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综合整治农村环境为突破口 努力开创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2015-10-10 18:04:51
吉林农业 2015年10期
关键词:全市整治农民

四平市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和农业大市,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我们自觉担起新农村建设的政治责任,坚持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协同推进,以综合整治农村环境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四平市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全市GDP、工业总产值实现“总量再造”,地方级财政收入三年翻番,粮食总产稳定在150亿斤,四平市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市(区)、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中国优质玉米之都,迈入了历史最好时期。全市争创省级以上美丽乡村13个,48个村成为省级新农村建设标兵村,农村环境整治先进村达到100个。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一把手抓、抓一把手,形成合力共推进

一是实施“一把手”工程。千难万难,一把手重视就不难。市里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书记、市长任组长,从动员部署到现场推进,主要领导始终站在一线,做到镜头不换、焦点不变,切实把各级主要领导的工作注意力集中起来;二是坚持四级联动。每年市委、市政府都要组织不少于4次的市、县、乡、村四级干部会议。调进度、破难题、鼓干劲,切实把市、县、乡(镇)、村四级干部的兴奋点集中到新农村建设上来;三是强化干部包保。市、县两级四套班子和机关部门全部挂联到村,承担起督查、指导、帮扶三大责任。今年以来,喜杰书记4次深入梨树县中央堡村现场办公,帮助协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65万元。三年来,27位市级领导到村现场办公187次,各级干部共帮助解决问题2万多个,其中难点问题222个,捐赠和帮助协调资金4亿多元。

2.规划引导、分类整治,精准发力求突破

一是突出规划引导作用。做好规划是开展环境整治的前提条件。在编制和实施村庄整治规划与行动计划时,我们坚持立足村庄现有基础,侧重整理和治理。对历史欠账多、经济条件差、农民基本生活条件尚未改善的村庄主要以危房改造、饮水安全、道路硬化、排水设施为整治方向,突出底线导向。对农民基本生活条件比较完善的村庄主要以垃圾污水处理、农户院落风貌整治、公共活动场所建设、绿化、美化、亮化为整治方向,突出目标导向。具体分五种类型推进。第一种是对2006年开始建设的省级示范村、重点村,突出巩固、扩面、提升,统筹打造样板村群,充分体现环境整治的“典型化”。全市241个省级示范村、重点村,统筹打造了十个样板村群,形成建点连线,以线促点,串线扩面,以面连线的整片区推进的示范带动效应;第二种是对村庄聚落形态和自然条件较好的村,突出乡情美景和田园风貌,充分体现环境整治的“生态化”;第三种是对位于国、省道、高速公路和县(市)区域内主要通道两侧的村,突出“远看有形象,近看有亮点”,侧重道路、排水设施、农房院落风貌整治和村庄绿化美化,充分体现环境整治的“个性化”;第四种是对城区、开发区周边及镇区所在村,突出城乡统筹,接受基础设施辐射、衔接社区管理,充分体现环境整治的“一体化”;第五种是对面广量大的纵深村、薄弱村,突出村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重点改造危旧房屋、建设村屯道路和排水设施,充分体现环境整治的“全面化”。经过规划引导和分类整治,全市形成了以241个省级示范村、重点村为骨架、133个沿线、沿边村为支撑,点、线、面相互照应的农村人居环境新格局。

二是集中攻坚节点镇村。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型城镇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全力打造四平城区经济核心区、四平至长春经济带、四平至郑家屯经济带、四平环长春经济带。形成四大样板镇群。通过优化基础设施,强化产城融合,带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在“一核三带”节点乡镇重点布局农村新型社区的基础上,每年规划建设30~50个美丽乡村,突出以镇带村,镇村联动作用。把美丽乡村建设与特色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为美丽乡村建设探索推进模式。

三是统筹打造精品样板。这既是发展布局,也是要通过连线、成片的带状效应,激发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全市打破区域界限,统筹打造102线、303线、环四梨连接带、梨十线、公伊线、伊范线、伊磐线、长郑线、郑茂线、四叶线十条精品路线。每条精品线路至少连接3至5个首尾相接、左右相环的行政村,示范引领作用日渐显现。有的村民看到示范村热热闹闹搞建,联户催促本村干部向上争取政策,尽早改变家园面貌。

四是全力开展环境整治。目标瞄准“五清、十建、三化”。近3年,全市53个乡镇、755个村累计清柴草垛126.4万立方米,清垃圾162万立方米,清粪堆99.7万立方米,清路障77.8万延长米,清边沟165万延长米;新建硬面化道路234.7公里,建排水沟24.8万米,建围墙或栅栏25.8万延长米,建垃圾收集场点1441个,建无害化卫生厕所5225个,建畜禽养殖小区167个,建农民文化活动场所351个,建标准化科学储粮仓11115个,建沼气池359个;绿化植树1112.4万株,栽花894万株,亮化安装太阳能路灯2003盏。环境改善了,家园变美了,农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劲头更足了。目前我们在全市开展了单体、三五户连体、整屯推进三种模式农户家庭室内水冲厕所改造试点,为下一步打响农村“厕所革命”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3.攻坚克难、机制倒逼,将责任压力层层传递

