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乐派歌剧之旅——莫纽什科《哈尔卡》

2015-10-10 15:36欧南
歌剧 2015年7期
关键词:华沙哈尔波兰

欧南

【歌剧内容】在贵族斯托尼克庄园的大厅,他的女儿索菲亚与年轻的贵族亚努克正在举行婚礼。但此时新郎非常矛盾,他曾经诱骗乡村少女哈尔卡,又将她遗弃,而哈尔卡还蒙在鼓里。深爱哈尔卡的守林人扬台克来告诉哈尔卡,亚努克已经背叛了她,而哈尔卡已经怀了亚努克的孩子。随着婚礼队伍走来,新娘索菲亚看到哈尔卡在痛哭,还天真地问哈尔卡发生了什么事,但被参加婚礼的人流拥着进了教堂。当哈尔卡最终发现了事情的真相后,彻底崩溃,她打算放火烧毁教堂,被村民劝阻,悲伤至极的哈尔卡最终跳下悬崖自杀。而目睹这一场景的村民们,还被迫为这对新人祝福。

随着历史的发展,波兰民族乐派作曲家莫纽什科似乎已经显得不太重要了。在一般的音乐史书籍中,莫纽什科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一笔带过,甚至连他的名字都很少出现。在19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横空出世以后,捷克、挪威、西班牙、芬兰都出现了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作曲家。而在波兰,虽然也有肖邦、维尼亚夫斯基等一流的作曲家、演奏家,但他们的创作都不属于民族乐派风格的。虽然肖邦写了大量具有波兰民族风格的马祖卡、波兰舞曲,但都不属于民族乐派的范畴,而真正的民族乐派作曲家,就是莫纽什科。

一位真正的波兰民族乐派代表人

莫纽什科1819年生于波兰东部的明斯克(现在是白俄罗斯首都)城郊的一个乡村里。他的父亲是当地业余剧团的热心组织者,也是诗人和画家,母亲则是业余钢琴家。受家庭影响,莫纽什科从小就喜欢戏剧表演,又跟随母亲学习钢琴。8岁的时候,全家迁居华沙,开始随肖邦的老师弗瑞耶学习音乐,后来因经济条件恶化,全家不得不回到老家明斯克。1837年,莫纽什科前往柏林,在卡罗尔·尤根哈根门下学习音乐。他早期的歌曲,都是取材于波兰著名爱国主义诗人密茨凯维茨的诗歌。密茨凯维茨在波兰民族文化中,是个重要人物,其地位类似于俄罗斯的普希金。包括肖邦等艺术家都曾经受他影响。

1840年,莫纽什科回国,定居在维尔诺,担任唱诗班的管风琴师。后又想定居彼得堡,但未能如愿。1846年,为了演出他的喜歌剧《彩票》,莫纽什科回到了华沙,在这里他结识了《哈尔卡》的作者,诗人沃尔斯基。和比他大10岁的肖邦相比,莫纽什科除了早期,一生的创作都是在波兰国内。他没有肖邦那种远离故土,在巴黎这样的花花世界生活、创作的经历。故此,他的音乐大多扎根在波兰的泥土,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民族乐派作曲家。

除了歌曲以外,莫纽什科的创作基本上围绕着歌剧展开,他一生写有20多部歌剧作品。而莫纽什科之所以会成为一个民族乐派的作曲家,或许和他父亲的爱国倾向不无关系,除了经济原因之外。他的父亲举家从华沙迂回明斯克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的父亲憎恶学校教育里俄罗斯文化的侵蚀,这种强烈的民族意识的觉醒,多少对少年的莫纽什科产生重要的影响。正如俄罗斯“强力集团”也是渴望从德国的音乐传统中摆脱出来一样。

