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015-10-09 09:18张婷
文学教育 2015年10期

张婷

内容摘要:对比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能突出表现作品的主题,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及感染力。方方在作品《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中,通过对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美好人性与残酷生活、理想与现实的对比,从而把涂自强这样的草根一族奋斗的艰辛、生活的沉重呈现给世人,寄寓着作者对社会、对时代的深沉思考与悲悯情怀。

关键词:对比手法 涂自强 情感冲击 悲悯情怀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既是情感的,又是认识的。既是一种具体感性的个体心情,也是一种价值与理性的判断。两者水乳交融,难以分离,从而使文学作品呈现出最丰富最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武汉女作家方方的创作,一直着意于琐碎的生活和平凡的下层人民,她怀着对生活虔诚的热爱及对下层人民真挚的情感,书写着对生活、对人性、对时代冷静而理性的认识。她的作品没有一般女作家的浅吟低唱,却总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态,用审视和批判的视角关注笔下的人物,于是,总会有一些愉悦中的悲哀,温暖中的阴暗。

从她早期的《风景》、《桃花灿烂》、《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等等,你既能看到她对笔下人物所怀有的悲悯情怀,也能看到她对人性丑恶的揭示,和对生活无助的展示,以及对社会、对时代的深沉思索,让人掩卷之后不免长叹。近几年她的作品如《水在时间之下》、《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更能从中看到她情感上对下层人民难以割舍的深情,理性冷静地审视着人性的复杂和时代的悲欢。于是,在悲欢离合、温暖与凄凉的衬托下,故事变得更沉重,感慨更强烈,思考却也更为深刻。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是作家近几年的力作,作品通过一个连名字都带着几分悲凉宿命感的农家子弟涂自强的个人自强、个人悲伤,从而引发更为深广的思考。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悲伤?他的故事带给人们怎样强烈的情感冲击与思索感慨?

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生活场景、人物经历的叙述,巧妙地写出乡村与城市、人性与生活,理想与现实等多重对比,在巨大的反差之中,产生极具冲击性的艺术感染力。

一.环境的对比

涂自强在正式进入大学、进入城市之前的生活,虽然窘困,虽然有遗憾,却不乏希望,不乏温暖。寒窗苦读,一朝考入大学,美好的生活似乎正在向他招手,村民们羡慕他,认为他有出息,甚至希望他以后能当大官,起码可以回村帮助把村里的路修修。带着大家的羡慕和希望,也带着自己的希望和梦想,涂自强走向大学,走向城市,走向自己未可知的未来。

一路上,涂自强坐拖拉机、步行、帮工、借宿,收获了极大的温暖与满足。一位投宿的女主人让涂自强帮自己带点东西给城里的丈夫,正好可以帮助涂自强找个住处。“女人说,说什么麻烦不麻烦,我们山里出了大学生,他坐一晚,都得让你睡下。不然你还花钱住店?”而在另一个借宿的村子里,踏实肯干的准大学生涂自强得到村民们的充分认可,大家对涂自强照顾有加,不仅各家为让自家屋里沾点大学生的才气,都要接他上门,甚至还有好几位大妈看中涂自强,委托村长给他提亲。“涂自强吃得饱喝得足,且百般被人尊敬,自我感觉好得几欲膨胀。”“整个一路,涂自强觉得自己从未有过如此充实和愉快的生活。他觉得自己力量很强大,也觉得这世道上的人十分善良。”

在襄樊帮工洗车时遇到一位善心的顾客,好意提出免费将他带到汉川,一直如鱼得水的涂自强,在这现代文明的象征物——汽车面前,第一次显示出他的无奈和无助,最终只好放弃这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下车步行。这一次经历,也许微小,却仿佛一道分水岭,把穷乡僻壤的涂自强隔离在现代都市之外,或许,在这里,作者已经开始预示着涂自强和现代文明的格格不入,也预示着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即将上演。

到武汉后,进入了城市文明,涂自强的个人感受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曾经的信心、力量和愉悦瞬间坍塌。“马路上洪水一样用来的汽车,让他紧张得浑身冒大汗。”……当他在报到的最后一个小时赶到学校,把自己一路上挣来的缠在腰带里的零碎钱一张张一块块数给收费员时,“涂自强先没在意,数钱时,突然意识到什么。他抬头四下望望,看到无数惊讶的同情或鄙夷的目光,心里突然就胆怯起来。一路走过的信心瞬间消逝。”在乡村“自我感觉好到几欲膨胀”的涂自强,即将面对另一种陌生且残酷的生活。

