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野下外宣翻译研究

2015-10-09 22:28:43刘逸楠徐雅芬刘奕
校园英语·中旬 2015年9期
关键词:外宣翻译走出去全球化

刘逸楠 徐雅芬 刘奕

【摘要】本文以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例,从全球化的视角分析青奥期间南京主流网站,传播手册,宣传标语等的英译以及其翻译策略、传播效果。同时以增进本土文化与异国文化的交流,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舞台为目的,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当代外宣翻译提供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外宣翻译 南京青奥会 全球化 文化 走出去

一、引言

外宣,即对外宣传,是公共外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外宣紧密相关,即以外国观众为对象、宣传本国为目的的外宣翻译(汪凡凡,2014)。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各大国际赛会竞相借助外宣活动拓展公共外交,达到推广和提升国家形象的目的。作为外宣的媒介和桥梁,外宣翻译的质量与外宣的效果紧密相关。这对译者的汉英语言文化、社会背景知识,以及全球化的视野提出了较高的专业要求。

二、外宣研究现状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外宣翻译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回顾过去十多年来的外宣翻译研究,无论从研究数量还广度都较前期取得了质的飞跃。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外宣翻译研究逐步走向成熟,并开始以新的文化视角理论来丰富外宣翻译研究(王玉梅,2011)。笔者以“外宣翻译”为关键词,检索到中国知网上2005至2014年间2552篇论文发表成果,其中2005年共发表论文54篇,2014年565篇,成果数量突飞猛进可见一斑。具体数据见表1:

但我国的外宣翻译研究状况并不理想,在翻译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外宣翻译领域的术语译名存在分歧。国内研究“对外宣传”的书籍寥寥可数,对“对外宣传”的说法也未取得统一(徐建国,2009)。常见的说法有:中译英,外事翻译对外广播与翻译,对外报道等。早在2001年,李欣就提出使用“外宣翻译”术语,但“外宣翻译”的译法同样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比如,袁晓宁(2005)将其译为Publicity-oriented C/E Translation; 而李崇月(2009)认为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更为贴切。纵观十多年来的变化历程,笔者认为术语的不明确直接导致了外宣翻译研究的目的模糊和体系分散,进而限制了外宣翻译研究由技巧讨论朝着理论分析的转变。其次,国内关于外宣翻译理论的权威性专著仍然屈指可数,相对于新闻传播和翻译理论的研究来说相形见绌了。鉴于外宣翻译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上的重大作用,研究者应以专业化、系统化的方法全面深入的在研究领域展开定量和定性分析。

大型国际赛事的外宣资料翻译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通过国际赛事,不仅仅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更是中国几千年的民族文化积淀。

经过研究,笔者发现上个世界九十年代,由于1990年在北京举办的第十一届亚运会,我国的外宣翻译研究萌芽并逐步壮大。此外,北京,上海和广州在国际社会中的关注度分别在2008年,2010年和2011年达到峰值,恰好对应了奥运会,世博会和亚运会。由此可见,大型国际赛事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这一点从表1对应时间段发表的论文数量就可以看出。总的看来,我国学者充分抓住了契机,将外宣翻译事业推向了高潮。但他们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综合论述与评价、翻译策略与技巧这些角度,而在翻译理论结合具体实践方面有所欠缺。针对这些问题,此项研究旨在通过具体实证,即2014年南京青奥会,进行跨文化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

三、全球化视野下的外宣翻译

随着全球化脚步的日益加快,我国的综合国力也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助力作用。全球化视野下的外宣翻译从本质上可以视为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信息传播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实践中由字面形式的翻译深化扩展为对文化内涵的翻译(王宁,2000)。因为这使得外宣翻译不仅仅停留在翻译策略等技术问题的层面上,还要求译者掌握更高层次的民族和文化问题。

鉴于外宣翻译在全球化过程所承担的使命,中国的外宣翻译必须以让文化“走出去”为使命,以“让译文受众明确无误地理解和把握译文所传递的信息要旨”为目的(袁晓宁,2005),在风格、措辞、文化背景方面需要充分考虑中外差异和外国读者的需求。2014青奥会是南京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古都第一次举办的高规模的国际赛事,其重要性仅次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本文选取青奥会期间有代表性的宣传资料,以全球化的视角分析其翻译,得出其对中国当代外宣翻译的启示。

1.原文:分享青春,共筑未来

译文:Share the games,share our dreams

“分享青春,共筑未来”是2014年南京青奥会的口号,传达了希望全世界青少年在奥林匹克精神的鼓舞下,齐聚一堂,分享运动的喜悦,成长的快乐的理念。中文版本不仅强调奥林匹克精神,更强调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人们互相理解消除分歧,其途径正是通过文化交流,“分享(sharing)”比赛。英文版本简洁明快,采用单一的“share”一个动词,“games”,“dreams”连读朗朗上口。“share”一词在Longman词典上的解释是“to have equal responsibility for doing something”及“to have the same opinion,quality,or experience as someone else”,強调的不仅是共同的信仰,经历更是共同的责任。用于与“games(青奥会的比赛)”以及“dreams(梦想)”搭配,前者是方法途径,后者揭示了目的,体现了在青奥会在不同国家与地区的青少年间起到的纽带作用,让他们在分享、合作、沟通、互相学习的过程中消除分歧,为人类更加美好的梦想于未来贡献青春与智慧。笔者认为该翻译总体逻辑严谨,表达简练,符合国际社会英语语境习惯,能够适应外国读者的阅读思维,达到原文所期待的表达效果。

2.原文:充满活力的“小手”们将迸发出无数思维的火花,将青奥会的品牌文化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译文:We need more ideas,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so that the young,vigorous athletes are able to spread the Olympic brand around the world with their marvelous achievements.