莫纽什科的歌剧《哈尔卡》《闹鬼的庄园》不仅在他的创作中,而且在波兰歌剧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虽然这些歌剧并不属于世界,我们现在也很少能够在国际舞台上看到它们,但对波兰民族来说,它无疑是重要的,正如《牡丹亭》对我们的重要一样。在莫纽什科时代,波兰还没什么像样的歌剧作品,是莫纽什科改变了这种面貌,1858年《哈尔卡》在华沙上演,取得了辉煌的成功,不但确立了莫纽什科在波兰歌剧界的地位,歌剧院经理更是聘请莫纽什科担任华沙大剧院的终身指挥。一直到他去世,莫纽什科都是波兰歌剧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人物,让人想起斯美塔那等杰出的民族乐派作曲家。

莫纽什科的早期作品很多是歌曲。1844年,他出版了《家庭歌曲集》,成为波兰音乐文献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也是当时音乐文库中,具有典范性的丰富歌曲中的第一部,其中包括庄严的赞歌、民间歌谣、世俗小调、室内歌曲以及幽默小品,这部歌曲集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而仅是歌曲一项,莫纽什科就创作了300多首。

莫纽什科第一次开始接触到歌剧是在家乡明斯克。当时,常有维尔诺的一些歌剧团体到那里演出。而在他定居在维尔诺的时候,这里丰富的歌剧演出,使得莫纽什科大开眼界。他在那里熟悉了罗西尼、莫扎特、韦伯、奥伯等人的歌剧,而在柏林求学期间,在彼得堡期间所观看的歌剧,也丰富了他的眼界。这对一个艺术家来说,的确是非常重要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而民族乐派的许多作曲家,大多是通过大量接触西方的音乐,才深深地感受到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不足。但他们在致力于本民族的音乐创作时,也常常会引起国内观众的误解。格林卡是,斯美塔那是,莫纽什科也是。他们晚年所经历的不幸遭遇,让人唏嘘不已。由此可见,文化的弱势,对一个具有前瞻性眼光的艺术家来说,是多么的不幸。而莫纽什科晚年的歌剧《闹鬼的庄园》由于剧中爱国主义的因素,在演了三场之后遭到当局禁演,这给莫纽什科以致命的打击,郁郁寡欢,直接导致了他的去世。

莫纽什科在维尔诺定居下来以后,开始尝试创作舞台剧作品。1840年写了小型歌剧《理想的人》《神奇的水》《新堂吉诃德》《彩票》等。这些作品虽然还都是些不太成熟的习作,但对莫纽什科以后的创作无疑是有帮助的,谁也不可能生来就能写出成熟的作品。伟大的瓦格纳、威尔第不也都是在尝尽了失败后,才写出伟大的杰作的吗。

关于《哈尔卡》的创作

机会总是等待有准备的人的。1846年,波兰发生了一系列的政治事件,震动了整个波兰社会。莫纽什科也被卷入这场漩涡,他对那个事件的反应与《哈尔卡》的创作密切相关。

当时,波兰连年歉收,农民中不安定的因素已达到顶峰。而波兰流亡者的左翼组织“民主同盟”于1846年2月在克拉科夫发动武装起义。但他们答应农民的许诺事实上并没完全兑现,成了空头支票。同时,占领者奥地利人利用贵族和农民的这种矛盾,把起义者说成是反动的政治家,说他们的起义并非是为了农民,而是要把农民引向深渊。这时,起义者准备向集合点进发,却落到了被煽动的农民手中,不是被残杀,就是被押解到奥地利政府手中,最终导致起义失败。

莫纽什科和所有的波兰人一样,同样经历了这场不幸的起义。然而,当人们抱怨农民忘恩负义的时候,莫纽什科却发现了问题的根源。这直接表现在了他对《哈尔卡》一剧的题材处理。

