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文化产业扶贫开发对策研究

2015-10-11 09:32池永文
关键词:恩施州贫困人口文化产业

池永文

(湖北民族学院预科教育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恩施州文化产业扶贫开发对策研究

池永文

(湖北民族学院预科教育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消除贫困,已成为世界共识,也是我国各级政府历来重视和大力支持的一项战略任务。恩施州是国家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和试验区,恩施州加快文化资源资本化转化,变文化资源优势为文化资本优势,让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方式,促进恩施州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文化产业;扶贫开发;研究

缓解和消除贫困是人类面临的共同任务,中国政府更是将消除贫困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不遗余力地推进中国反贫困进程。1983年以来以政府为主导的开发式扶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恩施州一直以来被纳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地区,截止到2013年恩施州所辖8县市均为国家级重点贫困县,现有 729个重点贫困村,有108.64万贫困人口①梁建强.湖北恩施:秀美山水成百姓脱贫“绿色引擎”.恩施日报电子版2014年12月8日。,扶贫任务极为艰巨。目前随着贫困特征由全面贫困到局部贫困、由物质贫困向精神贫困的转变,我们也迫切需要对扶贫方式和内容进行思路创新和水平提升。

一、恩施州产业扶贫开发的历史与现状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历来重视扶贫工作,始终把扶贫开发与经济建设联系在一起。1984年恩施州8县市正式被划定为国家贫困县市。恩施州的扶贫开发工作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自1980年至2010年三十年间,恩施州的贫困人口减至128万,贫困发生率降到了不足10%。恩施州的扶贫工作与国家扶贫工作同步,大致可以经历了三个阶:第一阶段,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为标志,提出7年解决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第二个阶段,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为标志,通过努力,基本解决了农村居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第三个阶段,2011年以后为精准扶贫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找准贫困对象、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恩施州实现了从“救济扶贫”向“开发扶贫”转变,接受国家扶贫贷款、以工代赈、国家财政专款,进行农业特色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基本条件改善。采取了干部交流、劳动力转移、东西互助等形式加快地域发展;同时实施温饱工程、希望工程、光明工程等社会帮扶工程惠及恩施州,基本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我们还清醒地看到,未来五年恩施州的扶贫开发任务艰巨。一是贫困人口数量大。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州农村贫困人口还有108.64万人,占全州农村人口的 30.4%。其中,绝对贫困人口有12.34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6%;低收入贫困人口有40万人,占农村人口的11.7%。这些贫困人口绝大多数集中在偏远深山区和高寒地区,是扶贫的重点也是扶贫难啃的“硬骨头”。二是已脱贫人口基础脆弱,由于没有建立起长期稳定脱贫的产业,只解决了眼前利益,而缺乏长远的发展根基,极容易返贫。②数据来源:恩施州统计年鉴。

二、恩施州文化产业扶贫开发的作用与意义

(一)恩施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国务院2013年实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恩施州地处武陵山腹地,属400万人口约占武陵山片区人口的10.8%,其中农村贫困人口108.6万,占武陵山农村贫困人口27.5%。加快恩施州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对于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具有战略意义,也为国家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提供示范作用。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农民纯收入大幅度增长,社会公益事业明显增强的发展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创新扶贫模式,探索新的产业扶贫开发势在必行。

在国务院2010年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明确规定武陵山片区属于限制开发区域,恩施州地处武陵山腹地,被限制开发之列。这就使得恩施州只能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寻求绿色产业发展之路。对具有丰富文化资源的恩施州来说,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无疑是脱贫致富最佳的选择。

(二)促进恩施州扶贫开发方式的转型

恩施州三十多年扶贫开发以来,各级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项目建设、以工代赈、银行信贷等途径投入了大量的扶贫开发资金,仅“八七”扶贫攻坚期间,就投入资金近60亿元。在扶贫方式上,先后从“救济扶贫”向“开发扶贫”“参与式扶贫”转变,但截止到2013年为止,恩施州的农村人均纯收入还仅为5235元,比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低3661元,比湖北省低4690元。对恩施州的扶贫投入无论是在财力、人力上还是政策上都是巨大的,但是减贫效果却并不明显。回顾恩施州扶贫开发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以往高资金的投入只停留在“输血”的外化层面,并没有内化为“造血”功能;项目选择上还停留在“农耕时代”土地的开发上,对恩施州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没有有效的开发利用形成产业。文化的经济属性决定了文化资源一旦成为生产要素,参与生产、交换、分配活动,就会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躺在黄金上守穷”的现状必须努力转变。

