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 吉狄马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当代社会从模仿学习的追赶阶段向自主创新的创造阶段转型。在这个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10月15日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15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不仅高度肯定了文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突出强调了文艺的引领功能即引领时代的风气的功能,在文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必将推动社会主义文艺“高峰”的出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艺界不仅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而且要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并在这个贯彻落实中进一步学习,创造积极措施将这个重要讲话落到实处、小处和细处。
70多年前,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毛泽东在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创立了毛泽东文艺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30多年前,邓小平在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转折过程中积极调整了党的文艺政策,正确地处理和理顺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恢复了文艺界统一战线,解放了艺术生产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21世紀,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不仅完整地勾勒了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态,而且深刻地指明了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方向和前进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第三次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中国当代历史“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这两个历史时期绝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在2015年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地提出“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说:“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要坚定不移坚持。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在超越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并开创崭新历史阶段,才能真正完成。而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自然包括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这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它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度来强调文艺的“不可替代”作用,认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这就给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铺展了新的背景和底色。它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同时又“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这不仅强调了作家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而且指明了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的动力之源。“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文艺”概念的重申和界定不仅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而且把握和规定了当代文艺的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集中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核来探讨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探讨社会主义文艺的实现方式和路径,开拓了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空间。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指出了“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这把文艺作品优劣同对人民态度关联起来考察,张扬了唯物史观,可谓发前人所未发,不仅在文艺理论上是极大的创造,而且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长河中也是极为罕见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们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弘扬,也极大地增添了文艺理论的“中国的”元素和精神内涵。这不仅出色解决了文艺理论上批判与继承的关系,而且为未来的文艺理论发展铺设了一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石。这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的科学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既深刻地把握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又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的根本价值取向。这种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有本质区别的。
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第一大飞跃阶段,毛泽东提出了文艺家和工农民众相结合的道路。这是在总结和反思“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基础上对“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深化,开创了中国新文化发展的崭新阶段。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第二大飞跃阶段,邓小平虽然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但是提出了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的深刻思想。邓小平深刻地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我们的人民勤劳勇敢,坚韧不拔,有智慧,有理想,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顾大局,守纪律。几千年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的半个多世纪来,他们满怀信心,艰苦奋斗,排除一切阻力,一次又一次地写下了我国历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没有把他们压倒。任何严重的困难都没有把他们挡住。文艺创作必须充分表现我们人民的优秀品质,赞美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在同各种敌人和各种困难的斗争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
