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利用宜春市基准站1985年 ~2014年以来的气温、降水等观测资料订正整理后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出了全市主要气象要素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宜春市春季与夏季的降水量普遍增多,冬季的降水量普遍减少。30年平均气温有所增长。
关键词:宜春市;气象要素;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 P42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9.073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气象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如今全球变暖对环境的影响已成为科学界的重要研究对象,这也是各国政府面临经济和社会决策时所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气候变暖加剧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根据我国160个气象台的资料统计,1991年~2000年全国平均气温为12.90℃,比1951年~1960年的12.22℃升高了0.68℃。近30年江西省各地气候变化的季节性差异比较大,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有所差异。全市年平均气温16.2℃~17.7℃,东南部较高,西北部较低;冬季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4.6℃~5.3℃,南部高于北部;夏季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3℃~29.6℃,东部高于西部;春秋季各县(市、区)气温差异较夏季小,比冬季大;宜春市内的年平均气温上升了1.1℃。主要是春季和秋季的变暖明显,夏季和冬季没有太明显的变化。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是宜春市温度和降雨特点。
1资料来源
宜春国家基准气象站建于1952年,本文主要使用的是1985年~2014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资料准确、可靠。其中主要是对本站30年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等气象要素进行分析。
宜春市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江西省西北部,地处东经113度54分~116度27分,北纬27度33分~29度06分之间。宜春市地形三面环山,自北经西到南有幕阜、九岭、武功山脉,东部是鄱阳湖畔、赣江沿岸冲积平原。由于季风进退迟早和强弱程度不同、地形起伏、垂直高度相差悬殊、气候因子时空分布不均等,使气候呈多样性,天气变化大,并导致旱涝、酷暑、低温、风雹等农业气象灾害时有发生。2005年以来,先后在全县各地安装了13个单要素,10个双要素(温度、雨量)自动观测站,5个四要素(温度、雨量、风向、风速)自动观测站,3个六要素(温度、湿度、雨量、风向、风速、气压)自动观测站。本文根据近30年自动观测站观测资料,对本市的气温和雨量分布进行综合分析。
2要素分析
2.1气温
宜春市30年平均温度为17.7℃,高于气候均值0.4℃,最高气温40.2℃(出现在2010年),最低温度-8.5℃(出现在1991年),年平均气温最高为18.6℃(出现在2013年),年平均气温最低为17.0℃(分别出现在1985年、1988年、1989年、1993年),年平均温差达1.6℃。
2.1.1 1985年~2014年年平均气温曲线 根据宜春市近30年的温度资料,可以得出1985年~2014年宜春市年平均气温为17.7℃。1985年~1997年的气温比较稳定,大致在17.3℃上下,然而从1998年开始平均气温有所上升,上升幅度在1℃左右,从总的气温趋势线可以看出,年平均气温呈逐年上升趋势(见图1)。
2.1.2 四季平均气温 四季的划分按照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翌年2月为冬季来划分。
春季:平均气温在15℃~19℃之间,春季最高的平均气温为19.0℃出现在2008年,平均气温最低为15.6℃出现在1996年。气温曲线与30年平均气温曲线相类似,没有太大的变化(见图2)。
夏季:平均气温在26℃~29℃之间,普遍高于春季平均气温10℃左右,夏季平均气温最高的出现在2013年,为28.9℃,最低的出现1997年和1999年,为26.2℃。与春季平均气温曲线相类似(见图2)。
秋季:平均气温在17℃~21℃之间,秋季平均气温最高的出现在2014年,为20.2℃,最低的出现在1997年,为17.6℃。与春季气温曲线不同的是秋季的温度在逐年增高见图2。
冬季:平均气温在5℃~9℃之间,冬季平均气温最高的出现在2002年,为8.7℃,最低的出现在2005年,为5.3℃。气温变化与春、夏、秋季有所不同,有较大的变化见图2。
2.1.3月平均气温 1985年~2014年的1月平均气温是5.7℃,其中最高的是5.8℃,出现在2003年,其中最低的是2.4℃,出现在2011年;2月平均气温是7.9℃,其中最高的是11.8℃,出现在2009年,其中最低的是5.0℃,出现在1988年;3月平均气温是11.5℃,其中最高的是14.7℃,出现在2008年,其中最低的是8.0℃,出现在1985年;4月平均气温是17.7℃,其中最高的是20.8℃,出现在1998年,其中最低的是15.7℃,出现在2010年;5月平均气温是22.5℃,其中最高的是23.9℃,出现在2007年,其中最低的是20.3℃,出现在1993年;6月平均气温是25.7℃,其中最高的是27.3℃,出现在2005年,其中最低的是24.5℃,出现在2010年;7月平均气温是28.6℃,其中最高的是30.7℃,出现在2003年,其中最低的是26.6℃,分别出现在1997年和1999年;8月平均气温是27.8℃,其中最高的是30.0℃,出现在2013年,其中最低的是26.3℃,出现在1999年;9月平均气温是24.3℃,其中最高的是26.7℃,出現在2009年,其中最低的是21.5℃,出现在1997年;10月平均气温是19.2℃,其中最高的是21.1℃,分别出现在2006年和2009年,其中最低的是17.0℃,出现在1994年;11月平均气温是13.3℃,其中最高的是17.1℃,出现在2011年,其中最低的是10.8℃,出现在2009年;12月平均气温是7.7℃,其中最高的是9.5℃,出现在1998年,其中最低的是5.6℃,出现在1985年。
2.2降水
2.2.1 年降水特征 1985年~2014年总降水量一般在1000~2200毫米之间,年平均降雨量为1623.6毫米。其中全年最大降水量达到了2190.8毫米,出现在2012年,全年最少的降水量是1162.0毫米,出现在2007年。从图3可以看出,期间各年份降水量之间有一定差异,几乎都在趋势线上下分布。曲线呈一升一降型。
2.2.2 季降水特征 从四季的降水量可以看出春季与夏季的降水偏多。其中降水最多的一次出现在2014年的春季,降水量为946.7毫米。降水最少的一次出现在1996年的秋季,降水量为76.5毫米。1985年~2014年春季的總降水量呈现一个增长的趋势,夏季的总降水量在1992年~2004年偏多,秋季的总降水量前10年偏多,冬季的总降水量曲线呈现一高一低的走势。
3结论
通过对宜春市近30 年地面观测资料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宜春市30年以来的气候有变暖的趋势。具体表现为:宜春市年平均气温及四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且一次明显的气温突变发生在1998年,其后气温达到一个更显著的增暖时期。其中,秋季与冬季的气温增暖得最明显,对气候变暖贡献最大。
从1985年~2014年期间年平均温度和四季平均温度变化不大,但是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也和全球的温度变化相对应。1985年~2014年期间四季的降水量趋势跟年降水量的趋势大致一样,各年份降水量之间有一定差异,有的甚至差异特别明显,几乎都在趋势线上下分布,但总体没有什么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1] 李明志,袁嘉祖,李建军.中国气候变化现状及前景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45(02):116-121.
[2] 冯秀云,赵继红,石剑,等.黑龙江省东南部山区气候特征分析[J].黑龙江气象,2001(02):40-41
[3] 郑祚芳,陈家华,祁文.湖北省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气象科学, 2002,22(03):279-286.
[4] 任崇.华南沿海近42年来的气候变化[J].气象,2002,28(06):52.
[5] 史瑞琴,陈正洪,陈波.湖北省未来30年气候变化趋势预测 [J].暴雨灾害,2007,26(01):78-82.
作者简介:陈祎,宜春市气象局,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地面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