(三)生产性保护恩施州民族文化资源

生产的过程就是商品化的过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恩施州未来的经济发展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恩施州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奇特的自然生态文化,这些资源既是恩施州的特色资源,也是优势资源。这些文化不仅是一种特定符号更是一个区域软实力的体现。恩施州文化资源将不再仅仅是保护对象,而是带动区域经济综合发展,彰显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在后冷战时期,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1]在全球化的发展大潮中,在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下,封闭保守的本土文化容易被淡化和边缘化,甚至在强势文化的“碾压”和掠夺下,民族文化逐渐被遗忘,甚至消失。在此意义上,发展文化产业不仅仅在经济上受益,还是对文化的一种生产性保护,产业的发展就是文化的进步。

(四)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和共同致富

恩施州地处东西部结合地带的山地少数民族聚集区,绝大部分人口还不富裕,尤其是边远的高山区,还有很多农村人口没有脱贫。在边远偏僻的山区由于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长期的传统产业越来越失去应有的活力,只能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不能脱贫致富。而文化产业既可传统作坊式生产,又可现代规模生产,生产投资少、见效快,文化产品附加值高,群众参与度强。如果充分发挥恩施州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直接增加当地群众收入,增长群众见识,提高群众文化素质,而且可以保护民族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实现恩施地区可持续发展,实现民族团结,共同富裕。因此,加强文化产业开发扶贫是实现恩施州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最有效方式。

扶贫的目的是帮助贫困人口找到自身的发展之路,其核心是让扶贫对象更多地参与到扶贫中来,变被动为主动,变客体为主体,变他救为自救。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直接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而且能大大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扩大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特别是对脑力劳动者的吸纳数量迅速增加。同时也能让各民族在文化生产、服务、流通中增加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恩施州是文化资源大州,文化产业却发展缓慢。胡惠林教授认为:文化资源优势必须转化成文化资本优势,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所必需的生产要素,才能推进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2]恩施州委州政府在“十二五”期间提出的“实施‘三州’战略,推进绿色繁荣”,加快“四个转变”,无疑为恩施州的文化产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为恩施州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带来了福音。面对108.64万贫困人口和729个重点贫困村,恩施州的扶贫工作任重道远。

三、恩施州文化产业扶贫开发的比较优势

扶贫的目的是让贫困地区的人民富裕过上幸福生活,扶贫的路径是发展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认为,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就是区域产业竞争力。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区域比较优势和特色产业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突出区域比较优势,选择适合本区域发展的特色产业,将有利于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要使恩施州的产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要大力发展恩施州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那么,恩施州的比较优势在哪里呢?应该选择什么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并优先发展,这是恩施州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扶贫开发的方向。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年国家向恩施州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以及相应的扶持政策开展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扶贫效果,贫困人口逐年递减,但是直至 2013年底恩施州的贫困人口还有108.64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12.34万人,低收入人口40万人。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还是将扶贫开发停留在农耕文明时代。早在1776年,英国现代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指出:中国历代王朝都很重视农业,但不重视工业和贸易,致使中国经济发展不快,或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之一。[3]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对于一个国家如此重要,对一个地区来说何尝不是这样?就恩施州现有的产业来说,有烟草、茶叶、旅游、矿产、电力等五大支柱产业。烟草业是恩施州的传统的大户产业,由于世界各国的禁烟和人们对健康意识的觉醒,烟草业逐步走向衰落。茶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缺少文化内涵的茶叶,是没有市场的。旅游是现代最具有带动作用的朝阳产业之一,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缺少文化的旅游就缺少生命力和发展空间。矿产业受资源、能源、交通、环保等限制,恩施州的矿产业是受多方限制,规模小,产能低。电力资源大都集中在峡谷和河流之间,开发难度大,成本高,而且对生态环境破坏大,就业容纳小。

相比较而言,恩施州是少数民族集居地,这里长期定居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等多民族,他们世代相袭,共同创造了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积淀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文物古迹和名胜文化资源。这里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多彩的民俗文化:有以土家、苗族、侗族、白族、回族和维吾尔族为主体多元的“民族文化”;有以民间信仰和儒道释融为一体的“宗教文化”;有以贺龙、周逸群、段德昌、任弼时、关向应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还有以大峡谷、腾龙洞、坪坝营为特色的“生态文化”。这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充足的文化资源,成为恩施州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恩施州的文化产业以现域的文化资源为基础、以人才为核心、以技术为支撑、以资金为保障实行特色开发。如民间工艺品、民间美术品、民族服饰、民族歌舞、民族节庆会展等产品对技术、资金和人才等生产要素要求不高,就业面相对较大,这既是对文化资源的有效的保护,也是文化经济价值的再现。从微软公司、淘宝公司的起步来看,他们并不需要巨额资金。在互联网+时代,运输成本低、流通快。文化产业被誉为21世纪“无烟产业”,其具有的产业链长、产品附加值高、群众参与度广、投资见效快等特点,适合扶贫开发,完全能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产业。1950年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提出了“增长极理论”,其理论的核心是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源丰富、条件较好的产业来带动。恩施州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从地域文化资源的深度、广度和创新度方面加大文化产业的开发,实现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