家境贫寒,生活窘迫,在别人享受着大学生活时,涂自强不得不为自己的生活费及未来努力打拼。爱情对涂自强显然是件奢侈品,好不容易在食堂帮厨时遇到一个境遇相似,也比较相投的女孩儿,却最终跟着一辆铮亮的银色小车走了。大学临毕业,自己的努力,老师的认可,让考研成了一件近在眼前的事情,生活似乎正准备向他展开欢颜,然而,最关键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家里的变故让他不得不放弃考研的机会。无奈,他成了一个城市“蚁族”,辛苦奔波,不敢多花一分钱,连洗澡都成了一件奢侈的事。年末到了,就在他盘算着回家好好过个春节时,老板却不见了,连同他计划好的工资五千块一起都消失了。没钱回家,只好找个餐馆打工,家里房子却又塌了。最后,命运截断他所有的希望,带走了这个微不足道的生命。城市里的生活,似乎总在不断地和他开玩笑,在涂自强个人奋斗的岁月里涂抹了一层又一层厚重的悲伤,从而和他进城上学的路上收获的一路温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者并未着意于对环境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刻画,只是冷静地叙述着人物的故事。在跌宕起伏的故事里,让人们不能不思考,从乡村到城市,从传统到现代,涂自强的个人悲伤,究竟是谁的悲伤?

二.美好人性和残酷生活

方方的作品,不仅直接而犀利地切中人性灵魂最深处,也一直关注着似乎缺少着温暖的人物。其笔下的人物,或自私卑劣,或扭曲变态,或复杂难言,从不同层面折射出人性的弱点与缺失,这些人物连同他们的故事,抒写出世态苍凉和社会悲歌。

而《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则不同,与其充满悲剧的命运恰恰相反的是,作品着力塑造了一个积极向上、善良乐观,虽一无所有,却浑身充满正能量的青年男性形象。endprint

从头至尾,作者未费丝毫笔墨去给涂自强的性格涂抹上灰暗的色调,从开始出现在读者面前,涂自强的身上就让人充满了感动与温暖,这是一个方方笔下鲜见的理想化、单纯化的人物形象。虽不免有些浪漫主义的虚无,却正好与该人物即将迎来的残酷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更增加了作品的情感冲击力。

在进城上学的路上,涂自强之所以受人尊敬,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大学生身份,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涂自强的勤劳踏实肯干。每一次投宿,他都主动积极的帮着干活,帮山里女人拖树枝、帮工棚端菜的大婶拎水泥桶、帮村里人挖水塘。

如果说勤劳是山里人的本性,那么,其内心的积极乐观、宽容善良便是他身上最熠熠生辉的人性。

睡在工友的床上,工友长时间未洗的床单有些发臭,涂自强并未有丝毫嫌弃之意,却只是笑笑,“说这大哥真是够懒,走前最好替他洗一下。”

去借宿,吃的都是自带的馒头,在看到借宿人家的老太太牙不好,咀嚼米粒很吃力,涂自强又主动递出自己的馒头。

在极度的贫困窘迫中,涂自强虽偶尔难免会因自己的贫穷有点敏感,但他的心态仍是极为豁达坦然的。在赵同学准备出国后的一段对话中,尤其突出了涂自强乐观豁达的性格。老同学说,“上天对人其实很不公平,以前我没这认识,自从与你同学后,就有了。”涂自强笑笑说,我都没这么想。大家对我这么好,我反而觉得上天待我不薄。赵同学说,你越这么说,我就越觉得你的运气不好。涂自强说,我自从上了大学后,一直觉得自己运气相当好。比起我的哥哥姐姐,我已经是活在天上了。

涂自强心存目标,积极努力的生活。

不独是涂自强的身上充满着人性的光彩,围绕在他身边的所有人都让人如此温暖。老师们理解他关心他支持他,入学时主动帮他联系去食堂帮厨,因为这是一份虽然看起来不够体面却是最适合他的一份工作,在他考研的时候鼓励他,帮助他,甚至承诺只要他上线就一定录用他。食堂的工友们也关心着他,在他用赵同学淘汰下来给他的手机准备给爹娘打通电话时,工友们为了让他能安心的打这个电话,吃完饭一个都不准涂自强留下来收拾,都主动提出可以帮他,让他“赶紧找个清静地方安心给爹娘打电话去”。连他周围的同学,即便是赵同学这样的富家子弟,也并无为富不仁的奸邪。

在你几乎以为这是一个温暖的故事,以为会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时,作者的笔锋骤转,生活开始露出狰狞的面目。丧父、失去考研的机会、家中房屋坍塌、老板卷款逃跑,这一切将涂自强一点点推入绝路,无论涂自强多么的勤劳善良,多么乐观豁达,多么坚韧顽强,生活没有给他丝毫机会,在他连希望的曙光都没有看到的时候,“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出这个世界的视线”。没有人会在意这个微渺的生命,没有人还会再记起这个卑微的生命。涂自强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依然怀着一颗宽容慈爱的心,在他写给赵同学的最后一封信,拜托赵同学在方便的时候照应一下他的母亲,“如不方便,则罢”。信的最末,他说,“这只是我的个人悲伤”。这个人,从不向生活索取什么,一直在付出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奋斗,可是,为什么生活会如此绝情地从不给予他任何?

