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秘专业学生学习素质调查与分析

2015-10-09 09:31彭莉
文学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分析

内容摘要:医药类高专新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素质与大专的教学要求有较大的差距,所以要搞好衔接工作,做好平稳过渡,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学习素质放在首位,充分塑造学生的个性,发展其学习能力。

关键词:医药高专 新生学习素质 分析

我校从2014年秋季开始招收医学文秘专业的学生,进入大专阶段学习后,部分学生对学习感到很不适应,引起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学生的学习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教师是教学这个系统中最根本的因素,按系统论观点,只要当学生的学习素质和认知水平,与教师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处于和谐而稳定的状态时,系统才发挥较大功能,教学质量才能逐步提高。作为教学主体地位的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角”,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笔者对我校2014级医学文秘专业的45名新生就学习素质作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第一项:学习动机,其中动机明确,“我要学”占37%、动机模糊,随心所欲占23%、迫于家长要求,“要我学”占40%。

第二项:学习方法,其中主动预习和复习,认真思考占27%、被动接受,当“收音机”、“记录员”占31%、不知道如何学习,无所事事占42%。

第三项:注意力,其中自始至终全神贯注听课和思考占29%、基本上能集中,但易受干扰而分散占33%、不能持久,好动,经常”走神”占38%。

第四项:意志力,其中知难而上,为理想而勤奋学习和不断追求占28%、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过分依赖教师占42%、畏惧困难,有厌学情绪占30%。

第五项:认知水平,其中能分析、解决问题,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占25%、能描述图形的本质特征,有形象思维能力占40%、不能正确阅读、理解及分折推理占35%。

第六项:思维品质,其中思维灵活、严谨、深刻,理解力较强占30%、思维不连贯,推理不严密,思维方向不明确占50%、思维闭塞,无法推理占20%。

由此可知,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素质与大专的教学要求有较大的差距。所以要搞好衔接,作好平稳过渡,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学习素质放在首位,充分塑造学生的个性,发展其学习能力。

一.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心理状态,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以达到某种目的的心理动因,即推动学习的主观动力(引动原理)。教师必须在衔接阶段高度重视培养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采用下列方式来激发学习动机:(1)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2)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教育;(3)开展课外活动和讲座,以医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来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的倾向,是推动学习的强大心理因素,也是最活跃的意向心理因素,对维持注意力,增强理解与记忆,激发联想思维与创造思维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激趣原理)。可以通过:(1)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刺激学生的好胜心;(2)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直观演示或具体实际操作,使用多媒体课件;(3)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科竞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培养意志力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它是意识的能动表现。意志坚强的学生,学习目的和自觉性较强,能坚持自己的学习行为,为提高学习效率而努力。意志薄弱的学生,容易退缩,学习不会收到成效。教师可以通过杰出医学家不畏艰辛,勇于探索和奉献,取得显著成果的动人事迹来教育学生。情感是一个人对自己所认识或所操作的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它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的关系,当客观事物符合主观需要时,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有了情感就能强化智力活动,促进智力的发展,所以强烈的情感是人认识活动的内在动力(培情原理)。培养师生感情,以教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献身精神感染学生,使之树立坚定的意志力,养成持久的注意力。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意义重大。必须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要求做到学习的程序化和规范化。例如,在教学中要正确导向,注重过程管理,为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及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上讲台,分析做题思路,说出对概念的理解,并开展讨论,畅所欲言,在讨论中获得知识与能力。

四.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是主动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必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常规的阅读课本一般采用三遍式,但同时要做到:阅读定义时抓住关键,掌握实质,揭示内涵;阅读定理时,分清条件和结论及成立范围;阅读例题时,重示范,重反思;阅读概念时,要熟练掌握专业语言。

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专教育的实践能力既是谋生的需要,又是在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必备的基本能力。因此,学校要十分重视和定位技能训练的项目及其内容、训练方法、程度和考核标准,并为此而建立良好的校内技能训练场所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能力是由知识运用能力、技术运用能力和生存与发展能力三方面构成的。学生的能力形成可分为如下三个环节。

1.社全性能力重点培养环节

大专的一年级阶段,学生普遍表现是社会能力较差,在这个时期,除了引导学生上好课外,需要建立学生组织(包括各种社团),安排一些活动,使学生尽快融人温暖的集体,锻炼与体验自己的社会认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表现能力、自我调整能力、独立思考和独立生活能力等。培养有规律的学习生活习惯和爱校、爱专业的感情。

2.技术性能力重点培养环节

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学生的情绪比较稳定,学习状态有所好转,掌握了较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普遍具有提高学习技能的欲望。这个阶段属于专业技能和其它相关能力重点培养环节,经过教学计划内技能训练,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和各种技能竞赛活动,学生的专业性技能得到较充分的训练,开始表现出专业能力,学生本身也开始感到自我的学习价值。

3.综合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重点培养环节

经过两年的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与技能运用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同时,他们已面临就业挑战,迫切需要综合的能力,为应聘创造有利的条件,为就业初期尽可能地缩小学校教育与实际社会职业需求之间的差距打下基础。为此,在最后一学期实施综合能力培养和提高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介绍:彭莉,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endprint

猜你喜欢
分析
禽大肠杆菌病的分析、诊断和防治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经济危机下的均衡与非均衡分析
对计划生育必要性以及其贯彻实施的分析
GB/T 7714-2015 与GB/T 7714-2005对比分析
网购中不良现象分析与应对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100例分析
伪造有价证券罪立法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