四、文化产业发展与扶贫开发的关系

在恩施州,以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才能最终达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目的。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恩施州最大的优势无疑就是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恩施州文化产业是该地区脱贫减贫的必然要求;文化产业是恩施州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文化产业必将是恩施州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一)文化产业在恩施扶贫开发中的功能定位

文化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21世纪以来,文化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文化经济是创意经济,文化已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一个国家过地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1993年坦诚预言:未来21世纪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而非其他。[4]文化产业发展是一个国家、地区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

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辐射带动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网络信息的发展,恩施州文化产业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如文化旅游、演艺演出、电子商务、影视、广告、节庆会展等,文化经济在恩施州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文化向传统工业、传统农业日益渗透,不仅提升了传统产业的内在价值、品牌效应,而且在推动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文化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保障民生促进就业方面发挥着社会功能。随着科技、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这为社会提供了更大的就业机会,其就业形式灵活多样,既适合个体、自由职业者和传统技艺者,又适合专业队伍。恩施州是普通劳动者富裕区,受过初等教育的青壮年劳动力就有250多万人,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壮年劳动力有16.8万人,他们的创业能力和创造潜力不可小视。

文化产业具有意识形态功能,体现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文化商品和服务凝聚着价值观、审美情趣和思想意识,受欢迎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和感染力。因此,人们进行文化生产、消费和享受的过程也就是被感染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正如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所言:对于社会大众来说,通过通俗易懂的大众传播媒介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并且这些信息影响人们的理论观点和价值观念的形成。[5]文化产业具有经济功能。

文化产业的经济功能首先表现在促进文化经济增长。文化产业使具有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作为生产要素,通过资本运营,进入生产和服务流通环节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弗朗索瓦·佩鲁所说:“经济体系总是沉浸于文化环境的汪洋大海中。在这种文化环境里,每个人都遵守自己所属群体的规则、习俗和行为模式,尽管未必完全为这些东西所决定”。[6]文化产品和服务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成为可供市场消费的对象,通过文化消费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经济价值。文化产业具有“蝴蝶效应”,可以扩大和提升消费市场,文化产业投入引起其他生产和消费增加。据专家测算,会展业的营业收入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效益是1:7的关系。因此,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经济增长,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文化产业的经济功能还表现在促进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优化。传统产业的重污染、重能耗的特性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组织的重视,文化产业的可复制性、高附加值性、环保性等特点也受到了人们青睐。文化产化是后工业化的产物,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造力增强,技术、文化向经济的渗透和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呈现较强的外部经济效应和产业关联效应,促使产业链条延伸、产业边界模糊、产业素质和竞争力提高、产业下游化、产业结构优化。

(二)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恩施州扶贫开发的助推力

扶贫开发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随着恩施州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它在恩施州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正在成为恩施州扶贫开发的助推动力。它的助推动力来源于文化的动力功能。一方面,是文化的教化功能。该功能是指通过文化的方式方法培养和训练人,包括:学习、思考、创新等能力,人类可以通过自身的学习、分析和总结,逐渐将外部的文化转化成为自身的能力。在恩施州贫困农村人口中,不仅表现物质的贫困,而且伴随着精神贫困和文化贫困。文化产品和服务在生产、消费的过程中能够教化人,提升人的文化素养。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其具有一定劳动的技能,就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教育、培训。[7]另一方面是文化的动力功能。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同时,文化的发展,又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由于文化的作用,使得人类不断地追求更加舒适的生活状态和更高的改造自然的能力水平。文化的核心作用是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另一方面,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和传承性,使得文化产品和服务所蕴含的文化内容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域统一的利益关系。这种关系能唤起人们强烈的和合心理,形成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这种积极的功能更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区域的繁荣和政治文明建设。

五、恩施州文化产业扶贫开发的对策

(一)拓展融资渠道,壮大文化产业,促进恩施州经济发展

党的十七大以来,文化的软实力已经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文化要素已经渗透到产品创意、生产、管理、流通的全过程,成为产品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相比较于传统产业,文化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而且周期短见效快。文化产业是以文化资源为基础生产要素,通过创意、生产、流通进入市场,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在培育和发展先进文化产业时,必须要用经济作为基础,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文化公共设施建设、打造文化精品、积极组织开展文化活动。2015年8月国务院下发了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村住房财产权可以抵押贷款的规定,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进一步拓宽搞活三农的融资渠道,恩施州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将会大大缓解。在恩施州,仅2013年各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30多亿元,社会扶持资金8000多万元,银行信贷近1亿元。这样大的资金投入扶贫开发与当年脱贫人数相比是不对称的。其原因主要是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不够,对新兴文化产业开发不力有关。在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渴求的时代里,恩施州既要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又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还要加大融资力度,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软件、硬件环境。