当时,激进的青年诗人沃尔斯基写了一部长诗,即《哈尔卡》。他写道,贵族青年亚努克爱上了农村少女哈尔卡,并私下和她结了婚。在哈尔卡生了一个孩子后,亚努克参加起义队伍外出了。然而,亚努克的母亲却控告哈尔卡出轨,逼她当街示众,并且抽打她和孩子。亚努克返乡后,找到妻儿的坟墓,哈尔卡的幽灵此时浮现了出来,向亚努克诉说贵族妇人的狠毒,要他去报仇。于是亚努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并在哈尔卡坟前自杀。这部长诗虽然遭到了当局的删减,但他的手稿却在华沙流传开了。莫纽什科在看到这部长诗时,如获至宝,即刻产生为它谱写歌剧的愿望。

虽然剧本和沃尔斯基的长诗还是有区别的,但可以肯定这是莫纽什科的主意。因为长诗在前,剧本在后。何况长诗已经被当局删改,如果还是按照长诗的内容谱曲的话,恐怕演出都将非常困难。

歌剧一开始分成两幕。显而易见,莫纽什科之所以将剧情做如此重大的改变,是由于它包含着作曲家独到的用意。两个人都企图挖掘农民对贵族仇恨的根源,因为农民的人格和尊严被他们无缘无故地践踏。而有意思的是,他们把哈尔卡故事本来发生的地点尼达河畔,移植到了贵族流血最多的地方——山区。而剧中爱慕哈尔卡的扬台克正是被压迫阶级的代表。

在新的剧本里,我们发现亚努克只是一个浑浑噩噩的贵族青年,他玩弄哈尔卡却不愿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而出于家族观念的考虑,他无情地抛弃哈尔卡只是为了贵族之间的联姻,这更显示了阶级不可调和性的矛盾。亚努克虽然有歉疚,但这不过是脑海中忽闪的情绪罢了。而哈尔卡只是个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乡村姑娘,她只能通过自杀才能反抗这个无情的社会。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莫纽什科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这基本上是民族乐派所发出的最有力的强音。而民族乐派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对底层不幸的人民给予无限的同情。

这部歌剧最初上演于1858年。而在此前,由于担心剧情遭到当局限制的原因,所以,只以两幕的形式,在音乐会中上演。到了1857年,沙皇尼古拉一世去世,他的继承人尼古拉二世对民主思想有些放松,进步势力开始抬头,于是以<华沙日报》的编辑约瑟夫-克尼格为首的新闻工作者开始为这部歌剧的正式上演奔走呼吁了。

莫纽什科在原来两幕的基础上,听取了各方意见,将歌剧扩充为四幕,增加了很多舞蹈、民俗的场面,为了刻画人物性格,又增加了一些咏叹调、重唱、短歌、俚俗小曲等,使得歌剧更富有地方特色。歌剧正式上演于1858年元旦,可以说是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观众对这部歌剧的热情可以用火爆来形容,一票难求。这是一部真正的波兰民族歌剧,它甚至打破了当时所有的外国时髦歌剧在华沙演出场次的纪录。它被列为华沙大剧院的保留剧目,在莫纽什科生前,就一共演出了150场,这在波兰民族歌剧史上也是空前的。

《哈尔卡》在华沙演出后,迅即在全波兰演出。1865年,华沙隆重庆祝了《哈尔卡》的第100场演出,1885年庆祝第300场演出。到了1900年,庆祝第500场演出。而庆祝第1000场演出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除此以外,《哈尔卡》在斯拉夫国家中也迅速地获得了极大的声誉。1868年,《哈尔卡》在布拉格由斯美塔那指挥公演,翌年,又在莫斯科演出。此后,在维也纳、纽约、伯尔尼、赫尔辛基、柏林、布达佩斯都相继演出了这部歌剧。可以说是《哈尔卡》成就了莫纽什科,也是莫纽什科给波兰的歌剧带来了荣誉,两者缺一不可。

猜你喜欢
华沙哈尔波兰
在此消彼长中幸存的波兰
进军波兰
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在波兰,遇见地下仙境
网络时代
世界最漂亮的鸡
波兰 华沙起义73周年
杰克·吉伦哈尔比弗利山庄不够味
如果雨果的哈尔威船长说了假话
第20届国际军事历史研讨会在波兰华沙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