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等
摘 要: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危害民众身体健康的关键瓶颈问题,这也对《环境卫生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针对现有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实验内容和形式固定、理论教学和实际应用脱节及考评评价体系不合理等问题,探讨了包括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加强实验课内容和形式改革以及设置合理的考评评价体系等在内的一系列教学模式改革建议,对课程改革进行探索与实践,以满足人才培养和建设应用型学科的需要。
关键词:环境卫生学 应用 教学模式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7(a)-0194-02
《环境卫生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也是环境科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复杂和多样化,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问题层出不穷,环境事件屡次上演,严峻的污染形势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环境卫生学》致力于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识别、评价、利用或控制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各种环境因素,达到维护人群健康的目的[2]。为此,该研究依托河南省高等学校预防医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结合目前《环境卫生学》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尝试探索了教学模式改革的新方向。
1 课程教学补充新问题、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
根据新乡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环境卫生学》在第9学期开设,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授课对象为面临就业和考研的大五学生,主要课程目标是引导学生应用环境学知识和医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应用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以便更好胜任未来的实际工作和科研活动。
目前,《环境卫生学》教学中使用的大都为杨克敌主编的教材,虽然教材每隔几年都修订并补充新内容,但由于出版周期的影响,教学内容存在一定滞后性,与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3]。例如,2015年新春伊始,纪录片《穹顶之下》引起前所未有的全民关注,片中用大量篇幅解释了雾霾形成的多种因素,也提到了发达国家在治理雾霾时用过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在雾霾问题白热化的今天,教材中大气卫生章节仍重点探讨煤烟型烟雾、光化学烟雾等问题对健康的影响,仅在颗粒物来源部分提及PM2.5的定义及城市颗粒物源解析中PM2.5占PM10的比例。又如,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大幅增加,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中东部地区的省会城市,大气污染呈现出煤烟型与机动车污染共存的新型大气复合污染特征,区域性和二次化学转化突出的大气污染愈加明显。这都要求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教材中基本理论的讲解,还需随时补充新的热点,探讨现实问题,才能保证所学知识得到良好的应用。
在已开展的《环境卫生学》教学内容补充调查中,学生更注重补充室内空气污染、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方法等具体技术[3]。而实际教学中,环境指标监测、污染物采样技术、环境影响评价和健康影响评估手段等讲授较少,特别是缺乏国内外先进方法、装置和技术的介绍,导致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和科研团队后,欠缺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可尝试在现有教材基础上,由教研室编写新内容作为补充材料,一是更为快捷便于随时更新,二来也可以满足学生探求新知识的需求。
2 课堂形式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环境卫生学》教学采用大班上课、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式”教学为主[4]。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沉闷。为此,可尝试在教学内容中选取特定章节,以专题的形式布置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制作PPT课件,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课件的手段,由学生来讲授,增强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即将到来的毕业设计和答辩提供锻炼机会。另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可考虑将“翻转课堂”模式引入课程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性,提高每个学生的课程参与度。
3 注重实验课改革
《环境卫生学》是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验课教学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巩固和深化理论课教学中的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3.1 实验内容改革
实验内容设计不能一成不变。以目前实验课设计中大气卫生实验为例,该内容共安排三次实验课,分别为空气样品采集和流量校准、空气中NOX的测定以及空气中CO和CO2的测定。随着大气观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环境指标观测和污染物的检测手段日趋完善,高灵敏度的快速、实时、便携式检测设备为空气中常规大气污染物浓度的获取提供了可能。实验课设计中应尽可能回避老旧的测定方法,关注新兴热点污染物(如PM2.5和汞),介绍学生认识和掌握目前广泛采用的仪器设备和测定方法,充分满足工作岗位需求。
3.2 实验方法改革
实验方法改革,一是更新实验操作的方法和仪器设备,二是更新实验的手段。例如,在环境质量评价实验课中,可尝试走出实验室,以上机课的形式在机房进行,引领学生操作地理信息系统和相关环评模型软件,将现代化手段融入教学中。
3.3 实验课形式改革
可尝试增加一些综合性实验,如组织学生到现场,开展环境空气监测、地表水和地下水采样、土壤样品采集等,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找出案例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评估环境质量和健康影响,最终提出意见和建议,系统完成整个实验设计。另外,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做科研小助手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开拓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4 合理的考评评价体系建设
目前,课程总成绩由三部分组成,理论考试成绩、平时考勤成绩,以及实验课成绩。理论考试成绩为期末考试成绩,实验课成绩主要取决于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与实验做得好坏,实验技能掌握情况关系不大。一次考试不能反映学生知识掌握的好坏,实验报告也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能力和平时的学习态度。需要改革考评评价体系,增加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动手机会,如完成科研报告、环评案例、课堂内容讲授等,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完成的科研部分以成绩形式体现。
总之,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课程内容和形式的调整,培养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的解决能力,真正把所学用于今后的工作和科研中,既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也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5 结语
在深入研究该校本科专业《环境卫生学》课程的特点及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从事该课程教学的亲身体会,从优化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和建设合理的考评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理论教学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应用型教学模式探索建议,初步教学实践发现,这些举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观学习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才培养和建设应用型学科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杨克敌.环境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 鲁文清,袁晶,邬堂春.我国环境卫生学的发展历程和展望[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8(42增刊):51-54.
[3] 李万伟,李晓红,贺圣文,等.《环境卫生学》课堂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45):120-123.
[4] 杜可军,陈景元,骆文静,等.《环境卫生学》教学改革基本思路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24):3815-3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