(二)培育文化消费市场,促进恩施州经济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就是文化消费市场培育的过程。恩施州在近些年来已经形成了很好的文化市场,文化旅游市场的形成,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其成为恩施文化消费主体,2012~2014年旅游接待人数分别为2162.85万、2616.39万、3100.41万,旅游综合收入分别为119.55亿、147.54亿、200.01亿。根据国际惯例,恩格尔系数在40%~49%为小康,30%~39%为富裕,恩施州的城镇已进入小康生活。按照现有的理论可以推定,恩施州内的文化消费将进入快速增长期。

表1 恩施州城乡人均收入与支出统计表 单位:元

(三)依靠科技衍生文化产业业态,促进恩施州经济发展

在网络信息、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作用下,文化产业业态日新月异。如依托网络和数字技术出现的网络游戏、在线视频、电子书等。注重内容创新上,腾讯、百度、新浪、淘宝等探索了一条成功之路。他们由原来的互联网服务技术平台运营商,转变为以内容创意为主的综合性文化科技型企业。[8]在当今,文化与科技、文化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成为未来几十年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恩施州的影视业、传媒业已初现端倪。如30集电视剧《大水井风云》《血誓》和电影《拐杖》《我的渡口》《妹娃要过河》等正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带动着恩施州影视产业的发展。节庆会展业也蓄势待发,民族工艺、民族饮食娱乐业从实物店走上线上交易。

(四)依靠政府协调功能,引导文化产业,促进恩施州经济发展

在文化产业发展阶段,政府的引导协调职能不可或缺。很多人只强调市场化,没有强调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管是文化体制的改革还是运行机制的用活,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作用非常重要。在体制上,各级政府及其相关行政部门要打破原有的大包大揽、管办合一模式,着重加强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宏观调控,实现政企分开新体制。在机制上,各级政府要优化投资环境,开辟多种融资渠道,加大鼓励政策,突出文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创建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基地,为文化企业搭建平台。恩施州还缺少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更没有文化创意企业,这是政府培育的重点。

(五)依靠人才推动文化产业,促进恩施州经济发展

人才资源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资源。文化产业也是创意产业,具有创新性、渗透性、高附加值、强辐射力,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由杨丽萍策划、主演的大型原生态歌舞剧《云南映象》,经过演艺演出、广告发布、制作、代理及配套商品销售,舞动了云南。文化产品需要创意,没有好的创意,即使最优的文化资源也没有市场。人才是创意的主体,是根本。没有创意人才,资源只能躺在历史的长河中和藏在深山峡谷里睡大觉。根据工作类型,人才可分为经营人才、专业人才、名人明星、经纪人。在恩施州这个全国欠发达地区自己培养人才不太现实而且周期长,只有花大力气引进,通过政策和事业筑巢引凤。

总之,扶贫开发已经成为我国政府未来五年工作中最重要的民生工作之一,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恩施州由于区位的原因,文化资源开发不够,但也为未来文化产业发展储备了潜能。在今后五年内,恩施州必须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发挥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和贫困人口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度,到2020年,恩施州将永远摘掉贫困的帽子,名副其实地建成小康社会。

[1]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9.

[2]胡惠林.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J].东岳论丛,2009(2).

[3](英)亚当·斯密.国富论[M].孙善春,李春长,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3.

[4](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27.

[5]赵宝晨.对文化产业的哲学思考[J].理论学刊,2006:53-59.

[6](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M].张宁,丰子,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65.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5.

[8]李凤亮,宗祖盼.科技背景下文化产业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J].学术研究,2015:138.

[9]余红燕.地方经济增长与资源资本化初探[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学院学报,2003(4):19-20.

[10]刘孝蓉.文化资本视角下的民族村寨可持续发展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3.

[11]田孟清.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与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社版),2012(5).

责任编辑:毕曼

G124

A

1004-941(2015)06-0039-05

2015-08-30

2015年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恩施州文化产业扶贫开发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bssk115jz145)。

池永文(1967-),男,湖北洪湖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

猜你喜欢
恩施州贫困人口文化产业
恩施州创新开展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大赛
“改变”让城市更“优雅” 恩施州老旧小区“变身”记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恩施州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效的对策
新加坡发展之路对恩施州的启示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