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第三大飞跃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两大飞跃的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又有很大发展,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既深刻地把握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也鲜明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可以说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内核。首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是人民的文艺。而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社会主义文艺与非社会主义文艺的分水岭。社会主义文艺必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其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要求。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它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除此之外,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人民不但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而且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仅是文艺的党性原则的充分体现,而且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价值观的具体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与人民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的。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从本质上说是指,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党性是人民性的集中体现和升华。人民性是党性的主要来源和根基。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人民性以党性引领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的充分表现和反映,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想在文艺观上的具体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一是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二是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三是把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的基础上尖锐地批判了一些文艺的偏颇。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有些文艺处在迷茫状态,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了偏差,这些文艺将低俗混同于通俗,将欲望等同于希望,将精神快乐降低为单纯感官娱乐。这是与社会主义文艺发展背道而驰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这既宣示了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艺的党性原则,也指明了中国当代文艺的发展方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艺发展是多元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艺是包容多样、尊重差异、多样化的文艺,但包容多样、尊重差异绝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各行其是。科学地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我们从理论上认识整个历史运动,并站在整个历史运动的前列,正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方向,努力挖掘那些代表这个发展方向的优秀文艺作品并促进其他文艺作品向这些优秀的文艺作品看齐。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并在这个基础上绘制了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宏伟蓝图。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期待中国当代文艺出现“高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当代文艺创作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这既是对文艺界的鞭策,也是对文艺界的期望。文艺界不仅应以此为总结当代文艺发展的出发点,而且应以此为未来的努力方向即创作出中国当代文艺“高峰”。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文艺发展的“高原”与“高峰”的关系的基础上强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这种人民不断提高的精神需求是不满足于当代文艺有“高原”缺“高峰”的发展状态的。这不仅是对中国当代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基本矛盾,即文化艺术的多样化发展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个发展方向之间的矛盾的科学解决,而且对开展科学的文艺批评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其次,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文艺的“高峰”不是一般文艺的“高峰”,而是社会主义文艺的“高峰”。如何创作出社会主义文艺的“高峰”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作出“高峰”首要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即“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接着,习近平总书记从作家艺术家、社会生活和文艺作品三个方面对创作出文艺“高峰”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作家艺术家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国作家艺术家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在社会生活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作家艺术家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在文艺作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艺作品是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认为“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应该成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文艺政策的立足点。文艺界应该从它出发理解、执行和调整党的文艺政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繁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艺界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真正落到实处、小处和细处,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但要在学习中,而且要在实践中磨练和提高我们领导文艺的能力,改善并加强党对文艺的领导。
首先,要正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与党的一系列文艺方针、政策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文艺方针和政策注入了新的内涵、赋予了时代特色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艺界应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与学习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和政策统一起来。
党的文艺方针和政策虽然是相对稳定的,但是我们执行这些党的文艺方针和政策却不是教条的,应以这些党的文艺方针和政策为行动指南。在不同历史阶段,文艺创作是千变万化的,我们执行党的文艺方针和政策不能墨守成规。近些年来,文艺创作中存在着“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的心态和“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的思潮。它们相互联系、彼此呼应,对文艺创作的危害不容忽视。这些不良文化艺术现象是过去没有出现的。文艺界深入地批判这些不良倾向并不是违背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和政策,而是更好地执行这个方针和政策。这是因为我们所提倡文艺界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是目的,而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手段。因此,那种认为批判一些不良的文化艺术现象就是违背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和政策的论调是荒谬的,这无非是卸掉文艺批评这个锐利武器,默许甚至纵容一些不良文化艺术现象的泛滥。我们要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在文学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