坚持引导、激励、整合、监督多管齐下,推动新农村建设规范化、长效化。一是政策引导机制。把新农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让中央和省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地生根。制定相关办法,对环境建设、产业发展等予以政策倾斜,财政建后奖补;二是综合考评机制。将新农村建设纳入绩效考评体系,考评结果与干部任用挂钩、与财政专项资金挂钩。年终由市主要领导牵头,带领县(市)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赴各地拉练式巡查,背对背打分,当场通报,让考评掷地有声、令人信服;三是督查问责机制。组成联合督查组,每月进行明察暗访,发现问题当场下达整改通知。对脏乱差的镇、村挂“黑牌”、主要领导在电视公开表态,对工作不力、群众反响强烈的进行组织处理。四是资金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去年市财政拿出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350万元,带动县(市、区)财政投入4806万元;今年,四平市本级投入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5000万元,双辽市增加到3000万元,梨树县、伊通县、铁西区各投入2000万元,铁东区投入1000万元,市县两级财政专项投入达到1.5亿元,带动乡村两级投入5.1亿元。整合项目投入,打捆使用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县级财政统一拨付,两年解决3亿多元。结对幫扶投入,调动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方面力量进行“结对共建”,筹资4.4亿元。调动农民投入,筹工筹劳3.5亿元。五是民主管理机制。通过建立村规民约,改变不文明、不卫生等陈规陋习。采取市里补、区里拿、农民自主缴一点的办法建立村屯保洁队,凸显了农民自建自管的主体地位。

4.产业筑基、文化塑魂,美丽乡村形神兼备

一是向产业要支撑。产业是发展的基础,更是吸引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根基。全市257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一村一企联建帮扶活动,推进所驻村屯基础设施建设,辐射带动32万农户发展;推动高产创建示范园区、绿色产业、棚室蔬菜产业向美丽乡村精品线路沿线布局,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和环境综合整治集中连片打造;依托村级党组织创建了“三农红E邮”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了邮政、快递、保险、金融等业务和农民需求的直线对接,拓宽了农产品销售和农业生产资料采购渠道,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向环境要发展。坚持经营村庄的理念,通过改善村屯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发展生态农业,全市“三品一标”认证产品达到359个,绿色食品产值实现20.9亿元;借助农村山水资源、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拓展农业功能,发展休闲旅游、绿色体验农业。全市发展农家乐44户、休闲农庄12户、休闲农业园区5个,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不断拓宽;三是向文化要提升。改善农村环境,既要关注看得见的基础设施,还要关注看不见的文明风尚,把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同步进行建设,环境出新才能保持长效。为此,我们坚持开展安居乐业“十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评选活动。全市打造美丽庭院1万个,干净人家3万户。推动文化进广场,文体活动进农家,实现农家书屋、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数字设备全覆盖。铁西区平西乡团山子村坚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全村获得八星以上的农户达到93%,其中十颗星户占比34%,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村、整洁村。伊通县营城子镇四间村、双辽市双山镇玉尺村广泛发动农民制定村规民约,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突击整治、应付检查,前清后乱、过期反弹的状况。铁东区叶赫满族自治镇营盘村采取自报公议方式开展“干净人家”评选活动,谁家最干净,就在谁家门前张挂印有“干净人家”标志的大红灯笼。有的村民讲,大红灯笼代表着门风,门风好,为儿子娶媳妇都容易。有的村民因为没有得到大红灯笼,家中小孩哭喊着让父母打扫房间、庭院。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面子是农民道义中的脸皮,有针对性地开展载体活动,很容易形成农村社会的契约。建立长效机制,最需要的就是这些约定俗成的契约。

5.干部带动、典型引领,锻造坚强基层堡垒

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干部是关键。一是调动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千方百计让他们解放思想、焕发热情、提升水平。首先是落实经费和报酬待遇。全市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达到每村10万元,村干部报酬达到当地农村劳动力收入水平。今年各县(市)区共列入基层党建财政预算1.15亿元。其次是加强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村部实现全覆盖,真正意义的消灭“无村部”村。全市投入2054.41萬元,完成663个村的村级组织规范化服务建设。再次是开展培训。举办了全市村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对全市村党组织书记进行轮训;二是宣传基层组织带头人的典型。那些能把农民群众组织起来,能把发展规划制定出来,能把政策和资金争取过来,能把发展条件创造出来基层组织带头人的事迹推广开来。号召当好基层组织带头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服务,贴近群众、引导群众、赢得群众。四平日报及四平广播电视台统一开设了“走进新农村”专栏,每周刊播3期“美丽乡村”先进典型,开展寻找最美丽乡村、最美丽村书记系列报道,引领和带动更多的乡镇、村建设新农村。全市涌现出梨树县蔡家镇蔡家村、伊通满族自治县伊通镇五四村、双辽市双山镇玉尺村、铁东区石岭镇佘家村、铁西区平西乡团山子村、辽河垦区双山鸭场绿野村等一批具有标杆作用的基层组织带头人;三是民建民管,探索基层自治。我们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探索民建民管的环境建设和管理机制。通过推行“三步带入”法,探索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第一步就是把农民最关心、最头疼、最急迫解决的事项作为环境整治的启动点,激活农民潜在的建设愿望。第二步把环境整治项目决策权交给农民。村屯整治哪些项目、整治什么标准、整治资金如何筹集、整治工作怎么实施都交给农民讨论确定,用民主的方式撬动民力。第三步通过制定屯规民约,实行“门前三包”,定人员、定工资、定职责、定奖惩,建立常年保洁队伍,实现有人保洁、有钱保洁,统一管理,防止前清后乱。

今后,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为底线,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建设干净、整洁、便捷的宜居村庄为导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完善机制,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广大农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省新农村办 供稿)

猜你喜欢
全市整治农民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专项整治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专项整治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投资北京(2016年11期)2017-02-16 21:52:53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投资北京(2016年11期)2017-02-16 18:18:30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投资北京(2016年11期)2017-02-16 17:53:56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投资北京(2017年1期)2017-02-13 20:44:17
养殖业整治需多措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