在向来信奉因果报应的文化里,一个充满人性美好与温暖的人物形象,没看到应有的希望和美好,却被社会抛弃,被世界抛弃,遭遇了最残忍最不公平的命运。这样的对比,极具冲击力。以致在读涂自强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封信时,家境优越,从不以为然,却能轻易获得他想要的任何东西的赵同学落泪了,“他想,果然就只是你的个人悲伤么?”

三.理想和现实

涂自强的理想,不过是能告别贫困,可以不为生计发愁,可以有一个相爱的人,给自己一个平静的生活与未来。这个理想不远,不大,看起来也并不难。为此,涂自强一直在努力奋斗,他考上了大学,进入了一个他哥哥姐姐从不曾接触过的世界,尤其是在涂自强临近毕业之际,他的个人奋斗得到了师生们的共同认可,严谨的专业老师也为之感动,承诺“只要分数上线就一定招他”,“考研——读博——留校——当教授”,让人对他的理想产生无穷希望,似乎他的人生理想已经如此分明而鲜活地出现在他眼前,触手可及。

然而现实没有给他任何希望。这场即将改变他命运的考试,涂自强连参加的机会都没有。他的家乡传来噩耗,因为村子在“上面”没人,祖坟因修路被破坏的变故让父亲气急身亡。这一场变故,不仅是涂自强失去了这次改变命运的最好机会,也让涂自强做出了另一个选择,留在城市,继续奋斗。

于是,在这个根本不属于他的城市,涂自强开始了新一轮的生活。他还是像以前一样努力一样勤奋,可现实从来没有青睐过他,工作越来越艰难,生活越来越沉重:他遭遇了校友老板的欠薪;为了节省开支,他忍受着不洗澡的难受和尴尬;老家房子坍塌了,不得不把母亲接来同住;母亲在他出差时走失了,为了寻找母亲,又失去了工作……为了心中那个清晰且坚定的目标,涂自强顽强地忍受着一切。

然而,无论他如何努力的跋涉,生活却从不放过他。现实如此残酷,理想一直在前,却怎样都触摸不到。最后,连他的生命也一并剥夺了。

而与此同时,涂自强的那些同学,都纷纷找到了好的着落,从不努力、什么都不在乎的赵同学甚至去了美国,生活如此轻而易举的将涂自强拼尽全力也无法得到的东西送到别人手中。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有些人能轻易地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涂自强们却永远也做不到。“不同的路/是给不同的脚走的/不同的脚/走的是不同的人生”,当年涂自强的落榜女友采药的一首赠别诗,似乎是一直低回在作品中的旋律,无奈中折射出巨大的悲伤。这悲伤,果然是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吗?

通过人物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作者深刻揭示了当下贫富分化、阶层固化日益严重的倾向,以及由此可能造成的生活悲剧,充分体现出作者对草根人群的关注,及其对社会问题的悲悯情怀,也使读者对涂自强们的命运产生强烈的同情,进而深入探索与思考造成悲剧的原因。

作为一位新写实作家,方方一直在试图探寻人沉重的生存际遇和悲凉的人生命运。方方曾说:“我写小说从来也不想让人物和时代完全割裂开来。尤其是底层人物。时代的些微动静,在个人那里或许就是惊天波澜,就能完全改变他的命运。或进天堂,或下地狱。”另外,作者又说:“我心目中的一个好社会,是让任何普通人甚至略有弱智的人只要努力工作,就能靠自己过上幸福生活的社会,而不是只有极端刻苦的人、或极有天赋的人以及不择手段的人才能如此;不好的社会,则是普通人靠了刻苦的努力,不惜代价的打拼,付出漫长的时间过程,才得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最坏的状况则是,再怎么靠个人奋斗也没有出路,反之只要有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帮助或是不择手段,无须奋斗,便可得到他想要的的一切。

很明显,在《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中,涂自强的性格被作者单纯化、理想化,涂自强的境遇或许也有些夸张,但这样将人物生活的环境(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美好人性与残酷生活、理想与现实进行对比,正好突出表现作者对时代的隐忧,对现实的思索,对人世的怅惘,以及对底层人物的悲悯情怀,也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及艺术感染力。

(作者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初等教育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