然而,在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中,文艺出现了边缘化的发展趋势。在这种中国当代文艺的边缘化发展趋势中,有的作家甘居社会边缘,甚至躲避崇高,自我矮化。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文艺界出现了“表现自我”的思潮;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文艺界出现了“躲避崇高”的思潮。这些文艺思潮推动中国当代文艺逐步从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关注转向对自我内心体验的感受,从对“大我”的表现转向对“小我”的揭秘。如果作家能够从这种自我内心感受出发并超越这种自我内心世界,从这种“小我”出发并超越这种“小我”,就不会丧失艺术的高远境界。如果作家仅仅局限在自我世界里,就将丧失对社会的思想能力,甚至堕落为社会的弃儿。有些中国当代作家就是在这种艺术蜕变中丧失社会担当的,甚至堕落成为“惟恐烧着自己手指的小心翼翼的庸人”。真正優秀的中国当代作家绝不能躲避崇高,自我矮化,而是与中国当代社会这个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时代相适应,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先进行列,勇立潮头唱大风。有的作家虽然认为作家是人民的一分子,作家应该从自我出发来写作,从自己感受最强烈的地方入手,写自己最有把握的那一部分生活,但却强调如果作家从表现自我出发的文学作品超越他的个人恩怨,那不过是作家的痛苦和时代的痛苦碰巧是同步的,而不是作家应负的社会责任。这就把人民的思想感情与人民本身分割开来了,使这些思想感情独立化。作家感受最强烈的地方是和整个社会生活分不开的,是整个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家绝不能局限在这种感受最强烈的地方,而应从这个地方出发并超越这个地方,否则,就很难反映出他所处时代的某些本质的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强调作家艺术家要“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要求作家艺术家创作出社会主义文艺的“高峰”。这极大地纠正了中国当代文艺发展的偏向,而且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文艺方针、政策。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但丰富了和发展了党的文艺方针和政策,而且是文艺界执行党的文艺方针和政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其次,从事文艺领导的党的组织工作者不仅要善于学习和透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还要善于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向前发展中抓住要害和把握关键,采取科学办法和创造有力举措。
一是党的文艺工作者决不能成为官僚,而要为作家艺术家服好务。这要求党的文艺工作者不能是外行,而是力争成为内行。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艰难。文艺理论家周扬在强调领导的责任时曾说:“应该容许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上有充分的自由。领导的责任,是经常向他们指出努力的方向。作家应该写自己所熟悉的东西,但是,也要努力去熟悉新时代的作家所应该写的东西。要明确指出在文艺上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可以允许的,什么是必须反对的。不值得提倡的不要去提倡,可以允许的,也不要反对。”
二是文学界如何估计和评价中国当代文学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如何认识和把握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阶段?这是当代文学界继续前进的出发点。过高地或过低地估计中国当代文学的成就都是不利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当代文艺创作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文艺发展的“高原”与“高峰”关系的基础上强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这种人民不断提高的精神需求是不满足于当代文艺有“高原”缺“高峰”的发展状态的。这不仅是对中国当代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基本矛盾即文化艺术的多样化发展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个发展方向之间的矛盾的科学解决,而且对开展科学的文艺批评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既然人民极不满意当代文艺创作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那么,广大作家艺术家就不能满足于已有的艺术成就,而要不断超越过去,勇攀文艺“高峰”。
三是党领导文艺必须遵循文艺规律。习近平提出各级党委要把握文艺发展正确方向,要选好配强文艺单位领导班子,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强调“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形成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这是遵循文艺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而党的文艺工作者遵循文艺规律,正如周扬所说的,“主要应靠文艺批评”。当前,主要的是抓好文艺评奖,并以文艺评奖为推手促进科学的文艺批评的发展。重大的文艺评奖不仅是文艺批评的重要形式,而且是科学的文艺批评的高度集中。如何发挥文艺评奖的引领作用?这是遵循文艺规律的重要途径之一。重大的文艺评奖一般是以科学的文艺批评为基础的。这种重大的文艺评奖不仅高度集中科学的文艺批评,而且积极推动科学的文艺批评的发展。这是检视重大的文艺评奖是否客观公正的试金石。而以科学的文艺批评为基础的文艺评奖则不仅能够保证客观公正,而且容易形成社会共识。这种以科学的文艺批评为基础的文艺评奖所评选出来的优秀文艺作品必将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和接受,必将对文艺创作和文艺消费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以科学的文艺批评为基础的文艺评奖既是对作家艺术家及其文艺作品的尊重,也是对文艺批评家的尊重。这种文艺评奖不仅是作家艺术家的盛宴,也是文艺批评家的盛宴。文艺评奖虽然是对获奖文艺作品的肯定和褒扬,但却不是获奖文艺作品的盖棺论定。因此,文艺评奖不应终结文艺批评,而应激发更多的文艺批评的蓬勃开展。也就是说,任何获奖文艺作品都不应看作是钦定的,都不应不容许争论,都应经受尖锐泼辣的文艺批评的冲击,都应接受历史的反复质疑甚至批判。
四是文艺界应该坚持科学的文艺批评标准并严格地按标准进行文艺批评以及文艺评奖,而不是在“矮子里面拔将军”。当前,有些文艺批评以及文艺评奖之所以难以发挥导向作用和引领作用,是因为文艺批评标准不够统一。而没有相对稳定的文艺批评以及文艺评奖标准,文艺批评以及文艺评奖就很难在文艺创作和文艺消费中产生积极影响。当代文艺界不少文艺评奖实际上徘徊在评出优秀的文艺作品与评出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优秀文艺作品之间,陷入了两头都顾而两头都没有顾上的尴尬境地。文艺评奖评出优秀的文艺作品与评出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优秀文艺作品是很不相同的。如果是评出优秀的文艺作品,那么按照优秀文艺作品的标准衡量,宁缺毋滥。而评出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优秀文艺作品,就难免在矮子里面拔长子。这样,文艺评奖所制定的优秀文艺作品的标准就可能随行就市。而作家如果遵循这个时期的评奖标准,就难以符合那个时期的评奖标准。与其两头都赶不上,不如都不遵循。因此,这样的文艺评奖在文艺创作中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文艺评奖的标准这种不断变化极大地妨碍了文艺评论家对新人新作的发现,严重地阻碍了文艺事业的发展。不少评委在这种文艺评奖标准难以把握的情况下担心选错,往往倾向选择名家名作,即使遗珠,也不愿推选新人新作。这样就不可能出现江山代有才人出、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现象。这种不能创造新人新作公平竞争机会的文艺评奖肯定难以推动文艺的健康发展。
党的文艺领导能否实现这些目标,关键在于党的文艺领导能否培养和团结一支德艺双馨的文艺队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文艺领导绝不能小圈子化,绝不能帮派化,绝不能谋取小圈子甚至小集团利益,而是应尽可能地团结广大作家艺术家队伍,建立一支多梯队、多语种和多民族的作家艺术家队伍,建立一支不畏艰难、勤学苦练、勇于探索的队伍,攀登社会主义文学艺术高峰。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应该对外不断开放,努力向文学艺术大国强国迈进。加强文学艺术对外宣传,不断提升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的国际影响力,力争在世界文学艺术版图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责任编辑:刘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