这段文字是对南京青奥会“YOG 手拉手”青奥资源信息交互平台的宣传介绍。原文运用借代、隐喻的手法,“小手”、“火花”分别喻指年轻的运动员们以及他们的思想智慧。译文并没有采取直译的手法,从读者的理解力与阅读期待出发,将主题句前置,开宗明义,添加了主语 “we”,同时通过上下文,对原文中的两个概念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将其译为“young,vigorous athletes”以及“ideas”、“experience”、“knowledge”,使讀者对信息交互平台有了一个简单直接的了解。译文将汉语松散的形式以及依靠上下文表意的特性成功转化成英语的语言特色,更能为读者接受。

3.原文:砳:指敲击石头发出的声音,谐音“乐”,网络语言中可用其代替快乐的“乐”。偏旁部首的“石”代表雨花石,右边是“石”代表石头城南京,当雨花石遇上南京,发出欢“le”的声音。

译文:In its written form,the name is made up of two identical Chinese characters:砳砳.The one on the left represents the rain flower stone,while the one on the right is the symbolic name of Nanjing (“the City of the Stone”).“Lele” refers to the noise Yuhua stones make when they come into contact with each other and is pronounced in the same way as the Chinese word meaning “happiness” or “joy”.

这一段出自对2014南京青奥会吉祥物砳砳的介绍,鉴于“砳砳”这个名字形式与象征意义都具有创意,在翻译的时候,译者的策略偏向于解释性的译写。先以浅显的语言向外国读者介绍了“砳”字汉语构成特点,再分别解释两个“石”的内涵,最后巧妙的运用“pronounce”一词,引出“砳砳”名字的双关内涵“快乐”。层次清晰,注意逻辑连贯,设法化解了由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困难。同时,原文中两个重要的文化概念 “the City of Stone” 以及“Yuhua Stone”也一并向外国读者做了介绍,引出“石头”与南京之间的渊源,以向外国读者展现原汁原味的中国汉字特点以及南京古城的文化特色。

4.原文:让奥运走进青年,让青年拥抱奥运

译文:Olympics for the young,by the young

“让奥运走进青年,让青年拥抱奥运”是南京申奥时提出的理念,旨在促进青年正确认识自我,积极展现创造力;了解彼此,建立友谊;崇尚公平竞争,关注健康和环境;增进自信,传承文明。原句是两个结构一致、相互对仗的使役动词的句子,简洁而有气势,但若将句子直译成英文则难免冗长繁杂,很难在申办青奥会时脱颖而出。译文抛弃了原文复杂的句式,凝练成带有两个并列后置定语的名词,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神韵,突出了“奥运”与“青年”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for the young,by the young”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讲中将政府的性质界定为“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and for the people”这一经典的结构,既避免了繁复的直译句式又保留了申办口号应具备的气势,更加容易在英文读者中产生共鸣,在对外宣传中自信地将南京打造成国际化的形象,效果显著。

四、结论

2014年南京青奥会在国际社会中的广泛好评与组委会高质量的宣传密不可分。对于像南京青奥会这样规模的国际赛事来说,译者更多的需要传播独特的城市文化,以提高城市的国际知名度以及在外国友人心中的亲和力。译者应树立全球意识:语言层面,尊重目的语的句法结构、表达方式;文化层面,采用灵活多变的策略,充分译介中国文化、城市风貌;同时,应尊重读者阅读习惯,考虑译文在译入语中的可接受性,引导、吸引读者了解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这一充满挑战与机遇的环境中,合理的使本土文化与异国文化进行交流,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的舞台,促进全球文化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崇月,张健.试谈“外宣翻译”的翻译[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

[2]汪凡凡.国家形象视阈下的我国外宣翻译研究[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9-82.

[3]王宁.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研究和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0 (1):12.

[4]王玉梅.论外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中国网英文版翻译策略为例[J].西安社会科学.2011:139-141.

[5]袁晓宁.外宣英译的策略及其理据[J].中国翻译,2005,(1):75-78.

[6]袁晓宁.论外宣英译策略的二元共存[J].中国翻译,2013 (1):93.

作者简介:刘逸楠(1992.6—),女,江苏宜兴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商务翻译。

猜你喜欢
外宣翻译走出去全球化
新旧全球化
英语文摘(2019年6期)2019-09-18 01:49:16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英语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24
全球化陷阱
商周刊(2017年8期)2017-08-22 12:10:06
国际传播视阈下的外宣翻译特点探析
江西省高校门户网站外宣翻译现状研究
跨文化意识下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25期)2016-05-26 19:15:00
全球化战略必须因地制宜
IT时代周刊(2015年8期)2015-11-11 05:50:18
从外宣翻译视角谈中药说明书的英译
科技视界(2015年25期)2015-09-01 17:03:36