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背景下的我国企业如何走智能化发展道路

2015-10-09 23:44王镓垠
企业文明 2015年9期
关键词:智能化工业智能

王镓垠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公布了经李克强总理签批的具有工业发展蓝图性质的“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现工业强国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很多人将其比作中国版的“工业4.0”。不论是“中国制造2025”还是“工业4.0”,其战略使命和核心理念基本相同,都是为了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都是把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放到优先位置,即智能化发展方式。但毕竟德国工业大步领先于中国,他们已经走完了工业1.0、2.0、3.0的发展阶段,工业4.0直接瞄准的是新一轮科技革命,重点聚焦制造业高端产业和高端环节,而“中国制造2025”是要同时进行“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的追赶式发展道路,这就要求“中国制造2025”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工业4.0”对产业结构和企业个体均影响深远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时代正悄然来临,并将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基本手段的“工业4.0”及“中国制造2025”,将对我国整体产业结构以及企业个体产生异常深远的影响。

首先,“工业4.0”将促进我国工业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改善我国传统工业结构,缩小与传统制造强国的差距。由于“工业4.0”旨在建立一个信息物理系统网络,将所有生产企业的自动化设备、客户需求、物流仓储等产业链各个环节纳入其中,使工业生产实现动态监测、自我调整、人机互动,并以最优生产方式完成生产实践,定会大幅促进我国工业企业的生产自动化信息化水平的提升、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物联网等技术的越发普及、各类控制和管理软件的提升、经营思路的快速更新乃至企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从而助推我国产品质量、生产水平、品牌效应等多方面的整体性提升。与此同时,随着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时将企业迁回或迁至东南亚、拉美等地区,我国的用工和原材料成本不断上升,双重挤压下倒逼我国必须构建一个具有高度灵活性、个性化、利用最少资源进行最高效率生产的工业生产体系。

其次,“工业4.0”为每个企业提供了一个优化提升的机会,让每个企业更加充分地参与自由市场竞争。“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并不仅仅意味着采用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设备,生产出高精密、高质量的产品,通过更优质的管理软件与系统推动企业效率的提升,等等。通过将每个企业、每个个体打散后作为一个个独立的节点嵌入互联网这张巨大网络,让每个节点实现实时互联互通,企业可以更敏捷地响应市场,接触更广泛的客户群,其真正改变的是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的组织结构,以效率为先,尽可能减少不产生价值或者效率低下的环节,实现资源最优分配;人员的工作方式,相互协作越来越倾向于扁平化,服务外包形式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工作地点的要求将逐步淡化;企业家的经营思路,将从传统的链式经营链条转变为网状经营,对企业家的开放式思维、公关营销能力、战略的选择把控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品牌的塑造过程,除了通过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提高产品质量外,还需加入大量的魅力营销、事件营销、互联网营销等多种手段;同时还需极大地降低企业经营的渠道成本,打破行业门槛,不论大小企业都能利用自己的优势充分参与市场竞争。

最后,“工业4.0”的逐步推进将对工业以外的其他行业产生深远影响,造就一批新兴行业,淘汰部分中间环节。在近几年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初期,智能生产线改造、工业软件、系统解决方案、智能物流、互联网宣传等业内相关企业的蓬勃发展自然不必多说,产品服务一站式解决方案、咨询产品、品牌营销、技术成果转化和交易类企业也随之扩大市场,同时还将催生一批以个性化订制、智能决策、服务外包为主线的行业群体。随着两化融合不断推进,生产去人化效应逐渐显现,技术含量低且从事重复劳动的产业工人绝大多数将流向各类服务市场,企业员工将主要从事研发、管理、营销、品牌市场、远程维护等性质的工作,工作将越来越不受地理位置和时间的限制,整个服务市场将更加充实丰富、交通运输和旅游行业市场增长,诸多我们当今时代闻所未闻的新兴职业将有可能被造就出来。在“工业4.0”的推进过程中,传统的“低、小、散”且没有核心竞争力的生产企业将被逐渐淘汰,同时,由于“工业4.0”整合了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多种技术,通过网络将企业和个体进行连接,可用极低的成本将买卖双方或者多方联系起来,以往对于生产型企业异常重要的渠道商、中间商和多级销售环节,若没有附加服务环节作为支撑,则面临着被技术手段冲击或者淘汰的危险。

我国企业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实现跨越提升

目前,中国已连续五年保持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地位,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我国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一些关键装备、核心和关键技术依赖进口,自主品牌缺乏,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在国际产业链的分工中我们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同时有限的资源环境难以支撑持久的粗放型发展。我国外贸依存度高达50%~60%,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大,抗风险能力低。随着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燃料动力等要素成本的全面、快速上升,中国传统的比较优势将逐步削弱,亟待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目前大多数制造类的企业都声称自己挣不到钱,都在提与“互联网+”的结合,都在思考转向生产 + 服务的模式,都希望提高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的创造能力,同时还希望通过一定的圈子把客户的覆盖面扩大,提高企业客户的黏滞力和忠诚度。那么处在新一代技术变革时代黎明的我国工业企业,该如何有效把握“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脉络,进一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从而提升企业发展水平呢?

