苏篇章,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作出积极贡献,是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战线必须牢牢把握的目标追求。
“环境美”究竟是何模样?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对此作了描绘和阐述:“就是要拥有自然环境之美、景观特色之美、文化交融之美、城乡协调之美。有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努力实现城市融入自然,现代融入村庄,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江苏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传统之美与现代之美交相辉映,让诗画美景展现在江苏大地,让江苏人民拥有美好的生活家园。”这一描绘和阐述,既准确把握了“环境美”的科学内涵,又突出了“环境美”内在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既确立了目标指向,又明确了工作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省委对“环境美”内涵的科学阐述,正确处理“内与外、大与小、古与今、城与乡、长与短”五对关系,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提档升级,为建设“强富美高”的新江苏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环境美”是“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环境美”既包涵体现环境面貌的“外在美”,也包涵反映环境质量的“内在美”,应该是注重形式和内容统一的“内外兼修之美”。“外在美”主要是有良好的感觉,环境面貌干净整洁有序;“内在美”要靠科学真实的数据体现环境质量改善提升。建设“环境美”的新江苏,必须把外在美和内在美统一起来,实现表里如一、相映生辉。一方面,要通过对突出环境问题的整治,消除暴露垃圾、黑臭河流、尘土飞扬等现象,彻底改变“脏乱差”的环境面貌,使整体环境有一个直观的提升,做到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让人民群众有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的直接感受。另一方面,要把改善环境质量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把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作为地方各级政府的环保责任红线,下决心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以实实在在、不含水分的监测数据科学反映环境质量的实际改善程度,真正做到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真正使江苏大地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
第二,“环境美”是“自然美”和“人居美”的结合。环境有大小之分,“大环境美”,美在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小环境美,美在小区、住宅、室内装饰。这些年来,我们的小区越来越漂亮,住宅越来越现代,装饰越来越豪华,这固然是一种美,但在脱离了大环境之美的情况下就又不是一种美。试想,在雾霾连天、污水横流、山体裸露、遍地垃圾的情况下,再漂亮的房屋、再干净的小区也不能称其为美。江苏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宜居之地,打造“环境美”的新江苏,必须把大环境的自然美和小环境的人居美结合起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一方面,要加强空间管控,严守城市边界、耕地保护和生态红线,特别是进一步优化调整生态红线,健全监管执法和生态补偿措施,确保保护面积不减少、核心功能不弱化、刚性约束不降低、保护者不吃亏;要统筹山水林田湖的保护与修复,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稳定,提供更加丰厚的生态资产和优质生态产品,让人们“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为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为农业留下更多良田,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描绘好“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壮丽画卷。另一方面,要围绕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通过资源限总量、产业限类别、排放限额度等措施,努力构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现代产业体系,减少经济活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要围绕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倡导绿色消费、绿色建筑、绿色出行,减少生活空间环境污染,不断增强城乡居民对绿色生活的获得感。
第三,“环境美”是“现代美”与“传统美”的融合。“环境美”,是穿越时间的美、岁月沉淀的美、文化传承的美,纵横千年,融贯古今。它既追求时代发展的现代之美,又追求历史传承的人文之美。江苏现代化水平高、人文底蕴深厚,要把现代美和传统美充分融合,既沿袭传统,又与时俱进,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一方面,要着力构建以文明、和谐为核心的先进生态文化体系,并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传播“美丽江苏”的良好愿景,引领“绿色化”的潮流方向,推动江苏率先迈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另一方面,要保护好生态印记和遗产,维护好历史风貌,弘扬好地域生态文化,传承好生态道德伦理,留住传统文化的根。总之,要通过现代美与传统美的融合,让江南重现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江北尽显江海风情、楚风汉韵,努力建设具有时尚感和厚重感的新江苏。
第四,“环境美”是“城市美”和“农村美”的协调。“环境美”不是局限于一村一落、一城一地的,而是涵盖了广阔的地域空间,是点面结合、城乡统筹的立体之美。“城市美”主要体现在都市风貌之美、城市文明之美、舒适宜居之美;“农村美”主要体现在田园风光之美、乡土风情之美、乡情乡愁之美。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我省必须肩负起同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城乡环境保护的历史重任。一方面,要加强城市环境治理,引导城镇人口、功能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加强对城市环境薄弱地带、黑臭河流、油烟、噪音、光污染等问题整治,尊重自然规律,优化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更大规模开展村庄环境治理,推行拉网全覆盖式的整治模式,加快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努力打造更多美丽村庄,持续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特别要保护好乡村自然风貌,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不使农村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真正做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通过城乡同治,努力实现“城美村秀”,城乡居民共享生态福利、共建美好生活家园。
第五,“环境美”是“当前美”和“永续美”的承接。“环境美”,既是历史的,也是动态的,还是发展的,追求的不仅仅是阶段性的成效,还有全局性的胜利。建设“环境美”的新江苏,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标本兼治,又要综合施策,努力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攻坚战和持久战。一方面,要从当前群众反映最强烈、矛盾最突出的环境问题入手,明确立竿见影的措施,拿出实实在在的硬招,通过强有力的执法监管保障环境安全,确保短期内取得实效。另一方面,要着眼战略全局高度,拿出可持续的制度安排,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强化公众参与、深化制度改革、建立长效机制等,谋划好“十三五”及更长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明确率先导向,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模式,努力把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我省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总之,要把“当前美”和“永续美”连接起来,坚持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通过接续奋斗,积小胜为大胜,推动江苏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努力描绘好“环境美”的崭新蓝图。
(作者单位:省环保厅)
责任编辑:金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