首先,需要纠正企业、政府、媒体等各界人士的观念,明确“工业4.0”“中国制造2025”所倡导的智能制造生产方式的范围及领域,转变思路、拓展眼界。智能制造、两化融合等并不单指生产制造环节及产品的智能化,还包括管理智能化、物流智能化、渠道智能化以及服务智能化等其他领域。每个领域之间相互联系、互为依托,同时又与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紧密相连,与生产智能化共同构成智能制造这个宏伟且复杂的工业体系。

生产智能化

生产智能化即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和产品的精细化智能化提升。由于我国大量企业还没有实现生产自动化,不存在智能制造的硬件基础,所以生产智能化是目前大多数生产企业瞄准“工业4.0”时的重中之重。生产智能化包括生产装备智能化、生产管理精细化、生产过程柔性化、资源调配智能化等若干主要任务。

生产装备智能化,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生产和产品特点,综合考量投入产出、质量提升、人力成本、投资规模、品牌效应等各种因素,统筹推进重点生产环节乃至全部生产环节的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和生产线的应用及更新换代,以及为现有设备增加感知、通信、响应和检测功能,使其具有连入互联网并传输数据的能力,为后续的智能管理决策以及及时调整提供硬件基础。在此阶段,企业的设备采购重点应集中在各类型传感器、有线/无线通信设备、智能仪器仪表及检测设备、智能加工中心、自适应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石油石化/冶金/成型/加工/食品/纺织/印刷/建材等特定领域智能成套设备,进行企业智能化生产设备技术改造,采用智能化解决方案等。

生产管理精细化,需要在生产设备智能化前提下,结合软件来实时掌控生产设备的工作状况、配套物料/零部件供应情况、生产计划及订单完成情况,从企业整体的宏观角度统筹安排的同时,进一步细化生产相关的各项流程,将原有生产管理各环节再向着更深入、更精细的下一层级拆分,力求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乃至每一个零部件所对应的加工设备实时运转情况,都通过软件实时反映在企业管理人员的面前,为其作决策提供全面、实时、高价值的参考依据。

生产过程柔性化,根据各生产企业的不同工艺流程和特性,建立由计算机控制的、各个设备根据加工对象或生产计划进行自动调整和智能协作的柔性生产系统。在当前互联网销售模式下推进生产过程柔性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可根据实时变动的订单信息及时安排所需产品和零部件的加工,实现及时生产和对市场的实时响应,从而减少毛坯和中间产品的库存量,有效降低相应的流动资金占用量,缩短生产周期,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减少设备数量和厂房面积,以及减少直接劳动力等。

资源调配智能化,是为应对柔性化生产中每时每刻都在变动的生产计划与传统固定式资源调配之间的矛盾,在企业生产主体与相关人力资源、厂内运输/对外物流、能源供给、仓储库存、包装配套等其他资源要素之间建立一个拥有智能化实时通信与调配机制功能的控制系统,使上述资源要素与柔性化生产过程在任何时刻都保持紧密高效的联系,以最高效率和最优资源服务于企业生产。

管理智能化

管理智能化即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涉及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职能进行智能化改造,包括智能决策、企业结构优化、供应链智能化、生产计划智能化、质量管理智能化、仓促管理智能化、支付多元化、人力资源及研发创新众包化等主要内容。管理智能化是当代企业面对新一轮技术革命进行自我提升和优化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

智能决策,即新一代的商务智能,站位于企业管理中的最顶层,是将企业生产、经营中所获得的海量数据与企业所处外部市场的相关价值信息进行叠加整合,快速准确地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帮助企业作出明智的业务经营决策。互联网浪潮中的企业经营决策,不能只关注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更需要根据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同类产品、物流价格、营销时机、配套服务、金融市场等各种因素进行实时调整,此类决策必须结合大数据手段才有实现的可能。

企业结构优化的主旨在于借助技术手段,将传统企业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进行优化提升,消除并替代重复劳动、简单劳动和流程审批类职位,精简组织架构和人员,消除机构臃肿、职能叠加等企业管理弊端,使企业在直面市场竞争时发挥出最高效率。

供应链智能化、生产计划智能化、质量管理智能化、仓储管理智能化等是跟生产智能化结合最为紧密的环节。主要包括供应链管理软件的应用,供应链管理环节网络化、去人化,配合智能决策的生产计划实时调整,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反馈,不合格产品返修处理的损失最小化,仓储设备智能化改造,仓储资源高效利用,仓储与生产、供应链环节的实时互通等多种内容。尽管涉及诸多环节,但均离不开“最大限度降低成本、资源分配最合理、产生最高价值”的主线。

支付多元化是指在传统付款方式的基础上,拓展网络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并根据上下游配套企业及服务商的交易历史和评价,参考合作企业的付款要求及自身企业的财务状况,自动生成惠及交易双方且经过双方认可的付款比例、方式及附加条款。

人力资源及研发创新众包化,主旨是将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所有非必须由企业自身把控的工作均采取外包的方式剥离出去,将资源集中于主营业务方面,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同时将部分研发创新工作外包给在网络平台、创新联盟、行业人才库等组织注册的设计师、工程师及其他专业人员,在自由市场经济环境下购买他人智力成果,以克服企业由于地域、实力、成本、管理等因素造成的创新和技术研发困难。

物流智能化

物流智能化是利用条形码、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的物联网技术,通过高度复杂的信息处理运算和网络通信技术平台,广泛应用于物流业运输、配送、包装、装卸等基本活动环节,实现货物运输过程的自动化运作和高效率优化管理,提高物流行业的服务水平,降低成本,减少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消耗。在面对海量交易和全球化协作的未来商业社会,物流的智能化与否将成为企业能否在激烈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当前阶段企业在物流智能化方面应重点发展产品识别与跟踪溯源、交通运输智能化、收发货智能决策、实时响应与调整等环节。

产品识别与跟踪溯源,主要依托以射频识别等技术为代表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识别装置自动获取被识别物体的相关信息,并将信息提供给后台处理系统,为运输、仓储、配送等方面提供海量数据,以便企业对产品进行管理及跟踪溯源。交通运输智能化、收发货智能决策、实时响应与调整三个环节紧密相连,可利用GIS技术与后台运算控制系统结合,统筹企业收发货信息,将运载工具、产品、道路及其相关的服务部门相互联系起来,综合考虑运载工具的当前距离、产品信息(重量、数量、体积、运载方式)、路程等因素,自动筛选出最优物流方式,并实现运输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和订单变更。甚至可实现企业管理系统监控到原材料、零部件的缺货信息以及下游订单时,自动将采购订单发送至合作供应商,同时筛选出最优物流方案并安排车辆。

渠道智能化

渠道智能化侧重于在企业品牌市场及销售渠道方面的智能化、网络化升级。目前,我国企业尤其是制造类企业在品牌宣传推广、市场开拓、销售渠道、营销思路等方面远远落后于互联网企业,企业可在品牌推广手段多元化、网络智能搜索与推广、销售渠道扁平化、平台化等方面重点突破,快速提升市场影响和品牌价值,拓展销售渠道,降低渠道成本。推荐企业开拓手机APP、微信企业号/公众号、官方微博等互联网品牌宣传手段,适当开展事件营销、体验营销、魅力营销等新型营销手段,扩展网络平台销售渠道、管理优化经销商结构等。

服务智能化

服务智能化是通过软件与控制系统、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工业企业的售前、售中、售后等各环节的服务进行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拓展。服务作为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的重要环节,可进行智能化改造提升的结合点异常丰富。工业企业在现阶段可重点进行电话咨询智能应答,售中服务支撑案例库建设、应用与推送,售后服务在线信息化管理,针对客户的定期维护、保养与计划生成与推送,智能化网络化培训,智能化资产运营服务(资产/产品远程诊断、在线监测、运行与状态报告的生成与推送等),服务数据库建设与大数据分析,智能金融信贷,基础数据共享与云服务,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等等。在越来越注重客户体验的未来商业社会,各种传统服务与新兴服务的交叉融合,将导致服务种类的上限趋于无限大,所以当前的中国工业企业需要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尽早推进服务智能化过程。

无论是“中国制造2025”还是“工业4.0”,其描绘的宏伟目标看似距离我国企业还非常遥远,但只要我们怀有共同建设制造强国的决心和敢于直面激烈市场竞争的勇气,增加一点改造世界的理想和为民众谋福利的社会责任感,学习互联网思维、资本思维等先进思维方式,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从企业生产、管理、物流、渠道、服务各个方面扎实推进智能化提升,那么我国工业就迈向了通往制造强国的快车道。面对我国如此优厚庞大的工业基础、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势头、海量人口基数所带来的聪明才智和经济活力、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等种种利好,我们在工业领域实现又一个中国奇迹的目标难道还远吗?

(作者单位:赛迪顾问 装备产业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陈海峰)

猜你喜欢
智能化工业智能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工业人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4.0”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